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修改版_第1页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修改版_第2页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修改版_第3页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修改版_第4页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修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杜甫的诗歌探析其人生态度 杜甫作为一位诗人成就显著,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他的影响不但表现 在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表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思想情操、为人处世态度方面。 一个人能否成功,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思维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无论在什么恶劣 的境况下,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中,别的不敢说自己可以做主,但要持什么态度,自己 是能拿主意的。 杜甫的人生道路是无奈的,曾有满腔豪情,但自到长安之后,厄运连连,当官仕途受阻, 为民缺吃少穿。杜甫也是一个在社会上自然生存的人,有人说,在外力面前,他的人生取向有时 呈软弱的表现。我们认为,这个看法值得探讨,不能因此而否定他。杜甫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 以及他那永远闪耀光芒的诗篇是他的人生价值所在,其人生态度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研究他的 人生态度对我们深入理解唐代乃至唐代以后中国文人的特点是有帮助的。 一、主张积极入世,又不失灵活变通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知识和认知水平不同的人,态度也有不同,有的积极入世, 有的悲观消极。杜甫他有着杰出的才华和强烈的报国之心且逢盛世,本能大有作为,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却未能如愿,仕途极为不顺。杜甫受“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影响,仍能积极入世,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士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仕,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 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入仕成为萦绕在士人心 头的头等大事。 杜甫在 35 岁即天宝五年(746 年)入长安求官,次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杜甫 对那次考试本来满怀希望,没有想到的是,落入由李林甫操纵的一场骗局,金榜题名 指望落空,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元结喻友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对此 均有记载。李林甫怕事情败露,却上表称“野无遗贤”。这个事件对杜甫的打击是不 小的,这等于断绝了杜甫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想法,但杜甫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 同时又有着“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宏伟抱负与“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 2 死方休”(张忠纲序语)的拧劲,不得不选择另一条道路即干谒来报效国家,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杜甫在长安忍受冷嘲热讽,奔走于权贵之门,不管他是怎样的委屈求全,怎样 的忍辱负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幸运之神还 是不肯光顾。从杜甫的行为来看,更多地还是继承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执着。杜甫在求官道路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令人联想起屈原,的确,杜甫在 精神实质上像屈原而不像一般儒家士大夫。“他们的那种追求理想、争取实现伟大 抱负的执着精神和顽强意志却是不容轻视的,更何况这理想、抱负中还多少含有活国 济人的进步因素。”体会这些诗句,确实能感到杜甫的一片直率诚挚,说明自己时时 刻刻不忘记报效国家的精神和忠肝如火的情怀。他的谋仕方式具有“一次性”特点。 一次失败,即不再试。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路子也一次比一次窄。他并不像许多世俗 士子屡进考场,非考个进士不可,这足以说明他自视甚高,禀性倔强。直到天宝十四 载,44 岁的时候,才在河西县(今云南祥云附近)做了个九品的县尉,杜甫确实感 到委屈,没有赴任。