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遇雨”审题立意_第1页
“荒岛遇雨”审题立意_第2页
“荒岛遇雨”审题立意_第3页
“荒岛遇雨”审题立意_第4页
“荒岛遇雨”审题立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材料作文“荒岛遇雨”审题立意 一、文题 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待在原地。 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辛劳,到处寻 找没有下雨的地方。 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悠悠地在雨中行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 文,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 700 字。 二、解析 这是一道训练思维的好题。一是材料的丰富性生动性可刺激学生的写作细胞,激发写作欲望,在思维 亢奋中发表见解,完成命意;二是材料的丰富性生动性又可考量学生写作思维的高下,达到命题人考查学 生思维的目的意图;三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成熟与否。 首先,这是一则典型的材料作文。完整的材料作文试题,一般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等四部分构 成。其中“题引”是命题指向、命题意图所在,要特别引起关注。“题料”很丰富,却是为“题引”服务, 作铺垫的。“题限”是对命题的限制。审题宜以“题引”统摄“题料”,从“题料”中去丰富“题引”。 其次,审读题料。这则题料是一则感性的、有情节内容的三人对话,高度概括一下关键词就是“人” “雨”二字。“人”是荒岛之人,“雨”是意外之雨。遭遇“意外之雨”,“荒岛之人”怎么办?接着题 料描述了甲、乙、丙三人三种不同的心理、情态、行为,梳理出来就是: 心理 情态 行为 态度与观点 甲 荒岛无处躲雨 泰然处 之 静待原 地 荒岛遇雨,泰然处 之 乙 也许他处无 雨 不辞辛 苦 到处寻 找 与其坐守,不如找 寻 丙 坐无聊奔无 益 慢悠悠 雨中行 走 漫步雨中,享受雨 趣 再次,审读题引。“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 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解析之,“一些类似的情况”,就是题料中荒岛遇雨的情形,引 申开来就是,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或远或近遭遇如雨一般的逆境或困境;“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你 怎样的思考?”如果真遇到雨,是学甲,学乙,还是学丙?还是你另有他途?就“怎么想、怎么做”这个 问题,你可以从上述的三种观点态度中选取一种、两种,或三种,进行立意。但在字数 700 字的限定下, 考场作文宜就一种说深说透,不宜四面出击,面面俱到,看似全面,实则一个不全,劳而无功。从这个层 面上说,这则材料作文看似很丰富多样,实是一则三选一的文章,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你不认同题 料中的三种观点态度,可以就你的第四种、第五种观点去发表见解,而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写作理念。 从实战而言,更多人会选丙的观点,从享受自然妙趣中去立意写作,如改变无益,何不享受? 何妨吟啸且徐行?痛并快乐着与其静坐奔走,不如雨中散步在风雨中享受等。选甲、选 乙,也可,只要自圆其说,说得有理,同样得高分。如选评甲,就其“静守其处,不惧风雨,泰然处之” 作文,生发开来,命题可写静待人生的风雨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就后一题,有同学演绎道:如忽 遇他船来岛泊船,或许就能被船中人发现,带你上船避雨;如你找寻避雨之处走了,反失机会。如此自圆 其说,无懈可击。选评乙,就是与其坐等,不如找寻避雨之处,写毫不放弃点滴希望荒岛之大,岂 无无雨之处?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等。 三、问题 前面说过,完整的材料作文试题,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等四部分构成。题中“题料”远比“题 引”丰富多彩,但却是为“题引”服务、作铺垫的,“题引”才是命题意图所在。不料,不少学生在审题 立意中,偏于“题料”,忽视“题引”,被“题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所迷惑住,沉于其中,就“题料” 中的三人对话侧射出的方方面面,单方面去审题立意。如: 思想的不同心态决定高度性格造就思想,这些题目,着眼于对话主体的思想、心态,从 材料看,三人心态、思想是不同,但不是这则材料作文的命意所在。“题引”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 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如果遇到如雨般的困境,你会怎么办?侧 重点应就处世态度方面去立意,不是叫你去写思想、心态、性格的不同。 让思维之花绽放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换位思考换位人生,这些题目,显示了学生良好的思 维品质,单就三人对话来立意,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可惜,三则题目,剔开题引,只关注了对话主体显现 出来的思维差异性,忽视了命意指向。 