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的产生与解决_第1页
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的产生与解决_第2页
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的产生与解决_第3页
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的产生与解决_第4页
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的产生与解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的产生与 解决 摘要:储备土地抵押是在城镇化 进程中广泛运用的地方债务融资工具, 但是该抵押权却存在两个问题:客体在 现行民法上于法无据,主体不享有抵押 物的处分权。由此该抵押权落入一个民 法解释论上的理论困境。该困境产生的 背景是法律制度的演进和公私法域交汇, 直接原因在行政立法中是部门本位与知 识限制,在民事立法中是体系封闭与对 中国特色土地物权制度的准备不足。走 出该困境需要行政立法中合理分配储备 机构与国土部门间的权利,民事立法中 将储备土地使用权纳入物权体系。该困 境源头在于行政立法对民法规范的侵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与扩展,而彻底防止此类困境需要行政 立法时更加细致,民事立法时更加开放。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33095.htm 关键词:行政立法;民事立法; 储备土地抵押;民法困境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 23 2013 年 7 月国家开展地方融资平 台审计工作,以摸清地方政府负债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地方融资平台是土地储 备机构,而土地储备机构最常用的融资 工具是以储备土地作为抵押的债务融资, 由此土地储备抵押这一涉及到国计民生 的制度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从香港地区 引入储备土地制度,并在上海、杭州等 地进行地方试点,并于 2001 年后在全 国铺开,国家试图以此来解决存量土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利用问题以加速城镇化进程。2007 年,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 合发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以下 简称办法 ) ,至此储备土地制度有了 全国性规范。为解决储备土地的资金问 题, 办法规定了储备土地抵押贷款 这一融资方式,该融资方式因兼具第一 还款源和第二还款源而被银行、土地储 备机构所广泛采用,已占到了土地储备 总资金的 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 了 80%以上1。然而,这一广泛使用的 融资方式却隐藏着一颗法律“地雷” ,需 要我们对之进行解剖分析,而这样的分 析又会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储备土地抵押权民法困境辨 析 办法第 2 条对土地储备定义 为“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 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 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 ”从该 行为主体是行政部门,方式是“调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储备”“以备供应” 等独占性的政府行为, 可以确定储备土地是行政行为。但是基 于土地储备而设立的抵押却既不是以 “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 的一切行为”2152 为定义的行政行为, 也不是以“行政主体以实现行政管理为 目标,与行政相对人就有关事项经协商 一致而达成的协议”2350 为定义的行 政合同行为,而是服务于平等主体间的 借贷关系,国家机关是以私主体而非公 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抵押关系中。因此储 备土地抵押本质是一种民事行为,应适 用民事规范。基于此认识,在后文中将 只讨论民事法律中储备土地抵押权的定 位。 储备土地抵押权是抵押权的一种, 是依托于抵押物上的他物权,以抵押物 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而担保债权的实现。 抵押制度是民事活动发展的一种法律创 制,其适法性非常重要,因此笔者拟通 过抵押权的主体、客体两方面来讨论储 备土地抵押权的适法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一)储备土地抵押权的主体不 适格 抵押权的主体是抵押人和抵押权 人,储备土地抵押的抵押权人是银行, 与一般的抵押贷款行为并无二致,在此 不作讨论。但是储备土地抵押的抵押人 就需稍费周章,虽然办法规定抵押 人是土地储备机构,但是由于担保法 第 8 条和第 9 条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的担保资格进行了限制,那么这两个规 定是否矛盾,具有行政职能的土地储备 机构是否可以作为适格的抵押人?土地 储备机构并非机关,依据办法规定, 其是“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 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 部门、统一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 工作的事业单位” 。