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大全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_第1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_第2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_第3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_第4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树突状细胞 与 肿瘤免疫治疗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王建莉 教授 免疫的核心内容 “自我 ” ( self) “非我 ” (nonself)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的概念 APC是指能够 捕获抗原 , 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 息传递给 T 、 B淋巴细胞 , 从而诱发一系列特异性免疫 应答的一类免疫细胞。因此 , APC是 机体免疫反应的 首 要环节 , 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 或免疫耐受的诱导。 抗原提呈过程的示意图 (Ab) B cells 体液免疫 Ag APC T cells 细胞免疫 (致敏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APC) 的研究历史 早期:抗原致敏细胞 antigen-pulsed cells 60年代中期:辅佐细胞 accessory cells, AC 70年代:抗原提呈细胞 (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 包括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非专职性的抗原提呈细胞 如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及间皮 细胞等。 专职性的 APC(professional APC) 树突状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等能 表达 MHC 类分子的细胞。 APC的种类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一) DC的 研究历史 DC是由美国学者 Steinman及 Cohn于 1973年发现的。早期由于 对其来源和分化发育及成熟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只能从不同的 组织中分离 DC,这样获得的细胞数量极少并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 特点的研究。直到 1992年 Steinman建立了 应用 GM-CSF从小鼠骨髓 中大规模培养制备 DC的方法后,人们又建立并完善了多种培养扩 增 DC的方法,才使得对 DC的研究得以深入。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GM-CSF和 IL-4 人 CD34+造血干细胞 GM-CSF和 TNF-等 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 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 T细胞( Naive T cells) 增殖 ,而巨噬细胞、 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 的或记忆性 T细胞 ; 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 ( 二) DC的基本特征 树突状细胞的形态 树突状细胞与病原体和 T细胞的作用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表现为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 膜表面高表达 MHC II类分子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 小鼠 DC: 33D1和 NLDC145 、 CD11c 大鼠 DC: OX62 人 DC: CD1a、 CD83和 BDCA2等 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 T细胞增殖活化 DC还表达可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受体,如甘露糖受体( mammose receptor,MR )、 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 ,TLR)以 及 FcR 及补体受体等。 ( 三) DC的形态及 标志 表达 MHC 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 CD80及 CD86、 粘附分子 CD40、 CD44、 CD50、 CD54以及 1、 2整合素家族成员 ( integrin ) 分泌 IL-1、 IL-6、 IL-8、 IL-12、 TNF-、 IFN-、 GM- CSF 等细胞因子( cytokine)及多种趋化因子( chemokine)及受 体: MIP1 R、 MIP1R、 SDF-1R (四) DC的来源 髓系干细胞来源的 DC( myeloid DC) 淋巴系干细胞来源的 DC( lymphoid DC)或浆 细胞样 DC ( plasmacytoid DC, pDC ) 大多数 DC来源于骨髓,由骨髓进入外周血, 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因此对髓样 DC的研究 较深入,以下介绍的主要是髓样 DC。 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极少,仅占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1以下,占小鼠脾脏的 0.2- 0.5% 。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 DC大致分为: 1. 淋巴样组织中的 DC,主要包括并指状 DC、边缘区 DC 、滤泡 DC; 2.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 DC,包括间质性 DC、郎格罕斯细 胞( LC)等; 3. 体液中的 DC, 包括隐蔽细胞和血液中的 DC。 (五) DC的组织分布与命名 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部位的未成熟 DC。 高表达 FcR、 C3R、甘露糖受体、 Toll样受体及 MHC I 、 II类分子 胞浆内含有称为 Birbeck颗粒的特征性细胞器 具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但其免疫刺激 能力较弱。 郎格罕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LC) 间质性 DC( interstitial DC): 非淋巴组织间质中的 DC 外周血 DC 隐蔽细胞( veiled cell) : 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 迁移形式的 DC 并指状 DC( interdigitating cell, IDC) : 淋巴组织 胸腺依赖区的 DC, 具有较强的免疫激发功能 胸腺 DC: 参与 T细胞阴性选择 滤泡 DC( follicular DC, FDC) : 淋巴组织胸腺依 赖区的 DC, 可能与记忆性 B细胞的形成有关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 : (CD123+/CD11c-/CD45RA+/CD4+), 能夠表达高水平 CD123( AntiIL-3R+) 。其生长 依赖于 IL-7、 IL-3、 FLt-3L(人),其可被病毒诱 导快速产生大量内源性 IFN-/, 故又称 IFN产生细 胞,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常用于研究的淋巴系 DC为胸腺内 DC, 其为 T细 胞阴性选择的主要承担细胞 。 髓系 DC的分化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体阶段、 未成熟期、迁移期、成熟期。 (六) 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人胎肝、脐血、骨髓、成人外周血以及小鼠 的骨髓和外周血中均分离出髓系前体。 功能在于产生各种髓系 DC。 1. 前 体 未成熟 DC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 巴组织的上皮(此处的 DC即为 LC) 能表达一些膜受体如 FCR 、 人甘露糖受 体或鼠 DEC 205分子 2. 未成熟期 DC 未成熟 DC内含有一些重要的细胞器官包括 内质体( Endosome)、 M C及 C V颗粒 和溶酶体等。 分泌一些趋化因子和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细 胞因子,如 LC能产生 TNF-、 IL-1、 IL-6 、 IL-15等 未成熟 DC能通过吞饮和吞噬作用摄取抗原 ,但其刺激初始型 T细胞的能力很弱 。 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脏血 液及淋巴组织。 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 淋巴结。从外周血进入脾脏或从肝窦进入 腹腔淋巴结,从而启动 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 3. 迁 移 期 成熟期 DC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及 Peyers结。 受趋化因子的作用归巢至淋巴器官 T细胞 区。 4. 成熟期 DC 表型特征是高表达 MHC I类分子、 MHC II 类分子、 CD80( B7-1)、 CD86( B7-2) 、 CD40、 ICAM-1和 HSP等免疫刺激分子 及其特异性抗原, CD1a和 CD83也是人成 熟 DC的标志。 能分泌 Th1类细胞因子包括 IL-12 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但能有效地将抗原 提呈给初始型 T细胞并使之激活 。 活化 T细胞后它们自身即出现凋亡。 (七) DC摄取抗原的途径 细胞骨架依赖型的、由膜皱折 和形成大的囊泡( 1 3m) 形成液相内吞作用 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每小 时可达其细胞体积的一半 在抗原浓度 10-10mol/L时即可 由巨吞饮作用使抗原得到提呈 。 1. 巨吞饮作用 高效、特异性 借助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 有效地捕捉到浓度很低的相 应抗原。 表达 FcRII受体,可有效 捕捉抗原抗体复合物 表达甘露糖受体,可摄取 甘露糖化及岩藻糖化抗原。 2.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吞噬是 细胞摄取大 颗粒或微生 物 (0.5m) 的一种内吞 方式。 3. 吞噬作用 (八) DC对抗原的加工处理与提呈 DC摄取外来抗原物质 经蛋白溶解处理成为 13 25氨基酸长度的片段 与 MHC 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表达于 DC表面 提呈给 CD4 T淋巴细胞 内源性抗原 MHC I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 MHC II类分子途径 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成 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以 MHC-肽复合物的 形式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过程 。 抗原处理( antigen processing) 抗原提呈细胞在与 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 其表面的 MHC-肽复合物被 T细胞识别,从而 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T细胞的过程。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过程 抗原可分为内源性抗原(病毒、细胞内感染细菌、肿瘤抗 原)与外源性抗原(绝大多数细菌或其它病原、异物)。 MHC I类分子 两条肽链,结构类似 于 Ig。 链:多态性糖链,分 为胞外区、跨膜区、胞 内区三个区。 胞外区又分 1、 2、 3三个功能区。 肽结合区( Peptide Binding domain) :由 1、 2对称排列,形成沟槽状结 构。 肽结合巢( Peptide Binding Cleft)可容纳 8 10肽 3是 T细胞 CD8分子的 识别部位。 跨膜区将 I类分子固定 在细胞膜上。 胞内区具有信号传导功 能。 MHC I 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肽通常来源于胞内蛋 白、核蛋白和病毒蛋白。 