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林下经济典型的材料_第1页
县林下经济典型的材料_第2页
县林下经济典型的材料_第3页
县林下经济典型的材料_第4页
县林下经济典型的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林下经济典型材料珙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典型的山区县,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曾是全国大林业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珙县林业以大规模人工造林、大范围建立林场联营经营体制、全方位林业综合开发而闻名,虽有成功与辉煌,但也有失败与暗淡。特别在林业综合开发上有许多失败与体会。在体制机制、林业开发方向和内容上珙县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当年林下种养植开发方面探索实践了许多项目,如林下种植黄莲、魔芋、竹荪、伏苓,杜仲、黄柏、黄栀子与其它树种套种等,林下养殖黄羊、秦川牛、兔类等,但因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益较差。林改后,我县又掀起了新的一轮发展林下经济的高潮,在林下养殖山地土鸡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让本是闲置的林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宝地,为林业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一、因地制宜,选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路径珙县一直以来有传统的林下养鸡模式,鸡的品种多,品质杂。通过多年的选育,川南山地土鸡成为我县林下养殖的主导品种。川南山地土鸡由于风味独特、肉质鲜美细腻,深受消费者欢迎。加上我县山地多,森林资源丰富,适宜大规模养殖川南山地土鸡。林下养鸡,既能消灭林地害虫,畜禽粪便又可作为林木的天然有机肥料;林地空气清新,远离污染源,温度又均衡,适合鸡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农民在林下养鸡风险小,效益高,同时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利用,是一条快速简捷路,是促进林农增收的产业发展现实路径。二、优化模式,选择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方式山地土鸡,主要在用材林、经果林、桑林、茶林下养殖,全县养殖山地土鸡面积达到 15 万亩,养殖模式有:传统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产业化养殖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养殖。由农户自繁自育,母鸡孵化。该种模式主要是单个农户自由式散养,一般一户养殖量在 50 只以下,投入资金少,风险小,但涉及面广,农户数多,全县有 3 万多农户采取传统模式养殖。此模式孵化率不高、鸡苗死亡率较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利益较少。二是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模式。采取“两集中、一分散”的形式进行专业化养殖。既采取“集中孵化、集中育雏、分散养殖”的模式养殖,此种模式孵化率在 98%以上、鸡苗成活率 95%以上。全县共有林下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26 个,合作社成员 5000 余户,其中大户有 100 余户。由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孵化鸡苗,合作社成员分别到合作社领取,在自留山、责任山、经果林地中养殖,合作社统一进行疫情疫病防治,养殖 6-8 个月后,合作社统一按市场价收购,再扣除鸡苗款。如我县“下罗力川牧业山寨土鸡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较成功的合作社,该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重点专业合作社” 。这种养殖模式占全县养殖数量 50%以上,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农户养殖风险小,抗风险能力强,实现的经济效益高。专业合作社养殖是我县重点推广的养殖模式。三是流转产业化经营模式。珙县巡场镇芙蓉村地处海拔 450-1150 米,全村面积 11000 亩,有500 余户 3000 余人口。其中,林地面积 6000 余亩,全部集中在海拔 700 米以上。1982-1986 年,村里营造的酸枣、湿地松、火炬松,由于立地条件较差,林木生长不良,全部成为低产低效林,加上交通不便,林木采伐后连成本都不够,一直不能实施采伐,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林农意见很大。林改后,芙蓉村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农业发展模式,开辟发展农村新路子,村两委干部开始在山林里做文章,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经过曲折的谈判与协商,最终与本村两位煤矿老板李宗池和余兆培达成协议,将全村 5000 余亩低产低效林分别流转给李宗池 1500 余亩、余兆培 3500 余亩进行林业综合开发。李宗池、余兆培在仔细分析了芙蓉山的地理特点后,分别投资 260 万元、400 万元,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林地和地理优势来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并修建了公里林区公路,林下规模化养鸡 3 万多只,并开办土鸡加工厂,制成速冻食品外销。同时延伸至餐饮业,分别在珙县县城和宜宾开办芙蓉山珍鸡酒楼,自产自销,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芙蓉村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由公司提供良种鸡苗、管理要点、技术服务,并实行保底价回收,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下养鸡之路。由于管理科学、公司服务到位,带动当地农户养鸡 1 万余只,林农年获利达到 30 多万元。