角度决定高度不同视角不同风景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几个题目 仍然着眼于三人不同的对话,忽视前提及话引,作了发散思维,但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题料”,不见 “题引”命意。 因而,材料作文审题,“题干”可以秒杀或不看,但“题引”不可不细看,“题料”再丰富,再有趣, 再感性,最终还是为“题引”服务的,以“题引”统摄“题料”,应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法宝。被题料 迷住,沉于其中不关身外,就中了命题者的圈套,用苏轼的诗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种情况,就是审读材料不细,随意偷梁换柱。 有些同学审题立意是注意了“题料”与“题引”,但审读相当马虎、随意,往往从中找到一两个词, 就头脑发热随意去生发,用自己喜欢的词去替换材料中的关键内容,或远或近或浅或深地驾空材料。如: 享受梦想享受现在,抽掉材料中的“自然妙趣”、抽掉“雨”、抽掉“逆境”,换自己钟意 的“梦想、现在”。 生命在于追求光明需要寻找,乙是在追求,在寻找,而生命的价值也确要追求,光明也确要 寻找,但一联系材料,乙是寻找避雨之处,对象是人,客体是避雨之处,寻求避雨之处,当是寻找走出困 境的出路,写寻求光明、追求生命,不是很切题。 放下顾虑,享受生活尊重他人,创造和谐,这两个题很好,但前一则套用 2012 年全国大纲卷 高考作文,用高倍显微镜从材料中看出了几乎没有的“顾虑”一词,是学生自己放大了,刻意为之;后一 则可惜了文墨,题目不错,文也不错,但题料中有“尊重”吗?是讲“和谐”吗? 以苦为乐苦尽乐来,放大“不辞辛苦”,丢掉人遇雨这个前提,去写享受挫折,享受痛苦, 也不是写乐,“题引”是遇雨怎么办,遇雨是讲所处环境,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在条件,挫折 是自己做事不顺,侧重于主观努力,不宜把享受雨趣代以享受挫折,要说也是与雨相近的处境、困境、逆 境。 以上,都是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之,很简单:一明白材料作文的构成,二明确以“题引” 统摄“题料”,三基于材料,不随意替换材料关键词。 四、习作点击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三人流落荒岛遇雨,甲认为奔逃必徒劳无益;乙则不以为然,不辞辛苦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而丙却 随遇而安,享受起下雨的乐趣来。依我看,乙的态度最具借鉴意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俗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鲁迅在 故乡 中也说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 ”遭逢绝境时,如若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便“路就在那里” ,也只是虚设。很多时候,面 对逆境,当我们认为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的时候,却不曾想到活下去或者战胜逆境的力量就在于我们 自身。有句话说:“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为我们留有一扇窗。 ”我们总是被关上的门蒙蔽了 双眼,看不清出口,不挣扎地默默投降,名为“屈从现实” ,实际上是输给了自己软弱的内心。 面临绝境,奋力一搏是一种态度。当鲁滨逊流落荒岛,孑然一身,在没有房屋、没有食物和人烟的小 岛上生存,他不甘坐以待毙,也不肯随遇而安,而是在荒岛上生产自救,自种粮食,自牧牛羊,这样一种 精神,不失为伟大。 想当年,国民党围剿红军,数十万红军将士濒临绝境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工农红军找到了生命 的出口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旅程,正体现一种奋力求生的抗争精神。来到陕北之后,为打破封锁,他 们又开展大生产运动,昔日贫瘠的南泥湾,成了“遍地是庄稼,处处是牛羊”的塞上江南。如果面对荒原, 呆坐空等,又怎能迎来抗战的胜利、新中国的曙光? 一个曾“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国家,陷入落后于人、受气于人的困境其实往往是常态。这时,最需要 的就是敢于突破、勇于寻找出口的决心。众所周知,中国的“蛟龙”号现已能下潜到海洋深处 7 000 米, 成为深海潜水的佼佼者。可是,在 10 年前,中国最深也只能下潜到 600 米,但只用了 10 年的时间,中国 就走完了发达国家 30 年的攻关之路。靠的是什么?正是不断的实脸、积极的探索。当年,中国在技术上远 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我们认为努力无益而静静地待在原点,怎能有今天的成就?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多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唯 有如此,才能在困境中迸发力量,沐浴成功后最灿烂的阳光。 【简评】作者对考题材料的理解透彻准确,自拟的文章标题观点鲜明。