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 钥的官,与以往“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的理想相距甚远,虽有怨言,杜甫 还是不得不接受了。 谈到杜甫的人生态度,大家会毫不犹豫地说,忠君爱国,积极入世。但作为一 个“集大成”的人,创作生涯从少年直至逝世时,杜甫的诗歌决不会只有一种色彩, 思想也决不会是异口同声的儒家教条,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始终不变的是忧国 忧民的博大情怀。在杜甫身上,除了这种积极入世精神,还有与之对立的隐逸成份, 释道思想。在历史上,杜甫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认可,统治者需要这样一个“一饭未 尝忘君”的“诗圣”,人民欢迎这样一位与他们心息相通的诗人。这让我们评说有些 困难。这更说明了杜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隐逸思想大多皆因用 世不得而产生,并且其产生有着这样的轨迹,即用世不得而转向愤世,愤世不过是徒 然增加自己的痛苦罢了,于是又转向避世乃至于忘世。这在哲学上就表现为从孔子儒 学走向道家庄学。”一个人要经受得住打击,用现在的话说叫“挫折教育”。杜甫是 一个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的人。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从吴越回到了巩县,再到长安去应 试。这时他已经自许多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怀抱着扶危济世的愿望。希 望能够考中,结果还是落第了。 3 这次考场失意,对杜甫并没有什么打击。正像后来他所写的,不过是“暂蹶霜蹄 未为失”(醉行歌)。无论做什么事情,良好的心态很重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 必不可少的基石。现在流行一句话: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亮出你自己。或许正是因为 年轻,杜甫才会有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可贵素质。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 具备灵活变通的适应能力。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善于调节自己,有言道:“张而不 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首重送严 公对自己生活的描述,虽有些悲切凄楚,但心态是好的,是正确的,对人生领悟得 很透,以至于有归隐田园之意。 其实,杜甫早就有归隐田园之意。“困守长安的十年里,在杜甫的内心或所作的 诗作中,主要就交织着两个矛盾的主题:一是积极追求,希望有权位者汲引自己;一 是要消极避世,去过远离政治的隐逸生活。”杜甫前后两次落第,其性质是不同的。 第一次是发挥不佳,属于偶然因素,第二次做了“野无遗贤”阴谋的牺牲品,属于必 然因素。困守长安十年,求仕效果一般,还要蒙受一些屈辱,这对于一个自尊心很强 的读书人来说,心理压力不可能没有。醉时歌、白丝行、贫交行等作品 都是这段时间心理状态的描述。满腹经纶而找不到用武之地,积极进取的济世之志屡 屡受挫,苦闷和激愤使杜甫经常萌生退而归隐的念头。杜甫退隐思想在陇右诗中表 现非常突出。陇右诗作中尽管到处弥漫着悲伤愁苦的色彩,但只要一说隐士和归隐, 诗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向往之情,流露出一股轻松的情致。这些足以 说明杜甫人生态度是多元的,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复杂与多样。 二、笑傲苦涩的人生 我们常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总会有一些磕磕绊绊。杜甫一 生就颇多悲愁,然而他却能将自己的命运融入广阔的社会人生,并且超越时空,获得 了永恒。坎坷从来人人有,各人坎坷不相同。一是坎坷的内容、方式不同,二是各人 对坎坷的态度不同。 我们看陇右诗中的五律空囊。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 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自然条件独特。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 功参军之职,携眷来到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在秦州生活了三个月左右,又移居 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在同谷住了约一个月时间,为饥寒所迫,不得不离开同谷入 4 蜀。杜甫陇右的几个月,饱经流离贫困饥寒之苦。在杜甫的一生,759 年是他最艰苦的 一年,顶着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的双重压力,创作热情不减,四个月写下了秦州杂 诗等近 120 首诗,差不多每天一首。空囊诗为:“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作者在秦州同谷生活极苦,诗即作于此时。首联写生活困顿,无钱购买食物,只得餐 霞食柏。这联诗在调侃之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颔联两句写囊空的原因,“世人共 卤莽”等于“众人贵苟得”,卤莽,粗疏也,谓时人不分是非,自己不肯同流合污, 吃苦自属当然了。颈联说的可谓一贫如洗。