三、政策助推,创造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机制珙县拥有丰富的森林和林地资源,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进林下经济发展,调整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探索新型管理、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多种形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在养殖技术上责成畜牧、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定人、定点帮扶,并给予大量的项目和资金扶持,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项目用于扶持林下养鸡户;建立畜牧担保基金,帮助养殖大户进行担保贷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帮助养殖农户和专业户解决养殖资金问题。20*年,我县在林下经济发展上给予的扶持项目有 9 个,项目扶持资金达到 650 万元;三是派出农口系统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特派员 10人,分别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合作社)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为养殖户提供养殖、疫病防治技术帮扶等;四是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形成规模化养殖。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实现 “林草-虫鸡-粪林”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四、打造品牌,拓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战略为了确保全县山地土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这篇大文章,县政府积极引导成立养殖协会,指导各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企业实行品牌、包装、销售相统一。如下罗利川牧业老寨土鸡专业合作社、芙蓉山珍鸡等品牌注册了产品商标,产品和基地认证相统一,养殖安全标准和养殖技术相统一。围绕“生态”二字作文章,通过产品包装、品牌创立,珙县山地土鸡已成为宜宾市知名品牌,创造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开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珙县山地土鸡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战略基础。五、林农参与,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高潮林下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山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大量农户以山林为资本和企业联营,吸纳了大量资金发展林下山地生态鸡养殖。到 20*年,我县林下土鸡养殖面积达到 15 万亩,养殖农户达到 万户,年出栏山地土鸡 340 万只,年产值高达亿元,林农纯收入达 1亿余元,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 300 元。这些数字和业绩,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使林农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全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珙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典型的山区县,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曾是全国大林业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珙县林业以大规模人工造林、大范围建立林场联营经营体制、全方位林业综合开发而闻名,虽有成功与辉煌,但也有失败与暗淡。特别在林业综合开发上有许多失败与体会。在体制机制、林业开发方向和内容上珙县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当年林下种养植开发方面探索实践了许多项目,如林下种植黄莲、魔芋、竹荪、伏苓,杜仲、黄柏、黄栀子与其它树种套种等,林下养殖黄羊、秦川牛、兔类等,但因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益较差。林改后,我县又掀起了新的一轮发展林下经济的高潮,在林下养殖山地土鸡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让本是闲置的林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宝地,为林业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一、因地制宜,选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路径珙县一直以来有传统的林下养鸡模式,鸡的品种多,品质杂。通过多年的选育,川南山地土鸡成为我县林下养殖的主导品种。川南山地土鸡由于风味独特、肉质鲜美细腻,深受消费者欢迎。加上我县山地多,森林资源丰富,适宜大规模养殖川南山地土鸡。林下养鸡,既能消灭林地害虫,畜禽粪便又可作为林木的天然有机肥料;林地空气清新,远离污染源,温度又均衡,适合鸡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农民在林下养鸡风险小,效益高,同时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利用,是一条快速简捷路,是促进林农增收的产业发展现实路径。二、优化模式,选择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方式山地土鸡,主要在用材林、经果林、桑林、茶林下养殖,全县养殖山地土鸡面积达到 15 万亩,养殖模式有:传统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产业化养殖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养殖。由农户自繁自育,母鸡孵化。该种模式主要是单个农户自由式散养,一般一户养殖量在 50 只以下,投入资金少,风险小,但涉及面广,农户数多,全县有 3 万多农户采取传统模式养殖。此模式孵化率不高、鸡苗死亡率较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利益较少。二是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模式。采取“两集中、一分散”的形式进行专业化养殖。既采取“集中孵化、集中育雏、分散养殖”的模式养殖,此种模式孵化率在 98%以上、鸡苗成活率 95%以上。