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docx_第1页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docx_第2页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docx_第3页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docx_第4页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1、背景和简介 1.1 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一 大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 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 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 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 1.2 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大问题,现状 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农村正规金融市 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从 1999 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 银行大规模撤并 31000 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 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 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只有农 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整个信用社为“三 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样非常有限。第二、不仅农村 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 事实上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例如,近年来全国邮政 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又贷款 给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专项用于农副产品 的收购,这两块资金几乎相抵。到 XX 年 11 月底,全国农 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 19469 亿元,各项贷款 14117 亿元, 两者差 5352 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 1812 亿元,净存 放中央银行 684 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 1152 亿元,加 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 3000 亿元。 第三,由于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 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 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 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 1.3 总之,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 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后者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 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之一。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2.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演化 自 1979 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 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 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 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 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包括1979 年恢复中国 农业银行,并改变了传统的运作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支持 农村商品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随着人民公社体制 的瓦解,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复了名义上的合作金融 组织地位。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不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 但它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 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例 如 80 年代末首先在四川省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同 时允许成立的还有一些农业企业的财务公司,企业集资异 常活跃;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包括了存款、贷款、 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信托、租赁等多种信用手 段。 第二个阶段:19941996.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 上,这一阶段的改革更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 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 务的金融体系的口号。1更具体地说,这一农村金融体系 包括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 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 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 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此于 1994 年成立中国农业发 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中剥离出来;加快了中 国农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 对信贷资金进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 等;继续强调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根据国务院 1994 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 1994 年基本完成县联 社的组建工作,1995 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 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 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 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 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第三个阶段:1997。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 1997 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客观上强化 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主要体现在: 开始在国有专业银行中推行贷款责任制;收缩国有专 业银行战线。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 业银行收缩县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 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 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 对民间金融行为进行压抑。1999 年在全国范围内撤消农村 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将农村金融体制改 革的重点确定到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且进入 XX 年 以来这一政策趋势日益明显且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放宽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限制、加大国家财 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资产问题、推动并深 化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等等。XX 年 11 月底 8 省农村信 用社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深化农村信 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专栏 2.1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最新进展及其主 要内容 XX 年 6 月 27 日中国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 社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提出了试点改革要解决的两 大主要问题,以及对农信社改革的四项支持政策。 两大问题: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确定不同的产 权形式,以解决“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难 题。产权改革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择 不同的产权组织形式,不搞“一刀切”。