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 申论 预测卷_第1页
2011上海 申论 预测卷_第2页
2011上海 申论 预测卷_第3页
2011上海 申论 预测卷_第4页
2011上海 申论 预测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分 100 分 时限 150 分钟 二、给定资料 1.2010 年 3 月 6 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促进教育公平 从新书教育公平论说起”为主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以下是此次在线交流的内容摘要: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 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目前教 育四大不公平现象:一个是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一个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还有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 公平;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这些现象都还比较严重。 我们现有的教师轮岗制度一般只有一年,顶多两年,而且是在很小范围之内。由于时间太短,效果也未必 会很好,很难真正起到师资均衡化的作用,如果把教师定为教育公务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公务 员化可为今后我们实行真正的教师地区轮岗制度奠定一种制度保障。 2.“新购房户的子女中考可加 10 分” “在某私立中学读初中,中考最多可加 10 分”这些出自福 建省永安市有关部门的“土政策” ,在当地论坛上引起网民的强烈质疑。经媒体曝光后,2009 年 6 月 6 日, 这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已被部分取消。 永安市教育局关于永安市 2009 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的“附加照顾政策”中明确规定, “应届初中 毕业生中 2007 年 9 月至 2009 年 6 月 1 日在永安城区购置商品房,购房总金额达到 25 万,已付清总房款 或办妥按揭贷款手续的购房户子女(持房管局备案的购房合同及永安市购买商品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手册、 发票、贷款合同),购房户户主子女享受 10 分照顾,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 ”2009 年 5 月 27 日,永安市 中招政策正式公布后,当地群众议论纷纷。在“永安论坛”上,诸如搞笑政策,买房加分 买房加分, 对中考生公平吗之类的帖子,引来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抱怨:“咱怎么就没个有钱的老爸呢?买个 25 万 以上的房子就有 10 分了。 ”有人指责当地政府“扼杀了教育平等权,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 人质疑, “这中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链” 。永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范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 时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看来“有失公允” ,好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他透露说,6 月 6 日上午,永安市招生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上述加分政策。 3.学校招生一般是按照学区划分来进行,但近日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招生却要看学生家 长的工作单位,此举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 2009 年 5 月 21 日,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开始报名,市民李先生一大早就来到该校为孩子报名。学校大 门内侧摆放着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名工作人员。李先生兴冲冲地拿出户口本,交给两名工作人员。两人 看了看户口本后,请李先生出示工作证。 “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他问。两人告诉他: “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 “为什么? ”李先生一下子蒙了。 “学校有规规定!”一 工作人员说。很快,这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页纸, “这上面的单位的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 记者在“报名处”也见到了那页纸。上面罗列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单位名称:“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 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 “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记者问。工作 人员回答说:“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 4 个班,资源有 限!”孩子被拒绝入学之后,李先生有些生气:“公立学校应该是公共资源,怎么能专为公务人员享用?” 此后,还有多名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都被拒之门外。于是一些家长愤然离开,另一些家长将此事反映到铜 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5 月 21 日上午,基础教育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在义务教育阶段, 只要是学区内的学生就可免试进校读书,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设置门槛。 “新区有好几所初中,只要家 在新区的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就读都符合规定。之所以有这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为该校教 学质量较高,家长遂产生了择校心理。 ”接到群众反映情况后,该科已与市一中校长王斌取得联系,得知 确实是“教育资源有限”导致。 “我们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秩序。此问题出现后,我们将重新划定 学区,并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 ” 4.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过去我们上大 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 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温总理 最近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有专业人士认为,温总理的讲话无疑触及了我国教育界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此前 关于重庆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消息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据新华社记者调查,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 室的统计,2009 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学校。 “现在就业形势竞争太 激烈了,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就直接去打工挣钱。 ”重庆市永川区永荣中学杨老师告诉记者, “现在农村孩子想考好大学越来越难。 ”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 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 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投入差异带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郑新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 高考前,城市和农村考生已经出现了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有 1000 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 80%在农村地区任教。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现在想留在北京好一点的高中当老师,都要求重点师范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 ”北京师范大学研二学生 彭宇凡告诉记者。