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新闻_第1页
2007年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新闻_第2页
2007年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新闻_第3页
2007年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新闻_第4页
2007年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新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 年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新闻 2007 年 4 月 30 日,世界知识出版社发行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冯永锋新作不要指责环 保局长:从北京看中国城市环保出路。该书第七章问荒:城市空村弥漫以警示 报道为题结束该章,所选择的警示报道文章为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中外对话 (2006 年 10 月 6 日)发表的文章大树进城“远远” 不够! (文章发表时的标题为“增加城 市生物多样性不能靠大树进城”)。 2007 年 5 月 15 日,科技潮杂志发表记者邓爱群对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专访文 章呼唤生态学的绿色革命,文章从生态学为主的绿色革命特点、生态农业、我国 生态农业成功案例、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等不同角度介绍了生态学的绿色革命内涵。 2007 年 5 月 15 日,中外对话(Chinadiologue)以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 文章中国需高度重视耕地白色污染(A sea of plastic)。文章调查指出了我国耕地白 色污染的严重性,呼吁增加有机肥就会减少化肥用量,取消农膜覆盖就使生产成本下 降,并从源头杜绝白色污染。所有这些事关农业根本出路的问题,必须引起农业部、 国家环保总局、国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7 年 5 月 18 日,新京报发表汪永晨文章节能不仅仅是为了今天,文章部 分引述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观点,利用中国 7 亿吨秸秆发展牛羊养殖,并利用粪 便制造沼气,沼渣还田,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秸秆中蕴藏的 50以上的生物质能(目 前仅取走了粮食)。“秸秆养畜代气 ”既可避免人畜争粮,又可以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如果我们走通了这条路,可以解决很多重大问题。 2007 年 5 月 18 日,新京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专栏( 生态家园)文章养鸡场 里的死鸡哪里去了,文章从现场调查的证据入手,得出约 80%的死鸡通过各种途径 进入了以人为消费主体的食物链,强烈呼吁国家改变目前的“集中营” 养殖模式,充分 利用广阔的草原、开阔的林地和山地养鸡、产蛋,从而生产国民健康食品,保护生态 环境。 2007 年 5 月 22 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院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汪永晨、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著名女权运动研究专家刘健 芝、大众日报资深记者刘同贵、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董事长刘嘉坤、 副总经理黄晓理等,深入门头沟东石鼓岩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温铁军教 授拟在北京近郊选择某村落进行类似河北定州(晏阳初学院) 的新农村试验。我组研究 员蒋高明博士和汪永晨记者策划了该考察活动,副研究员李永庚博士参加了考察。门 头沟区王平镇人民政府镇长、东石鼓岩村两委干部、南方周末记者、晏阳初学院志愿 者等共 20 多人在东石鼓岩村现场参观了古商道、古村落等遗迹,并与村民进行了座 谈。 2007 年 5 月 23 日,科学时报发表我组研究员书评穷人是多余的吗?,文章 应科学时报“读书周末”栏目邀请,针对鲍曼新书废弃的生命 发表评论。文章指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 高,人口开始出现过剩,对于这些生命我们不能歧视。实际上是富裕人群造成了环境 污染和全球变暖,而非穷人。人类需要改变发展思路,停止在财富和技术上的竞争,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根本和谐。 2007 年 5 月 25-27 日,北京生态修复国际研讨会在门头沟龙泉宾馆召开。北京市人 民政府市长王歧山、副市长牛有成、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执行秘书长 Veronique Plocq Fichelet、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全国人大环 资委副主任冯之浚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内外专家代表 200 多人参加会议。我组 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副研究员李永庚博士、助理研究员于顺利博士、博士生张传领参 加会议。蒋高明博士在开幕市后做大会主题演讲门头沟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望。 2007 年 6 月 2 日,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惠森集团公司 在京举行了国能生物发电项目灰渣综合利用合作研讨会。国能公司总经理徐钦田出席 会议并致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韩兴国、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副研究员李 永庚、博士生张传领,惠森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秀荣,董事、副总裁洪哲夫等应邀出席 会议,会议听取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惠森集团公司关于灰渣综合利用的实施方 案,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初步达成了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 公司副总经理王春礼,总经理高级助理李晓君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07 年 6 月 3 日,新京报(观察家) 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文章江南水乡缘 