具体而言,在经 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 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 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可以以县为单位将信 用社和县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其他地区,可在完 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联社各为法 人的体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加大 对高风险信用社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 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信用社,可 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改革农信社管 理体制,明确规定由地方政府负责对农信社的管理,由国 家监管机构依法实施监管,但在微观经营决策上由农信社 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四项支持政策。包括: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 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 具体办法是,由财政部核定 1994 年至 1997 年期间农村信 用社实付保值贴补息数额,由国家财政分期予以拨补;从 XX 年 1 月 1 日起至 XX 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 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他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 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 XX 年 1 月 1 日 起,对试点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按 3的税率征收; 对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 支持以解决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一是由人民银行按照 XX 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 50%,安排专项再贷款。专项再贷 款利率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减半确定,期限根据试 点地区的情况,可分为 3 年、5 年和 8 年。专项再贷款由省 级政府统借统还;二是由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 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票据期限两年,按适当 利率分年付息。这些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抵押,可有条 件提前兑付。这两种方式由试点地区和农村信用社选择;* 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 率的 1 倍至 2 倍范围内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 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 款,还可适当下浮。 XX 年 11 月底 8 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国 务院批准,这标志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 全面实施阶段。 根据银监会的宣布,为解决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 的资金投入规模将达到 1500 亿元。 2.2 农村金融机构的组成 经过近 20 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 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 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 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 2.2.1 正规金融 可以把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 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者活动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中 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于 1979 年重建,是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四大行中分支机构数量 最多的一个银行,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乡镇。 到 XX 年底中国农业银行拥有资产 25279.90 亿元,4.5 万家 分支机构并雇佣了 49 万名职工。农业银行重建的初衷是为 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事实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与 农业农户并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 农业经营机构和乡镇工业企业。和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一样, 从 80 年代起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但在 1994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之前,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 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此后一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 主要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 政策性贷款被划转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7 年后农行政 策性业务剥离速度加快,农行的经营也日益强调以利润为 核心。但迄今为止,农行仍然有部分贷款具有政策性贷款 的性质,农行的日常经营也无法完全避免地方当局的干预, 这是农行资产质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相对较低的主要 原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 1994 年成 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 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 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 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到 XX 年末,农发行拥有资产 7698.53 亿元,2273 家分支机构以 及近 6 万名职工。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 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 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 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 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XX 年 6 月末农 信社农业贷款余额 6966 亿元,占全部正规金融机构农业贷 款总额的 83.8,比 1996 年末增加 5483 亿元。直到 80 年 代末 90 年代初,农村信用合作社都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农村 基层组织,大部分存款必须转存到农业银行,从而信用合 作社事实上成为了将农户存款引导到国家所支持的集体农 业和乡镇企业的一个主渠道。1996 年后农村信用合作社脱 离农业银行的领导,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监管。 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农村信用 合作社超过 50的贷款必须投向其成员。另外,超过 3000 元以上的贷款必须有抵押品保证。1999 年农村信用合作社 被允许向农户发放消费型贷款,主要用于房屋建造、教育 和医疗贷款。迄今为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并没 有受到限制,可以涉及包括生产、消费以及商业的各个环 节,可以向农户、私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提供贷款。另外, 考虑到农村贷款的高风险性质,人民银行允许农村信用合 作社的贷款利率拥有较其它商业银行更灵活的浮动范围, 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 1 年期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不能超 过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利率 50。到 XX 年底,农村信用 合作社拥有资产 16108 亿元,35529 家地方分支机构以及 61.52 万名职工。截止到 XX 年末,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法人 机构为 4 万家,各项存款 1.98 万亿人民币,各项贷款 1.39 万亿人民币,存贷款规模均据全国金融机构第四位。目前 农信社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 为广泛的金融机构。 在其它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属于 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 三家。三者成立于 XX 年底,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造而 成。 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储,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 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 XX 年 8 月后这一资金运行格局有所改变。除邮政储蓄之外 的上述其他金融机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有资格 获得中央银行再贷款。例如,XXXX 年间人民银行就对农 村信用社分别新增再贷款 312 亿元和 260 亿元。 专栏 2.2.1-1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1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 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 到 1957 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 88368 个。