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儿时的“年”_第1页
最忆是儿时的“年”_第2页
最忆是儿时的“年”_第3页
最忆是儿时的“年”_第4页
最忆是儿时的“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最忆是儿时的“年” 平房里火炕、火墙的炙热,邻里 乡亲的亲热,孩子们对年的“狂热” 中国论文网 /6/view-12955670.htm 很久没有在东北过年了, “东北大 年”已经是我很久以前的记忆。那时候, 我是一个孩子。 和大家的感觉一样,现在似乎随 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提高 了, “年”的味儿却越来越淡了。 有一部电影叫过年 ,讲的很 像我们小时候。但一想到东北的年,首 先想到的还是冰天雪地。 小时候,东北的雪似乎比现在多 得多。每次下雪后,大家就出来扫雪, 然后把雪一堆一堆地堆在路边。房顶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依然铺着厚厚的白雪,家家的窗户上布 满霜花。白雪和霜花伴随着西北风,使 “冷”成为东北冬天的最大特点。 然而, “热” ,也是东北过年的一 大特点。平房里火炕、火墙的炙热,邻 里乡亲的亲热,孩子们对年的“狂热” 东北屋里面的热自不必说,屋里 屋外的温差可以达到 50 摄氏度(室内 零上 25 摄氏度,室外零下 25 摄氏度) 。 邻里的“热”在平时和过年都能体现出来。 我们家在父母单位的家属大院里, 左邻右舍都非常熟悉。每家三四个孩子, 彼此之间都是“ 亲兄弟”“亲姐妹”。尽管 当时家家都不富足,但谁家偶尔做点好 吃的,都会给邻里乡亲送点儿,或者把 邻家孩子叫来尝尝鲜儿。那时候的孩子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隔窝香” ,同 样的东西,喜欢吃人家的。因此,大人 们都非常注意邻里关系。每逢过年,三 十晚上闹腾一夜。初一一大早,父母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催着我们起床,催着去叔叔、阿姨家拜 年,生怕别人家的孩子赶在我们前面。 所以说,那时候过年,好像不是一家人 在过年,而是一个大院、一个单位在共 同过年。 那时候的年是给孩子们过的。因 此,孩子们对过年更是“ 狂热 ”,因为过 年可以有”好吃的 ”“好穿的”和“ 好玩的”。 小时候,每家平时的主食是玉米 面和高粱米。尽管现在有人把它们称为 “健康食品”或“绿色食品”,但我是绝对 不爱吃的。那时,很少能吃到大米、白 面,肉蛋更是孩子们的奢侈品。东北的 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从 那天起,家家户户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除了打扫庭厨,还需要煎炒烹炸,准备 好吃的。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大年三 十。从初一到初五,家家不能“开火” , 因为灶王爷已经不在家了。事实上,不 是不开火,而是不做新的饭菜了,大家 腾出时间来玩儿,走亲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 餐,是令孩子们垂涎的。记得每年年三 十,父母都会拿出一张纸,很正式地列 出十几个菜名,然后照着菜谱去做。我 们几个孩子会很殷勤地跑前跑后,有时 充当采购,有时充当小工,全家忙个不 停。到了晚上六七点钟,喧嚣的城市突 然变得异常安静,而家家户户却变得热 闹非凡。 半夜的饺子是不能少的,因为这 意味着新旧两年的交替交子(饺子) 。这顿饺子还有很多说道儿。妈妈会在 饺子馅中放上糖、葱、蒜、钱、面团等。 吃到糖的是“ 嘴甜,会说话 ”;吃到葱的 “聪明”;吃到蒜的“会算计,能省钱”; 吃到钱的“富庶 ”;吃到面团(死面)的 “死心眼儿”。每次大家都怕自己吃到死 面疙瘩,谁吃到了就会被奚落一番。而 我爸爸和我是“ 中标” 最多的。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才能 体会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 。