何闹水荒,文章从亲历的太湖水污染治理 863 项目角度,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 “重 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 边污染、边治理 ”是酿成最近发生在无锡的蓝藻爆发、臭自 来水环境事件的重要原因,中国环境保护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07 年 6 月 4 日,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清华大学贵 州省六盘水市招商引资与管理高级研修班”60 多名处长级领导授课,演讲题目为生 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07 年 6 月 5 日,新京报“深度报道” 栏目记者李艳在无锡现场采访太湖蓝藻爆发 引起的无锡水荒事件,并通过电话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采访中蒋博士回答了 记者就蓝藻爆发的条件、污染物的来源、引江济太工程、污染物控制等提问。采访结 束后蒋博士强调了今后经济发展不能继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观点。 2007 年 6 月 8 日,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针对无锡水荒评 论文章水乡闹水荒并非偶然。 2007 年 6 月 9 日,由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科 学网(ScienceN)和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 共同主办的 “How to get published in Nature journals”活动在中科院图书馆召开。会议上正式启动 了自然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该网站() 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最优秀的科研成果。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副研究员李 永庚、博士生刘慧被邀请出席,与自然(Nature)系列期刊的编辑进行交流。 2007 年 6 月 10 日,我组 2002 级博士生王光美论文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 fast- growing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plant diversity in Beijing被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接受发表;2004 年博士生许宏论文。 Photosynthesis and yield responses of ozone-polluted winter wheat to drought 被 Photosynthetica 接受发表。 yield responses of ozone-polluted winter wheat to drought被 Photosynthetica 接受 发表。 2007 年 4 月 8 日, 新京报 A2 版“观察家”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沙尘 暴损失的是“国土”,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科学院网、科学网 予以转载。 2007 年 4 月 9 日, 由北京科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组织的门头沟生态恢复试验 示范考察在门头沟妙峰山镇、王平镇和雁翅镇进行,原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胡昭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季延寿、北京对外 科技交流协会副会长佟树新和肖南秘书长等领导到现场视察,并与门头沟区委书记伊 欣欣、区长刘云广等同志进行了座谈。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副研究员李永庚博士 以项目专家身份陪同领导参观,并对我们负责的项目进行了介绍。门头沟区委书记伊 欣欣等领导对我组提出的门头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非常赞赏,并表示在实际行动 中加以应用。 2007 年 4 月 12 日,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淼淼、赵博 ), 针对北京部分媒体报道“北 京地区的沙尘暴实质是尘暴”的说法,气象专家予以澄清。文章在采访气象专家周春 红观点对沙尘暴概念澄清后,对于沙尘暴治理,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观点多处:树 木不能阻挡沙尘暴。在沙尘暴发生最严重的早春,现场观察到的情况是杨树林里的沙 子照样在流动。在生物工程措施防治荒漠化中,过去侧重造林植灌,对于种草重视不 太够,应当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充分认识草的作用,“尤其在半干旱的草原以及沙地 地区,草的作用大于灌木,灌木的作用大于森林”。“最好的办法是依靠自然力恢复 遏制荒漠化。” 2007 年 4 月 13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以中英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 文章何日告别沙尘暴(Stopping sandstorm), 文章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形成的 原因,指出了沙尘暴治理中存在的误区,建议国家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替代牧民生机, 而非用于在草原造林等“事倍功半”或“徒劳无益”的做法。 2007 年 4 月 19 日, 全球科思基金会(The Global CAUSE Foundation, A Climate Alliance Using Science for the Economy)总裁斯巴特博士与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合作 洽谈会在中国科学院 710 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中 国环境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科技部部长庄会永、博 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洪哲夫、总裁助理李晨洁与来访的美国客人进行了长达三个 小时的会谈。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和美国文化对文化促进会负责人易小丽联合发起 了该会谈,我组助理研究员刘美珍博士出席了会见活动,并担任中美合作项目秘书。 斯巴特博士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的至交、原白宫内担任信息和管理部部 长。