全县共有林下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26 个,合作社成员 5000 余户,其中大户有 100 余户。由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孵化鸡苗,合作社成员分别到合作社领取,在自留山、责任山、经果林地中养殖,合作社统一进行疫情疫病防治,养殖 6-8 个月后,合作社统一按市场价收购,再扣除鸡苗款。如我县“下罗力川牧业山寨土鸡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较成功的合作社,该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重点专业合作社” 。这种养殖模式占全县养殖数量 50%以上,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农户养殖风险小,抗风险能力强,实现的经济效益高。专业合作社养殖是我县重点推广的养殖模式。三是流转产业化经营模式。珙县巡场镇芙蓉村地处海拔 450-1150 米,全村面积 11000 亩,有500 余户 3000 余人口。其中,林地面积 6000 余亩,全部集中在海拔 700 米以上。1982-1986 年,村里营造的酸枣、湿地松、火炬松,由于立地条件较差,林木生长不良,全部成为低产低效林,加上交通不便,林木采伐后连成本都不够,一直不能实施采伐,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林农意见很大。林改后,芙蓉村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农业发展模式,开辟发展农村新路子,村两委干部开始在山林里做文章,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经过曲折的谈判与协商,最终与本村两位煤矿老板李宗池和余兆培达成协议,将全村 5000 余亩低产低效林分别流转给李宗池 1500 余亩、余兆培 3500 余亩进行林业综合开发。李宗池、余兆培在仔细分析了芙蓉山的地理特点后,分别投资 260 万元、400 万元,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林地和地理优势来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并修建了公里林区公路,林下规模化养鸡 3 万多只,并开办土鸡加工厂,制成速冻食品外销。同时延伸至餐饮业,分别在珙县县城和宜宾开办芙蓉山珍鸡酒楼,自产自销,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芙蓉村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由公司提供良种鸡苗、管理要点、技术服务,并实行保底价回收,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下养鸡之路。由于管理科学、公司服务到位,带动当地农户养鸡 1 万余只,林农年获利达到 30 多万元。三、政策助推,创造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机制珙县拥有丰富的森林和林地资源,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进林下经济发展,调整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探索新型管理、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多种形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在养殖技术上责成畜牧、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定人、定点帮扶,并给予大量的项目和资金扶持,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项目用于扶持林下养鸡户;建立畜牧担保基金,帮助养殖大户进行担保贷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帮助养殖农户和专业户解决养殖资金问题。20*年,我县在林下经济发展上给予的扶持项目有 9 个,项目扶持资金达到 650 万元;三是派出农口系统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特派员 10人,分别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合作社)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为养殖户提供养殖、疫病防治技术帮扶等;四是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形成规模化养殖。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实现 “林草-虫鸡-粪林”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四、打造品牌,拓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战略为了确保全县山地土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这篇大文章,县政府积极引导成立养殖协会,指导各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企业实行品牌、包装、销售相统一。如下罗利川牧业老寨土鸡专业合作社、芙蓉山珍鸡等品牌注册了产品商标,产品和基地认证相统一,养殖安全标准和养殖技术相统一。围绕“生态”二字作文章,通过产品包装、品牌创立,珙县山地土鸡已成为宜宾市知名品牌,创造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开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珙县山地土鸡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战略基础。五、林农参与,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高潮林下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山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大量农户以山林为资本和企业联营,吸纳了大量资金发展林下山地生态鸡养殖。到 20*年,我县林下土鸡养殖面积达到 15 万亩,养殖农户达到 万户,年出栏山地土鸡 340 万只,年产值高达亿元,林农纯收入达 1亿余元,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 300 元。