有观点认为,应对 事业单位是否具公益性进行划分,作为 公益法人的土地储备机构不是抵押权的 适格主体。笔者不同意该观点,因为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 53 条认为, “学 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其教育设施、医 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 财产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的,人民法院 可以认定抵押有效。 ”由此公益法人的抵 押有效性是通过公益财产和非公益财产 来进行划分的。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因 为收储的土地并非社会公益设施,能以 之进行抵押,故无论其性质是公益或非 公益事业单位都不影响其抵押主体资格, 都可以作为一般抵押的适格抵押人。 土地储备机构是一般抵押的适格 主体只是一种行为能力上的适格,法谚 云“任何人不得转让超过自己权利之权 利”,土地储备机构要成为储备土地抵 押权的主体还需要其具有相应的权利来 源。抵押权的权能核心在于“债务人不 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处分该土 地使用权并由处分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3即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其中处 分权是优先受偿权的基础。那么土地储 备机构是否对储备土地享有处分权呢? 办法第 2 条规定了土地储备机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 以备供应土地” 三大职权,可以注意到 办法的表述中使用“ 以备供应 ”而非 “供应”,由此可见,该条并未授权土地 储备机构供应土地(即转让、出让土地) 的权力。储备、出让土地属于一种行政 行为,而由于土地储备机构是事业单位 而非国家机关,其行政管理的权能来自 于行政授权,必须严格依据职权法定, 未授权处分土地就不认为其具有处分土 地使用权的权利/权力。这一点也在 办法第 22 条得到反证,该条规定 “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统一组织供地” 。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 表述足以证明是由国土资源部门享有土 地使用权的处分权,而非土地储备机构。 土地储备机构欠缺对抵押物的处分权, 故而是一种无权处分,抵押权不可由抵 押行为而直接发生流转。由此可以证明, 土地储备机构作为储备土地抵押权的主 体并不适格。 (二)储备土地抵押权的客体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适格 现行法下抵押权的适法客体包括 以下一些抵押物4:房地产项目与预售 房屋,建筑物与在建工程、建设用地使 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林地草地农作 物、准物权、车辆船舶航空器、一般动 产、共有财产、限制流通财产、即将取 得的财产。这些抵押物中之所以不含土 地所有权,是因为我国土地是集体国 家二元所有权结构,且只有集体所有权 向国家所有权单项流转, “土地所有权的 转移具有强制性和单向性,是一种行政 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5,由是物权 法第 184 条规定土地不能进行所有权 抵押。 参考上述抵押物清单, 可能成为储备土地抵押权的客体的仅有 准物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又因为准物 权客体多具有不特定性,且绝大多数基 于行政许可而产生6,储备土地上的权 利情况并不符合规定,故不应是准物权; 那么基于现行民法解释,可能的抵押客 体仅剩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如果解释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建设用地使用权将在学理上符合土地抵 押权的定义,也可以很好解释储备土地 抵押的客体问题,但细究后发现储备土 地使用权解释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不合 适,原因有二:其一, 物权法第 135 条定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对国家 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可以在 该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一些附 属设施”。显然土地储备 “前期开发、储 存以备供应土地” 的土地使用目的不符 合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定义;其二, 办 法第三章的诸条文中都规定了土地收 储时“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 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这种统一注 销土地登记而非转让土地的建设用地使 用权,从侧面佐证了其权利性质并非建 设用地使用权,否则无需规定一律注销 登记恢复所有权的完满状态。而从土地 被收储后都会被注销登记可以推知,土 地物权作为登记物权,去除登记就去除 了所有权上的负担,因此土地储备机构 对于储备土地的权利形态应是代理国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行使所有权。在注销后,只有需要抵 押的土地才会核发土地证书以供贷款, 其实质是在土地所有权之上设立了一种 权利,依据这种权利进行抵押以进行融 资,这一操作在现行民法之下“欠缺作 为独立之物的抵押物”7。