中美双方将在温室气体减排的高层专家研讨、技术引起、中外资金筹集等开展长 期合作。 2007 年 4 月 19 日,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 12 次委员会议暨从草原的环境与 发展,看本土文化的重要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 712 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 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 蒙古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院士、专家,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单位学者,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机关领导约 150 人参加会议,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主席、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主持。 我组研究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蒋高明博士出席会议并做了 草原可持续管理的主体发言。 2007 年 4 月 23 日,台湾环境咨询中心(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re) 网站“透射中国环境”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文章何时告别沙尘暴。 2007 年 4 月 24 日, 新京报 A2 版“观察家”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治 理耕地污染要的是行动,该观点是针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土资源部最近公布的 我国耕地严重污染形势发表的评论,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科学院网、 科学网予以转载。 2007 年 4 月 24 日,德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李世涛,就中国水污染形势、污染原因 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等问题,从德国本土打来电话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 蒋博士就记者关心的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07 年 4 月 28 日, 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生态学名词一书,该书由生态学名 词审定委员会编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张新时、刘健康、李文华、 宋永昌、周曾铨、赵成华、蒋高明为本书终审(第四审)专家。 2007 年 5 月 9 日,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张传玖就我国耕地污染状况、污染原因、 危害程度以及防治对策等问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场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 博士,蒋博士就记者提出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和 现场拍摄的耕地污染图片等。 2007 年 5 月 11 日,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必须 高度重视耕地白色污染,文章指出了我国耕地污染的严重现实,提出了初步的治理 对策。中国科学院网等予以转载。 2007 年 5 月 11-14 日, Science 杂志新闻栏目资深记者 Dennis Normile,新华社 记者宫一栋、国家气象局新闻中心记者杨涛、孙小冰前往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试验 区考察了我组生态恢复和新牧村建设成果。Science 将在中国问题专栏报道我们 这一成果,新华社等也将对外公开发布浑善达克生态治理和社区发展模式。我组研究 员蒋高明、副研究员李永庚、博士生蓝振江、苏华陪同考察,正蓝旗人民政府旗长巴 根那、副旗长斯琴毕力格、政府办公室主任苏乙拉图、科技局长哈斯、民政局长青格 勒图等参加了现场考察和座谈。 2007 年 3 月 7 日, 北京科技报 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过分依赖煤炭不利于 全球降温。文章指出,为地球“降温” 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各国逐步减少对于煤炭等 一次能源的利用。具体到发电行业,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替代火电,即发展 生物质能(如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将温室气体产生的主要元 凶煤炭封杀在地下。 2007 年 3 月 20 日, 接国家专利局通知,由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著名三农问题专 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九三学社窦观一先生联合申报的“新农业革命模型体” 专利已获受理(专利受理号 200720035375.7)。“新农业革命模式”首先由中国人设计和 发明,已得到法律保护。该项目包含了蒋高明博士提出了恢复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畜 南下、禽北上”、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新能源开发等 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 2007 年 3 月 21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人民大会堂 安徽厅接见了来访的日本天皇外甥、东久迩 信彦亲王及夫人吉子 信彦一行。原全国 人大侨办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林立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胡昭广,副 理事长刘培温,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会副秘书长蒋高明,北京国际科 技协作中心主任张晓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办公室主任胡京仁等出席了接见 仪式。 