开篇处先概述荒岛遇雨时三人的不 同态度紧接着便紧扣标题,亮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第二段主要是说理论证, 引用的名言与自己的阐析紧密结合,讲清了“为什么”要“奋力一搏”的道理。第三至第五段则由书本到 现实,由过去而现在,用充足、贴切的例证证明中心论点。 第六段再引哲人睿语作结,言简意赅,斩截有 3 力。本文行文质朴,体现了认认真真作文、老老实实说理的正确写作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荒岛突遇大雨,是一场困厄。此时,泰然处之也好,不辞辛劳四处寻找避雨处也罢,证之于现实生 活,这都是人们常见的反应,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而此时若还能从容漫步雨中,享受自然妙趣,便不 失为一种超越,是我最为欣赏的人生态度。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人生常态。人生多坎坷,而且绝大多数要 我们独自默默承受,此时,怨天尤人无益,奋力抗争也未必会起作用,最重要的,便是调试好自己的情感 频道。在生活中遇事而不惊,遇险而不怵,才能把我们内在的品质表现出来。纵有千般心事,照样看天外 云卷云舒,这便是一种近乎空灵的人生境界。在撒哈拉沙漠里,曾经留下过三毛的足迹,在炎炎烈日下, 她的脚印是荒无人烟的孤绝之境中的一眼井,她便在绝境中享受生命的孤傲,在孤寂中舔舐自己的伤口, 品悟人生百态。 像这样与众不同的散步,没有抱怨,没有凶残,只有对生命真谛的升华。 在雨中的荒岛上寻找避雨处时,如果能悠然寻找,便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用这样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大 雨滂沱,是泰然处之和寻找出路的最佳结合。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 ”我们应当在遇 到困难时不急不躁,释放出心灵的自由。 在风雨中戒躁求静,方可有恬淡心情。人生如一首抑扬顿挫的乐曲,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欢快流畅,总 会有凝滞不通,甚至是大起大落的时侯。在风雨中轻歌曼舞,说不定能在生活的某个角落寻到庇护所。相 反,如果像海子一样在春暖花开之际偶遇风尘便寻短见,这将是怎样的一种悲痛! 为何不能像史铁生一样,在凉风起时欣赏秋菊的傲然绽放;为何不能像诸葛亮一样,面对千万敌军而 从容抚琴于空城城头? 林清玄说过:“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 ”是的,在风雨中笑对人生,在百 忙中戒躁求静,就像苏轼那样, “一蓑烟雨任平生” ,岂不妙极?如若我们一时尚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 就好好修炼吧,开启清明,方能到达至境。 【简评】 身处荒岛,面对风雨,本文作者唯愿“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领略雨中的美景 与情趣。文章的语句亦如其主张的心态,舒缓而从容。作者对人生的苦难有清醒的认识,并主张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来实现对苦难的超越,这种卓见,颇为难得。文章的不足,在于说理较细(这是必要的)而举 例较为粗略。文中所涉及的三毛、海子、史铁生、诸葛亮等例子用得都很贴切,但几乎都语焉不详。如果 能繁笔与简笔结合,重点列举并分析其中的一两个例子,文章会更饱满充实,也更令人信服。 泰然与奋然之间 三个人一起流落到荒岛上,天突然下起大雨。同样的境遇,甲选择泰然处之,乙却奋然而起,丙则最 为潇洒,选择了雨中漫步,苦中寻乐。在这三人中,我赞同的是前两个人的相加,亦即让泰然与奋然并存。 为什么不做最为潇洒的第三个人?因为人世的许多苦难,你其实是只能承受,却无法去“享受” 。试想: 在杀人如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毒气房和焚尸炉,无辜的犹太人如何去“享受”?在南京大屠杀的万 人坑前,面对灭绝人性的日寇的屠刀和枪口,中国的军人和老百姓又如何去“苦中作乐”?即便在今天的 和平年代,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对地沟油、毒奶粉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诸多能危及人生命的 重大疾病你同样是无法心情愉悦地去享受。不久前逝世的作家史铁生,患有尿毒症等严重疾病,他自我解 嘲,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才写作” ,对于时时可能夺去自己生命的沉疴,若要“享受”它,又从何说 起? 所以,享受困境,很多时候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抑或是阿 Q 式的自欺。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泰然 承受,而后最大限度地奋起抗争!面对敌人的屠刀和绞索,你也许已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却可以横眉冷 对刽子手,以维护自己最后的人格尊严;面对凶险的疾病,也许你最后未必能逃出它的魔爪,却可以与病 魔赛跑,在人生剩下的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去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史铁生就是一边治疗一边思考和写 作,从而展示了生命的活力与顽强,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而且,只要抗争不止,你 就不能断定一定不会有奇迹发生。