完整的抗原在胞浆中降解成多肽 ,而最主要的胞内 蛋白酶解复合物是蛋白酶体 (proteosome),又称低 分子量多肽或巨大多功能蛋白酶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 or large mutifunctional protease, LMP)。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转运 抗原在胞浆经蛋白酶体降解形成多肽后 ,首先转移至 内质网 (ER)腔内与新组装的 MHC I 类分子结合。 转运蛋白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or 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s)参与 了此过程。 多肽首先与孔样结构的胞浆区结合 , ATP结合在 TAP1和 TAP2的羧基端 , 经水解后导致 TAP异二聚体 的构型改变 ,从而暴露膜内区的结合位点 ,使多肽进入 内质网腔。 在内质网内, MHC I类分子与 2 m结合为异二聚 体,随后 TAP转运的多肽与 MHC I类分子的沟槽区 结合形成三聚体,通过高尔基体移行至细胞表面 。 与 MHC 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最适长度为 8 10个氨 基酸,通过氢键与 MHC I类分子紧密结合。 2. MHC I类分子的生成和多肽的组装 3. 内源性抗原肽的递呈 细胞表面 MHC 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 CD8+T 细胞识别,从而导致 CD8+T细胞的活化 。 MHC I类分子途径 MHC II类分子 链, 链均为多态 性糖链,分为 1, 2 , 1, 2四个胞外功 能区。 肽结合区由 1与 1 两个区段组成。 肽结合巢( Peptide Binding Cleft) 可容 纳较大的抗原肽( 13 17) 。 2:T细胞 CD4分子的 识别部位。 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抗原提呈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将抗原内吞 至细胞浆中的腔室结构 (内质体及溶酶 体 )。 在酸性环境中被蛋白酶等水解为抗原多 肽片段。 2. MHC II类分子的生成和转运 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 MHC 类分子与 Ia相 关的恒定链( Ii链)结合。 通过高尔基体转运至 MHC II类分子腔室 ( MIIC)。 含有外来抗原的内体 /融酶体与 MIIC融合 , Ii部分被水解,仅在肽结合沟槽中残 留一个小片段 CLIP ( II类分子相关的恒 定链多肽)。 3. MHC II类分子的组装和递呈抗原肽 在 HLA-DM的作用下, CLIP与肽结合沟槽解离 ,抗原肽结合到肽结合沟槽。 融合体向细胞表面移行,通过胞吐作用表达 于细胞表面。 细胞表面 MHC I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 CD4+T 细胞识别,从而导致 CD4+T细胞的活化。 MHC II类分子途径 抗原提呈的基本过程 1. T细胞表面分 子与 APC表 面相应配基 非特异性结 合 2. TCR-CD3复合体特异性识别抗原肽 - MHC分子复合物 CD4/CD8作为共受体 (co-receptor)分别结合 MHC / 类分子 3. APC与 T细胞表面 共刺激分子 (co-stimulatory molecule)相互作用,为 T细胞活化提供 共刺激信号 (co-stimulatory signal)。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激活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自稳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与疾病的防治 肿 瘤 感染性疾病 移植免疫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九) DC的其他功能 树突状细胞 与 肿瘤免疫治疗 抗原提呈 + 融合 裂解 酸提 合成 提取 mRNA 抗原肽 抗原肽 裂解物 vectorcDNA 转染 肿瘤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抗原致敏 抗原提呈 肿瘤细胞 DC 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 、其他实体瘤(结直肠癌、 乳腺癌、卵巢癌、胰 腺癌、肝胰管壶腹癌、胃癌、食管癌、转移性肾 癌 、儿童青少年好发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的 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瘤苗的临床应用 研究者 抗原 免疫途 径 患者 结 果 副作用 实验 室指 标 临 床指 标 Mukherji 1995 MAGE-1 (HLA-A1) 肽 表皮注 射 进 展期 3/3CTL+ ND 5/12 peptide- CTL+ 2/12 PR, 1/12 MR, 2/12 SD 、 Kono等 2002 Her-2/neu HLA- A2 多 肽 表皮注射 HLA-A2阳性、 HER-2/neu过 表 达 肿 瘤的胃癌 3/9 DTH+ 6/9 IFN + 2/9 CTL+ 1 PR, 1 SD, 7 PD, 3/9 CEA 、 Iwashita等 2003 自体 肿 瘤 细 胞裂 解物 淋巴 结 注射 肝癌 7/10 DTH+ 2/10肿 瘤 标记 物 1/10 肿 瘤大小减少 、 Ueda等 2004 CEA多 肽 表皮皮下注 射 转 移性胃 肠 /肺腺 癌 ?/18 SD ?/18 CEA 、 消化道癌 肾细胞癌 研究者 抗原 免疫途径 患者 结 果 副作用及毒性 反 应实验 室指 标 临 床指 标 Holtl等 1999 肿 瘤 细 胞裂解 物 + KLH 静脉 输 注 转 移性 肾 癌 1/4 KLH- DTH+ KLH_IFNg 4/4 KLH-IgM & IgG+ 1/4 PR, 2/4 SD, 1/4 PD 、 Holtl等 2002 肿 瘤 细 胞裂解 物 + KLH 静脉 输 注 表皮注射 11/11 KLH+ 2/27 PR, 1/27 PR, 7/27 SD, 17/27 PD 平均随 访时间 32月, 8名 存活 、 Oosterwijk等 2002 自体 肿 瘤 细 胞 裂解物 表皮注射 DTH- 体液反 应 - 5/12 对 回 忆 抗原 反 应 增 强 8/12 SD, 4/12 PD 、 Marten等 2002 肿 瘤 细 胞裂解 物 皮下注射 进 展性 转 移性 肾 癌 2/11 DTH+ 7/15 PD, 7/15 SD, 1/15 PR 、 Marten等 2003 DC肾 癌 细 胞融 合 细 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