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2015版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基础回扣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含解析)_第1页
【状元之路】2015版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基础回扣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含解析)_第2页
【状元之路】2015版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基础回扣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含解析)_第3页
【状元之路】2015版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基础回扣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含解析)_第4页
【状元之路】2015版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基础回扣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回扣练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2014太原模拟)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 一文中指出:“不论西 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 下,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 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 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 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 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 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 项 不正确。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 C 项不正确。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 D 项不正 确。 答案 B 2(2014武汉调研) 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 A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 “(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2 D “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解析 从材料中“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明朝时期的废丞相、权分六部,与“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符,都主张废除宰 相,加强君 权, C 正确。 “丞相者共建庙宇” “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中 书刑房”此三者所述的都有丞相设置,与材料所述不符,A 、B、D 错误。 答案 C 3(2014湖北七市联考)“(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 虽创 主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 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D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解析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趋向松弛” ,A 项 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体 现不出地方自主性被削弱,而是反映出地方自主性增强,B 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张在地方上扩大自主权,可以使边将以生命保卫国家,国家统一 安定,C 项 符合题意。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关于分 权的叙述,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4广东六校联考)司马光说:“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 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 魏) 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 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 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 3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始分矣。降及南北期,大抵皆循此制。 ”材料反映了( ) A西汉以后宰相开始退出政治舞台 B汉魏以来国家权力的日渐分散 C君主近臣逐渐掌控国家权力中枢 D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不断下降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故 A 项错误。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趋 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故 B 项错误。 “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不断下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没有体 现,故 D 项 与材料不符。题干所给材料通过 描述汉武帝到南北朝时期中央 官制的变化,反映了君主近臣逐渐掌握了国家权力中枢,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5(2014云南检测)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 与都省为表里” , “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元后期文 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 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 质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 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 朝 A B C D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 上交中央,而且是“画地统民” ,可见它是地方的最高官府,代表中央治理 地方,故正确;行省制度无法体现中央集 权和地方分权并重,故 错 误, 不符合史 实,故选 A。 答案 A 4 6(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 统西番( 即吐蕃 )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 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 载:“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 政院。 ”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蕃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解析 题干材料中对宣政院命名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A 项不 正确。宣政院是元代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B 项表述不正确。题干材料能够 反映出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C 项表述符合题意。 “吐蕃来朝” 并不代表唐代对西藏有管辖权,D 项错误。 答案 C 7(2014辽宁五校联考)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 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 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 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解析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谏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监 察制度对皇权的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 项正确。A、C 、D 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8(2014东北三省四市模拟)唐代科举中,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 5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叫作“行卷” 。没有糊 名(弥封 )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对此 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精神 B阻断“寒门”学子的科举道路 C兼顾人才在试场之外的表现 D扩充选官标准,扩大选拔范围 解析 由“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可知,唐代科举制在选 拔人才时非常重视考生在考试之外的表现,故 C 项为正确答案。考官评卷 时兼顾考生的名声来判定成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很难体现公正、公平、 公开精神,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与考生的出身没有直接关系, B 项错误;科举 制依旧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选官标准没有发生变化,D 项 错误。 答案 C 9(2014海口调研)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 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 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 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 ) 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 “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 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 6 体现了对人情伦理的关怀,有助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这一原则本质上体 现了宗法制对法制观念的影响,故本题选 B 项。 “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 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 A、C 项错误;D 项不是 材料强调的重点。 答案 B 10(2014南昌模拟) 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 “夫元氏之有天 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 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恭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 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重视人才,维护统治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解析 依据材料中“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 能恭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 免大臣专权,采取了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措施,故 D 项正确。明成祖朱棣 设内阁,故 A 项错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 视人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 有涉及,故 B、C 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D 11(2014福州质检) 嘉庆五年(公元 1800 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 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 “违者重处不赦” 。这一规 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 清朝的军机处原来的职责是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演变为参与 国家的军政大事,完全听命于皇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嘉庆帝的 规定是为防止文武大臣与军机大臣勾结、削弱皇帝的绝对权威,所以选择 7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B 项 。A 项不符合 题目“根本目的”的要求;C 项虽然是军机处的特征,但 与题意无关;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2(2014浙江嘉兴测试)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 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 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 尚书省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A B C D 解析 “六部为主体”是在明代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明朝设 置的内阁和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权力不断加大,与材 料中六部“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一致,D 正确。中书省 是唐代政令的草拟部门,尚书省是唐代政令的执行部门,尚书省下设六部, 两个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 A、B、C 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 13(2014海口调研)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皇帝也不逍遥,表面很光鲜,其实也有很多不为人道的烦恼! 有歌为证: 8 (1)如歌词中所唱,些许“烦恼”反映出中国古代皇帝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皇帝应对上述问题的典型举措。 答案 (1) 皇权专制强化问题;中央行政效率提高问题;官员的选拔和 监察问题;中央集权加强问题;阶级矛盾尖锐问题。 (2)典型举措:略。 提示:能就第(1)问的回答,列举典型史实对应回答说明即可,但所列 史实不得重复。如:皇权专制强化问题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的设 立等。中央行政效率提高问题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等。官员的选拔和监 察问题科举制的形成、发展等。 14(2014湖南衡阳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 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 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 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 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 9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 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 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 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 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 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 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 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 材料二 20 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 ,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 革。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 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 ,专司纠察。 “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 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 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 。二、地方各省设谘议局。谘议局仿西方 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谘 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 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 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三权分立” 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 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 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 化及启示。 10 答案 (1) 特点: 监察与行政分离,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 察。监察组织体制健全,分工明确。职权范围逐步扩大。极端重视 地方监察。监察法规日趋完善。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以官僚制度 监察为主,鲜有民间、社会的参与。虽然追求监察的独立发展,但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