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校模考冲刺班高分论述-讲义_第1页
2011年三校模考冲刺班高分论述-讲义_第2页
2011年三校模考冲刺班高分论述-讲义_第3页
2011年三校模考冲刺班高分论述-讲义_第4页
2011年三校模考冲刺班高分论述-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年国家司法考试论述题精讲 第一部分 认识“论述题” 一、国家司法考试论述题的命题规律与四大题型 (一)2003-2010 年论述题真题 一览 年份 题号 材料 题型 主要考点 2003 卷四第八题 某市交警执法案例 现象评论型 行政法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004 卷四第七题 邻里纠纷的案例 问题解决型 法理学纠纷的社会解决机制 2004 卷四第八题 照片合成的娱乐服务案例 现象评论型 法理学秩序与自由的价值冲突 2005 卷四第七题 某超市搜身案例 现象评论型 法理学司法的特征、权利冲突及平衡 2005 卷四第八题 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 观点比较型 法理学法系、司法活动的特征 2006 卷四第五题 政府毁约案例 现象评论型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依法行政 2006 卷四第六题 瑞士民法典第一条 观点比较型 法理学法律渊源、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公私法划分及比较 2007 年 卷四第一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时政简答题 法理学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与特征 2007 年 卷四第七题甲题 古今诉讼文化对比 观点比较型 法理学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007 年 卷四第七题乙题 土地许可证的发放及保护 现象评价型 行政法 合法行政、信赖利益保护、正当程序 2008 年 9 月全国卷 卷四第一题 三个至上与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 时政简答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根本指导思想 2008 年 9 月全国卷 卷四第七题 裸聊入罪 问题解决型 刑法学 罪行法定;法理学 法律 解释方法、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 决 2008 年 11 月四川卷 卷四第一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 法律教育 时政简答题 法理学 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 2008 年 11 月四川卷 卷四第七题 民事诉讼中的法官义 务 观点比较型 法理学 司法的角色与性质 2009 年 卷四第一题 法制发展与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 时政简答题 法理学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09 年 卷四第七题 信用卡的发放与风险规制 现象评价型 法理学 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经济法学 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与 法律措施 2010 年 卷四第一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法工作重点 时政简答题 2010 年 卷四第七题 和解、协商与行政合法性审查原则 观点比较型 行政法 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2 (二)命题规律 1、 理论性;2、现实性;3、开放性 (三)四大题型 1、时政简答型 如:2007 年卷四第一题: 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求: 1观点 明确 ,表述 完整 、 准确 。 2不少于 400 字。 2、现象评价型 如:2003年卷四第八题: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 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 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元300元。此举使 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 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 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 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 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 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 “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 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 3、观点比较型 如:2010年卷四第七题 近年来,为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促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相互理解沟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国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2008 年,最高 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从制度层面对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工 作机制作出规范,为促进行政争议双方和解,通过原告自愿撤诉实现“案结事了”提供了更大 的空间。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09)披露,“在 2009 年审结的 行政诉讼案件中,通过加大协调力度,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达 43,280 件, 占一审行政案件的 35.91%。”总体上看,法院的上述做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公众 和社会的认可。