为了回避这 一矛盾, 办法第 21 条、第 25 条直 接规定了储备土地上可以设立抵押,通 过直接立法设立担保物权以消除这种质 疑对实践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抵押权主体和抵押 权客体方面,储备土地抵押权都并不完 备,这种不完备导致这一权利的设立在 民法上是有瑕疵的甚至是无根据的,进 而该抵押权的民事合法性受到质疑,于 理论上形成一种民法解释论上的困境, 笔者称之为储备土地抵押权的民法困境 (以下简称民法困境) 。 二、民法困境的制度背景分析 面对这种困境,有观点认为该制 度既无民事合法性,又在实践中存在异 化等问题,应该予以废除。但是笔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并不同意该观点,制度的存废需考虑时 代背景,在当前复杂转型的中国,我们 的容错率应该更高,思考应该更全面。 储备土地抵押的民法困境是我们在民法 体系性思维下逻辑推演的产物,如果转 换到宏观视角,观察制度产生的大背景, 那么该民法困境也可以部分理解,也可 以更理性地看待这个制度。这种大背景 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从法律发展制 度变迁的角度看,这是良性违法的后果; 其二,从法域展开的角度,这是转型时 期公私法域交汇的产物。 (一)民法困境是制度变迁的后 果 制度演进、法律变迁其本质是对 旧有制度的改变,这其中就很难避免对 现行法的冲击。而我国的新制度推进往 往又是以地方试验地方立法部 委规章行政法规法律的顺序进 行法律创制,这种行政级别自下而上, 效力级别由低到高的立法过程中往往会 出现与现行高位阶法律相违背之处。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是新制度推进的“ 这些举措之所以 意 义重大 ,正是因为它们突破了当时的 宪法与法律框架”8。这种情况并不罕 见,甚至说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必经之 路。这种“动机善良、效果良好,但形 式不合法的行为” 称为良性违法,体现 了形式逻辑合法与辩证逻辑合理的张力, “同时也呼唤法律的立、改、废,为合 理与合法重新结合提供契机”9。 对于储备土地制度而言,该制度 迎合了国企改革、城市规划和土地高效 利用等多种需求,能发挥土地调控、整 顿土地市场、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优化土地配置、保护耕地、解决征收拆 迁矛盾和政府增收等多种功能10,可 以说是一种动机善良并且目前看来效果 尚可的制度。经营土地有强大的融资需 求,土地和土地金融是一颗硬币不可分 的两面,由于我国金融抑制的大环境, 地方政府的融资选择有限,抵押贷款是 土地储备的必然选择。储备土地及其抵 押制度的演进正处于由部委立法到国务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院立法的过程中,因此目前通过条例规 定的储备土地抵押与物权法(律)定相 冲突。但这种冲突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冲 突,依旧能实现物权法定“确认物之归 属、调整物之利用”11的制度目的,这 种变通法源形式的违法亦可见于通过司 法解释确立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等其他 担保性权利的创制中。由此可以证成, 储备土地抵押是为加速社会价值目标的 实现而进行的“ 良性违法”,等待法律的 完全到位再进行变革对转型期的中国时 间成本过高。因此这种民法困境的产生 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 (二)民法困境是公私法域交汇 的产物 将视角变换到法域的展开,随着 社会生活的复杂,仅仅通过公法或者私 法单一途径对复杂问题进行处理已不可 能, “公法的私法化 ”与“私法的公法化”说 明基于公私两分的法律体系其边界已开 始模糊,结合公私法两方面的手段解决 问题成为常态。然而民法与行政法差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较大:从“从主权的统治到为公众服务” 12的转化展现了行政法百年价值变迁, 而德国民法典历经百年而不变则体 现了民法的价值中性;行政法是行为法, 规范的对象主要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 人,民法是裁判法,规范的对象是法官 13;行政法零碎,工具性地因事制法 解决问题,民法严谨,通过民法体系解 释来回应社会。对于我国变迁中的行政 法与体系性不强的民法而言,变与不变、 行为法与裁判法、工具性立法与体系性 释法的衔接必然会产生张力。这也是民 法困境的大法律背景。具体而言民法与 行政法的法域交汇有两种形式:行政立 法调节民事活动的行政经济法14;行 政法通过私法手段实现行政目的的行政 私法15。而储备土地抵押制度正体现 了这两种形式,公私法交汇后的衔接问 题并不简单, “由于民法与行政法之间存 在模糊区 , 模糊区里的问题属性 和模糊程度各不相同,行政法与民 法接轨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公、私法接轨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16。直面这种难点知难而上的法律我 们应该鼓励,故面对该民法困境我们应 该宽容。 行政立法调节民事活动产生行政 经济法,其背景在于我国民事立法对社 会生活的回应不足与行政机关对市民生 活的介入。这种民事立法对社会生活的 回应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我国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社会矛盾加剧,由此有限且安定的法律 与无限的社会生活间必然存在张力;其 二,人大立法风格是宜粗不宜细,尤其 体现在民法上,我国普通民事法律的条 文有限、可适用性不强,因此对现有问 题的回应也不足;其三, 立法法第 7 条确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和修改民事基本法律,但我国人大立法 效率不高。