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_第1页
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_第2页
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_第3页
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_第4页
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讲解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 1宏观经济运行 最简单的经济中由家庭和企业组成。在这样的经济中,家庭为了在产品市场上获得产 品和服务的消费,需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例如,提供劳动获得工资。当家 庭获得收入后,就利用这些收入购买产品和服务,形成支出。当企业获得生产要素后,就 利用这些要素生产,然后将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出售。 如果经济中存在政府,我们就称这个经济中有三个部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通过收 税获得收入。与此同时,政府也会对家庭进行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也构成了家庭的收 入。在这种经济中,企业同时向家庭和政府提供产品和服务,政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是政 府的支出。 在这样两种经济循环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即经济的总收入等于经济的总支出。 经济的总收入就是家庭提供要素获得的收入,而总支出包括了家庭支出和政府支出。总收 入之所以等于总支出,是因为在每一个交易中买者的支出变成卖者的收入,这样,所有支 出的总和等于所有收入的总和。 2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衡量一个经济体健康状况最直接的指标就是衡量这个经济体的总收入,总收入越高, 经济就越健康。国内生产总值(简写为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 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是最经常使用的测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 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国 民生产总值(简写为 GNP)。GNP 是一个国家的永久居民所生产的总产出,它包含国民在国 外所生产的产出,但要扣除外国人在国内所生产的产出。GNP 与 GDP主要差异在于国内与 国外的产出应该如何计量。二者在对外贸易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差别较大。在大多数情况 下,特别是理论分析中,GDP 与 GNP的差异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测量 GDP有三种办法:增加值法(也称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1) 所谓增加值是企业的产出价值减去用于生产产品的中间品的价值。GDP 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也即各生产阶段增加值的总和。(2)支出法计算 GDP就是衡量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一般 来说,我们将支出分为四类:私人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 (NX)。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四部分之和。(3)收入法核算 GDP就是加总一个国家或者地 区所有居民的总收入。在我国,这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余 额。 前面讲述的利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名义 GDP。为 了比较不同时期的产出,我们采用实际 GDP。实际 GDP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年份作为基年, 从而按照这个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不同年份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因为所有计 算选择的价格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时候比较不同年份的 GDP就反映了产出的变动。 3总价格水平 各国往往使用一类商品的价格变动反映经济总体的价格水平。经常用到的价格指数有 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又称零售价格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 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上涨程度的指标,简记为 CPI。生产者物 价指数(PPI)亦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 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CPI 和 PPI通常作为 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构造消费价格指数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通过有选择地选取一组固定的物品和劳务,然 后比较它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支出和按基年价格购买的支出,以此来反映消费品的平均价 格水平或生活的费用情况。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切 实保障 CPI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11 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对 CPI调查方案进行了例行调 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 4宏观经济管理及其特征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 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 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 宏观经济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在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 件下的管理行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范政府管理行为,使政府的管理行为真正建立在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的基础上。 (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凭借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管理。中央政府是最高管 理权力机构,其制定的各项宏观经济管理方针和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各级 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但不得违反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 (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宏观经济管理客体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解决事关国 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其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规模、结构和水平; 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国际收支平衡;国民收入及分配水平;物价总水平,失业率等。因此,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主要通过对价值形态的商品货币运动的调节来实现。 (4)管理手段的间接性。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中心,政府的宏观 经济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规范,对 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主要经济变量施加影响,利用市场的传导机制,引导和制约微观经 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即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政府 的宏观经济管理在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从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地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它们三者达 到有机的统一。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平衡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均衡价格以及均衡的就业量。因此,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 1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简称 AD)是指同一时期内市场上所有经济主体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支 出所形成的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曲线可以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的总支 出水平的曲线加以表示。以 Y表示经济的总支出水平(AE),P 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 求函数 AD可以表示为:Y=AD(P) 一个经济中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的需求构成。以 AD 表示总需求,C 表示消费,I 表示投资,G 表示政府购买,NX 表示净出口,则: AD=CIGNX 一般说来,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支出水平下降;随着价格总水平降低,总支出 水平提高,即经济中的总支出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说明,与微观经济中 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一样,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 右下方倾斜呢? 我们可以用两部门经济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由私人消费支出 C和私人投资 I构成,即 AE=CI。因此,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曲线是否向右下 方倾斜,取决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是否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首先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私人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即随着财富水平 的提高,家庭消费支出相应地增加。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家庭持有的各类财富的实际价 值就会相应地减少,即人们变得相对贫穷。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 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 人们所持有的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可见,价格总 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其次,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投资支出的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支出的影响主要 是通过价格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而起作用的。我们假设企业投资是在银行借贷资金,如果利 率上升,那么企业就减少借贷,从而降低投资。在中央银行发行的名义货币数量保持不变 的条件下,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资金供给 紧张,导致利率提高。利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所以,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 少。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 而社会总产出水平下降;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 会总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说,总支出水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 1所示。 图 1 总需求曲线 2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简称 A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向 市场提供的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 一般社会总供给可以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所能提供的总产出量来表示。如果 用 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 表示价格总水平,那么总供给曲线 AS可以表示为: Y=AS(P) 就宏观经济而言,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经济中的总供给量是所有企业在这 一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主要由劳动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决定。 企业生产要素使用量主要是受到企业成本决策所影响。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影响企业的 实际成本,那么企业就会改变生产数量,并相应调整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因此,依据要 素价格相应于价格总水平做出的调整,总供给曲线又可以区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 供给曲线。 