但也有人担心,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 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问题:请对运用协调、 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等问题谈谈你的意见。 4、问题解决型 如:2004 年卷四第七题 甲男与乙女系隔壁邻居。因甲时常聚集三朋四友在家打麻将,有时通宵达旦,喧闹声严重 影响了乙家正常的休息。乙多次到甲家说明自己身体不好,神经衰弱,且孩子要学习,希望甲 夜晚不要扰民。一次甲家正在玩麻将,乙又敲门表示不满。甲认为乙在朋友面前扫了自己面子,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3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遂出言不逊,辱骂乙神经病。乙亦怒斥甲不务正业,象个赌徒。双方由此发生争吵,引来邻里 十数人,纷纷劝说双方忍让。甲恼羞成怒,上前拉住乙的衣服说:“我是赌徒,你就是妓女。” 乙羞愤不已,转身欲走,但被甲拉住。挣扯间致乙衬衣被撕破,上身部分裸露。乙遭此羞辱之 后,神经受到严重刺激,神经衰弱加重,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所在外企因此将其辞退。治病、 休养、生活无来源,使乙身心、财产俱遭伤损。后有朋友告诉乙,此事不能作罢,一定要讨个 说法。 作为一名法律职业者,你认为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有哪几种法律途径或方式可供乙选择, 以维护其权益。针对本案的实际情况,你认为选择其中哪一种方式处理此事社会效果更好、更 具优越性,并请阐明理由。 (三)司法部简答题与论述题的评分标准:09 年为例 09 年简答题 1、 回答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一个 1 分,共 5 分) 2、 回答出三个至上的基本内容(一个 1 分,共 3 分) 3、 回答出“中国法制现代化”,“法的现代化”, “法律传统 与法律现代化”(一个 2 分,共 6 分) 4、 回答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与法制 现代化的关系( 4 分) 5、 总结 1 分;字数 1 分 09 年论述题 1、 揭示现象与问题(一个 2 分,共 4 分) 2、 从题目中要求的四个方面任意选择一个回答(6 分),从其他方面回答给 2-4 分。(从行政 法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答酌情扣分) 3、 解释“发卡行”、“持卡人” 、“信用卡”(一个 2 分,共 6 分) 4、 理论基础:法理学或相关部门法学的运用(4 分) 5、 观点有层次,表达专业、清楚。(4 分) 6、 字数(1 分) (四)论述题答题的基本要素 1、 概念;2、立意;3、观点;4、理论;5、表达 第二部分 专题精讲(上) 时政热点篇 专题一 政法工作的重要背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党的领导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理 【考点预测】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简答) 2、 执法为民与公平正义的基本含义(简答) 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古今观”与“ 中外观”(论述) 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 实质法治观(论述) (一)法治、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4 1、法治的基本原理 (1)现代以前的法治概念: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法律本身的善良之法 (2)现代立宪主义立场下的法治概念: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3)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社会公共事务的决定和管理中,究竟是个人意志还是普遍的规 则具有最终的决定力量是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所以有无法律本身不是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是否有人的参与和推动也不是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4)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精髓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 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 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 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 从法治与政治的关系看:1)法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基础,其实现程 度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2)法治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 从社会法治的政治基础看: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并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彻底的人民性 2、彻底的人民性 从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看: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 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 从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从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看: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是法 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 3、系统的科学性 从指导思想与思想渊源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 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从现实性看:总结了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回答了“什 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民 族性与时代性的现实结合,是科学、先进的理念。 