2007 年 3 月 22 日, 我组访问教授、IUPUI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王贤忠博士的论文Effect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on biomass accumulation: a synthesis using meta-analysis被 Oecologica接收,已出版电子版。 2007 年 3 月 28 日周末报(南京) 发表记者周益、邓文锋对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 的独家采访长篇报道沙尘暴下降:好事?坏事?。文章针对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 秦大河更指出的“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沙尘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这一论断, 采访蒋高明博士观点。文章指出,对于中国沙尘暴在“整体下降” 的说法,中国科学院 植物所首席研究员、博导蒋高明却显得丝毫不敢乐观。他表示,虽然相信这个由国家 气象部门根据监测数据得出的结果,但更担心在这个沙尘暴频度整体下降的趋势背后 所隐藏的危机。 2007 年 4 月 3 日,我组 2004 级博士生李林锋论文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eating the eutrophic waters: evidence from Taihu Lake of China, 被Bioresource Technology正式接收发表。 2007 年 4 月 4 日, 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山东大学为 300 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 士生演讲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该报告为山东大学“科学畅想曲” 专家学 者系列报告会之一,由山东大学团委主办、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环境 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高宝玉教授、副院长李小明教授出席了报告会。山东大学党委 宣传部网站(山大要闻)、山东大学视点网、青青山大网 等对该报告会进行 了报道。 2007 年 4 月 6 日, 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清华大学创新大厦为 “清华大学广东佛 山青年干部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讲授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0 多名 科处级领导干部听了讲座,报告会后学员们就报告内容展开了讨论热烈。 2007 年 4 月 6 日,新京报A2 版“观察家” 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沙尘暴 损失的是“国土”。文章建议国家不要过分轻信沙尘暴下降的说法,采取有效措施护 土,尽最大可能减少沙尘暴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7 年 4 月 10 日,科学(Science)杂志“中国问题专栏”(China Features Section)记者 Dennis Normile 通过电子邮箱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拟就草原 造林效果、自然力恢复理念等重要话题赴浑善达克沙地现场采访。她的原信如下: Dear Dr. Jiang, I believe you may have heard from my colleagues at the of Xinhua that Science magazine i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your restoration project in Hunshandake. I am planning to come to China during the last week of April and the first week of May for reporting.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interview you and to travel to the Hunshandake region to see the project? I will be contacting other research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bout the restoration efforts. But I would particularly like to hear about the effort in Hunshandake。5 月初,蒋高明博士拟与 Dennis Normile、新 华社记者宫一栋等前往浑善达克项目点考察。 2007 年 4 月 10 日, 国家气象局新闻中心记者杨涛就沙尘暴来源、沙尘暴整体趋势、 治理措施、草原造林得失、牧民生存现状等问题当面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记 者将于近期赴浑善达克我组负责的项目点进行现场拍摄。 2007 年 4 月 11 日,中央电视台记者李晓周就荒漠化防治的模式问题采访我组研究 员蒋高明博士。记者详细询问了我组在内蒙古浑善达克生态治理的做法及其生态社会 经济效益,以及当地牧民对项目的认同程度和推广情况,对于记者的提问,蒋高明博 士一一做了回答。 2007 年 2 月 7 日,北京科技报言论版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新 绿色革命应由生态学唱主角。文章建议利用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能量 流动原理、元素循环原理,将废弃的秸秆提供给动物作为饲料,在节省粮 食的同时生产出牛羊肉和牛奶。这个做法与分子生物学靠转入一些目标基 因来提高单纯的产量截然不同。 2007 年 2 月 16 日,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 章“转基因”还是“生态学”中国食物生产和能源利用需要质的飞 跃。该文指出,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应从生态学突破,利 用物种而非单一的基因。当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封面转载了该文。 2007 年 2 月 22 日,中外对话(Chinadialogue)以中英文双语同时发表我 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文章既要脱贫又要保护生态环境(Fighting poverty and saving the environment), 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扶贫而没有找对扶贫对 象,是出现扶贫徘徊甚至返贫的根本原因,并同时导致了落后地区的生态 恶化。 2007 年 3 月 1 日,经中国科学院科普办公室丁颖主任、美国文化对文化国 际中心介绍,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与斯巴特博士,围绕全球变化政策开 展合作研究和交流达成合作意向。