尾联说为了面子,所以留着一个小钱看衣 袋。再有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杜甫秦州杂诗之一等等,由此我们 似乎看见一个年近半百而又背井离乡的老者蹒跚的身影,他口中缺食,身上少衣,身 后是被战火焚烧的家园,是默默地跟随自己大半生的妻子,是至爱着的同时也爱着他 的但不得不忍饥挨饿的儿女。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几似乞丐。贫困不可怕,可 怕的是自己被贫困压倒。 在这样的困苦中,能够写出空囊这样笑傲生活的作品,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需要一点生存的智慧和勇气的。如果 我们能持有杜甫的生活态度,我们便可以轻松地去承受一切苦难和失意。明天当太阳 升起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依然美好。 说起杜甫,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沉郁顿挫,仁民爱物,每时每刻都忧国思君。作 品基调悲歌慷慨,人生态度也一定是严肃、深沉而认真的。李白有“仰天大笑出门去” ,杜甫没有。有人可能还想,杜甫会笑吗?笑得起来吗?其实不然。杜甫有一部分诗 是“不以为悲,反以为乐”的悲剧式调侃。比如,河西县尉没有赴任改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之后,杜甫写了一首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 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飚。”前面讲过, 杜甫怀着从政出仕的愿望,在长安一共等了十年,十年的光阴完全可以把一个人消磨 得面目全非。这段期间,他对唐王朝的政治经济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目睹了官 僚贪婪奢侈的生活,目睹了最高统治者扩边政策下人民所遭受的欺压。其个人生活陷 入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顿,受尽了冷遇和白眼,纵然贫困,杜甫也不愿意离去。越是 见到社会凋敝,人民困苦,他越是希望有机会为改变这一现状尽到力量。我这辈子好 喝两口酒,总得有个地方弄俩酒钱吧。多亏这个圣明的朝代,我才可以没有顾忌,纵 情狂歌。这是话中有话。“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这是写没有就任的原因:天 5 子脚下的京城总比天高地远的而又“凄凉”的河西县安逸一些。杜甫根本不是一个贪 图享受的人,真是一肚皮牢骚。一股无可奈何的悲凉,脸上虽挂着笑,却憋了一肚子 火。带着一脸沧桑苦笑的人永远不会被生活击垮。在杜诗的众多题材中,象这样从出 人意料的角度表现对生活看法的作品是占有很大比例的。杜甫狂夫诗云:“万里 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文化上的狂者是社会的异端, 他们以不寻常的人生态度,蔑视既有时局,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杜甫诗歌中有多处 写到自己的“狂”,“盗贼狂歌外,形骸痛饮中。”(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林),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等等。读这些句子,好像有听电影笑傲 江湖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感受,那笑傲生死的从容,让我们身上 产生一种激情燃烧的感觉。有人认为:“杜甫是狂人,然而与魏晋狂士阮籍相比, 杜甫的狂表现为政治上的狂傲,阮籍的狂则多表现为痴,即对礼的亵渎。二者的 形成均有其社会原因。杜甫亦具有闲逸情调。与陶渊明相比,陶选择闲适的田园生活 是选择生命的永恒价值,而杜甫则为关心政治之余的闲适生活体验。”杜甫的酒后狂 歌,笑傲当时,主要是在仕途失意和飘泊无定时的心迹表白,“这个世界满目疮痍, 到处是灾祸啊!”处在那么一个时代,情愿承担一切苦难,并以一种旷达的心境表达 出来,表现了诗人在命运坎坷的时候不甘屈服的倔强精神,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能够 品尝失败的苦涩,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也是人生的乐趣。 三、长怀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最先是由孟子提出的,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恻隐之 心为仁的思想。他是通过一个人看见匍匐将入井的无知孩子所不由得产生的感情,而 把这一思想指点给后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的基本特 征是它蕴含着揪心的痛苦,是对他人的一种忧虑、担心和关切,是对他人痛苦的同情。 说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半是写别离的也不过分。杜甫离别诗赠人诗很多,有部分是劝戒 别人应该具有恻隐之心的。又呈吴郎便是,全诗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 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 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大历二年(767 年),杜甫从夔州的瀼西迁居东屯, 把瀼西草堂让给刚从忠州来的一位亲戚吴郎居住。杜甫到东屯后,想起一件事须向吴 6 郎交待,草堂西边住着一个孤苦无依的妇人,平时她常来扑打草堂前的枣子充饥,杜 甫从不阻止她。