这一时期的 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 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 质。 第二阶段: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农村信用社曾先 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 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 第三阶段:1984 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 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 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 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县级联社。这段时 期农村信用社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 办”的道路,贷款大量投放乡镇企业,农民对信用社的经 营活动失去监督。 第四阶段:根据 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 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信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 监管,中国农业银行不再对农信社进行领导管理,强调要 按合作制重新规范农信社,县以上不再专设农信社经营机 构,要加强县联社建设并由其负责农信社业务的管理。但 在实践中这些政策很少能够予以落实。 第五阶段:为了解决农信社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 问题,从 XX 年底开始进行农信社试点改革。目前改革仍在 进行之中。 专栏 2.2.1-2 中国农村邮政储蓄及改革思路 在目前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制度下,中央银行用来 自邮政储蓄上存资金,以再贷款的方式借给农业发展银行。 而且上存利率和再贷款利率是倒挂的,XX 年 2 月后,邮政 储蓄存款利率为 1.98%,上存利率为 4.347%,再贷款综合 利率为 3.015%.对邮政储蓄支付高额存款利息,已经成为央 行沉重的财务包袱。 另外,邮政储蓄的吸储规模不断上升,XX 年期末 余额为 4578 亿元,XX 年为 5912 亿元,XX 年扶摇直上至 7376 亿元。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在 XX 年底已达 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 这无疑会限制农信社的筹资能力。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央行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 规定从 XX 年 8 月 1 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 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这样一来, 邮政储蓄不仅无法靠存贷利率差获取利息收入,反而会有 所倒贴;第二,为了对邮政储蓄自 XX 年 8 月起的利息损失 有所补偿,央行同时规定自同期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可由 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于除贷款外的多种业务,例如可以 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买卖、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 开展部分中间业务、还可依程序申请成为国债、政策性金 融债承销团成员。显然,央行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改革只会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的外流。 目前针对邮政储蓄改革的各种争论中,呼声较高 的一种方案是将邮政储蓄业务从邮政系统中独立出来,创 立单独的邮政储蓄银行,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 而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这种方案的确可 能会有利于邮政储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毫无疑问, 它同样会加剧农村资金的“非农化”。至于创立农村储蓄 银行的想法则更不可行,它不仅不符合中央以农信社改革 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而且其最终结果可能是 重复并放大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我们的建议是在“国发方案”的基础上,开放农 村民间金融,并干脆直接取消农村邮政储蓄业务。这样做 有如下好处,一是由于没有邮政储蓄吸储,农村民间金融 的放开不会直接对农信社的资金来源造成大规模的冲击; 二是开放农村民间金融既可以形成农村金融的竞争局面, 又不致加剧农村资金流向的“非农化”;三是原“国发方 案”中提高邮政储蓄资金使用效益的好处仍然可以得到保 留。 2.2.2 非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包括所有处于中央货币当 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贷款和存 款行为。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 动由于得到了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甚至支持,一度非常活 跃。但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 逐渐转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 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并终于在 1999 年解散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从而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 织状态。 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是 80 年代中期兴 起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资本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 注入,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到 1996 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 1/9.农村合作基金会对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极大的 支持,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农村合作基金会 45的贷款 提供给了农户,24的贷款提供给了乡镇企业。这不仅大 大超过了农业银行的相应贷款比例,而且超过了农村信用 合作社的贷款中投入农村经济的比例。由于农村合作基金 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 合作社更为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为了消除来自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竞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所造成的冲 击,1997 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 金会的决定。随后的 19981999 年,包括村级基金会在内 的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彻底解散并进行了清算。2 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金融体系主要由亲 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 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 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 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合会是各种金融会的统称,通 常建立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 合作性质。图 1 中除了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 和企业团体间借款之外,根据国务院 1998 年 7 月颁布的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其他金 融组织或者活动均属于非法。 3、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3.1 对正规金融的影响 1979 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沿着使农村 正规金融商业化的目标前进,并在 90 年代中期后大大加快 了商业化改革的速度和步伐。按照当局的设想,商业化改 革之后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应该更好地发挥支持农村和农 业经济的作用,然而正如我们在第一节中所指出的那样, 迄今为止农村正规金融并没有很好地达到政策制订者的预 期。 3.1.1 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影响尽管中国农业银行的 大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已经划归给了 1996 年成立的中国农 业发展银行,但农行仍然承担了许多政策性贷款业务,这 些贷款的管理均属政策性金融管理范畴,无法免除政府职 能部门的干预。农行还必须根据政府的要求发放“救灾” 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带有明显政策性性质的贷款。 这些贷款直接影响到农行资产质量。 商业化改革更直接影响到了农行向农业和农村经 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负面:农行 的业务可以涉及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在现有经济体制下, 投资农业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农行的贷款流向具有天然 的“非农化倾向”;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 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 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 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1998 年至 XX 年初,包括 农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 3.1 万个县及县以下 机构,且撤并还在继续。