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册语文资料_第1页
三下册语文资料_第2页
三下册语文资料_第3页
三下册语文资料_第4页
三下册语文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蚂蚁的救助 夏日的一个午后,我给阳台上的几盆花木浇水。在浇石榴(li)时,发现有几 只黄蚂蚁浮在水面上挣(zhn )扎着。我知道,蚂蚁虽不会游泳,但它们是生 命力极强的小生灵。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援,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就会渗 (shn )下去,蚂蚁们就可以着陆了。 不一会儿,水没有了。几只蚂蚁在湿漉(l)漉的泥土上又恢( hu)复了 正常活动,但有两只不幸的黄蚂蚁被湿泥埋(mi)住了半截身子,正努力挣扎 着向外爬,可又爬不出来。我想,我应该救助一下这两个落难者了。我必须找 一样细小的工具,不然,用手指或稍微粗点儿的小棍儿,都有可能将救助变成 杀生。 但是,当我从室内取了一枚大头针走出来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两只被埋的蚂蚁同时被另外两只同伴救助着那两只来救助的黄蚂蚁正在用 力向外拉它们的同伴。我放弃了与这两只黄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观察着这 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只蚂蚁先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在同伴的奋力救助下,也从泥土中挣 zhn出了身子。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四周试探了一番,便迅速(xns)逃离了。 奇怪的是,有一只黄蚂蚁却没有离开,而是在救助现场继续衔咬泥土,似乎下 面还埋着什么东西。我想看个究竟,就没有打扰它。不久,我看到有一对小小 的触角晃动着露了出来,原来下面还有一个落难的同伴。这次我必须要帮助它 们了,因为这场“ 水灾” 是我造成的,我在这些小生灵面前是负有责(z )任的, 甚至可以说是罪过。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tio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 来。黄蚂蚁看到同伴后,立即上前去亲吻(wn)触抚(f) ,并试图将它衔走。 这时,被救助的蚂蚁已经恢复过来,与黄蚂蚁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便一起离 开了。 我不是昆虫学家,不知道蚂蚁的救助行为是一种偶然还是出自本能。但我 觉得在这一点上,它们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我们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让人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蚂蚁的救助课堂教学案例 背景介绍: 我参加的市级科研课题“辽宁省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优秀案例研究”,在活动 期间于 08 年 3 月到四家子学校进行实践研究,听了一节课,现将课堂教学案例 及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与实践”。教学中,授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以 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拓展能力 ,提高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授课教师 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让我们真切的感 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体验到了一个使人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 教材背景: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相互救助的 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 ,关爱生命。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 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学生背景: 学生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积极思考,动脑能力很强,思维敏捷,想 象力十分丰富,知识面比较广泛,可以看出平时教师训练有素。 情景描述: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蚂蚁吗?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语言亲切 和蔼,引领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教学情境。) 生 1:蚂蚁的体形很小,从高处落下来也没事。 生 2:蚂蚁成群结队向上走,预示着大雨的来临。 生 3:蚂蚁合力能搬动比自己大 50 倍的东西。 (学生各抒己见,可见课前收集资料较多,预习充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只体 现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外。) (二)配乐读文,整体感知: (优美的旋律与感情读文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1、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边听边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蚂蚁之间是如何救助的?浏览全文,找出相关的段落。(带着问题读文,目 标明确,有的放矢。) 生:2、3、4 自然段。 (三)细读重点段落,品味感悟: 1、自读 2、3、4 段,想,蚂蚁之间是怎样救助的? (播放 FIASH 动画,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再现了课文情境,学生读文后,再观 察画面,图文并茂,有助于对文本的感悟。) 2、从蚂蚁之间的相互救助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体会,此时有感而发,水到渠成。) 生 1:小蚂蚁也有爱心。 生 2:小蚂蚁是善良的。 生 3:小蚂蚁十分乐于助人。 (教师给予了适时的评价,既是对回答的肯定,又是对问题的简单归纳。) 3、这只小蚂蚁为什么没有和其他同伴一起离开呢?(带着问题观察画面,体现 了信息技术与文本的整合。学生很自然的去文中寻求答案,同时,也给听课教 师设置了悬念。) 4、小蚂蚁是怎样救助这只埋在湿泥下的同伴的?(借助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 清楚的了解救助过程。再次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文本的融合。) 5、这是一种什么品质?(由事及理,升华文本。) 6、(看屏幕)师:湿泥下还有一只小蚂蚁已经露出了触角,为什么这只小蚂蚁 没有继续救助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变换角度去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 生 1:也许它没有力气了。 生 2:它要去找其他的同伴一起来救助。 生 3:它可能受伤了。 生 4: (四)由物及人,感悟品质: 1、这只埋在湿泥下的小蚂蚁是怎样脱险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文中的重点句子展示在学生面前,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 多彩,用换词的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用词的精确。) 2、作者的这些动作,使你感受到他是怎样一个人? (由物到人,由事及理,可谓精心设计,循循善诱,学生很快由小动物间的情 感转到人与人的情感之中。) (五)超越文本,联系实际,情感体验: (多媒体出示多幅画面)选择其中一幅,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把生活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情感得 到升华。) (六)归纳小结,回归文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情感思维,加深记 忆,再次升华文本。