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s_第1页
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s_第2页
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s_第3页
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s_第4页
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 * 海盐 海盐创感教育项目第二阶段任务海盐创感教育项目第二阶段任务 创感教学设计创感教学设计 设计海盐创感教学设计图设计海盐创感教学设计图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创感思维? 怎样将创感教育的怎样将创感教育的 理念和策略融入传理念和策略融入传 统的教案设计?统的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的发展 创感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化设计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DDIE 教学设计模式 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 5个基本要素: 分析 设计 开发 实施 评价 形成性 评价 总结 性 评价 1.教学资源开发 美工 动画 音视频处理 2.教材开发 分析分析A nalyses 设计设计D esign 开发开发D evelopment 实施实施I mplement 评价评价E valuation 教学需求分析 : 1. 学习者分析 2. 教学目标 、 任务分 析 3. 学习环境 、 信息技 术 、 媒体分析 4. 学习资源分析 5. 成本效益 分析 1.教学过 程设计 2.教学内 容设计 3.媒体设 计 1.教学策略 2.组织教学活动 ADDIE教学设计流程 评价需求 确定目的 进行教学 分析 分析学习 者和环境 编写绩 效目标 修改教学 开发评 价方案 开发教 学策略 设计并实施 教学的形成 性评价 设计并实施 总结性评价 开发和筛 选教学材 料 迪克和凯里教学系统化设计模型 信息化教学设计 时代背景: 21世纪信息化时代到来 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 各地学校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在日常课堂教 学中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 术资源的问题。 英特尔未来教育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 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单元教学 目标分析 教学任务与 问题设计 评价修改 执行单元 教学计划 学生作品 范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 信息资源查 找与设计 评价量规 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 +项目活动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 创感教学设计 创感时代的教学设计,关 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创感素养的培 养。 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融入培养学生创感素养 的教学策略 全球化视野下的创感教学设计 创感 全新思维 21世纪技能 教育技术标准 教育目标分类 多学科视野下的创感教学设计 创感 思维科学 教学法 教育技术学 教育测量学 多维度创感教学设计多维度创感教学设计 创感 教学设计 全新思维 21世纪技能 教育技术标准 教育目标分类 群体智慧 用 全新思维 指导创感教学设计 面向 21世纪技能组织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1世纪技能 (21st Century Skills ) 面向 21世纪技能伙伴组织,是一个全球化 的组织,倡导在教育中关注 21世纪技能教 育。该组织汇集了商业社会,教育的领导 人和决策者,致力于确保每一个儿童作为 未来的公民,能够在 21世纪获得成功。 学习环境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 标准与评价 核心课程 学习与创新技能 生活与职业技能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资料来源: , 2008年 2月 16日 用 21世纪技能指导创感教学设计 ( 2007年新版 ) Learning & Innovation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 Creativity &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These skills are critical in a flat world.) 21st Century Skills Framework 学习与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创造性和创新 交流与协作 资料来源: , 2008年 2月 16日 Information, Media & Technology Skills Information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 (ICT) Literacy 21st Century Skills Framework 信息、媒体与技术能力 信息素养 媒体素养 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 资料来源: , 2008年 2月 16日 Life & Career Skills Flexibility & Adaptability Initiative & Self-Direction Social & Cross-Cultural Skills Productivity & Accountability Leadership & Responsibility 生活与职业能力 灵活性与适应性 主动性与自我导向 社会与跨文化能力 高效率工作和问责 领导力与责任感 资料来源: , 2008年 2月 16日 21世纪技能融入课堂教学路线图 En Ch 用教育技术标准 指导创感教学设计 美国国家 学生学生 教育技术标准 ( NETSS) 1998年版 2007年版 把创新与变革放在 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一位 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1998年版 2007年版 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2000年版 2008年版 1.技术操作与概念 2.规划并设计学习环境 3.教学、学习和课程 4.评估与评价 5.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 6.社会、法律与人文 1.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与创造 2. 设计发展数字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价 3. 数字时代工作与学习的榜样 4. 数字时代公民与责任的榜样 5.教师专业发展与领导力 /AM/Template.cfm?Section=NETS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2008版 把激励学生学习与创造放在第一位 En CH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教师版 ( CETS for Teachers) .关于技术的知识、技能和观 念 A. 对技术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有着深 刻的理解,知道技术对教学改革的 意义和作用;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技术 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全面的教 育技术观。 .运用技术构建教与学的资源 A. 充分理解各种资源和环境在教与 学过程中不同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B. 运用技术和策略支持学习者的不 同需求; C. 运用技术设计、构建、利用教与 学的资源、环境,使学习者获得必 要的学习经验。 n .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n A. 充分理解教与学过程的相关理 论、策略; n B. 熟悉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的具体 规定,运用技术促进课程标准、学 生教育技术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 n C. 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 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科学地设计、实 施和评价; n D. 利用丰富的技术资源,促进 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 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教师版 ( CETS for Teachers)(初稿) .运用技术改进教 与学的评价 A.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 术,正确评价学习者的学习 水平; B. 使用多种评价方法,从不 同角度衡量学习者将技术用 于学习、研究、交流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C. 