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doc_第1页
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doc_第2页
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doc_第3页
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doc_第4页
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作者:_单位: _邮码: _) 【论文关键词】:无形资源观;剩余价值观;超额盈利观 【论文摘要】:文章从最初出现在法律意义上的商誉概念开始,到后来发展到会计学上的商誉概念这一进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商誉概念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及人们对商誉概念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三种主要观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间发生的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且商誉的金额占被购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重温一下”商誉”概念发展的历程,好从中找出些商誉发展的轨迹,更好地理解商誉的内涵。 下面是”商誉”概念在主要国的发展历程: 一、商誉概念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 (一)商誉概念在英国的发展 早在十六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Goodwill”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这是公认的商业上有关商誉的最早记录。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Cardozo)由于审理案件的需要,他是这样定义商誉的-”商誉意指旧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在英国,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期。到了1901年,英国法院又将商誉第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人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的优势。”又到了19世纪末(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论文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商誉是指业主与客户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商誉概念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坎宁(Canning)在其著名的会计的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商誉不是一项资产,而是一个”总计价帐户”(MasterValuationaccount)。”在这个帐户中,不仅包括在实务中可以作为独立项目估价的无形资产,而且还包括在将来的资产计划中需要列示其未来收益的资产项目的高估和低估额。”他认为:”商誉充其量只是资产负债表上被忽略的未来盈利的价值,加上资产的低估数额,减去资产的高估数额它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资产,除非你想用这一术语包容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类东西。”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佩顿(Waton)认为”无形资产是一个剩余价值,是公司的真实价值超过各种独立的有形财产的真空价值的余额被单位列入财产目录中各种有形财产总价值低于公司真实资产的数额应表述为商誉。”他在1922年又指出:”商誉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资本投资的代表性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后来,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商誉实际上是:”预计净收益超过有形资产按正常报酬率计算的未来预期利润的那部分的净价值。” 还有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ittleton,1940)。奥尔森(NOOlson,1969)等会计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商誉的概念进行解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2年一月颁布实施了第141号企业合并准则和142号商誉与无形资产准则,其中对商誉是这样定义的:”收购成本大于被购企业可辨认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的总和的差额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项资产通常称为商誉。” 二、中国关于商誉概念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汝梅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发表了无形资产论,他指出:”凡足以使一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得称之为商誉矣。”我国会计学学者阎红玉在1996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对商誉是这样定义的:”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同年,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在会计研究上发表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葛老认为”商誉是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商誉之所以能作为资产,是由于预期的、未来超额(超过平均水平)的经济利益代表它的本质。更确切地说,商誉是能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常勋在2005年的会计研究上发表了也谈商誉会计的文章,他认为商誉是能获得超额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我国会计准则中没有对商誉单独作出定义,但1997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时,在其征求意见稿上将商誉定义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我国财政部在2007年1月1日颁布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在准则中是这样描述商誉的-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商誉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法律意义上的商誉概念发展到会计学意义上的商誉概念。 三、商誉概念在会计领域中发展的著名观点 在商誉会计领域中对商誉概念的研究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一)无形资源观(LntangibleResourcesConcept)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源观”即是从如何计价方面对商誉进行定义的,又是从资产的角度来定义商誉的,可以说它抓住了商誉的最本质的特征,即商誉是一种企业的无形资源。实际上,在这里商誉表示了被并购企业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如:专有技术和诀窍、良好的企业声誉、卓越的管理队伍等等,这些资产的价值就是商誉的价值。因此,我认为无形资源观恰恰说明了商誉的产生来源。 (二)剩余价值观(ResidueConcept)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的各种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由于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要想准确计量商誉的价值是很困难的,于是人们就设想从那些较为准确的计量资产入手,再计算企业总体价值与这一价值的差额,来确认商誉的价值。其代表人物,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佩顿(W.aton)。 (三)超额盈利观(ExcessEarningsConcept)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后来,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又分为两个略为区别的分支:一分支认为商誉是未来超额盈利的贴现值。另一分支认为商誉是获取未来超额盈利的能力。其代表人物,如会计学家卡特利特和奥尔森。 在这三种观点中,其中”无形资源观(LntangibleResourcesConcept)”、”剩余价值观(ResidueConcept)”和”超额盈利观(ExcessEarningsConcept)”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而且,这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商誉,它们强调了商誉的计价方法、本质和特征。同时它们三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无形资源观说明了产生商誉的原因;剩余价值观说明了商誉的计价方法;超额盈利观说明了商誉的特性。 四、结论 从最初出现在法律意义上的商誉概念开始,到后来发展到会计学上的商誉概念这一过程时,我们不难看出商誉概念内涵发生的一些变化:从初期的商誉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的商誉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