北京市不少中学教师早已要求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小学教师也都是本科生。 而在中西部农村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 80 年代初的中专师范生,他们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大专文凭,现 已人到中年。有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还存在“不对口”的现象。据河南农村学校的一份调查 显示,河南省多数农村小学根本没有专职计算机和英语教师,大多是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2008 年两 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琼大声 疾呼:“重视农村教师问题! ” 在一些偏远地区,当地 3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只有 800 多元工资,没有其他津补贴。工资和福利待 遇问题让很多教师选择“大逃亡” ,县里教师每年以约 10%的比例外流, “却没有人愿意流进来” 。 “正因为 目前城乡的教师队伍差距太大了,所以农村不少收入好一点有点门路的家长,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市 去读书,使城市学校人满为患。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杨老师眼里, “教 育下乡”决不仅仅是向农村宣传一些科教文卫的东西,而是实现“教育公平” ,让农村孩子也能得到城市 孩子一样的教育。 5.高考在即,一则关于重点大学减招本地生源的消息备受关注。据人民日报2009 年 5 月 14 日报道, 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公布的 2009 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 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比如复旦大学的本地生源招生计划降至 34%左右,武汉大学则达到了教育部此前提出 的“本地生源逐步控制在 30%以内 ”的要求。 继 1999 年实行“省部共建”后,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现象一度愈演愈烈,多数重点高校所在地生源招生 比例达到 5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 70%。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的变化的确是不小的进步,但重点大 学从“地方名牌”向“全国重点”的回归还有漫长的路要走。30%的黄线达标不是重点大学“去本地化” 的终点,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影响高校招生的内外部因素,从体制、从理念,而不仅仅是数字上下工夫。 大学之大,首在胸怀。无论是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都道出了大学 的可贵之处。有胸怀,方能汇大师、聚英才,大学才有了赖以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不少面向全国招生的重 点高校却乐于“聚本地生源而育之” 。原因何在?“省部共建”以来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纠结的利益关系是 重要因素之一。部属高校要扩大规模、提高软硬件水平、解决教职工福利等,须仰仗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土 地支持。作为回报,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向所在地倾斜。重点大学的教育资源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利益 交换的筹码。 殊不知,重点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性重点高校,举全国之力而建,享用的是全国的财政资源,政策 待遇、办学条件和学科力量无不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本着公共财政惠及全民的原则,重点大学有责任、 有义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人才,而不应沦为所在地的“自留地” 。更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原因,我国重点大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里高校扎堆,欠发达地区则寥寥无几,重点大学“本 地化”无疑将牺牲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带来更多的教育不公平。 “风物长宜放眼量” 。 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地方政府和重点大学都应深味此言。高校云集,必然带来人才汇聚,资金涌入, 进而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这本身就是对地方的巨大贡献。同样,支持属地高校发展,是地方 政府的应尽职责。 “创建世界一流高校”不是一句口号。以开放的胸襟,海纳四方英才,确保生源的多元 化,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汲汲于眼前利益,自锢于一地,发展就无从谈起。重塑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关 系,仅靠两者的自觉还不够,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构思,拿出合理可行的刚性制度,更需要向社 会公开制度设计的考虑并主动吸纳公众意见。比如 30%的比例据何得出,还应将哪些因素纳入考量范畴, 招生比例由谁制定、由谁审核等等。 “全国重点高校”的名至实 归,任重而道远。这一进程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 6.在 2008 年教育界对改革开放的全面回顾中,一批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初十分活跃的教育家概括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大于改革” ,二是“单纯财政视角的发展” 。其中,学校为弥 补经费不足搞起五花八门的经营创收、政府千方百计解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之类的新闻,有着只属于那些 岁月的鲜明印记。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从那时开始农村在“跨越式发展”中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八年,在校生规模差不多增加了五倍。政府的教育投入一直在相对较低水平徘徊, 还能让教育如此大发展,令很多外国人惊奇又羡慕。只是这种靠民众垫钱和银行贷款实现的教育数量规模 上的“大跃进” ,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教育的品质包括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为代价的。 说起教育不公平的由来,杨东平一再提到上世纪 50 年代确立的等级化学校制度。那是中国工业化初期, 国家为集中力量办好一小批重点学校,把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向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这个与义务 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定位,自然把小学升初中以及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变成了“小高考” 。1986 年实行义务 教育制度以后,这种做法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不复存在,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举办的面向每一个适龄孩子的 强制性教育。然而至今,少数“优质学校”与大多数普通学校甚至薄弱学校并存的格局仍没有改变。 2007 年 10 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杨东平认为,这成为一个继续深 入推进教育公平的标志。对国家而言是理念上的一次变革。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的教育奉行国家目 标至上,视个人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为此个人的一切都可以改变乃至牺牲。如今,教育的两种功能得 以彰显:既通过培养的人才兴国,又使人全面发展、关照民生。对学校而言,则意味着构建一种全新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体现“以每一个学生为本” ,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 的学生” 。同时教育需要人性化和个性化,即所谓“因材施教” 。 