在 这个时刻,我们真的长了一岁。我们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始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然后出去放 鞭炮,去把那个传说中的怪兽“年” 吓跑。 接下来,就是一顿接着一顿“好 吃的”,而且都有讲究,什么“ 年年有鱼 (余) ”了,什么 “粘粘糕(年年升高) ” 了,这场盛宴一直持续到初五晚上。 在东北过年,不能不提花生、毛 客(葵花籽)和糖块这老三样儿,它们 也是我们小时候过年不可缺少的零食。 到现在,只要嘴里含着奶糖,吃着花生 或瓜子,我都有一种“ 过年 ”的感觉。 说到穿,小时候有一句经常听的 话笑破不笑补,因为那时候孩子们 几乎都穿带补丁的衣服。但每到春节, 家里一定给孩子们做一件或一套新衣服。 那时候不是上街买服装,父母常常既是 厨师,也是裁缝。每家都有缝纫机,在 年前,妈妈会拿出长尺、剪刀,把买来 的布裁成一块块的,然后随着缝纫机 “嘣嘣嘣嘣”的声响,一套衣服就出来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第一件翻领夹克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因为那时候穿翻领衣服的人还不多。大 概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这件新衣服 也是在大年初一这天才穿上的,意味着 “万象更新”。 “玩”更应该是孩子们的事,但现 在似乎孩子们已经退出“ 过年 ”的舞台。 而我们小时候盼着过年,还真不仅仅是 因为有好吃的、好穿的,最重要的是在 这个时候,孩子们成了世界的中心,是 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 到了“ 小年” ,我们就会向父母 “申请经费”去买“鞭”。那时候的鞭炮都 是按“百”来包装的,有一百响、二百响、 五百响,绝对不会有上千、上万的。孩 子们买来几包鞭炮,回到家里,小心翼 翼地拆开,把一个一个的鞭炮松解为 “单体”,然后放在暖气上烘烤,生怕有 一个、两个受潮出现“ 哑炮 ”。等大年三 十吃完饺子,我们就把鞭炮揣在兜里, 拿着一枝香,跑到外面放鞭炮。 鞭是一个一个放的。从兜里拿出 来一个,把引芯对准香火,用嘴吹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使香火亮起来,点燃鞭炮,在鞭炮快要 爆炸的一刹那,把鞭炮扔出去。鞭炮在 空中炸响,带来一片回声。如果扔晚了, 鞭炮就会在手里面炸响,胆儿小的孩子 不敢用手拿,放在地上或插在雪堆里, 点燃后跑得老远,还堵着耳朵。就是这 幅图景,产生了一幅年画。但是,这是 我们很看不起的孩子。不过,那时候的 鞭炮“威力”也比较小。曾经有一个小朋 友把鞭扔到了我的脖子里,也只是在皮 肤上留下一片黑。 当年放的“ 花” 不叫礼花,叫 “呲 花”,多是做成一个个小图形,如小松 鼠或小鸡,抱着一个小花筒,点燃后, 呲出来火花,然后有一个高调的哨鸣。 这样的花,我们曾经在屋里燃放过。这 些也都是给孩子们玩儿的。换句话说, 所有的“燃放 ”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年, 也是给孩子们过的。 孩子们还常常有另外一个工具, 那就是灯笼。有心的孩子会用竹条做骨 架,用纸糊出来一个大灯笼,还常常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上面贴上剪纸,或画上画。也有比较简 单的灯笼,就是拿一个罐头瓶,里面立 上一根小蜡烛,用绳子绑在瓶口,提起 恚就成了。当别人在放鞭炮时,有 些孩子就拿着灯笼找没有爆炸的“小鞭” , 有有引信的,也有没有的。有的,就 “赚”了一个,自己听一个响;没有的, 把小鞭折断,用火直接点燃火药,放 “呲花”。孩子们通常会玩到夜里两点、 三点。记得有一年,我在外面玩到了五 点。 虽然东北春节的冰天雪地令人生 畏,但过年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一把 火,使他们忘记严寒。 现在,我们依然在过年,但好像 除了压岁钱,这个年已经与孩子们没有 多少关系了。吃的,和平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