在短期内,一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货币工资的调整,滞后于价格总水平的 变动,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实际工资发生变动,厂商的成本也相应地改变,并最终 导致经济中的总产出量发生变动。价格总水平影响总产出量的基本过程是:假定名义工资 保持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实际工资的变动影响厂商计 划生产的产量,进而影响市场上的劳动需求并最终影响均衡就业量;劳动市场上的就业量 变动使得经济中的总产出发生改变。这相当于在厂商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引起 厂商供给量的变动。 上述说明的价格总水平对总产出的影响过程,可以看成是单个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形成 市场供给曲线的一个直接推广。 图 2 短期总供给曲线 如图 2(a)所示,一个典型厂商的供给曲线包括两个部分:如果价格太低,厂商就会 退出生产,P 0代表这一价格;当价格超过 P0时,价格越高,厂商的生产量就会越大,但是 当生产处于正常生产能力 Qc附近时,供给曲线变动更为陡峭。也就是说,当价格很高时, 厂商的供给曲线趋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从整个经济来看,如果将所有厂商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以价值形式表示出来,则所有厂 商的供给曲线沿横向加总即得到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 P0附近,总供给曲线是平缓的,随 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中的总产出分别通过提高产量和增加厂商数量而得以增加。当 所有厂商都在经营中时,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导致总产出增加,但由于受到生产能力 的制约,当价格总水平提高一定程度之后,总产出量增加越来越困难。 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实际成本降低,供给 量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当经济存在大量超额生产能力时,价格 提高使得产量已较大幅度增加,但当经济处于潜在生产能力时,价格提高,产量增加幅度 很小。 如图 2(b)所示。假定经济中潜在的产出水平为 Yf,即正常情况下现有的生产能力得 到充分使用的一种产出水平。于是,当产出数量低于 Yf时,总供给曲线较为平滑,即随着 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产出量迅速增加;但随着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经济中的产 出在 Yf附近时,总产出的增加速度放缓,此时总供给曲线越来越陡峭,甚至接近于是一条 垂直的直线。 在长期中,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名义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货币价格必然会相 应地进行调整。如果价格总水平与工资按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动,那么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 和生产产品的成本相对没有发生变动,从而厂商就不会改变其生产数量,生产过程中投入 的劳动数量也就不会发生变动。因此,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 3所示。 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 供给量不产生影响。 图 3 长期总供给曲线 3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社会总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相互协调、适应的状态,它 是国民经济其他方面均衡与否的综合反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含以下四层 含义:(1)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统一;(2)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统一;(3)静态平 衡与动态平衡的统一;(4)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统一。 如果从图形上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话,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这个均衡的过程可以参见图 4。当总需求曲线 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相交的时候,经济 处于均衡,如图 4中的 E点。在均衡点 E,均衡的总产出为 Y,总价格水平为 。 图 4 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 如果经济不在均衡点 E,市场力量会将经济拉回到这个点。如果价格水平高于均衡水 平 ,那么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的产出无法完全销售,导致企业的库存增加。当面临 着非意愿的库存积累的时候,企业会减少产量,专心消化库存,从而导致产出下降,经济 回到均衡点 E。如果价格水平低于均衡水平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品销路很好,导致 企业的库存减少。当面临非意愿的库存减少的时候,企业会增加产量,抵补库存消耗,从 而导致产出上升,经济回到均衡点 E。 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的国家,衡量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否平衡,主要看 “五率”变化:反映商品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通货膨胀率;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状况 的失业率;反映资金市场上(包括证券、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利息率和汇率;反映 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平衡状态的经济增长率。这五大指标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和市场 总供求是否平衡的“显示器”。如果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则通常可能表现为物价下降, 利率汇率上升,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市场总供 给小于总需求,则通常可能表现为物价上升,利率、汇率下跌,经济过热,超过资源使用 承载能力,经济增长出现暂时的高速度。政府依据这五大指标,判断经济运行状态,相机 抉择,实施宏观调控,保证总量大体平衡,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目的。 4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所谓冲击,就是决定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位置的变量突然发生了外生变化,从而导致 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曲线移动,从而导致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波动。 当总需求受正向冲击后,经济过热,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当总需求有负 向冲击后,经济衰退,价格总水平下降,产生通货紧缩。最为典型的移动总供给的变量是 生产要素价格和社会的生产技术。如果要素价格上升,那么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就会导 致企业提高价格,导致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如果技术进步,那么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 企业就可以降低价格,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当总供给有负向冲击后,经济衰退, 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市场功能紊乱。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表现为资产价格下降和金融 企业倒闭,导致总需求降低,进而引起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会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伴随 着经济衰退,资产价格会进一步下降,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坏账增加,清偿性和流动性下 降。当资产价格下降后,人们为了防止自己受到损失,开始变卖自己手中的资产,这会导 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金融机构破产增加。此后,更加深化的金融危机产生了更大的经 济衰退,依次往复,产生恶性循环。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 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 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 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 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 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 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通过经济增长率变化来反映。 (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 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 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 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1)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 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现在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只有更快地发展,才能成为一个 现代化的强国。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某些行业 或者某些企业发展得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 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如在某一个时期内会 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 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充分发挥劳动能力,机器设备能继续不断地进行 运转,原材料能及时被加工,生产出的产品也能及时销售出去。协调发展不只是在一定的 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而是要能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实现协调。协调发展是我 们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2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 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围绕推动 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 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1)坚持科学发展、做好“五个统筹”。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 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统筹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的总 体要求,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 合起来,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 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 效益相统一。 (3)紧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第一,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 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 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第 二,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明确界定 政府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 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 需求。第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 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 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 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 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第五,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 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 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 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4)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要精心设计改革的方案,特别是顶层制度的设 计方案。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 职能加快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