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_第1页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_第2页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_第3页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_第4页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篇一:信托具有破产隔离制度信托具有破产隔离制度 XX-07-08 虹轩财富 虹轩财富 信托作为一种独特的财产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而这其中,破产隔离功能作为信托制度中重要优势之一,在信托理念不断深入的当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拓展。但是,受制于现行信托制度安排顶层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破产隔离功能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难点。那么,在此情况下,是否存在其他的制度安排或可行的操作模式来实现破产隔离呢? 信托制度破产隔离功能的具体体现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决定了信托制度破产隔离功能。在现有信托制度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亦与信托制度的破产隔离功能相伴相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 信托法对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不受受托人破产的影响作了详细规定。其中,第十六条 规定, “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以下简称固有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 ”此条法规为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依据。信托法第十六条还规定, “受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 ”因此,信托财产不受受托人破产影响,不包括在破产财产之内。 另外, 信托法对于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的具体实施也给予了规范。 第二十九条规定, “受托人必须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帐,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帐。 ” 第十八条规定, “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销。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销。 ” 同时, 信托法第十七条规定, “除因下列情形之一外,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设立信托前债权人已对该信托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并依法行使该权利的;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所产生债务,债权人要求清偿该债务的;信托财产本身应担负的税款;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对于违反前款规定而强制执行信托财产,委托人、受托人或者受益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 ” (二)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及同一信托下的其他信托财产 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便与委托人脱离,不再属于委托人的财产范围。 信托法第十五条规定,“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 ” 但是,法律法规也考虑了例外情形。 信托法第十五条规定, “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终止,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委托人不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存续,信托财产不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但作为共同受益人的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其信托受益权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 ”即在自益信托中,在委托人破产时,信托终止时的信托财产及信托存续中的信托受益权将会作为委托人清算财产而被追偿。如果属于集合信托,其中一个委托人破产的,信托仍然存续,信托财产不受影响,其他委托人享有的与该信托相关的财产权利不受影响。 (三)信托财产独立于受益人的其他财产 信托成立后,在信托存续期间,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信托合同占有、管理信托财产,受益人仅享有信托受益权这一财产权利,而对信托财产并无自由支配权。因此,信托财产与受益人相独立,与受益人的其他财产相独立。 当受益人破产时,作为受益人的一种财产权利,信托受益权将作为受益人的破产财产而会被予以追偿,但债权人无权对信托财产追偿。信托制度破产隔离的现实矛盾 信托制度的内涵和应用决定了其现实应用具有破产隔离的功能。然而,在上层法律法规及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难以实现破产隔离的现实矛盾。 信托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就此来看,对于用于设立信托的财产, 信托法采用“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这一模糊的表述一笔带过。鉴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为源自于英国法律体系中普通法上受托人所享有的所有权和衡平法上受益人所享有的所有权这一双重所有权制度,而我国则沿用大陆法系中的一物一权产权制度, 信托法又采用了“委托给”这一模糊的表述,同时在现实操作中信托相关的登记制度、税收优惠又均未建立健全,以致在很多情况下的具体的信托计划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并未真实转移至受托人,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也就未能实现,委托人也因此难以通过信托的方式实现破产隔离。 再者,按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公司设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均为自益信托,委托人即为受益人,因此即使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至受托人,委托人作为受益人同时拥有了信托财产的受益权,而受益权这一财产权利亦属于破产财产,对于委托人而言的破产隔离又从何谈起? 那么,单一信托就能够实现真实的破产隔离吗?目前,处于行业前列的信托公司或已经着手、或正准备着手开展单一资金信托形式的家族信托业务,而破产隔离也成为一大卖点。且不论部分家族信托沦为通道,也不论所谓的家族信托基本为一个组合的理财计划,仅就目前的家族信托仅采用资金信托形式而言,也是出于难以摆脱如前所述的信托财产登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不得已而为之。而对于家族财富传承而言,股权、不动产等的安全传承诉求则越来越迫切,即使以此作为信托财产以单一信托形式设立家族信托恐怕也难以实现破产隔离。 信托是否是唯一的破产隔离方式? NO。 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针对机构,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理财方式。若将理财市场“信托化” ,即将其套入信托的交易结构之中,可以发现: 第一,具有他益功能的理财方式能够实现与委托人/投资人其他财产的破产隔离; 第二,第三方托管能够实现管理资产与管理人固有资产的破产隔离,除多数银行理财在本行托管外,其他所有的理财产品均已实现第三方托管;第三,保险产品同样具有极强的保障功能,尤其是寿险产品还可以实现他益功能,万能险则因可同时具有保障和投资功能、而且其投资同样在第三方托管,未来可能成为市场的又一热点。与信托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受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类似, 保险法对于经营寿险的保险公司被撤销或破产情形下对于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保障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保险法第九十二条规定,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 对于保险的保障功能, 保险法还在第二十三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因此,即使是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中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破产,也可以通过保险的形式予以保障。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看,破产隔离并非信托制度的专利,通过真实出售、他益功能、第三方托管构建栅栏的国内理财产品是可以实现完整的破产隔离功能的。