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docx_第1页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docx_第2页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docx_第3页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docx_第4页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地质部,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含煤 岩系的沉积特征和主要含煤地层,对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 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沉积环 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P61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XX)05001301 准格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行政区 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煤田内地势总体趋势为西 高东低,地表被黄土层覆盖,由于受水流风蚀等影响,沟 谷纵横交错,植被极不发育,具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准格尔煤田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其东缘,两岸支流很多, 均为黄河的支沟,属季节性沟溪,雨季水流汇入黄河。准 格尔煤田属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且 时间长,夏季炎热且时间短,温差变化大,无霜期短,降 水量小 ,蒸发量大,风大沙多。 1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准格尔煤田地层沉积序列与华北石炭二叠纪各煤田基 本相似,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 准格尔地层小区。煤田处于华北聚煤坳陷的北部,成煤古 地理环境接近内蒙古陆边缘,属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1.1 石炭系(C) 1.1.1 中统本溪组(C2b):上部为灰黑色泥岩夹两层薄 层泥灰岩,偶含有薄煤线及砂岩。底部为铁锈色铁质砂泥 岩,夹鸡窝状铁质结核,相当于山西式铁矿层位;其上为 铝土岩,相当于华北 G 层铝土矿。本组在煤田南部含有黄 铁矿,含丰富的动物化石。本组地层厚度 550m,平均 2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出露于煤田大沟谷沟口 及南部老赵山梁一带。 1.1.2 上统太原组(C2t):该组地层为准格尔煤田最主 要的含煤地层。上岩段:由灰白色粗砂岩,粘土岩及 6 号 煤层组成,6 号煤层顶部灰白色含砾粗砂岩(K2 砂岩)为 标志层。下岩段: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及黑色砂质泥岩 和 7、8、9、10 号煤层组成,煤田南部夹 12 层厚 12m 的薄层灰岩。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粗砂岩或含砾粗砂岩,层 位稳定(K1 砂岩)为标志层。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本组 地层厚度 12115m,平均 6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出 露于黑岱沟、龙王沟、焦稍沟等各大沟谷下游。本组的 6 号、9 号煤层是煤田内最重要的可采煤层。 1.2 二叠系(P) 1.2.1 下统山西组(P1s):以灰白色粗砂岩,浅灰色及 灰黑色砂泥岩、泥岩、深灰色粘土岩及 15 号煤层组成。 底部为 K3 粗砂岩。含丰富的植物化石。本组地层厚度 21148m,平均为 7080m,与下伏地层太原组(C2t)整合 接触。出露于煤田东部各大沟谷的下游。 1.2.2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由黄褐色、黄绿色及紫 色砂质泥岩、粘土岩、灰白色、灰色、黄绿色、黄灰色砂 岩组成(含砾)。富含大量的植物化石。本组地层厚度 40170m,平均 80m,与下伏地层山西组(P1s) 呈假 整合接触。出露于煤田东部各大冲沟及支沟中。 1.2.3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由暗紫色、灰黄色泥岩、 砂质泥岩、灰绿、黄绿色中粗砂岩及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组 成。本组地层厚度290m,与下伏地层下石盒子组(P1x)整 合接触。出露于煤田中部、西部的沟谷两侧。 1.2.4 上统石千峰组(P2sh):由紫红色砂岩、泥岩与 黄绿色砂岩、砾岩,灰绿色粘土岩等组成。本组地层厚度 170m。与下伏地层上石盒子组(P2s)整合接触。出露于煤 田的西南部。 2 准格尔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 准格尔煤田至寒武纪末期未发生过大的地壳运动。早、 中奥陶世,地壳整体下降,海水入侵,沉积了浅海相的石 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到中奥陶世末,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 响,地壳上升,形成大陆,而后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致使 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缺失,直至 晚石炭世早期,地壳才有缓慢的升降运动。造成了海水时 进时退的现象,形成了晚石炭世早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 根据岩层成因标志、垂向层序及各种参数的分析,晚石炭 世早期煤田以泻湖沉积环境为主,其间发育有水体相对较 浅的潮坪泻湖沉积。在煤田北部龙王沟一带发育有障壁 岛泻湖潮坪沉积。在煤田南端磁窑沟区发育有碳酸盐台 地泻湖潮坪沉积,由于古地势为北西高CM(22南东低, 台地相灰岩向北尖灭于泻湖相泥岩中、向南灰岩增厚且层 数增多、风暴沉积普遍发育。上石炭统本溪组(C2b)沉积厚 度 20m 左右,下段以铁铝质泥岩为主,向北相变为铁质砂 岩;上段由细粒砂岩、泥岩及灰岩等组成,灰岩向北变薄、 向南增厚且层数增多。 到了晚石炭世后期海水逐渐退出,形成了三角洲、泻 湖海湾、沼泽相与泥炭沼泽相的沉积。由于沉积速度与地 壳下降速度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加之气候湿润,有利于成 煤植物生长等因素,从而沉积了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太原 组(C2t)含煤地层。下面分岩段介绍太原组(C2t)含煤地层 的沉积环境。 下岩段沉积环境:根据煤田下岩段主砂带展布方向、 含砂率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再结合古流向进行分析,古河流 是由北向南进入煤田,在煤田北部分叉形成三角洲平原分 流河道指状砂体。分流河道从断面上来看规模比较大,贯 穿整个煤田,且下切作用强,致使三角洲前缘不发育,分 流河道与下部泻湖沉积接触。泛滥盆地在垂向上位于分流 河道之上,在横向上分布于分流河道两侧。由于泛滥盆地 沉积持续时间长,在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下,易大面积 沼泽化,从而在泛滥盆地之上、分流河道两侧,形成了太 原组(C2t)7、8、9、10 号煤层,其中 9 号煤层具有较高工 业价值。在 9 号煤层形成之后,海水再次侵入煤田,沉积 了一套含有海相动物化石泻湖台地沉积岩,泥岩中夹有灰 岩。 上岩段沉积环境:根据煤田上岩段主砂带展布方向、 含砂率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结合古流向进行分析,古河流是 由北向南进入煤田,进入煤田后分叉形成两个比较大的三 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指状砂体。分流河道位于煤田北部窑 沟龙王沟一带以及黑岱沟与房塔沟之间,在沉积过程中, 分流河道侧向迁徙或改道频繁,致使 6 号煤层在煤田南、 北方向上多次分叉,砂体呈透镜状夹于煤层中,局部对煤 层有冲刷。泛滥盆地位于分流河道两侧,分流间湾位于分 流河道之间。 至下二叠世河流十分发育,因河道的不断侧迁和持续 的充填沉积,砂岩大面积形成。仅在河漫滩、牛轭湖出现 过短暂的成煤环境。故山西组(P1S)含煤性较差。之后,海 水退出,气候变的炎热干燥,形成了一套紫红、棕红色的 陆相碎屑岩沉积。侏罗纪的气候虽然又复转为湿润,植物 复生,但从海西运动晚期,煤田一直处于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