伴着一曲爱的奉献,教师精神饱满,使学生受到感染 ,爱的赞歌在心中回旋。) 附板书: 7 蚂蚁的救助 触抚 遇难 乐于助人 亲吻 救助 教学诠释: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顺 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授课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 理解课文。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创新 。在读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懂得了去关爱他人,关爱生 命。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使人感受到一个让人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教学研究: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 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应 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 和谐、开放。课堂中教师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性格迥异的一个 个不同的个体。课堂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的开展,应在“ 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形成,应在孩子积极的思维、自主的探究中,在孩子精 细的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 生成。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读 多想,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学习 的空间,好的课堂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 应在此方面加以提高。 8、张衡 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 那时候,经常发生地震。每发生一次地震,都会影响到很多地区。不仅城 墙、房屋大量倒塌(t) ,还会死伤许多人畜。 当时,人们把地震看做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得罪了上天的结果。张衡却 不这么看。他认真记录(l) 、研究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考察和分析,发明了一 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用铜(tn)铸(zh)成,形状像大酒坛(tn) 。顶上有凸(t) 起的盖。四围铸有八条龙,龙头对准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 龙头下面,蹲着八只铜铸的蛤蟆(hma) ,仰着头,张着嘴,对准上面的龙嘴。 要是哪个地区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就会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 当啷(dnln)一声,正好落在蛤蟆的嘴里。人们听了,就知道哪个方向发 生了地震。 公元 138 年 2 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那个龙嘴突然张开,吐出了铜 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说明京城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京城洛(lu)阳的人们没有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听说附近有 哪儿发生了地震。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pin)人的玩意 儿,甚至有人说他造谣生事。 过了两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tn)报告,说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 陇(ln)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还发生了山崩( bn) 。大伙儿这才信服了。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他的发明创造, 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zhu)越的贡(n)献。 张衡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事。 课文通过对地动仪发明过程的介绍,赞美了张衡认真研究实践的科学精神和为 我国科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课文 8 个自然段,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 部分讲张衡不相信鬼神,经过认真研究发明了地动仪。第二部分,介绍了地动 仪的构造和用途,这部分为课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介绍公元 138 年的一次地 震,地动仪作了准确的报告。第四部分概括说明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 想情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鼓励学生仿照第 4 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 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地震电影片断,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刚才播放的就是地震,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恐惧的自然现象,它对自然界 的破坏相当厉害。在距今 2000 年左右的东汉时期,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它, (出示地动仪图片)张衡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用于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对地震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张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让学生观看地震的现象,对地震有一个认识,对体会古人类对地震的看法有着 重要的作用,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他们。 出示生词、生字,检查交流。交流识字方法。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说一下,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细品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写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那么哪段话主要写了地动仪。我们就先来学习地动 仪。 1、学习地动仪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第四段,想一想这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读这一部分,其它同学体会地动 仪的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这一部分后,汇报交流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得这么好的?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体会写作顺序 。再读这一段。 设计思路 对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进行透彻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正确理解课文 ,朗读体会,准确把握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爱科学,有着积极 的作用。对于后面仿写这一段起到了铺垫作用。 