斯巴特博士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至交, 克林顿总统在乔治城大学和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他曾于 1998-2000 年,在白 宫内担任信息和管理部部长。2005 年斯巴特博士第一次访问中国,对中国 人民的友好与经济飞速发展印象深刻。他在给克林顿总统的一次私人信件 中谈到他对参与中国事务产生了兴趣,克林顿总统在给他的回信中写到: “我很高兴你开始介入中国事务。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与中国将会存在 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我们共同创建一个光明的世界。 ”今年 4 月和 10 月,斯巴特博士将访问中国,与蒋高明博士会面,以促进 美中科学家在全球变暖减缓行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合作。 2007 年 3 月 7 日,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专项任务合同, 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电网公司生物质能发电关 键技术研究框架研讨会在国能公司总部召开。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国 网深圳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国能惠远生物质能发 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 林业局生物质能办公室等企业和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国家电网“十一五” 期间将投资 1.4 亿元人民币,用于生物发电核心技术研发。我组研究员蒋高 明博士以专家身份出席了会议。 2007 年 3 月 10 日,据最近消息,我组 06 届博士毕业生、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讲师李刚论文A new approach to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被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正式接受;05 届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环境 系博士后彭羽论文Photosynthesis, transpira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four grass species along a grazing gradient in Hunshandak Sandland, China, 已在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发表电子版;05 级硕博连读生刘慧论文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of biomass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of crop residues,被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一稿接受发表。 2007 年 3 月 14 日, 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利用 “两会”宝贵的空余时间,在西交民巷全国人大委员长办公室接见了中国 金银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刘嘉坤、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大众日报资深记者刘同贵等人。许 副委员长就贵州喀斯特山地开展利用金银花(山银花)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带 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与专家记者们进行了长达两个 小时的谈话。中央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社会部部长赵会、许嘉璐副委员 长办公室秘书叶齐炼等参加了会见。我组蒋高明研究员为金银花专业委员 会副理事长,博士后李卫东从事金银花新品种“九峰一号”生理生态学研 究。 2007 年 3 月 14 日, 科学网总编辑赵彦来函邀请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 加入该网站专为科教界高端专家学者开办的实名科学家博客。科学网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开设有科学家博客专区。 赵总编在来信中指出,鉴于蒋高明博士在科学教育界的巨大影响以其对公 共事务的关心,诚挚地邀请他加盟科学网实名科学家博客群。 2007 年 3 月 14 日, 中国改革报第 11 版以整版篇幅发表记者谷亚光文章 海水西进破解内蒙古能源开发、生态恢复和国土利用三大困局,引用 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观点两处,文章发表时加了编者按。文章认为引海水 入内蒙古草原项目进行了三年的前期论证研究,项目基本成熟。目前该项 目已正式被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立项;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郝益东在正在 进行的“两会”正式向国家提交了议案;国务院研究室正组织有关专家开 展论证工作;有关项目的建议音像资料(40 分钟)将于近期向温家宝总理汇 报。我组参与了该重大项目(308 亿元人民币)的全过程论证,负责其中沙地 草地恢复技术、高效设施有机农业、生态影响评价以及向高层汇报材料的 编写工作。 2007 年 3 月 15 日, 女友杂志(家园版)第 298 期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 文章浑善达克:北京以北,自然以南,介绍了浑善达克稀树疏林草地 生态景观,并配发了多张精美图片。女友是全国发行量非常大的时尚 类杂志,该文发表在浑善达克开展生态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 作用。 2007 年 3 月 16 日, 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 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做学术报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 报告会由刘雪华副教授主持,黄大明博士等生物系部分师生、亚洲发展银 行、美国专家 James T. Berdach 等共 40 人听了报告,报告内容引起了师生 热烈的讨论。 