据杨东平分析,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产业化”思路下,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被强势的经济话语、商 业逻辑挤压,均暴露出教育公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精英教育价值取向,将高等 教育置于教育的重心,将城市置于资源配置的重心,倾向于维系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 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这些诱发教育不公平的价值特征在如今的教育政策制定中仍具有 极大的惯性。原本出自上世纪 80 年代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概念,未经论证就成为教育发展不容 置疑的“硬道理” ,从而在理论上模糊了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特定职责,以及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 义务的概念,在现实中则混淆了政府和市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不同功能,将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 的“公共产品”变成民众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架空了弱势人群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加大了教育 不公平。 7.酝酿了一年半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0 年 2 月 28 日起面向 全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该稿明确提出,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 由 2008 年时的 3.48%提升至 4%。有学者表示,按此预计,2012 年的财政教育经费将增加 2000 亿至 3000 亿元。 另外,意见稿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首次明确把 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对于该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 部部长袁贵仁 2010 年 2 月 28 日表示,教育公平应当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 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关键是机会公平。他表示,要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其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 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 纲要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 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8.“不是学校不喜欢优等生,而是有些优等生水分太多,还是宁缺毋滥的好。 ”眼下正是全国高考考生选 择报考志愿的关键时刻,一处看上去并不显眼的政策细节却值得注意:部分院校不承认或部分承认优惠加 分政策。 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逐渐受到质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频频出现使高考加分遭受到前所 未有的信任危机,一些高校招生老师说出了开头的心声。 2009 年 4 月份,河北省组织了一次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最后的结果却令测试的专家们 大跌眼镜。河北省现场报名参加测试的 984 人(另外还有 145 人报名却未到场) ,其中经测试不合格人数为 163 人,占总人数的 16.57%。 “个别考生的表现甚至还不如普通人,看上去不像接受过正规训练。 ”一位参 加测试工作的体育老师说。而参加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的考生们此前却都有着“过硬”的 资格:拥有体育部门下发的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证书,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 体育比赛取得前八名,以及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获单项前三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在通过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合格后,享有 20 分的高考加分优惠 政策,优秀的还能以特招方式免试进入高校就读。在河北省 2009 年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 查出的 163 名“南郭先生”中,有一些考生已经提前与某些高校达成了协议即将就读,可谓万事俱备只欠 东风,一次普通的高考资格认定测试却让他们露出真容。无独有偶,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日前也发布消息, 该省 2009 年申请高考加分的 4998 名考生中,有 483 人未获得加分资格。 “你要问究竟有多少高考加分项 目,一下子我还真说不完全,想要权威数据我得仔细给你查查。 ”河北省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 采访时说,高考加分项目之多可见一斑。但他认为,高考加分近期成为舆论热点,也不能光让教育部门背 黑锅,很多加分并不是教育部门能控制得了的。2009 年河北省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可加 10 分。按规定,考 生要到当地计生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考生要携带相关材料和证件,分别到乡、县、市人口计生部门办理高 考加分手续办公室进行登记核实,各县(市、区) 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加分人员将分别到市人口计生委奖扶 办办理审定手续。计生部门也能在高考加分项目占据管理的一席之地。 记者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我国高考相关加分政策大致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 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如奥赛获奖、 重大体育比赛获奖、省级三好学生等;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 如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等。优惠加分档次也各有不同,一般分为“增加 20 分投档” “增加 10 分投档”和“优先录取”等 3 种方式。高考加分项目很多,但真正能全部知晓的人却不多。记者在石家庄 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行人,对于三好学生加分、奥赛加分等,人们大多都比较清楚,但说到科技创新大赛、 边远地区人员子女等一些项目的政策优惠情况,很多人都表示不了解详情。 石家庄一中副校长高春增认为,现在加分项目确实比较多,操作中如果出现问题就是对考生的不公平,政 策需要有所改进调整。2009 年高考前夕,有媒体披露浙江省航模高考加分成为一些有权有势人家的特权, 某学校 2009 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 19 名考生中,13 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 6 名是教 师子弟。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的强烈质疑。 “比如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每天要进行 体育训练,肯定会耽误正常课堂学习。参加大赛为学校或当地取得成绩和荣誉,高考时应该给他们有所补 偿。 ”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副处长刘若群认为,所有高考加分项目设立的初衷都是为了尽量兼顾各方 公平,并鼓励先进,所以加分政策需要继续保留,但前提是要加强监督,严查其中的腐败。事实上,各地 近年都意识到高考加分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纷纷加大了监管力度。以河北省 2009 年进行的高水平运动员 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为例,为保证专项测试工作的公正、准确,并方便群众监督,河北省在考场均设有 公开栏、举报箱和直拨举报电话;现场报名时首次使用电子指纹机,记录考生指纹信息;测试检录时考生凭 入场证入场,核验身份和指纹,避免冒名顶替。考试过程都会有工作人员进行录像。还有一些地方对高考 加分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北京市逐步取消了航海模型、棋牌类项目等体育特长项目的高考资格测试; 上海将文艺特长生的加分分值缩减;奥赛在重庆市的高考加分中比重也逐渐减少。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 民表示,河北省教育部门正在考虑采用高考加分听证会的方式,把所有加分项目和政策摆到桌面上,邀请 学生、家长、学者、媒体等广泛参与论证,如果有“民怨”过多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获 得加分的程序和资格都可以讨论进一步改进。