这样一种组织结构明显加大了农 行向分散的中小农户以及乡镇企业进行融资的成本,从而 进一步打击了农行提供农业贷款的积极性;虽然农业银 行在大多数地区还设有县级机构,但由于贷款权的上收, 很多分支机构都是只存不贷,从而加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 盾。 3.1.2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不断 收缩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战线以及政府对农村合作基金会 等准正规金融组织的打击,客观上确立了农信社在农村金 融市场上近乎垄断的地位。1997-XX 年,农村信用社各项存 款余额从 10555.8 亿元增加到 17263 亿元,分别占金融机 构存款总额的近 13%和 12;各项贷款余额从 7273.2 亿元 增加到 11971 亿元,分别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近 10%和 11,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从 1776.8 亿元增加到 4417 亿元, 分别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近 54%和 77。1997-XX 年, 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从占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 69.5% 增加到 75.4。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农信社在满足农村融资需 求方面仍然作用有限:农信社只是名义上的金融“合作” 组织,在实际经营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官办性质依然存 在,从而使其经营经常受到官方的行政干预,没有突出创 办时所欲体现的“合作”性质3,从而不仅难以履行农村 信用合作社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而且行政干预下的 贷款往往最终成为呆帐、坏账,大大恶化了农信社的资产 质量,据央行估计农信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 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 50以上, 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 90以上。;由于商业 化改革,农信社的经营也更加强调贷款质量和回报,其经 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活动的比较收益受到 人为压低,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也无足够激励向农村经 济活动提供贷款,表现为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 贷款数量不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报告指出,农信社的 贷款实际上只覆盖了 20左右的农户。许多针对地方农村 信用合作社的案例研究也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 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农业 大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都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 市化”特征,直接表现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设置的城镇 机制化趋势、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 农信社所受到的贷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规模 小且分散的农户、中小农村私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提供贷 款;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撤出县域,农 村信用社也试点统一法人、县乡两级法人并试点改组为农 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必定会加大农信社在向中 小农户、中小私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提供贷款的交易成本; 由于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缺乏来自外部的良性竞争,因此其改善内部管理、加强金 融风险控制的动力不足,这无疑也是农信社资产质量不高、 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1.3 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在现行政策性金融体 制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仅是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 银行,业务仅限于支持粮棉流通,根本无法充分发挥支农 作用。即使在支持粮棉流通方面,也同样存在突出问题。 棉花购销已经市场化,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棉购销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粮食购 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以购销信贷为主的农业发展银行 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规律性明显下降。据农业发展银行 统计,XX 年,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 8 个主销区省份,农业 发展银行的粮油购销贷款比上年下降 56。而与此同时, 一些支持难度远远小于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带有公益性的 经济活动如良种繁育、种籽购销等,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贷 的扶持,更得不到商业性信贷。 由于以上因素的作用,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无法很 好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1997 年以来, 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困难问题加剧。据统计,全国乡镇企 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 1997 年 的 6.7下降到 XX 年的 6.1、XX 年的 5.9%.XX 年底全国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99371.07 亿元中,农业贷款余额仅 占 4.92%。农业部对江苏省武进县个体私营企业的调查显示, 年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 45.1认为贷款难,年收 入 500 万元以下的有 86.5认为贷款难。 3.2 对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 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农民的信 贷需求不得不转而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据国际农业发展基 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 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对于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 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 一点:例如,温铁军等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共 15 个 省份 24 个市县的一些村庄进行了个案调查,发现民间借贷 的发生率高达 95,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发生率达到了 85%。据估计,仅在浙江温州市,地下金融的规模就已达到 600 亿元人民币之巨。 但货币当局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一直持怀疑甚至 反对态度,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维持金融秩序、打 击非法融资活动的口号下,一度在农村民间融资中极度活 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管理当局勒令撤消和关闭,从而结 束了中国民间金融的有组织状态。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态 度使民间金融要么消亡,要么转入地下金融状态。虽然非 正规金融组织远较正规金融灵活,但由于无法组织化和正 规化,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终 究有限。 4、各方对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的建议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许多专家学者都 提出了今后如何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些意见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进一步界定、分离出中国农业银行中 的政策性业务,集中力量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深化农 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由于农信社是目前农村正规金融 中的主力军,因此对农信社的改革构成了今后农村金融体 制改革的重点,相应地,绝大部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的建议也集中到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农信社的改革建议上来。 这些建议主要包括: 4.1 进一步加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 实现农信社利率市场化。