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结 果、交流最终成果,以改进 教与学的实践并优化学习者 的学习; .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 A. 运用技术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 学能力; B. 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C. 和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以及更大范 围的人们交流与合作,促进学习者的 学习。 .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A. 在使用和教授技术时,要求学习者符合 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并有意 识地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特殊 需求; B. 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每一个学习者都 能平等地获得技术资源; 在使用技术资源时,注意安全和有益于学 习者的身心健康。 在使用技术资源时,注意安全和有益 于学习者的身心健康。 用教育目标分类指导创感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分分类 什么是教育目标分类? 主要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对创感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年 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学 2001年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 2000-2007年 新课标教育目标分类 2004年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道(知识) 领会(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高级思维技能 低级思维技能 1.知识(知道)( knowledge) 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 的辨认,用指学生对某种观念和现象的记 忆,回忆。 常用动词: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 述,呈现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2.领会( comprehension) 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 ,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其包括 “转 化 ”、解释、推断等。 常用动词: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 述,归纳,比较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3.应用 (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 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 x 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 当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 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常用动词:应用,论证,操作,实践, 分类,举例说明,解决 4.分析 (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 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 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 论和基本原理。 常用动词: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 较,辨别,区别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5.综合 (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 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 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 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强 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常用动词:组成,建立,设计,开发, 计划,支持,系统化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6.评价 (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要求学生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 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 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综合内在 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 的推断。 常用动词:评价,估计,评论, 鉴定,辩明,辩护,证明,预测, 预言,支持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设计问题导向教 学 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 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从讲授与记忆型到复杂问题探究 型活动; 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设计教学评价与 测验 试题难度根据六级层次逐步加深。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道(知识) 领会(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综合) 创新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新 2001年新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创造( create) :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功能统 一的整体或形成一个原创的产品。 生成( generation) 计划( Planning) 执行( Producing)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2001年新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新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教学设计 知 识维 度 知 识过 程 维 度 记忆 了解 应 用 分析 评 价 创 造 事 实 知 识 概念知 识 程序知 识 元 认 知知 识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分类 资料来源:黎加厚主编, 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基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用群体智慧指导创感教学设计 智慧的分类 个体智慧 群体智慧 集体智慧 -公司智慧 -群众智慧 -国家智慧 -人类智慧 群体智慧的教学设计 小结 创感 教学设计 全新思维 21世纪技能 教育技术标准 教育目标分类 群体智慧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箸 .信息化教学模式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 2 余胜泉 吴娟编箸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 2005. 3 刘儒德主编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4. 4 英特尔未来教育专家组翻译 .英特尔未来教育 7.1版教材 M. 美国:英特尔公司, 2008. 5 英特尔未来教育专家组翻译 .英特尔未来教育 7.1版教材光 盘 CD.美国:英特尔公司, 2008. 6 闫寒冰编著 .信息化教学评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7 美 Grant Wiggins & Jay McTinhe箸,么加利译 .理解力培 养与课程设计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8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 准解读本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9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考试说明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0 汪琼主编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备考指南 M. 北 京:北京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