从 1986 年民法通则到 2009 年侵权责任法 ,历时 23 年才完 成我国民事立法的基本框架,用“旧” 立 法来回应“新 ”问题的确有些强 “法”所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正是我国民事立法对于社会生活的回应 不足,才导致大量的法律空白出现,因 而需要行政立法、司法解释进行填补。 行政立法具有可以长期立法、专家立法、 可预见性强、灵活性强、易于修改、可 紧急立法六个特征17 ,得以迅速填补 了国家法制与社会发展的立法空白。由 此“带有立法试验特性的各种行政法律、 法规及规章应运而生并乘虚而入,迅速 占据了广阔的立法空间与领域,包括许 多本来属于民事立法的领域和范围”15。 行政法和经济法可以实现部分民法目标 但也会产生问题。在储备土地抵押上, 储备土地抵押本来只需适用物权法 的相关规定即可,但是由于物权法 制定时土地储备尚处于地方实验阶段, 物权法的制定未能考虑到该制度; 而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又需要法律支持, 由此在办法这一行政规章中写入了 民事规范;如此变通虽能填补部分法律 空白,但毕竟办法效力较低,无法 设立物权,而现实又需要物权以为担保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的基础,才导致现有的民法困境。这种 立法的无奈应该被部分宽宥。 行政法中通过私法手段实现行政目的的 行政私法,其背景在于行政行为需要奉 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要求“实施行政 行为时,必须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 择其成本最小的、收益最大的、对相对 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实施”271,私 法手段平等协商故对抗性低,摩擦成本 小,对行政相对人保护比较好,因此比 例原则必然导致私法手段在行政法中的 勃兴, “在有选择公法或者私法行政方式 的情形下,尽可能以私法状态的行为为 之”16。储备土地制度从一产生就带着 行政私法特征,这种行政私法也是行政 模式转型的后果。计划经济下,我国奉 行传统的土地划拨模式,土地只有国家 一个分配者,由国家免费征收,再依其 意志进行土地划拨。在市场经济下,我 国奉行现代的土地出让模式,土地有多 个使用权人,由国家和市场共同进行分 配,国家是土地流转的“ 做市商 ”,土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被国家有偿征收再整理储备后拍卖,依 照价格高低来出让土地。同样是通过土 地实现社会规划目标,在传统划拨模式 时,行政立法无需考虑民事合法性问题; 而在现代出让模式时,则必须考虑到民 事合法性问题。对于正处于范式转换的 中国行政立法来说,能通过类似储备土 地抵押这样的私法活动来实现公法目的 着实可喜,但制度与其思维的完全转型 尚需时日,因而此时出现这种民法困境 尚可理解。 对民法困境的背景分析算是为该 民法困境作“ 开脱” ,这种 “开脱”的意义 在于确立对司法审查的克制态度。因为 利用司法解决个案纠纷,导致法条打架 个人遭殃,殊非良策,假如裁判否定抵 押权的效力,裁判的示范会带来思维的 混乱也会破坏行为人的可预期性,从而 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毕竟在“摸 着石头过河” 的大环境下,在成文法滞 后的法律条件下,让司法的归司法,立 法的归立法,是应有的司法态度。因此,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在面对“试点期间欠缺明确法律依据或 者在某方面、某种程度上突破现有法律 框架的现象” , “司法审查时应当在某些 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审查标准(主要是法 律依据)方面保持适度的宽容”18。故 若遇此类纠纷应该保持宽容,并肯定抵 押权的设立有据。 三、民法困境的立法技术分析 这种宏观上的背景阐释能为我们 提供一个民法困境合理化的解释,但是 这种概括的合理化不能说明具体场景的 不合理,良善的立法价值不能说明立法 技术的不完善。该民法困境本质上是一 个立法技术问题,完全可能部分乃至全 面避免。 (一)民法困境的行政法解读 从行政法的角度看,笔者认为, 造成这一民法困境的原因在于行政立法 的部门本位局限与知识局限。 民法关系到每一个自然人与组织 的权益,正是因此立法法才要求民 事基本法律需要全国人大修改与通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我国行政立法以部委立法为主,这其中 部门本位现象严重。从职能上看,部委 立法只能规定其相应权力范围内的管理 工作;从视野上看, “其考虑问题的视野 狭窄,立法决策局限于部门角度而非全 局,各自为政,缺乏与其他部门立法的 整体性和关联性”19。具体到土地储备, 虽然办法是三部委联合颁布,但其 主导是国土资源部,自我赋权过多,使 其有权干涉储备土地中所有环节,以致 过多参与具体活动;相应地,储备土地 机构仅仅在平整土地等相对繁杂的事务 中有自主权,而缺乏独立意志和法人人 格独立性。这种公权力进入市场导致私 法体系混乱,体现为办法中“政府 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如何实现土地流转 的关键环节却仍语焉不详”20的问题, 并由此导致国土资源部门垄断储备土地 出让权,而土地储备机构缺乏对储备土 地的处分权。 从知识背景来看,行政立法者对 于民事法律并不了解。行政立法(尤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是部门立法)多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 体系松散,工具主义倾向严重;而为处 理一般市民事务的民事法律体系森严, 其体系差别巨大。行政立法者往往对于 民法并不熟悉,在立法考量时只能观察 到其与民法中明确的法条不相冲突,无 法做到与民法体系的对接。具体到储备 土地抵押制度而言, 办法通过直接 规定抵押权的方式来回避抵押权的权利 基础,可见其或许力图避免与物权法定 发生冲突。