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农信社 贷款利率浮动试点扩大到更多的市以及更高的行政级别, 二是扩大农信社存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以使农信社以更 灵活的姿态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4.2 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为发挥其农 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目前有数种备选模式可 供选择,原有农村信用社框架内的重组模式:即 XXXX 年 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为标志的江苏模 式;股份制模式:即 XX 年在信用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常熟、 张家港、江阴三市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即 XX 年 4 月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组的浙江鄞州农村合作 银行试点模式。考虑到中国各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地理 条件千差万别,以上三种模式又各具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因此在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 宜。换言之,并不存在一个最优的模式,不能以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代替合作制。除以上三种已经进行试点的模式 外,有专家还建议在调整金融准入政策的基础上,允许城 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外资银行收购农村信用 社,以此带动农信社的体制改革。 4.3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信社改革,有必要在清产核 资的基础上,解决历史上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 呆坏帐,4同时考虑由国家为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提供更多 的政策优惠。 4.4 在管理体制上,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 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情况下 和现有认识水平上的最佳选择。 4.5 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允许农村金融机构 的多元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 大部分上述建议在国务院于 XX 年 6 月颁布的深 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有关农信社管理体制、产 权制度、经营机制和政策扶持等细则中都有所体现。 5、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1方案会有多大效果 从方案公布,选择八个试点省市进行农信社 改革以来至今,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历时仅半年,还没有充 分的信息以对此次改革的成效进行评判。但有两个信息值 得注意,一是截至 XX 年 11 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已经实 现 9 年来全行业第一次扭亏为盈,共盈利 1.48 亿元;二是 截至 XX 年底,八个试点省市不约而同地基本将省联社模式 作为第一选择。 就第一个信息而言,应该可以判断为这种农信社 全系统的扭亏为盈基本属于短期性的政策刺激效应一 项体制性改革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立竿见影。同时, 农信社盈利并不代表它的“非农化”倾向有所改变,实际 上,数据显示同期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仅占贷款总余额的 42。就第二个信息而言,到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 了此次试点改革的弊端所在:即由上而下的产权改革设计 并没有体现出方案设计之初所欲体现的“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的原则。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 凡是成功的改革案例,均遵循了“基层发明上层肯定 试验推广”的“由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模式;凡是失败、 效果有限或后遗症极大的改革案例,均走了一条“上层设 计试验推广”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创新模式。这种不 同改革方案选择的不同效果可归因于改革设计者、参与者 和受益者之间对信息的享有程度存在极大差异,以及在此 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导致两种改革模 式中不同经济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大相径庭。随着时间的 推移,方案的实施结果是否会与方案设计目的相 一致是大可怀疑的。事实上,已经有官方人士和学者对此 表示了忧虑 最后,农村金融问题实际上是农村各方面问题的 综合反应,很难想象方案这样一个纯粹从金融角度出 发的政策设计会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治本的作用。 5.2 新的政策建议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这里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5.2.1 创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迄今为止,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那些中小规模 的农户、私人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理想的农村金融机构应 该是能够为这些农村中小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金融 服务。显然,由于相对于大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在向小规 模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上更具比较优势,因此农 村合适的金融结构应该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不过,目前 有关农村金融改革尤其是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各种 方案,客观上都会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向中大型化发展。因 此,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信用合 作社发挥作用的有效边界。例如一些学者认为,信用合作 社的最有效边界就是村落的边界。突破了村落的地缘和血 缘边界,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借贷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另外,小额信贷、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互助会及其他的 自发的借贷行为都应该是适合农村现阶段经济基础的金融 制度安排。 5.2.2 必须提倡充分竞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放松并最终解除对农村非正 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歧视和压抑政策,从而使不同的农村 金融制度安排之间出现良性竞争的局面是十分必须的。现 有改革方案并没有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的重要 性,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扩大金融服务, 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一个充分 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有足够的信息比较判断不同金融机构 的经营业绩,从而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问题。目前在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坏账的问题中就存 在一个道德风险问题,即部分农信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把正常情况下造成的呆账归结为历史包袱。只有在充分竞 争的外部市场环境条件下,这一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而 放开民间金融,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的轨道,是在 农村金融发展中实现充分、自由竞争的最佳制度选择。另 外,只要有合适的配套改革措施,放开民间金融并不一定 会对农信社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冲击。 5.3.3 解除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管制 在目前针对农信社改革的各方建议以及最新的政 策措施中,一般均通过由国家规定贷款比例的方式来达到 农信社贷款支农的目的。这一措施是必要且符合国际惯例 的。但过去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这种国家硬性规定贷款比 例的做法并不能扭转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趋势。 这里有必要指出,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流向的“非 农化”是和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只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资金流 向的“非农化”现象就不会消失。反过来,无法获得足够 的资金支持也会进一步恶化农村和农业经济投资环境。 农村和农业经济目前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和政 府在农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不恰当的政策所联系在一期的。 迄今为止,政府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仍然有相当的干预 和管制,包括粮食收购和一系列从上而下、并未配备足够 资源的赶超指标。这些政策和管制妨碍了农民根据自身的 比较优势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结构,从而加重了农民 的税费负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宏观上来看则直 接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和恶化。因此,只要政府 不放弃这些干预和管制政策,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收入增长 潜力就不会得到提高和释放,从而农村金融机构的“非农 化”倾向就不会消失。 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非 农”偏好,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深化针对农信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