4、充分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 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渊源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渊源 马、恩、列的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人民主权思想、法的本质和功 能的思想、法律权威的思想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源头。列宁关于社会主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5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义法治的探索和论述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且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的开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四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和外国法治思想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思想渊源中正确的“中外观”与“古今观”:尊古贬洋 (1)中西法治理念的基本差异 A 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相统一 VS 私人利益至上 B 礼治、德治与法治相统一 VS 法治作为主流社会控制手段 C 情、理、法相统一 VS 以法律本身为思考重心 D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VS 法律效果为追求目标 2.树立正确的“古今观”与“中外观” (1)坚持统筹兼顾、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 对待古代与西方的资源,应该统筹兼顾,不要盲目否定或排斥,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 意更加重视我们自己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思维,努力从我们自己的传统环境中开掘和提炼出 有效的法律规范 (2)坚持合理转化、适合国情的基本原则 对待古代与西方的资源,首先不是盲目照抄,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条件与社会情况合理 的转化,让它们都能够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切实发挥作用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反对西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领导者,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 导与组织领导。社会主义是我们吸收西方法律文化时要坚持的根本原则,不能接受西方法治文 明的一些基本政治立场与原则,如三权分立、多党制等。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1.【依法治国理念】 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的 核心内容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含义: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 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 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要求: (1)人民民主 政法工作应该应该在最大的程度上体现和实现民意,需要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法制完备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在形式上实现完备的立法体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不应该出现明 显的法律漏洞。 (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尤其是对司法的要求。司法过程应该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防 止以权代法的现象发生 (4)权力制约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6 主要是对行政的要求。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依法行政。没有法治的政府就不会有法 治的国家。所以主要是通过权力的控制和约束来实现对行政的制约。 2.【执法为民理念】 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的 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含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要求: (1)执法权的本质:以人为本 执法权存在的根本正当性在于它是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一切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而不是将人当做执法的工具与手段。 (2)执法权的目的:保障人权 每一次微观执法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权,而不是伤害人权。执法要实现的目的就是 增进和保证人的各项基本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3)执法权的手段:文明执法 这里主要强调执法的手段要严格遵守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注意执法的方式、幅度、程度和 正当的考虑。 3、【公平正义理念】 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含义:政法工作要做到秉公执法、平等对待、合理使用裁量权。 要求: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政法工作应该不偏不倚的对待当事人,既不偏袒,也不歧视,严格中立地执法。不允许有 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平等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平等要求当事人履行义务、追究责任。 (2)合法合理 政法工作应该正确运用裁量权,做到严格依照法律的授权范围来行使职权,防止权力的滥 用和反复无常 (3)及时高效 政法工作,尤其是诉讼活动,应该严格遵循时限,防止久拖不决,给当事人带来过分的诉 讼之累 (4)程序正当 政法工作应该遵循基本的工作步骤、时限、方式与手段,体现出对程序的基本追求,不能 随意省略和合并程序 4、【服务大局理念】 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 含义保障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 社会建设。 要求 (1)胸怀大局 政法工作应该有大局观,不能只为了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开展工作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7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2)立足本职 大局的实现需要本职工作的有效、顺利完成。因此也不能好高骛远,需要牢牢抓住对本职 工作的解决,以促进和完善大局的建设 (3)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政法工作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不能离开基本职能去服务大局,也不能只履行本 职工作而忽视了对全局工作的维护与服务。 5、【党的领导理念】 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含义与要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 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要牢固 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经受住政治风浪的考验,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三个统一”、“三个至上”与坚持党的领导 【考点预测】 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2、 “三个统一”与“三个至上”的内在联系 3、 “三个统一”与“三个至上”为什么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三个统一”与“三个至上”的基本理论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精髓:“三个统一” (1)含义与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区别于封建、专制法治理念、资本主义法治 理念的根本所在。“三个统一”是“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的思想基础。党的领 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要求 ,依 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 (2)坚持三个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 (1)含义与基本内容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 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这 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 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2)理论基础 A 反对片面的强调法律至上 a 强调“法律至上”的合理性 法律至上是指社会以法律作为最高的权威,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规范。“法律至上”本身 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8 体现了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之一。 法治国家首先要求法律要获得最高的权威,否则个人意志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与人 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人大还是法大,是个人意志大还是法律权威大。 有利于实现法律的实质精神 法律的实质精神在于反对特权、反对等级。提倡法律至上能够有效实现法律的实质精神, 反抗强权。 B 片面强调法律至上的错误性 片面强调法律至上就是仅仅强调只有一个法律权威,割裂了社会生活对法律的反作用,违 背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 忽视了政治对法律的必然影响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受到一个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影响。片面强调法律至上忽视 了法律的制定、运行以及一个国家的法律精神都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 忽视了人民对法律的必然影响 一个国家的法律还必然受到民意的影响。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形成着一个国家法律的 内容,一个国家的法律活动也必须要在最低限度上尊重民意、体现民意。 B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精髓 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反映和体 现人民的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这正是我 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特点和优势所在。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法治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全体人民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治教育和法律实践等环节所建立起 来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而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种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法治,而共产党是争取民主、 发扬民主、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 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法治。 (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我们的立法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战略,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并找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平衡点。法律的实施经 常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大局问题和热点问题都需要由各级党委乃至党中央来指导和协调。 (4)总结 在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和各个主要环节上,都必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防止淡化党的领导 讲法治,脱离党的领导搞法治。当然,在法治的范畴内,党的领导是通过依法执政实现的,而 不是超越法律之外的领导。 2、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为什么说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1)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统一的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9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好、发展 好人民利益。 (2)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法律的制定过程是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法律 原则和规则的过程,是党领导立法机关统一认识、集中智慧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遵 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 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树立、维护和尊重宪法法 律的权威。 (3)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统一的 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就是为了 协调、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 高价值。 (4)总结 在实质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专题二 政法工作三项重点之一:风险社会与社会管理创新 【 命 题 背 景 】 2004 年 6 月 党 的 十 六 届 四 中 全 会 提 出 要 “加 强 社 会 建 设 和 管 理 , 推 进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创 新 ”, 2007 年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提 出 要 “建 立 健 全 党 委 领 导 、 政 府 负 责 、 社 会 协 同 、 公 众 参 与 的 社 会 管 理 格 局 ”。 社 会 管 理 被 纳 入 更 完 备 的 体 系 性 框 架 之 中 ,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也 就 成 为 2009 年 底 全 国 政 法 工 作 电 视 电 话 会 议 所 强 调 的 “社 会 矛 盾 化 解 、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 公 正 廉 洁 执 法 ”三 项 重 点 工 作 的 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是 指 导 我 们 党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重 要 纲 领 。 【 考 点 预 测 】 1、 运 用 材 料 和 行 政 法 学 原 理 来 说 明 社 会 管 理 在 主 体 、 方 式 、 手 段 等 方 面 的 创 新 2、 运用材料和宪法学原理来说明公民在社会管理中依法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一)法律与风险社会 近 几 年 我 国 法 学 和 法 律 实 务 关 注 的 一 个 焦 点 问 题 就 是 风 险 社 会 来 临 对 法 律 提 出 的 挑 战 , 2009 年 国 家 司 法 考 试 论 述 题 考 察 商 业 银 行 滥 发 信 用 卡 引 发 还 贷 危 机 就 是 一 个 体 现 。 今 年 以 来 很 多 热 点 问 题 也 与 此 有 关 。 那 么 , 什 么 是 “风 险 社 会 ”? 简 单 而 言 , 就 是 由 于 社 会 的 高 度 复 杂 性 带 来 了 各 种 随 机 、 偶 发 、 临 时 性 的 灾 害 、 事 故 、 纠 纷 和 其 他 不 确 定 事 情 的 发 生 。 风 险 就 是 一 种 “不 确 定 性 ”。 我 国 社 会 管 理 中 出 现 的 风 险 主 要 由 以 下 方 面 带 来 : 1、 社 会 结 构 发 生 变 化 , 阶 层 群 体 冲 突 增 加 向 市 场 经 济 过 渡 过 程 中 , 单 位 制 度 分 解 , 出 现 越 来 越 多 的 “社 会 人 ”, 各 种 阶 层 在 市 场 条 件 下 迅 速 分 化 , 有 着 各 自 更 为 复 杂 、 多 元 的 利 益 主 张 与 诉 求 。 这 都 给 法 律 解 决 纠 纷 、 平 息 争 议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成 本 2、 社 会 状 态 更 加 活 跃 , 开 放 性 、 流 动 性 问 题 增 多 由 于 社 会 发 展 迅 速 与 全 球 化 的 影 响 , 整 个 社 会 状 态 更 为 活 跃 , 如 流 动 人 口 激 增 、 虚 拟 网 络 社 会 发 展 、 高 科 技 使 用 ( 如 2011 年 发 生 的 动 车 安 全 事 故 ) 所 带 来 的 不 利 后 果 , 都 使 得 传 统 的 法 律 控 制 手 段 与 社 会 治 理 方 式 不 能 应 付 活 跃 的 社 会 问 题 。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0 3、 社 会 诉 求 不 断 提 升 , 维 权 意 识 更 加 强 烈 社 会 交 往 、 社 会 建 设 的 复 杂 性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各 种 复 杂 的 社 会 诉 求 , 利 益 碰 撞 明 显 , 公 民 的 维 权 意 识 明 显 强 烈 和 提 高 , 近 几 年 发 生 的 拆 迁 补 偿 、 环 境 污 染 、 城 市 综 合 执 法 、 就 业 入 学 歧 视 等 等 充 分 说 明 国 家 与 公 民 , 以 及 公 民 之 间 处 在 比 较 紧 张 的 关 系 中 , 对 于 创 新 社 会 管 理 与 法 律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4、 转 型 社 会 价 值 真 空 , 社 会 失 范 引 发 风 险 由 于 社 会 转 型 , 没 有 普 遍 的 价 值 观 得 以 确 立 , 使 得 极 端 、 突 发 事 件 频 频 发 生 , 需 要 法 律 和 政 府 有 更 加 灵 敏 的 方 式 来 加 以 调 控 。 ( 二 )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的 内 容 1、 管 理 观 念 的 创 新 对 于 管 理 者 来 说 , 最 为 重 要 的 观 念 在 于 “尊 重 和 保 障 人 权 ”、 “服 务 行 政 ”、 “有 限 政 府 ”这 样 三 个 基 本 的 理 念 。 2、 管 理 主 体 的 创 新 要 从 单 纯 重 视 政 府 作 用 向 社 会 共 同 治 理 转 变 , 从 传 统 的 社 会 管 理 向 现 代 社 会 “治 理 ” 转 变 。 3、 管 理 方 式 的 创 新 要 从 偏 重 管 制 控 制 向 更 加 重 视 服 务 、 重 视 协 商 协 调 转 变 , 更 多 地 运 用 群 众 路 线 的 方 式 、 民 主 的 方 式 、 服 务 的 方 式 , 教 育 、 协 商 、 疏 导 的 方 式 , 化 解 社 会 矛 盾 , 解 决 社 会 问 题 。 4、 管 理 环 节 的 创 新 要 从 偏 重 事 后 处 置 向 更 加 重 视 源 头 治 理 转 变 , 把 工 作 重 心 从 治 标 转 向 治 本 、 从 事 后 救 急 转 向 源 头 治 理 , 使 社 会 管 理 关 口 前 移 。 5、 管 理 手 段 的 创 新 要 从 偏 重 行 政 手 段 向 多 种 手 段 综 合 运 用 转 变 , 更 多 地 运 用 法 制 规 范 、 经 济 调 节 、 道 德 约 束 、 心 理 疏 导 、 舆 论 引 导 等 手 段 。 6、 管 理 制 度 的 创 新 要 坚 持 加 强 源 头 治 理 体 系 建 设 、 强 化 动 态 协 调 机 制 建 设 、 推 进 应 急 管 理 制 度 建 设 , 构 建 相 互 联 系 、 相 互 支 持 的 规 范 、 机 制 和 制 度 体 系 。 ( 三 )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中 的 公 民 基 本 权 利 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尊重和发挥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个部分同样是结合材 料可以命题的重要领域。 1、表达权 (1)基本含义:公民有权依照法律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 (2)理论基础 表达权是民主政治的本质。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本质上是人民有权表 达自己的独立意志。 表达权是监督国家权力的需要。公民通过表达自己的意志来反映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约 束,国家尊重公民的表达权就是自觉接受相应的监督。 表达权是形成科学决策的需要 科学决策建立在广泛吸纳民意、听取人民意见的基础上,只有尊重和维护人民的表达权才 能够有效地形成科学的决策。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1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3)保障与完善 更新观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应该更新观念,不应将公民行使正常的表达权看做是故 意刁难或拆台,应该更加理性与认真的对待公民的表达自由与空间。 拓宽表达的范围与渠道。目前,公民表达权的范围与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扩大,需 要有更多的制度来明确和落实公民的表达空间。 完善表达权的救济渠道。对于以言论自由为核心的表达权,还需要完善尤其是以诉讼为 核心的救济制度,确保权利能够得到实在的保障。尤其要防止国家机关滥用相关罪名破坏表达 权的有效实现 (4)正确行使 表达的形式与手段要合法;表达要遵循法律所规定或允许的手段,不能逾越基本的要求。 表达的内容不能违背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 表达的程序要合法。 2、参与权 (1)基本含义 公民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和决策。参与权更多与公民行动与公共 实践有关系,包括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参与和决策的参与。 (2)理论基础 参与权是民主政治的关键。公民要能够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的意志体现为国 家法律,就必须有有效的平台和途径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而不是一种空发议论,具有了制度 保障。 参与权是实现社会自治的关键。社会自治是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这需要社会主 体的参与精神与参与能力,并得到一定的锻炼与实践的机会。 参与权是监督国家的必须。通过有效的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同时监督执行权与 决策权的有效行使。实现权力运行的“剧场化”。 (3)保障与完善 完善配套制度。参与权的行使需要有配套制度的完善。比如听证制度,必须在听证人员 资格选任与确定等制度上进一步确保听证参加人的利益广泛性与参与能力。 进一步完善参与权的实现方式。目前以听证为核心的参与权实现方式还存在范围狭小的 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多种灵活多样、非正式的参与权实现方式与制度,如公听会、座谈 会、访谈会、通知评议程序等等;同时,参与不能仅仅强调行政的参与,也要重视司法和 立法中的广泛参与。尤其要通过参与制的建立实现诉讼与非诉机制的协调 (4)正确行使 参与要遵循“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参与不能影响大局的稳定,要注意方式 和手段,不能破坏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 参与要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享有的参与权都要符合这个国家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需要逐步的扩大,而不能一蹴而就。 参与要符合法律与政策要求的内容。 3、知情权 (1)基本含义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2 公民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知道和获得公共信息。 (2)理论基础 知情权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公民要获得有效的表达和参与的途径的前提是要能够知道和 获取相应的公共信息,否则表达和参与都缺乏必要的材料。 知情权对应了国家的义务。知情权对应的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因为政府信息是由人 民的缴纳的税款作为成本制作和获取的。因此政府有义务免费、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给人民。 知情权是监督国家权力的直接手段。我们要追求一个“阳光下的政府”,不要一个“月 光下的政府”,强调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在人民的注视与监督之下展开 (4)保障与完善 要完善知情权的配套制度。包括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主管部门的设置制度、信息公开的 登记保存制度等。 扩大知情权的范围,更加合理划分保密与知情的界限。应该进一步明确知情权以“公开 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的基本制度,扩大公民知情的范围。 (4)正确行使 知情权范围法定。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行使知情权,不能逾越法律规定的界限。 注意保密义务的履行 知情权行使的途径要法定。应该通过正确与正常的途径与平台来获取公共信息。 知情权的行使不能侵犯他人隐私。第一、知情权的目的不能是蓄意侵犯他人的隐私;第 二、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除非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不应该公开他人的隐私;第三、知情权行 使的过程要履行保守个人隐私秘密的附随义务;最后,知情权造成他人隐私权伤害的还应该承 担法律责任 ( 四 )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中 的 热 点 问 题 : 推 进 虚 拟 社 会 建 设 管 理 创 新 1、 网 络 对 于 社 会 管 理 的 重 要 意 义 ( 1) 网 络 工 具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对 国 家 权 力 的 监 督 ( 2) 网 络 工 具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促 进 社 会 自 我 管 理 能 力 的 提 高 ( 3) 网 络 工 具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形 成 平 等 、 互 助 、 参 与 公 民 精 神 的 养 成 2、 社 会 管 理 对 于 网 络 的 法 律 监 管 : 权 利 不 得 滥 用 原 则 专题三 政法工作三项重点之二:依法行政与行政法制度完善 【考点预测】 1、 运用材料和行政法六大基本原则考察论述题 2、 运用材料考察行政法制度的完善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依法行政 1、依法治国是行政的基础和前提 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依法行政。行政的根本前提是要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将一 切行政权力都牢牢控制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2、执法为民是行政的本质要求: (1)从行政目的来看,行政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人民赋予、为人民服务的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3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2)从执法手段与方式来看,行政的手段运用必须保障人权,强调对权利的维护 3、公平正义是行政的重要要求 行政活动不仅仅要在形式上符合法律的规定,更要在实质的内容上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尤其是要正确行使裁量权,符合权力授予的目的和范围 4、服务大局是行政的必须考虑 行政活动不能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不能只考虑法律效果不考虑社会效果,更不能 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整体的长远利益 5、党的领导是行政的根本保障 党对行政的领导主要是根本上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与思想领导,这是行政活动能够顺利 完成公共目的,取信于民的根本保障。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原则 1、合法行政 (1) 定义 授权明确性原则:法律对于行政的授权应该是明确的、肯定的,具有规范力 法律保留:行政活动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才能合法地行使 法律优先:行政活动不能与法律的规定相抵触、相违背 (2)判断标准 主体 :行政权是否由行政主体来行使 权限 :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超越了权力的限制 程序 :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做出 内容 :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形式 :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形式 2、合理行政 (1)定义 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强调不仅仅要合乎法律的规定,而且要符合实质的公平正义要求, 尤其适用于裁量性活动。 (2) 判断标准 主观上的合理:公平公正的态度;正当考虑的态度 客观上的合理:比例原则 合目的性:行政决定的做出要符合法律的实质正当目的 必要性: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须 适当性(最小伤害性):采取对当事人伤害最小的方式来实施行政活动 3、正当程序 (1) 定义 行政主体的活动要符合最低限度的程序要求 (2)基本内容 公开:行政过程与行政决定,除非涉密之外,应该向公众公开 参与:行政过程以及行政决定的做出,应该充分由利害关系人参与,听取其意见 回避: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在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该回避 (3)基本价值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4 正当程序是实现政府实体正义的保证 正当程序是控制行政权力的关键 正当程序是构建和谐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保证 