但是在储备土地处分权的权 利归属上,归于国土资源部门而非土地 储备机构,这与抵押人需拥有对抵押物 的处分权相冲突,可见行政立法者对于 民法的体系性思维的准备依旧不足。 (二)民法困境的民法解读 储备土地的民法困境最主要的原 因主要还是在于民法。民法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法条粗略、立法修法不及时 之外,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民 法制度过于封闭,不够开放;二是对基 于公有制的中国特色土地物权体系准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不足。 我国民法的封闭,主要是指强制 性规范有余,而任意性规范不足,在物 权制度体现为最严格的物权法定。虽然 物权法仅粗略地规定了 8 种具体物 权,但其同时又规定物权仅能依据人大 制定的法律设定,这种粗略封闭的立法 导致物权制度无法回应社会需求,以致 产生各种形式的立法变通。其中物权性 担保制度变通除前述的建设工程优先受 偿、储备土地抵押之外,还有中国证监 会通过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 理办法为融资融券的担保而引入的让 与担保制度21 。这些制度都带有一定 的物权特性,虽非基于法定物权,无担 保物权之名,但却行担保物权之实,都 表明现行物权制度过于封闭,无法满足 社会经济发展对融资担保方式多样化的 需求22,故需要对储备土地抵押等融 资方式采取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 我国土地有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特 有的所有者恒定的特征。在国家、集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二元土地所有格局之下,土地只能由集 体到国家单向流动,进而土地所有权不 能出售不能抵押。与此同时,经济社会 的发展,私权主体和公权主体都对土地 有强烈的需求,因此特定的土地所有者 与不特定的多数土地需求者之间需要特 定的法律工具将土地物权化以方便流转。 “国有土地物权化的方式准确地可以概 括为:国家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国有 土地“一旦设立土地使用权,国家所有 权仅仅能够实现的是到期之后收回土地 的权利(返还占有请求权) ”,故“ 不能 充当土地市场化的制度工具”23。所有 权虚置下,土地使用权成为土地物权体 系的中枢,并最终完成了土地的财产化 或物权化,土地使用权扮演着他国土地 所有权的多数角色,包括设立抵押权、 地役权。但 2007 年物权法对于这 个中国特色土地物权体系的准备不足, 仅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 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三种土地使用权。 这种通过土地用途来类型化土地使用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形成了一种割裂,任何用途无法归于土 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 地使用权的土地都无法获得用益物权, 故不能作为担保物,土地只能以国家/集 体所有权的形式存在。储备土地使用权 就是如此, ”已经储备的土地,在出让建 设用地使用权之前,仅仅以国家土地所 有权的形态存在,并无建设用地使用权 的身影”7。由此可见,民法困境是中 国特色土地物权体系制度的产物,需要 扩展土地使用权的类型以为应对。 四、民法困境的解决之道 面对这一民法困境,需要立法者 在下一次立法修法中给予关注并进行解 决,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行政法与民 法两方面着力,由此提供了两个途径。 (一)民法困境的行政法解决之 道 从行政立法角度看,需要行政主 体能充分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民事后果, 在立法中关注与民事法律的衔接。具体 到储备土地抵押问题上,要求合理分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国土资源部门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权 利、权力。将土地转让的决定权交给土 地储备机构,这种权利配置首先可以使 得土地储备机构成为对抵押物有处分权 的主体,成为该行为的适法主体,为储 备土地抵押扫除法律障碍;其次,这种 配置也可以降低政府对储备土地转让的 干预,土地储备机构运行更加独立而市 场化;再次,解决国土资源部门既是参 与者又是裁判员的问题,减少其事务性 工作,以更专注于监管工作。处分权的 转移并不意味着国土资源部门丧失控制 权,因为国土资源部门可以通过法制化 途径参与到转让决定过程中,例如规定 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储备机构转让行为 监管的法定标准,并要求对土地储备机 构的转让行为进行备案。由此国土资源 部门由土地转让的直接参与者变成事后 审查人,能在花费更少行政资源的条件 下达到同样的管制效果。 (二)民法困境的民法解决之道 从民事立法角度看,该困境的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决有赖于我国民事立法的逐步开放与物 权法定的宽松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公 有制的社会构造,现有基于土地使用权 的土地权利体系并不能发生变化,因此 只能将储备土地使用权纳入到现行物 权法的体系中成为物权,以能获得抵 押。而要将储备土地使用权物权化,不 外乎以下五种路径:其一,修改严格的 物权法定,承认行政法规创制物权的能 力;其二,通过立法/司法解释对建设用 地使用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