2、体会发明的过程。 这么精制的地动仪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读第 2、3 段。 当发生地震时,当地的人们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做? 但是,张衡却没有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研究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么做的? 设计思路 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 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 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设想当时人们对张衡的看法, 体会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他的做法,正确认识张衡,体会他对科学的态度。 3、学习地动仪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地动仪管用吗?人们对这个地动仪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读读第 7 自然段。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说? 你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对张衡说一两句话。 设计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 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 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由文章中的作者到自己,将张衡的 爱科学的思想转化动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四、从读到写,提高能力。 1、回顾第四段的写作方法。 2、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完后交流。 设计思路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写物的好例子,文章按照先介绍样子,再介绍作 用的方法来介绍,在介绍样子时按照先总体后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非 常值得我们来学习。因此把这个训练放在这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 时下“感悟”“体验”这两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是语文教师使用得极 多的。然而,在什么前提下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说感悟说体验,才能收到教 学实效,不流于形式,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教学时,张衡在研究地动仪时当时人们的看法,他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铜 球落下去之后人们的议论纷纷,验证准确后人们对地动仪的赞叹,以及自己对 地动仪对张衡的赞美都说出来,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 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给足时间参与读,给足时间参与说。为了满足学生参 与说的愿望,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外,让学生轮流,给学生提供极好的 语言锻炼机会。对于后进生千万不可忽视,要尽量让他们参与回答,给他们 “应属于自己的权利”发展语言,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参与的自信 心。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让给学生,才真正是在课堂教 学中做到惜时如金。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利用阅读教学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进小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 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 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而我们教师的 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 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 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 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在教学中,让学生仿写第四自然段,做到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儿童时期,儿童时期的不成熟性正是儿童发展可塑性、潜在性的 基础。他们的发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难免有失偏颇。 教师的态度首先是对他们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他们早期智慧的敏感、惊 喜与支持,同时又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 帮助。 9、捞铁牛 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住浮 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马上要重修浮桥。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起来 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 把它们送回来。 ”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他让人准备两只很 大的木船,船上装满泥沙,慢慢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叫人把两只 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 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别一头绑在两只大 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 的泥沙渐渐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一点儿一 点儿地从淤泥里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空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让水手们 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 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名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教育其养成遇事善于思索的习惯。 2、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解文章记叙的顺序。 3、认识生字 11 个,会写生字 11;理解“潜水、划浆、议论纷纷” 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第二、三段。了解怀丙为捞起铁牛所做的准备工作及捞起铁牛的 过程。 2、让学生了解怀丙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试画出捞铁牛的流程图 教具: 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 、地点(黄河边) 、人物(怀丙) 和原因(拴住浮桥) ,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师:刚才检查预习的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相当的 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结合你对课文的了解,想想老师为 什么这样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 才能“捞” ,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 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 准备” 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 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 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要捞铁牛了。