这些数字和业绩,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使林农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全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珙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典型的山区县,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曾是全国大林业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珙县林业以大规模人工造林、大范围建立林场联营经营体制、全方位林业综合开发而闻名,虽有成功与辉煌,但也有失败与暗淡。特别在林业综合开发上有许多失败与体会。在体制机制、林业开发方向和内容上珙县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当年林下种养植开发方面探索实践了许多项目,如林下种植黄莲、魔芋、竹荪、伏苓,杜仲、黄柏、黄栀子与其它树种套种等,林下养殖黄羊、秦川牛、兔类等,但因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益较差。林改后,我县又掀起了新的一轮发展林下经济的高潮,在林下养殖山地土鸡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让本是闲置的林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宝地,为林业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一、因地制宜,选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路径珙县一直以来有传统的林下养鸡模式,鸡的品种多,品质杂。通过多年的选育,川南山地土鸡成为我县林下养殖的主导品种。川南山地土鸡由于风味独特、肉质鲜美细腻,深受消费者欢迎。加上我县山地多,森林资源丰富,适宜大规模养殖川南山地土鸡。林下养鸡,既能消灭林地害虫,畜禽粪便又可作为林木的天然有机肥料;林地空气清新,远离污染源,温度又均衡,适合鸡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农民在林下养鸡风险小,效益高,同时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利用,是一条快速简捷路,是促进林农增收的产业发展现实路径。二、优化模式,选择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方式山地土鸡,主要在用材林、经果林、桑林、茶林下养殖,全县养殖山地土鸡面积达到 15 万亩,养殖模式有:传统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产业化养殖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养殖。由农户自繁自育,母鸡孵化。该种模式主要是单个农户自由式散养,一般一户养殖量在 50 只以下,投入资金少,风险小,但涉及面广,农户数多,全县有 3 万多农户采取传统模式养殖。此模式孵化率不高、鸡苗死亡率较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利益较少。二是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模式。采取“两集中、一分散”的形式进行专业化养殖。既采取“集中孵化、集中育雏、分散养殖”的模式养殖,此种模式孵化率在 98%以上、鸡苗成活率 95%以上。全县共有林下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26 个,合作社成员 5000 余户,其中大户有 100 余户。由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孵化鸡苗,合作社成员分别到合作社领取,在自留山、责任山、经果林地中养殖,合作社统一进行疫情疫病防治,养殖 6-8 个月后,合作社统一按市场价收购,再扣除鸡苗款。如我县“下罗力川牧业山寨土鸡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较成功的合作社,该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重点专业合作社” 。这种养殖模式占全县养殖数量 50%以上,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农户养殖风险小,抗风险能力强,实现的经济效益高。专业合作社养殖是我县重点推广的养殖模式。三是流转产业化经营模式。珙县巡场镇芙蓉村地处海拔 450-1150 米,全村面积 11000 亩,有500 余户 3000 余人口。其中,林地面积 6000 余亩,全部集中在海拔 700 米以上。1982-1986 年,村里营造的酸枣、湿地松、火炬松,由于立地条件较差,林木生长不良,全部成为低产低效林,加上交通不便,林木采伐后连成本都不够,一直不能实施采伐,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林农意见很大。林改后,芙蓉村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农业发展模式,开辟发展农村新路子,村两委干部开始在山林里做文章,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经过曲折的谈判与协商,最终与本村两位煤矿老板李宗池和余兆培达成协议,将全村 5000 余亩低产低效林分别流转给李宗池 1500 余亩、余兆培 3500 余亩进行林业综合开发。李宗池、余兆培在仔细分析了芙蓉山的地理特点后,分别投资 260 万元、400 万元,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林地和地理优势来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并修建了公里林区公路,林下规模化养鸡 3 万多只,并开办土鸡加工厂,制成速冻食品外销。同时延伸至餐饮业,分别在珙县县城和宜宾开办芙蓉山珍鸡酒楼,自产自销,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芙蓉村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由公司提供良种鸡苗、管理要点、技术服务,并实行保底价回收,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下养鸡之路。由于管理科学、公司服务到位,带动当地农户养鸡 1 万余只,林农年获利达到 30 多万元。三、政策助推,创造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机制珙县拥有丰富的森林和林地资源,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进林下经济发展,调整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探索新型管理、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多种形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在资金上给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