4、诚实信用 (1)基本内容 诚实、客观的行政活动 行政活动注重对公民信赖利益的保护 5、高效便民 (1) 基本内容 行政活动要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行政活动应该方便当事人参与 6、权责统一 (1)基本内容 行政活动应该积极主动,发挥效能 行政活动对于违法或过错产生的后果应该承担一定的赔偿或补偿责任 (2)如何做到 建立健全完善的问责制度 加强对责任明确性的制度建设 加强对权力的社会监督 (三)行政法制完善中的热点问题 1、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应该逐步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原因在于:第一,抽象 行政行为影响大,潜在危害性更大;第二,现有的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机制不给力、不健全; 第三,很多行政争议的实质不是具体行政为所引起,而是其背后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有利于 彻底解决纠纷。 2、设置公益诉讼的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行政诉讼应该加入公益诉讼制度。原因在于行政诉讼并非一种单纯的以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主观诉讼,也应该具有客观诉讼(保护公共利益)的功能;当前 公共利益被部门化乃至个人化的现象比较明显,需要有所救济;损害公共利益最终损害个人利 益。 3、设置简易程序的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行政诉讼应该引入简易程序设置。主要是从减轻法院审理成本、加速纠 纷解决的角度加以考虑。 4、非诉执行程序改革的问题 人民法院是否应该享有非诉案件的管辖权有三种观点:一是不享有,由行政机关自行决定 和执行(非主流);二是享有对具体行政行为审查、决定权,但可以不享有执行性(主流观点) ;三是部分享有审查、决定权,但可以不享有执行权。 5、复议程序改革的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应该增强行政复议的中立性、专门性(专门人员)、专业性、程序性。 【下】基础理论篇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5 新华考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禁止外传 专题四 法的价值 【考点预测】 1、 法与自由、法与秩序的关系 2、 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 (一)法的价值概述 法的价值就是法所追求的外在目标。主要有秩序、正义和自由三种。 1、秩序价值的基本含义 法律所追求的一致性、连续性与确定性的社会状态。 2、正义价值的基本含义 法律所追求的公平与平等的权利、义务、责任分配与交换的状态。 3、自由价值的基本含义 法律所允许的人们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的资格与权利。自由的法律化往往就体现为权利。 (二)法与价值的关系 1、法与秩序 (1)秩序是法律追求的最基本价值 无秩序则无法律,秩序并非法律最高的价值,但是法律最为基本的一项价值,无法实现秩 序则法律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 (2)法律肯定与保障秩序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必然要维护和实现最低限度的社会秩序。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 节维护社会最基本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3)法律反对与改造秩序 法律反对专制的秩序 法律反对侵犯人权的秩序 2、法与自由 (1)自由是法律的最高追求 现代法律一定以追求和保障人的自由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因此一般来说自由要优先于其 他的法律价值。 (2)法律保障自由 法律通过立法将自由转化为特定的权利加以明确和肯定,然后通过执法防止权利之间的冲 突与互相伤害,同时也通过司法将已经冲突或被伤害的权利予以平衡和救济。 (3)法律限制自由 在法理学上,法律限制自由的正当理由主要是以下三种: 伤害原则,其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伤害他人利益,那么社会没有权利对他进 行干预,这个范围属于“个人道德”;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那么社 会有权利对他进行法律的或道德的干预,这个范围属于“社会道德”。“伤害原则”的重大意 义在于指出个人和社会的权利界限,严守界限是维护正常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的关键所在。 法律家长主义。家长主义是国家或个人违反他人意愿对他人行为的干涉,但是这种干涉 因为是为了他人利益或免于伤害而实施的,因而被认为是正当化了的。家长主义这一问题与诸 如反毒品立法、强制系安全带、医生有权为了病人利益隐瞒相关信息等法律限制有关。在理论 新华考资: 新华考资专业服务中心 欢迎致电(010)57295288 16 层面上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当一个人在相对不理性的情况下如何被对待的问题。这个时候 我们认为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稳定器,对于人们不理性的行为也有干涉和限制的正当性。 法律道德主义。所谓法律道德主义就是为了道德上的正当考虑,法律可以限制公民个人 的自由。道德一直是法律应该追求的一个内在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道德主义就可以看 作是道德对法律的指引作用。 (三)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1、秩序与自由的冲突 (1)表现:社会、集体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2)解决 论述秩序与自由是否都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 论述秩序对自由限制的目的是否正当【法律限制自由的三条标准】 论述秩序对自由限制的手段是否正当 a 必要性原则 b 适当性原则 c 均衡性原则 2、自由与自由的冲突 (1)表现:个体之间利益、请求之间的冲突 (2)解决 论述冲突的自由是否都有法律的根据 论述冲突的自由是否有基本自由与非基本自由之分 论述自由之间如何平衡 a 统筹兼顾各种自由、合理划分行动的边界 b 统筹兼顾诉讼与调解、和解、协商等非诉方式 3、平等(正义)价值的冲突问题 1、 关于平等的基本理论之一:合理区别原则。平等不意味着一刀切,不意味着没有区别 的平均化,而是意味着“不同情况应该不同对待”,但关键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