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_第1页
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_第2页
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_第3页
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_第4页
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 动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在 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强调会用所学地 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探究在有限的高 中地理课时中如何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 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 操作获取知识,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实际问题。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41346.htm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融合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 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倡导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会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 主动获取地理知识,会用所学地理知识 和地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与目 前为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而开发的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 会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地理学科 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没有 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很难培养学生 形成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由于地理学 科在高中的地位及课时相对少等原因, 学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综合实践 活动课。如何在有限的地理课时内,实 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理教学两不误, 避免综合实践课与正常课堂教学的时间 冲突,即在有限的高中地理教学课时中 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十分必 要与迫切。现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 1(以下简称地理某章节)为例,探讨 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地理综合实践 活动内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一、体验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要保 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必 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 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 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获取,只有通过 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 目的。高中地理必修 1 涉及自然地理知 识不仅广泛而且抽象,如地球自转运动 产生的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地球 的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由于时间尺 度和空间尺度跨度大且地理事物的发展 过程往往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发展而成 的,综合性强。这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 很大,若不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学生 要理解这些知识颇为困难,更谈不上应 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或间 接地给学生设计一些能直接体验学习的 机会,以此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知识。 例如地理第一章节地球地转偏向 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若教师只单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纯叫学生死记硬背“ 北半球向右偏,南 半球向左偏” ,那么学生在分析实际案 例时,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力 度的影响,即河流南岸或北岸、东岸或 西岸的侵蚀情况时,往往会出现记忆混 乱,记不清左偏还是右偏而无法正确判 断河岸的侵蚀状况。这种抽象的模糊的 概念只叫学生死记硬背,到学生真正要 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忘记 的概率比较大,或者无法真正达到学以 致用的目的。要是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 学习、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就能更 扎实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例如针对地转 偏向力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借 助一个小型地球仪及一滴墨水,课堂上 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践操作活动, 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叫每桌同学 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让地轴垂直桌面且 北极在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滴 墨水,不转动地球仪,观察墨迹流向。 随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以同样的方 法滴墨水,再观察墨迹发生什么变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当南极在上呢?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切实感受到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 物体的影响。通过主动体验不仅发现了 问题,发现了规律,而且增强了记忆, 提升了能力。学生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后, 对地转偏向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直观的 体验认识。在此基础上,不难运用地转 偏向力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对河流两岸的 影响,比教师单纯传授要快而有效。 又如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张力 与压力抽象难懂,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千 教万教也教不会。教师是否考虑过转变 角色,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自己轻松 坐等收成呢?可以让学生用一块海绵分 别做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分别观察顶 部和槽部海绵空隙的大小,并分析其形 成原因。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体验学习, 学生瞬间明白受张力作用,海绵孔隙加 大,受压力作用,孔隙变小,进而更深 层次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如隧道为什么要在背斜处开挖,一方面 背斜天然呈拱形加上顶部受张力作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不易塌方,另一方面背斜排水条件好、 安全性高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叫学生通过制 作模型体验学习,如三圈环流教学,可 以叫学生结合地转偏向力制作三圈环流 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七 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原因,从而 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内容又便于学以致用。 对于不同知识点,我们要善于挖 掘生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教学服务, 除了课堂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借用生活 事例体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体验学 习的过程之中。诸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可以借用稀饭和干饭体验冷却快慢;隆 冬的夜晚,晴朗的夜晚比阴天更容易结 霜冻,体验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等; 溯源侵蚀可以借助矿泉水和沙堆体验侵 蚀的形成过程、冲积扇可以借助书本和 沙粒体验其形成等。只要善于挖掘,让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 体验学习活动,或者借助平时生活体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为课堂教学服务,都能给教学带来事半 功倍的效果,省去无法到野外实地考察 的麻烦。 二、实际应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 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学生在系统掌握所学学 科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联系生活实际, 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直接反映课改的 新理念是否实现,是否培养学生相应的 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知 识后,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 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身边熟悉的地 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通过实践让学生真 正达成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地 理第一章节,学生掌握了不同季节全球 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后,本校一栋学 生宿舍楼刚好坐北朝南。但宿舍过道在 中间,把宿舍分南北两间。我就地取材 叫学生分析为什么朝南的宿舍更受青睐。 学生根据冬夏季日出日落方向的差异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正午时刻太阳方位和高度分析得出朝南 的冬暖夏凉,而朝北的恰好相反。有了 这样的实践基础,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讨 论分析本县新开发的几个楼盘的光照优 劣,以此进一步叫学生分析本校高三教 学楼(坐北朝南)北侧的停车位,在夏 季哪些停车位更好。通过课堂实践检测, 学生对太阳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方位 有深刻的认识,并培养真正能用所学知 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所学知识更 牢固,解决学生对日出日落方位难学的 困惑,并且真正学会运用知识分析生活 实际问题,形成必要的地理核心能力。 不同的学校定有不同的地理事物或F 象可供学生在课堂检测,这就要求教师 善于挖掘与应用。 三、验 操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多地理知 识不经过野外实地考察,不通过自己体 验、感受生活和发现问题,而只局限于 书本,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很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只是模糊的概念,很难实现创新发现和 创新思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 的高中生即使来自农村,也很少有乡村 劳动生活体验,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了。 如前所述,由于地理课时的局限性,加 上高中地理内容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 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正因为 缺乏生活体验,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 一定的困难。如地理第四章节河流地貌 的发育,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生活体验, 对河流的溯源侵蚀颇为费解,感受不到 溯源侵蚀的实际状况。由此对农业生产 诸如为什么建坝引水灌溉,不建坝又能 否灌溉,就知之甚少,更多的只是浮于 表面认识。对此,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进 行小型实验,在一个盒子里堆一沙堆形 成小山,在山顶处插一面小旗,叫一位 学生用矿泉水瓶在山腰处不停地倒水, 侵蚀形成小沟,随时间推进,沟谷不断 向山顶发展,向山顶侵蚀,最终旗倒。 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直观地反映整个溯源 侵蚀的过程,学生立刻体验和见证溯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侵蚀的形成过程,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 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明白要建坝 引水灌溉的缘由,要是不建坝,由于河 床落差,会导致河床受流水侵蚀不断下 切,使河水低于灌溉堤岸而无法灌溉。 除了自己制作实验活动外,教师 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 课进行实践操作,这些活动内容不可为 图省事而简单地借助粉笔或版画传递给 学生知识,一定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活动 实验获得知识的真谛,如热力环流的形 成,教材已经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活动。 利用玻璃缸、热水,冰块、一束香等实 验材料,教师可以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这 个实验操作,通过观察烟雾的飘向,学 生能很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践的学习, 符合行是知之始,学生掌握得自然牢固。 诚然这些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