不过,捞之前我还要留下一个问 题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边学边想: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 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二)学习“ 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 捞铁牛 ”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 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 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 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 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 起”这一过程 多媒体动画(准备 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 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 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 起一只只铁牛, (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11、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 1910 年的一天,英国人布斯坐火车回家度假。 晚上,忽然一阵呜呜的响声打破了车厢(xin)的宁(nn )静。 布斯往车厢的走道望去,只见一台扫地机正在工作,周围弥漫着浓浓的尘 雾。扫地机“ 打扫” 后的地面虽然干净了许多,但旅客们却浑身沾满了尘土:人 们怨(yun)声载( zi)道: “这叫什么扫地机,还不如扫帚(sozhou )呢!” “这哪能叫扫地机,应该叫灰尘搬运机 。它只不过把地上的灰尘搬到人 的身上罢(b )了。 ” “是啊,这种扫地的机器太差劲儿了!” 布斯心想, “有没有不扬起灰尘的扫 地机呢?” 回家以后,布斯向有关专家打听扫地机的研制情况。专家们告诉他,火车 上使用的那种扫地机是目前最先进的;而且还说,要扫地,扬起灰尘是难免的。 “我一定要发明一种不会扬起灰尘的扫地机! ”倔强(jujin)的布斯暗暗 下定决心。他原本想假期多陪陪母亲,可扫地机的研制工作改变了他的计划。 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研制扫地机上。慈祥的母亲理解他,很支持他的工 作。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布斯终于研制出了一台新的扫地机。可令人失望的 是,这台机器虽说比火车上的那台强了许多,但也会扬起灰尘。 布斯的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 看到儿子苦闷的样子,母亲十分焦急,她怕布斯的身体吃不消。一天,她 特意去买了一瓶葡萄酒,准备让布斯放松放松。吃晚饭的时候,布斯想打开酒 瓶,可软木塞怎么也拔不出来。 “为什么不可以把木塞压进去呢?” 妈妈说。 “是啊,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呢?” 这时,布斯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把 扫灰尘 变成 吸灰尘,也许就不会扬起灰尘了。 ”他又想到最近发生的一场龙卷 风,把地面上的房屋和树木都“吸” 走的情景。如果把扫地机设计成一种小型的 “龙卷风制造器 ”,不就可以把灰尘吸起来吗? 想到这儿,兴奋的布斯连忙放下已打开的葡萄酒瓶,找来一块手帕,蒙住 自己的嘴巴和鼻子,然后趴在地上。他猛地一吸气,紧挨着嘴巴和鼻子的地面 变干净了。取下手帕一看,手帕上沾(zhn )了不少灰尘。这说明用这种方法, 可以把地面清扫干净,而且不会扬起灰尘。 按照这样的思路,布斯很快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他母亲成了世 界上第一个使用吸尘器的家庭主妇。看着母亲便捷(ji)地使用吸尘器,布斯 心中充满了喜悦(yu ) 。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启发。 2、通过教学配养和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课文的能力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怨、载、罢、沾、捷、悦。 教学重点:体会“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要学习“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一课。“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呢?老师不作解释,大家也不要去 猜,要认真读课文。你把课文读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读去理解。 二、出示读书提示,鼓励同学们自读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表现。提 示: 1、先要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文。 2、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字音读正确。 3、注意了解课文写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 三、检查阅读情况,了解学生的疑难。 1、抽读课文。找三个人,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请同学们评议,肯定优点,指 出不足,纠正错误。 2、提问:课文里写了哪些人物?主要是写谁的? 布斯是哪里的人?课文是讲他什么时候的事?(英国人, 1910 年的事。) 讲 了他的什么事?(研制吸尘器的事他看到扫地机扬起大量灰尘,给人们带 来危害,下决心要研制不扬起灰尘的扫地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 3、鼓励学生质疑,老师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纳,鼓励学生思考答案或解决办法。 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加深感受文章中心思想。围绕的主要问题是: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熟悉课文第 一部分“呜呜”的响声,浓浓的尘雾,沾满了灰尘,灰尘搬运机。) 2、布斯的母亲给予了他哪些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第二部分有关段落母亲 很支持布斯的工作,想办法让布斯放松,帮助布斯动脑筋:“为什么不可以把 木塞压进去呢”?) 3、布斯的研制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妈妈说的哪句话对他有很大的启发?后来 他又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妈妈说:“为什么不可以把木塞压进去呢?”布 斯说:“是啊,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呢?”)这时,布斯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 头,把“扫灰尘”变成“吸灰尘”,也许就不会扬起灰尘了。他又想到最近发 生的一场龙卷风,把地面上的房屋和树木都“吸”走的情景。如果把扫地机设 计成一种小型的“龙卷风制造器”,不就可以把灰尘吸起来吗?想到这里,兴 奋地布斯连忙放下已打开的葡萄酒瓶,找来一块手帕,蒙住自己的嘴巴和鼻子, 然后趴在地上。他猛地一吸气,紧挨着嘴巴和鼻子的地面变干净了。取下手帕 一看,手帕上沾了不少灰尘。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地面清扫干净,而且不会 扬起灰尘。) 4、你认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做事要有决心,肯动脑筋。