吴郎来到之后,马上在枣树周围插上篱笆。杜甫得知后,就写了这首 诗去劝阻,希望吴郎也不要禁止妇人打枣才好。这是写作缘起。“又呈”是因为前不 久杜甫已写了一首简吴郎司法的诗。首联单刀直入,揭示诗的中心。说自己在瀼 西居住的时候,枣熟之后是任凭西邻来打的。题为“呈吴郎”却先写自己,既为后文 劝说吴郎埋下伏笔,又与尾句“正思戎马泪盈中”呼应,表达对战乱年代人民的同情。 仅凭首联两句,便可体味到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怀。仇兆鰲说“无食无儿一妇人”一句 “含四层哀矜意,通章皆包摄于此。”贫穷无食,一层;无儿无女,二层;孤苦伶仃, 三层;老年妇人,四层。颔联说老妇人常来打枣,不是因为贫穷哪会有这种举动呢? 正因为害怕遇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更应该和气亲近。“恐惧”二字, 体贴甚深。颈联转到最关键的问题上来。措词婉转而内容却丰富。“远客”指吴郎。 萧涤非先生解释说:“妇人一见你插篱马上就提防或疑心你拒绝她打枣,虽未免多心 过虑;但你一住下便插上篱笆,却也很象是真的拒绝她呢。为了顾全吴郎的面子,使 他容易接受意见,不正面戳穿吴郎的意图,却反而说妇人多心,这话是说的十分委婉, 也是煞费苦心的。”杜甫真是一名化解矛盾的高手,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尾联从妇 人写到社会,抒发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心情,扩展了诗的思想境界。 这首诗极尽曲折, 说理透彻,读来亲切感人,仁者之心,跃然纸上。 杜甫是一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在瀼西和东屯的时候,除了 “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之一)之外,还常常“药许邻人斫”(归溪上简院 内诸公),“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子美于君亲兄弟,朋友 黎民,无刻不关其念。”(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四)。诗讲含蓄,有限的字句中 饱含着作者无尽的情感,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杆打 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安的情景令人心碎。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位在朝廷做过事的人竟然 对地位最低的下层劳动妇女给予这样的同情,真是难能可贵。诗人这么怜惜穷苦百姓 的生活,自己也穷困潦倒,写出又呈吴郎四年后,因贫病交加死于一条破船之上。 恻隐之心被古今中外看作是“仁之端”,是道德的萌芽,具有证明人性善的巨大意义, 值得一说的是,杜甫的许多作品都是诗人恻隐之心的体现。人常常以万物之灵而感到 骄傲和自豪,而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恃强凌弱弱肉强 食生存法则的超越。杜甫对百姓的爱,还体现在他对人性中善良美好品质的发现和赞 7 赏,用人与人之间无私真挚的感情,给残酷的战争岁月掺入了一丝值得纪念的温馨, 比如“三吏”、“三别”中让人敬佩的老妪和新娘等。再看展示他浩然胸怀和博大痛 苦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 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律名篇, 前人曾誉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仔细品赏,觉此盛誉当之无愧。不只在精湛技艺,更在 诗人博大而无私的忧国爱民之情怀。杜甫这一生,经历过无数的风雨和接二连三的病 痛,几乎从来没有赢得过鲜花与掌声。翻开杜甫诗集和年谱,我们知道诗人一生大多 数岁月都是在流离漂泊的境况中度过的,而其精神状态也始终处于“游”的寻觅之中, 但此游并不“逍遥”。登岳阳楼成于诗人逝世前一年的一月间,杜甫虽年仅 57 岁, 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已使他身体衰弱不堪,他多病缠身,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 凄苦不堪,贫病交迫,来至岳阳,终于实现了登岳阳楼以观洞庭的夙愿。如此困窘, 杜甫没有逃避现实,而是急国家之所急,悲百姓之所悲,恻隐之心达到了生命的端点。 杜甫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不仅对人,杜甫还对自然 物具有怜悯之心。比如,夔州饮食偏重于鱼类,“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 作俳谐体遣闷二首),诗人对以鱼为主要食物极不适应,对成批扑杀鱼类感到极为 痛心,恻隐之情顿生。是否具有恻隐之心关系到人格的提升与完善。“恻隐之心,仁 也。”而仁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据。据此孟子说出“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也就不奇怪了。恻隐之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 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不至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悲悯情怀和高尚的动机。杜 甫目睹村落的荒芜而心急如焚,“罢人不在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