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通过唐雎不辱使命学习唐雎作为小国 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呢?以下是小 编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 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 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 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 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 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 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 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 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 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 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 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 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 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 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 230 年到前 225 年,靠近秦国的 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 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 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 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 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 安陵 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 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 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 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 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 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 者的写作意图。 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 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 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耳” ,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 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 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 ,欣赏排 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 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 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 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骄横狂妄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 ,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 的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 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 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 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 人的称呼。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 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 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 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 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 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 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 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 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 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 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 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 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 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 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 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 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 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 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 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 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 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 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 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 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 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二: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 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 于斗争的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教学策略: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制作多 PPT 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根据注释了解文 意。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 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斗争,涌涌现出来了许多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军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 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风采。一起学习唐 雎不辱使命(板书题目) (2)师:本文选自战国策 ,请看大屏幕。 作品和背景简介作品:出示 PPT 课件 2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 33 篇。是西汉 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战国策 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 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 动,人物形象鲜明。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 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 230 年灭韩,前 225 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 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有了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师:请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出示 PPT 课件 3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 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 于斗争的精神。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 语速和语调,读出感情。 生:学生自读课文。 请看屏幕,那位同学读一读生字?出示 PPT 课件 4 生 A:正音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缟素 休祲 色挠 师:表扬 A 读得好或指出 A 读错的字,要求其他同学 注意。 师:下面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 生:认真听读,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以及情 感的把握等。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感知文意,加深对文章的 理解。 (四)自主学习,翻译字句: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 纠正,并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组内析疑问难。 (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 生共同探讨解决) 师: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 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出示 PPT 课件 5) 唐雎不辱使命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以头抢地 庸夫之怒 仓鹰击于 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 矣 师:出示一词多义提问(出示 PPT 课件 6)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 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免冠徒跣 光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仅仅 师:出示重点句子(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句子翻 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作为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 意。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 上撞罢了。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五)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出示 PPT 课件 7 师: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哪两个主要人物?请用简要 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两个主要人 物(板书:秦王、唐雎)。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 敢无畏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 保全了国土。 师:课文很精彩,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复 述一下课文。 (某生复述,教师表扬其勇敢精神并根据复述情况进行 简要点评,并提问每段大意:第一段写了唐雎出使秦国的 原因;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 的严正立场;第三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 之怒”;第四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师: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祸心,小国使臣唐雎是怎 样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生: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 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 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 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 ,以死相拼, 挫败秦王。 师:课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请 小组讨论,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提示:可以按照 “从_一句中,我看到一个_的秦王”和“从 _一句中,我看到一个_的唐雎”的格式 来谈。 生 1: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句中,我 看到一个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 的秦王。 生 2:“安陵君其许寡人”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以强 凌弱、骄横狂暴的秦王。 生 3:从“先生坐!何至于此” 一句中,看到一个他外 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 荏的秦王。 生 4: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一句中,我看 到一个已识破秦王的伎俩,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在强大 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的唐雎。 生 5: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一句中, 我看到一个爱国忠君、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的唐雎。 生 6: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唐 雎。 (若学生找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原文,这句话(或从这 一神态、动作描写)能看到一个_的秦王/唐雎,并做 好板书。) (六)拓展提高:出示 PPT 课件 8 师:唐雎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 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师提示,如: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或是面对歹徒,我们 应当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斗争) 生思考回答:有。我们要学习唐雎不畏强暴,蔑视强 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 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 灵站立的人)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出示 PPT 课件 9 1、巩固性作业:熟记重点字句翻译。 2、拓展性作业:请搜集几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 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的事迹。 答案示例: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输般和楚王攻打宋国。 3、创造性思维作业: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写一个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片段。 八、: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 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 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 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 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 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 330 年灭韩,前 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 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 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 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 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 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 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 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 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 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 r _使命 (2)秦王 f _然怒 (3)免冠 徒 xin _ (4)以头 qing _地 (5)休 jn _降于天 (6)天 下 go _素 (7)秦王色 no _ (8)hu _星袭月 3.容易出错的字。 雎( ) 怫( ) 跣( ) 抢 ( ) 傀( ) 缟( ) 挠( )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 文。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 、 国事 、 事语 、 短长 、 长书 、 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 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 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 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 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 230 年灭 韩,公元前 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 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 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 争,终于折服秦王。 四、课文大意。 1.根据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文意。 2.复述课文。 3.自学效果检测。完成课后作业 2、3 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落实。 2.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4. 理解性背诵。 教学过程 一、昨天知识抽查导入新课。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 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认 为轻” ,小看。)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扩充” 。) 4.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惠 大 王加惠 (恩惠)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汝之不惠 (聪 明) 5.重点词语解释抽查。 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 这样 弗敢易: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扩充 逆寡人者:违背 轻寡人与:轻视 非若是也: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岂直五百里 哉: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 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 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 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 果 缟素:穿丧服 色挠:变了脸色;挠, 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二、理解性背诵、默写。括号内为老师的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 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 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 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 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 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 (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 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 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 万,流血千里。 ”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 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 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 上千里的地方。 ”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 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 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 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 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 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 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 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 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 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 12 分的文言文阅读 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作者写作思路。 3. 写作特色。 4. 文章内容深研。 5. 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文脉络分析。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 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 灭各诸侯国,前 230 年灭韩,前 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 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 (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 雎出使秦国一事。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 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 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 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 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 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 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 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 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 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 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2 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 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 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 安陵君“逆寡人” “轻寡人” ,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 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 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 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 3 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 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 “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 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 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 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 “挺剑而 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 ,表 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 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 的结局。 (二)、(板书) 秦王:使人谓不悦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三、课文深研。 (一)、释疑探究。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 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 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 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 “轻”什么呢?不是轻视 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 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 ,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 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 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 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 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 理也有礼。 5、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 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 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 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 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8、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 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9、文末说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 ,并且请唐雎 “坐” ,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 “坐” ,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 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 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0、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 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 寻死路。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 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 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 词” ,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五、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 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 ,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 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 最后一次演讲 。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 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 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 又应当怎样做呢? 六、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不悦”-“怫然怒” 狂妄、骄横、色厉内 荏 “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 “唐雎之刺秦王” ,将“伏十二人, 沉着、镇定、 坚强无畏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主题 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第四课时 一、 复习归类 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句: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 ,仅仅) (4)轻寡人与 (“与”通“欤” ,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 ,知晓,明白) 2.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 (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 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