布斯“为什么 不反过来试试”的念头,说明了他善于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 五、再读课文,拓展思维 1、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你从布斯发明扫地机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布斯能发明扫地机,你一样可以 发明东西,请想想,你准备发明什么? 六、教师小结。(略) 七、课后练习 (一)、填词语,读句子。 (二)、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的答案。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母亲启发、帮助布斯 布斯发明吸尘器 13、山村的早晨 小溪带走夜的鼾(hn )声, 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山村从甜梦中醒来, 晨风给她揉(ru)着眼睛。 缤(bn)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歌声嘤(yn)嘤; 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zh) , 轻巧的炊(chu)烟袅(nio)袅地上升。 早晨像个刚醒的女孩儿, 美丽、宁静、睡眼惺忪(xnsn) ; 噢() ,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描绘(miohu)出这幅水墨丹青。 小牧童走进画里来了, 赶着羊儿,洒下一路歌声; 挤奶的妈妈走进画里来了, 喜悦在奶桶(tn)里流动 汲(j)水的姐姐走进画里来了, 拖着美丽的彩裙; 梳妆的小妹走进画里来了, 小河捧起一块明镜。 打太极拳(qun )的爷爷走进画里来了, 垂柳在向他深深地鞠躬(jn) ; 长跑的哥哥跑进画里来了, 这是山村的马拉松。 迟(ch)起的太阳刚一露面, 圆圆的脸蛋羞得通红; 上学的孩子可不想迟到, 山路上,闪过他们的身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村的早晨 ,(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要 特别注意一下晨字的写法,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写这个字。 2.齐读课题。 3在你的心目中,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简要说自己心中对 早晨的印象)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山村的早晨。(播放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 引导学生来欣赏美丽的山村画面。 ) 5山村的早晨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题。 6当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古代诗人邵雍曾经写的一首 诗,名字叫山村 ,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一去二三里,烟 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7.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评析:教师在开课伊始,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字的指导,让学生感受 到了中国汉字的形体美。教师两次引导学生读课题,第一次是在学生没有情感 体验的情况下读的,第二次则是在学生欣赏完美丽的山村画面之后读的,情感 的体验在逐步的加深,再结合古诗的适时引入,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山村的画面美,古诗的音韵美。整个导入 过程自然流畅,贴近学生实际)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可 以多读几遍。 2.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说 说你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睡眼惺忪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4你们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有这么多的体会,真了不起!还想读吗?(想) (评析: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让学生领略山村早晨的特点,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 的弊端,并且通过教师的评价,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你们真爱读书!读书就像品茶一样,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品,越品越有 味道。待会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采用这样一种读书的方法:边读边想 象,当你读课文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出现画面,还可以让这些画面在你的脑海 中动起来。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试着读读课文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三个小 节,边读边想象。 (评析: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 在教方法时,又是以一种建议的口吻说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的 思想。) 2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可以抓住你感受最 深的内容来谈谈你在读的过程中眼前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小溪带走夜的鼾声, 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山村从甜梦中醒来,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重点体会: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2)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晶莹的露珠,感受一下那温柔的晨风。(播放 课件)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相机引导:这里的黎明是美丽的, 是宁静的,露珠落在花瓣上、落在小草上、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摇摇欲坠。 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师评价:我看到了露珠滚落;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 我看到了露珠正在花瓣上跳跃。) (2)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歌声嘤嘤; 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 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 教师引导学生与下面的段对比体会。 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唱着歌儿; 小河舒展着腰肢, 炊烟袅袅地上升。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缤纷、歌声嘤嘤、欢快、轻巧 (4)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诗中的句子这么好,那你们赶紧带着自己的体 会再读一读吧!(当学生读不出来时,教师可以对比读,或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 样读?)小结:同学们,你们读的各不相同,这就是读书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感受和体会! (5)早晨像刚睡醒的女孩儿, 美丽、宁静、睡眼惺忪(xngsng); 噢(),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描绘(miohu)出这幅水墨 m 丹青。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水墨丹青” 是什么意思?