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各方需要通力合作,加强监督,规 范程序,推进阳光招生,不给暗箱操作留下机会,真正让加分制度成为体现高考公平的利器。 三、申论要求 (一) 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给定资料的内容,对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 ,对不符合的选项,在 括号内打“” ,对于你认为不符合的选项,分别说明理由。字数不超过 200 字。(15 分) A.教育公平是指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每个受教育者享受相同的教育机会和教 育资源。() B.造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对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只要政府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财政投 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能彻底消除。() C.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 权利,而关键是机会公平。() D.“高考加分政策”能充分体现考生不同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体现了竞争中的公平和“能者居之”的选才 标准,是值得提倡的,出现的虚假加分现象并不影响加分政策的公平性。() E.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 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二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四是不同的群体之间教育 不公平。() (二) 根据资料内容,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0 分) 1.针对材料 5 中“2009 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 招生名额”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 350 字。(15 分) 2.“给定资料 8”中提到高考虚假加分问题,对这一问题你怎么看?要求:观点明确,言简意明,字数不超 过 250 字。(15 分) (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针对“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你认为 当前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 350 字以内。(20 分) (四)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请你根据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 解与感悟,并联系实际,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 整,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 1200 字以内。(35 分) 参考答案 (一) A()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受教育者享受相同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而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保证平等的 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提供适合实际情况的教育。 B()造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与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例如户籍制度、社会 保障制度等。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突破制度障碍,加大财政投入并非治本之策。 C() D()出现的虚假加分现象,是某些特权阶层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争取不正当加分,这一行为损害了加分 政策的公平性,在实行高考加分政策过程中应加强监督。 E( ) (二) 1.长久以来,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一直广为诟病。对异地考生而言,进入国内一所理想大学深造可能要比 当地考生更加艰难,这无疑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国内重点大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均 衡,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高校扎堆,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则寥寥可数,重点高校 生源本地化无疑意味着“教育鸿沟”将进一步拉大。 重点高校生源多元化,扩大外地招生名额,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使所有考生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维护高 考的公平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解决由于经济及教育差距而导致的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学生入学难的 问题,从而避免加深教育及社会的“裂痕” 。从这两点来说,重点高校生源多元化值得推广。要建设全国 一流大学,生源结构必须多样化,这样有利于高校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 涵,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考加分,从制度设计层面看,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和“修正” ,体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 念。最近几年,高考虚假加分丑闻层出不穷,而获取虚假加分的手段五花八门:四体不勤的考生,可以成 为体育特长生而获得加分;一直都是汉族的考生,高考前摇身一变成了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虚假高考加 分,不但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让这项政策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很多考生和家长为此愤愤不平。 我认为,应该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制度改良和校正,以剥离其中的腐败成分,还其本来的面目,其核心就 在于信息的公开透明,社会监督的无处不在。这不仅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保障所有考生平等竞争的权利, 同时也是对行政权力公信力的一种救赎(三)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 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 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 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 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 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 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加强对高考、 中考加分的督察,完善相关政策。 (四) 参考范文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 ,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 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 “教育产业 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 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 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 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 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 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 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 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 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 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 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