在荒岛上四处寻找,也许就真能找到避雨的“洞天福地” ;许多癌症病人 坚持“抗癌” ,最后重新找回了健康;鲁迅先生奋笔“呐喊” ,三十年后旧中国的“黑屋子”终于被打碎; 四万万五千万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长城,最后也赢得了将日寇驱逐出疆土的胜利。凡此种种,都证明:正 视严酷的现实,而后通过抗争改变现实,是通往新的希望的唯一出路。 我又想起了当今 NBA 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华裔球员林书豪。现在,他已是火箭队的绝对主力后卫, 为球队连创佳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在进入 NBA 之前,他也曾多次被不同的球队淘汰。面对困境,他没 有沉沦,而是不断地训练,努力提升球技,力争达到完美。在不受赏识时,他泰然处之,之后便奋然崛起, 今天,终于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今天的世界,像林书豪这样的“达人”有很多:路易 威登为后人 留下了风靡全球的“Lv” ,为无数女性所喜爱;“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无数网站创始人中脱颖而出; IPhone 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一个愈挫愈勇的人,胰腺癌虽然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所创造的“苹果王国” ,却延续着他生前的辉煌。 所以,我认为,能睁开眼睛正视现实是一种勇毅,用不懈的拼搏去尽力改变现实是一种坚强,只有泰 然与奋然兼具,才能赢得未来,创造辉煌。 【简评】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破立结合,说理透彻。对于荒岛避雨的三种态度,作者否定了第三种,而 主张将第一、二两种态度结合起来实行,文章的论述思路也由此确立。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表明了自己 的观点。第二段则立足于“破”:用中国与外国、历史与现实的诸多例证,说明为何沉重的苦难与困境无 法“享受”而只能承受。第三、四段在总结上文之后,侧重议论正视现实与奋力抗争的意义。作者视野开 阔,文章用例丰富,对例证的评说也准确到位,赋予了文章很强的逻辑力量。 雨中起舞 荒岛落雨,三个人三重境界。第一种消极应对,等待雨过;第二种如似无头苍蝇,寻找无雨之地;第 三种则是至高境界,雨中漫步,妙趣横生。 道家有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降雨躲避不能,又不愿“吃闷亏”,那就品味它,享受它吧。 这未尝不是以柔克刚,至胜之法。这又使人想起,失去双臂的刘伟以双脚代替双手,弹奏出曲曲天籁;海 伦凯勒双目失明,却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万千学子;著名女作家琼瑶在南京大屠杀逃亡时期创 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古代先贤奔走诸国,于逆旅中品味和践行真理,受人钦敬。儒家有言:“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之谓也。 “生活,不是等待海阔天空,而是学着在雨中起舞。”青藏高原河谷地带的野花,花期不到一周,却 依旧傲然绽放;伊犁广阔的薰衣草,忍受着干旱与酷暑,却依旧肆放着芬芳。自然界无声的生命,都在生 活的荒原里,感受自然恩典,潇洒走过。由是观之,生命的奇迹因风雨而更加醇厚,更具韵味。雨中起舞 的生灵之所以令人惊艳,如此而已。 泰然处之者,其境界如同“昨夜西风凋碧树”,貌似淡然自若、无拘无束,却是坐以待毙,淋得一身 却无半点欣赏之意;不辞辛劳者,其境界如同“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番努力过后极可能无功而返;这雨 中漫步者则不同,其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历一番不顺,不如逆而行之,躲雨不 如赏雨,一场漫步,别有收获。最终就在灯火阑珊处寻得生命的真谛,这早已超脱于自然的妙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在获得恩赐时会怀有感恩,但真正的幸福属于那些对苦难也 充满感激的人。恰恰是这些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雨中起舞。 【点评】这篇文章用语非常精练,在论述中又透露出诗意与哲理,可见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相当强。 首先文章标题就很富有诗意,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文章开头段的评析材料非常简练,三言两语直击关键内 容,在评析中自己的态度也一目了然。接着以道家、儒家的名句引入,更是彰显作者文化底蕴,并举刘伟、 海伦凯勒、琼瑶的事例来佐证更是相得益彰;后面又由人类社会拓展到自然界及所有生命,又以王国维 “人生三境”再次分析材料,更显深刻与诗意。而文章最可贵的是末尾的点睛之笔,感激苦难,雨中起舞, 扣题点题,升华主旨,引人深思,启人智慧。 