“ 这幅水 墨 mo 丹青”指的是哪一幅呢? 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画的内容展现出来。(大自然给 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小节。 (评析:通过学生轻声的读书,边读边想象,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 反复对比,体会,欣赏画面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让学生有 充分的时间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 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的朗读,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 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 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也为后面的“个性化读书” 做了铺垫,让学生在 自主的阅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6)同学们,大自然为我们展现的水墨丹青仅仅是这些内容吗?画里面还 有什么景象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为我们 描绘这幅水墨丹青的? (7)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几小节,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内 容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有表情地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等,在你们读的过 程中,我也在读,我要读你们,我要从你们的表情上,甚至动作上来分享你们 读书的喜悦。 (8)展示汇报。 (为节省时间,每个小组只读一节。) 师: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水墨丹青,大家清楚了吗?让 我们通过读来体现一下她的美丽!(师生合作读课文。)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 自己的舞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读书的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 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等来辅助朗读,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只 有真正地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而读书的过程正是 学生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必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3引导想象,读写结合。 (1)同学们,大自然这个多才的画家为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仅仅是作者所 写的这些内容吗? 不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村的早 晨,边听边想象大自然到还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音乐,想象。在听的 过程中,心中的喜悦可以通过表情展现给大家。 (2)请同学们从美丽的山村早晨再回到我们的课堂之中。谁能当一次小诗 人,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写成诗句。(每人发一张小纸片) (3)出示句式,学生练写: 的进画里来了。 (4)交流展示,品味评议。 例:美丽的小鸟飞进画里来了, 欢快的歌声在树梢上荡漾。 柔嫩的小草钻进画里来了, 大地捧出一块块碧绿的毛毯。 勤劳的农民伯伯走进画里来了, 他们扛着锄头去开垦希望的土地。 (5)同学们,你们就是一个个的小作家,小诗人。山村的早晨是美丽宁静 的,是生机勃勃的,更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 一背。 (6)学生背课文。 (评析: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之美,早晨之美时,他们的情感已经深 深地陶醉其中了,让他们及时表达,创设由内化一一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 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的方法,这是提高语丈能力的有效的途径,学生这 时的写作也一定会下笔有神,精彩纷呈。) 4拓展知识,回归整体。 (1)山村的早晨是令人陶醉的,让人留恋忘返的。其他地方的早晨又是什 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教师通过解说引导学生欣赏其它地方的早晨景象。 (2)同学们,不同的地方,早晨的景象各不相同。但是,常言说得好:一 年之计在于春,一同之计在于晨。早晨永远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 勃勃的!让我们一起张开双臂去拥抱早晨,拥抱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评析: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 本延伸到自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所生成 的情感能够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增强。) 三、布置作业: 学完这首小诗,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 作业内容,并相机指导。) 附:板书设计 美丽 山村的早晨 宁静 水墨丹青 生机勃勃 14、登上企鹅岛 1986 年 1 月 14 日,我们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 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仍然覆(f)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 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我看到长城站旁边有 几只黑白相间的小动物。啊,原来是企鹅!考察队的高伯伯告诉我,长城站对 面有个企鹅岛,岛上的企鹅成千上万,可壮观了!我真想早点儿到企鹅岛上去 看看。 高伯伯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当天下午就带我们登上了企鹅岛。这个岛上 的成年企鹅一般(bn )六十多厘( l)米高,长着鱼鳞状的羽毛。未成年的只 有小猫那么大,全身是绒(rn)毛。它们的躯(q)体呈流线型,背部 (b)黑色,腹(f)部白色,对比很鲜明,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岛上最漂亮的是金企鹅,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又叫花脸企鹅。 还有一种企鹅,颈(jn)部有一圈黑毛,好像系j着帽子带儿,叫帽带儿企 鹅。它们彬(bn)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最凶猛的 是阿德雷企鹅,我刚迈(mi)进它们的“领地” ,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 “出境”。它们的叫声很像毛驴,所以又叫驴企鹅。 我抱起一只全身灰色的小企鹅。高伯伯告诉我们,这只毛茸茸的的小企鹅 还不能下海捕食,只能吃企鹅妈妈嘴里的食物。果然,我看到有的小企鹅紧紧 地追着企鹅妈妈,并用嘴挠它的脖子。挠了几次以后,企鹅妈妈张开嘴,让小 企鹅把嘴伸到它嘴里,吃它呕(u)出来的食物。 高伯伯还告诉我们,过几个月,小企鹅就要换毛了,换毛以后才能自己下 海捕食,再过几个月第二次换毛,长出鱼鳞状的羽毛,就是成年的企鹅了。 多么有趣的企鹅呀!我抱着手中灰色的小企鹅,跟它合影留念。 14 登上企鹅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师展示台书写课题,回放巩固,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看拼音写词语:驱逐、毛茸茸、建立 有趣)生展示成果,纠 正书写。 3、大声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