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_第1页
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_第2页
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一、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1.公司治理的起源 公司治理概念的确立大概在 20 多年前,由于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三次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1992 年的“卡特伯里报告”的公布、1997 年的“亚洲 金融危机”和 2002 年的“安然事件”为核心的美国公司治理危机。从上面的事件我们可以 发现,这些事件的周期大概为 5 年。公司治理理论在 20 多年前只是一个股东诉讼而被法律 界所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在已经成功跨越学科边缘,被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更有甚者, 普通公众也是有所关注的。 但是,很多理论史学家更加愿意把理论的渊源追溯到 200 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 论中对代理问题的论述,他曾提到过“股份公司的董事,管理的不是他们自己的钱,而 是别人的钱,因此,我们不能期望他们会像私人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那样尽心尽力。在股 份公司的业务管理中,漫不经心和浪费总是无处不在。 ” 可见,公司治理是源于代理人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处于分离 状态的,这会导致行驶管理权的代理人可能会做伤害公司其他利害关系人。两种权利的分 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代理成本。 公司治理,广义的可以理解为用来降低代理成本,解决董事、经理、监事的选择问题 与激励问题,实现公司的科学化决策,并使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公正对待,它并 不涉及公司的具体业务经营问题。 2.公司治理的分类 根据李维安等(2002)对公司治理的定义,其主要机制可以分为两类:内部治理机制 和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治理机制。 (1)公司的内部治理的内涵就是公司出资者借助各种公司权力机关或决策机关,来统 治和支配公司,以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并实现出资者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的过程。公 司的内部治理是公司治理中最核心的问题。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与公司管理层的 关系;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 (2)公司的外部治理则是旨在为公司的内部治理创造一个法制化、效率化、制度化的 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在制度上的制约或者支持,从而促使公司内部各种 权力机构在证券市场、法律和章程的限定框架内运作,从而达到企业内部效益最大化的过 程。 (二)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公司治理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初步提出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由美国的法学家米恩斯和经济学 家柏林首次提出“所有权与控股权分离” ,是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模 型。出于回避风险的分散投资或者是财富上的制约,上市公司股东中存在非常多的中小股 东。这些中小股东没法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需要将管理权通过董事会的授权, 将其给予经理,这样就存在着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也随之确立起来。委 托代理合同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代理人的行为可以假设是 理性的,以自我利益为向导的。但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所 以代理人和委托人两者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代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不会总是考虑到如何 使委托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柏林和米恩斯明确指出公司经理控制公司,以牺牲股东利益 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的问题。 简而言之,委托代理理论其实就是现代职业经理人兴起的原由,股东由于种种原因而 无法直接有效的经营公司,只能将其权力的行使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则在受委托的范围 内,对企业的财产行使适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力。 2.超产权理论 超产权理论认为,竞争是公司机制改善的动力,为效益提高创造条件。科斯定理早就 提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产权制度是不会影响经济效率的。但在非常完整竞争条件下, 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的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我们可以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们的产权制度都较为完善。公司治理的效率的关键是产权与竞争的 有机结合。 超产权论在接受了产权论对产权作用分析的同时,更加强调“外部环境”的竞争对公 司绩效的作用。 明晰的产权是市场竞争制度的基础,产权规则则是市场交易和竞争的核心,而产权的 激励机制也只有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动态的公司治理就是,在市场竞争中, 通过产权的运动来达到最有效的均衡过程。这种均衡就是竞争和产权的互动、外部治理和 内部治理互动所形成的。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公司治理在传统上主要是集中于股东所有权和经理控制权的分离问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利益相关者理论就向其他理论提出了挑战。它最早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是 在弗里曼的研究下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做出了否定。它认为,公 司是一个社会责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承担社会给予的责任,公司追求的不能仅 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其还必须考虑到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 理论上看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非常合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公司完善治理结构, 但在目前的实践上看来,其还不能推翻股东主导的治理理论。 总结后,有以下几点局限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不协调。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个 企业模型,它描述的是仅有一种合法的组织存在,即能够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组织。 要平衡所有的相关者利益,这个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利益相关者在实践上很难界定, 一个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放在现实中,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几乎涉及所有的人。让所 有的人都作为公司治理的主体,这显然难是不科学的。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会使交易成本有所增加。累计下来,这也许是一个 不小的数目。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公司治理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司代理人应该对谁负责。如果仅 仅是代理人对股东负责,也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原则,则有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嫌 疑,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但又如果仅仅考虑到相关者的利益,则又脱离实际,所以要 以股东利益为主导,适当考虑利益相关者和完善产权机制,从而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达到 双赢,即,既为自身带来相当大的收益,从而也对社会做出贡献。 (三)公司治理的实质与功能 1.公司治理的实质 以上是对公司治理理论的一些阐述,现在的理论太强调公司邢台或者模式的争论,而 忽略了一个重点,就是公司治理的实质,即使当初建立公司治理机制的初衷是什么?答案 是,无论哪种理论,都是为了解决代理人的问题,降低公司控制人和管理者的寻租空间。 外国学者施莱弗和维西尼则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 己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的重要途径问题。 由上,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公司治理的实质是一系列合同关系的有机整体,无论 何种关系,都是建立的合同的基础上的。股东通过与代理人签订合同,代理人则按照合同 的安排,使公司各利益主体目标趋于一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代理成本,实现公司效益 最大化。 2.公司治理的功能 (1)权力配置功能 权力配置功能就是分配权、利、责。所谓的控制权,通常是指对合同能够与其的情况 作出重大决策的权力,而对于超出预期的部分,则称为剩余控制权。一般而言,谁拥有所 有权,谁就拥有剩余控制权。其实公司治理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如何配置这种剩余控制权。 传统的公司内部治理,其实就是一种在经理、董事和股东之间配置剩余控制权的机制。 有权利的行使,必然会产生责任。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就会拥有不同的权力,相应的 也会承担不同的责任。为了激励决策者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工作,企业所有权的另一个重要 内容就是给予所有者剩余索取权。所谓的企业索取权就是指参与主体对企业支付的工资、 借贷资金利息及租金的支配权,剩余索取权则是除上述项目之外的支配权。有时企业的利 益相关者之间会因为利润的分配而常常有矛盾和冲突,这就要使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相互匹配,相互协调,从而更好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2)权力制衡功能 公司内部的各种权力关系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公司治理也可以说为了制衡权力而设 立的。公司的内部可以分为这四个主要部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公司的 内部治理也就是要明确划分这四者的权力关系,从而使四者之间的权力相互制衡,确保公 司制度的有效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