2007 年 3 月 16 日, 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 章生态学不是软道理,认为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原理、元素循环原理、 能量流动原理,可以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秸秆转变成肉、奶和肥料,既可 增加国民食物,又可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污染,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是 实实在在的硬道理。相比之下,转基因就不具备这些优点。然而,遗憾的 是,在国家提倡了新绿色革命中,这些生态学的声音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相反,转基因充斥了所有农业技术领域。 2007 年 3 月 18 日, 中外对话(Chinadialogue)以汉英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 蒋高明博士文章为地球降温:自扫门前“雪” (Global warmings local solutions)。解决全球变暖需要各国努力,即发展生物质能直燃发电、小水 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如沼气)、地热能、海洋能和固体废弃物发电 等,大量减少一次能源利用。每个地区甚至到具体的村落解决自己的电力 问题,富裕的电力进入电网。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令人担忧,仍停留在以 煤为主的时代,煤在一次能源中占据的比重达 60%70%以上,可再生资 源消费占总能源的比例不到 5%。 2007 年 3 月 18 日, 新京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文章新农村建 设为什么困难重重。文章指出,在不少地方,地方政府官员、科学家、 企业家各自为政,而农民孤军奋战,这是造成新农村建设困难重重的主要 原因。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国家需要紧急启动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机制。 齐鲁晚报、网上长沙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当天予以转载。 2007 年 1 月 9 日, 广州日报发表记者赵琳琳文章环保风暴,从中央刮 到地方(2006 年 12 月 28 日),文章回顾甘肃省徽县水阳乡“血铅事件”、 重庆高温干旱事件、无极剧组毁坏香格里拉风景区自然景观事件、广 东北江韶关镉污染事件等,呼吁国家强化环境保护力度。文章引用了记者 对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现场采访的针对重庆高温和无极剧组事件的 观点两处。 2007 年 1 月 10 日,语文天地公开发行全国中考语文试卷。2006 年辽宁 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120 分)的“阅读理解”试题之一,选用了我 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的文章人工造林有学问,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核心观 点、写作顺序、成语运用以及心得体会等回答有关问题,满分为 15 分。 2007 年 1 月 15 日,由国际著名刊物Nature创办的网络杂志 SciDev.Net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发表 Jia Hepeng 文章China misses energy efficiency targets,文章引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和中国环境科 学院生态所所长高吉喜合作文章观点多处。Jiang Gaoming and Gao Jixi,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hina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respectively, recommend that the government look at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n evaluating officials. Many of Chinas problems are questions of interests, and for officials this means their record of achievements. They also suggest increased fun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education on the topic and stronger laws. 2007 年 1 月 15 日,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英文频道 GOV.cn (Chinese Governments Official Web Portal)转发新华社消息Capacity of Chinas straw- fueled power plants reaches 1.2 mln kw,文章引用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 士观点. Straw is relatively clean fuel. A biomass power plant of 25,000kw can generate 100,000 tons less carbon dioxide every year compared with the coal burning power plant of the same capacity, said Jiang Gaoming, chief researcher of the Institute of Botan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al burning also generates a lot of sulfur dioxide,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acid rain. Straw contains one tenth of the amount of sulfur in coal. Thirty percent of burnt coal is waste, which is generally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while biomass burning generates just two percent and can be used as fertilizer after proper processing, said Jiang. 2007 年 1 月 28-30 日, 应山西省省长于幼军邀请,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赴 山西晋北大同、溯州市进行实地考察,拟在这里开展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良性互动的“晋北生物圈保护区建设试验示范工程”,包括生物质资源的 有效利用、野生动物驯化、家养动物野生化、国际狩猎场、生态旅游等。 