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 材料中乙在荒岛之上不辞劳苦地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生命的 出口,是一种不屈服、积极的态度。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多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于是,他在困境中迸发出了力量,并最终成就了自己,他就是吉米。可见,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生命出口的 人往往都能见到生命的光芒,而安于现状,如材料中的甲认为奔逃徒劳无功,则永远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 因为他连开始寻找的念想都没有。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众所周知,中国的“蛟龙”号现已能下潜到 7000 米, 成为海洋探寻的佼佼者,中国对海洋的探索也迈入了先进国家行列。可是,在十年前,中国最深也只能下 潜到 600 米,但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十年的攻关之路,这靠的是什么?是积极的 探索与不断的实验。当时的中国技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我们认为努力无益或静静待在原点,能 有今天的成就吗?正是那种想要突破、敢于突破、勇于寻找出口的决心让中国发展如此之快。 人类社会如此,大自然中也不例外。生活在荒漠上的野草虽然矮小得可怜,只有 10 厘米左右,可你知 道它们的根系多长吗?20 米。为什么要扎根 20 米深的地方?沙漠没有水,如果不努力往下扎根,它们就不 能生存下去。如果它们不寻找生命中的那个出口,它们的生命便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寻找生命的出口 是它们生存下去的灵魂。 俗话说:“努力改变能改变的,用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当我们遇到生命中不可改变的事物,当如 丙静静地体会与享受。当遇到能改变的,便如乙一样努力地寻找生命的出口,沐浴成功后灿烂的阳光。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二段与末尾这段的引言。“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这句话就足以诠释作者选择乙的观点,那种积极乐观、坚韧执著,非常动人!而末段那句“努力改变能 5 改变的,用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更是为末段的回扣材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是为全文作了一 个完美的总结。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吉米、中国的“蛟龙”号潜艇、荒漠中的野草。从人类社会到自然 界的植物,既有深度亦有广度,而且所举事例较“冷门”,就有了一种新鲜感,不会流于熟烂。此外,文 章另一个较好的方面是衔接非常自然,如“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过渡到“人类 社会如此,大自然中也不例外”。因而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苦也是甜 面对天降大雨,有人选择静坐,有人选择躲避,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二者都把这大雨当成阻碍。何不 雨中漫步,享受自然之趣?须知生命中的苦与甜都是馈赠,把苦当成甜,幸福人生从此开启。 敢于正视生命中的苦,才有甜的希望。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以生的延续永存。 ”同样, 我想说,苦也不是甜的对立面,而是以甜的另一种形式展现。人生之路本是崎岖不平,带着受苦的心前行 就像背着十字架,只会让人疲惫不堪。不妨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边带着探索的好奇心理,享受这一旅程。 是的,人生是旅程不是征程, “最美教师”张丽莉得知自己高位截瘫后,用微笑反过来开导家人,她理性看待 了这一苦难。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了双腿的她依旧可以幸福地走下去。 勇于承受生命中的苦,才有甜的基础。贝多芬说:“伟大的人总是用痛苦换欢乐。 ”这样一份面对苦难、 面对困难的勇敢,永远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一份正视苦难的心很重要,但一份迎接考验的勇气更加可贵。 勇敢地品尝生命中的苦,正如咖啡,深爱它的人知道,只要敢于接受它最初的苦涩,就会品尝它后来的甘 醇。不断地将苦难咀嚼,则是史铁生的真实人生。这个高壮的硬汉,这根不屈的脊梁,坚定地承受生命的 击打,直至最后一刻。我所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热情与执著,正是这造就他勇敢搏击的一生。苦尽甘来, 相信他是体味到了。 善于品味生命中的苦,才是至高境界。雨中漫步,既不狼狈,反而别有意味。有无相生,难易相承, 苦亦是甜。在黑夜里你不必担心迷路,你还有欣赏夜景的选择,这样,当你穿透黑夜,会发现走过来也是 一种享受。一根拐杖,一只破药箱,是女村医周月华的一切。左腿残疾的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