山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周洪、自然保护处处长刘炜杰、副处长朱军、治沙办 主任周长东、省规划院高工刘春辉、山西省杨树局副局长任爱等领导陪同 进行了野外考察和专家研讨。在山西期间,于省长接见了考察组一行。 2007 年 1 月 30 日, 新京报A2 版“观察家 ”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 博士文章不能对“ 生态现代化排名落后 ”无动于衷 ,文章针对中国科学 院 1 月 27 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发表评论。在全球 118 个国家参加 评价的 2004 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中国以低于世界平均值 17 分的 42 分排在第 100 名。同时,国际评估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 (ESI)”,也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2006 年度,在全球 144 个国家 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 133 位。这个指标比 2002 年首次发布时的位置又向 后移了 4 位。文章尖锐地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 护不是“软道理”。建议中央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战略地位,将环境 保护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 2007 年 2 月 3 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兰馨就生态现代化指数以及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等问题电话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 2007 年 2 月 4 日,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编辑张其瑶,邀请我组研究员 蒋高明博士为特约评论员,评论范围为学术规范、科技政策、科研管理、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与自然等方面。 科学时报强调以科学的眼光观察、报道、评论每天发生的国内外科学、教 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事件。 2007 年 2 月 6-7 日,国家环保总局、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科技厅“发展 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领导专家调研团,现场考察了我组蒋高明 研究员在山东沂蒙山区进行的秸秆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工程。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原副局长金鉴明院士、自然保护司综合处处长王捷、山东省发改委 副主任朱志明、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唐家农、山东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彭 继安、山东省环境保护局科技处副处长张懿、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于 留成、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春庆、副院长王空军等,在平邑县委书 记王林山、副县长刘玉山等领导陪同下参观了现场。考察期间,蒋高明研 究员向专家领导了们介绍了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新绿色革命构想,领导 专家们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2007 年 2 月 11 日,新京报“观察家”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 拒绝洋垃圾,必须旗帜鲜明,文章针对媒体报道“英国货轮向中国卸 载洋垃圾,但海关总署表示,此报道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发表评论,本 次调查固然表明马士基号没有在中国卸载洋垃圾,但是,却并不能够说明 此前英国没有这样做过。从 1997 年到 2005 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 狂涨了 158 倍,达到了惊人的 190 万吨。文章指出,洋垃圾“入侵”中国, 是与 160 年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一样的恶劣行径。新华网、光明 网、中外对话(以中英文对全球发表)等重要媒体做了转载,并引起国 内外网友热议。 2007 年 2 月 12 日,新京报“生态家园”栏目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 章科学常识缺失给“ 亿霖 ”以可乘之机。亿霖木业集团 “全国大造林”,在 短短两年内就非法集资达 16 亿元,使得近两万人血本无归。文章一针见血 地指出,这个在科学上漏洞百出的工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 一是造林传销“ 发明人” 利用了百姓在生态科学上的无知;二是利用了名人 葛优的广告效益;三是利用造林改善环境这一“利国利民” 大旗,掩盖了赚 “黑心钱”的内幕。 2007 年 2 月 12 日,科学时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财富的代价 不能是生命。文章指出,20 世纪发生了许多与生命相关的重大事件:日 本人偷袭珍珠港、盟军诺曼底登陆、美国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全球八大环 境污染事件等等。然而,人们至今还惦记着战争中死去的英雄,抑或无辜 的战争死难者。但是,那些被污染夺取的众多生命很快就被遗忘了。美国 环保作家戴维斯在其近作浓烟似水:环境骗局与环保斗争的故事揭露 了全球重大环境事件背后的内幕。蒋博士的文章系应科学时报读书版 主编麻晓东之邀就戴氏作品中文版撰写的评论。 2006 年 12 月 30-31 日,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贯彻国家电网公司 12.23 会议精神暨国能单县项目总结大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召开。国能公司 总经理徐钦田、党委书记吕少杰、深圳国电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林铭山、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君、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长盖其庆 等领导,以及来自龙基电力有限公司、鲁能发展集团、山东电力建设集团、 河北电力勘探设计院、以及国能单县、高唐、浚县、庆安、海安、辽源、 成安、龙江、望奎、黑山、鹿邑、射阳、寿县、赤锋、威县、无棣、红安 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约 150 人参加大会。我所党委书记赵锡嘉、 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副研究员李永庚应邀参加会议。我组承担了单县生物 电厂灰粉综合利用研发项目。国能单县生物发电项目利用废弃的秸秆发电, 环境、社会效益显著,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吴邦国副委员长充分肯定。最近, 温总理指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加强生物质发电推广力度。 2007 年 1 月 1 日,经过全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博士后共同努力,我组科 研、经费申请、社会公益等取得重要进展。2006 年,我组在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等国际刊物发表 SCI 论文 8 篇, 接受 12 篇,在审 SCI 论文 14 篇,发表 CSCD 论文 3 篇。申请并获批准项目 多项,包括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专题主持)、973 项目(三级课题负责)、中 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专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北京自然科学 基金(主持)、博士后基金(主持)等。在社会公益方面,在人民日报等 刊物发表荒漠化防治、新农村建设等理论文章 54 篇;发表人民日报、 北京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发表内参文章 3 篇;新华社采 写的以蒋高明研究员观点为主的沙尘暴防治对策获回良玉副总理批示。 2007 年 1 月 5 日,科学时报读者版主编麻晓东,就美国环境保护著名 人士戴维斯出版的新书中文译作浓烟似水(清华大学出版社),向我 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特约点评和评论文章。该书是继卡尔逊寂静的春天 后又一环保力作,戴氏首次向人们“揭密”污染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 利益集团以人命为代价赚取金钱。戴维斯是当今为地球公众环境维权的真 正勇士,她的话语耐人寻味:我们不能等到建筑物和桥梁倒塌时来对其进 行加固并检查其安全性;我们不能等到轮船快要沉没时才想起救生衣。 2007 年 1 月 13 日,中外对话以中英文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 士和中国环境科学院首席专家高吉喜合写的文章中国高速发展的环境代 价(The terrible costs of Chinas fast growth), 文章首次用大量 的数据披露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严重环境污染现象,如土地荒漠化、水污 染、农田被城市化所侵吞,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提出了 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若干建议。 2007 年 1 月 13 日,新京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文章秸秆发电 的意义重大,该文系对国能生物单县生物发电成功运行专门撰写的评论。 文章指出,秸秆中的能量被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只要阳光 照耀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用于发电可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秸 秆焚烧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等。但同时指出,利用秸秆发展畜牧业并将牲 畜粪便制沼气,再发电则可大大提高能量和物种的利用效率。 2007 年 1 月 15 日,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给山西省于幼军省长的山西西 北沙地生物圈保护区建设项目建议书,获得山西省领导重视。建议书经 于省长批转山西省林业厅后,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论证,专 家充分肯定了项目建议书对山西西北沙地治理、植被保护、生物圈保 护区建设等方面提出的宏观建议和长远规划,以及根据山西省地理、气候 条件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意见。为此,山西省他邀请蒋高明博士于 1 月 28 日赴山西就项目实施技术细节、试点选择等情况进行磋商和实地考察。 2007 年 1 月 18 日,中外对话以中英文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 士文章改善生态的绿色革命(The new green revolution)。文章指出 很多人尤其中国科学家把基因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有机农业 对促进中国的发展来说才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用生物多样性而非单纯的基因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人类 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重点应当将废弃的 50%以上的光合产物转变成肉奶等有机 食品,同时获得有机肥。 2007 年 1 月 22 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咨询广播”节目就南美、 欧洲等国家流行的用灌木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所谓“空气清洁草”做法, 电话采访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博士,蒋博士就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原理、灌木 在植被构成中的作用、灌木“清洗”空气二氧化碳做法的可行性,以及我 国应当采取的对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07 年 1 月 19-23 日,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带队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 浩特市、正蓝旗接洽“第六届国际干旱区有限资源可持续管理会议”有关 事宜,该国际会议将于 2007 年 9 月 7-12 日在锡林浩特召开。锡林郭勒盟 副盟长、锡林浩特市市长斯琴毕力格、盟接待办主任李海东、正蓝旗党委 书记崔建国、副书记斯琴其木格、旗长巴根那、副旗长陶国华等接待了我 组科研人员,对于国际会议安排达到很多共识。我组副研究员李永庚,博 士生苏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