例如,在标准的资产证券化中,通过真实出售做到了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再如,第三方托管是为防止挪用客户的保证金而设计的制度安排,尽管其初衷并非为破产隔离,但最终却实现了破产隔离的效果。鉴于国内建立健全信托登记等信托配套制度尚需时日,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投资人可综合采取适宜的方式最终实现破产隔离。 篇二:浅谈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浅谈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 一、概念释义 信托财产。依据我国信托法第十四条之规定,信托财产指受托人因承诺信托而取得的财产以及因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因为信托概念包含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这一要素,因此信托财产必具有可转移性,所以我国信托法还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流通的财产不得作为信托财产及法律行政法规限制流通的财产须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信托财产。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指委托人或受托人因为出现破产原因而依法被宣告破产后,信托财产并不被划入破产财产范围而进行分配。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委托人的破产隔离和对受托人的破产隔离。从结构上分析,信托法十五条与十六条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先规定了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定信托财产或和受托人固有财产相区别,即信托财产独立性之后,才进一步阐释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的含义,通过这一结构,可以得出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来源于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是信托财产独立性在破产领域的反映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两个法条中“相区别”一词的不同含义,在第十五条指委托人对信托财产不享有权利而对未设立信托的财产享有权利的区别,而十六条指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仅享有形式意义上的所有权而对其固有财产则享有形式兼实质上的所有权。 通过对十五条及十六条的对比,我们看到十五条规定了更丰富的内容。十五条对委托人与受益人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并分别阐释了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在不同关系种类下的适用结果。我认为这种分类上的处理是“没必要而有益的” ,当作为唯一受益人的委托人因破产而终止后,即意味着信托目的已经不具有实现的可能了,信托便因此而终止。信托终止后,原来叫做“信托财产”的财产应经不再是信托财产了,也即信托关系消灭后,信托财产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所以规定“信托财产作为其清算财产”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二、信托财产破产隔离要件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是信托财产的一个功能,因此可以说,凡是信托财产便具有破产隔离功能,因此一项财产依法成为信托财产的要件实质上也就是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的要件,也即信托成立、生效、存续的要件也是信托财产破产隔离的要件,然而这并非信托财产破产隔离要件的全部,因为信托概念包含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这一要素,所以信托是否成立不仅取决于信托法上直接之规定,还决定于民法、商法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财产权转移之成立、生效的规定等。 “信托目的系指构成信托行为的内容,是委托人通过信托所要实现的目的”信托目的在民法、破产法等其他法律上的表现为:转移一定财产权的目的。这种说法严格地讲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因为我国信托法第二条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目的和 转移财产权目的对信托财产破产隔离的意义之法律依据主要有如下几条:信托法第十一条、 破产法第三十三条等。(准确地说应该是破产前委托人未设定信托的财产和受托人的固有财产)在物理和法律意义上的分离。严格地讲这一点算不上要件,没有此点,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并不因之而消失。这种物理及法律意义上的分离在我国法律上如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都有详细的规定。三、信托破产隔离功能的意义 完善信托破产隔离职能是保护信托受益人、委托人利益的必然需求。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不能低于 3 亿元人民币,但对其可以管理的信托财产规模没有限制。从理论上讲,信托公司破产风险绝对不能说小,而我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保护政策不会一直延续,如果上述信托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在不完善的破产隔离机制下,信托财产受到冲击,那么彼时受损的必将是也只能是受益人、委托人。 信托行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信托的长期化和规模化。完善的破产隔离机制才能保障信托财产的超然独立性,只有消除了委托人对于信托公司破产可以危害信托财产的疑虑,委托人才会产生设立长期、大规模信托的需求,信托行业健康发展也就有了制度基础与市场基础。 发达国家在其资产证券化操作中颇为广泛地运用了破产隔离职能。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委托人将其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载体(SPV),并以这些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由于资产与委托人以及 SPV 相分离,因此,发行证券的条款可以不受委托人本身的信用状况束缚,而取得比委托人自身直接发行证券更为有利的发行条件。信托公司以其法律赋予的特性可以在这个流程中扮演一个合格的 SPV 角色,但如果信托财产不能与信托公司本身的破产风险相隔离,那么根据“木桶原理” ,无论信托财产质量是如何的高,信托公司的信用状况将成为所发行证券条款优劣与否的一大制约,这肯定是委托人所不愿看到的,也必将成为制约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篇三:论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与公示制度论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与公示制度 【中文摘要: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根源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而信托公示制度是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由于法律文化之差异,信托制度在法律移植中的融合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本文拟阐释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与公示制度,以期在信托制度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就具体内容和程序提出相应完善的建议。 】 【Abstract:the bankruptcy isolation of trust property is deep rooted in the independence of trust property while the trust publicity system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guarantee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rust property. The integration problem of trust system is not wholly solved due to in cultural and leg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illustrate the bankruptcy isolation and publicity system with the purpose of putting forth fruitful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and procedure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trust system in China. 】 【关键词: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公示】 【Key words:Trust Property;the Function of Bankruptcy Isolation;Publicity】 现代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作为衡平法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理念和制度架构,然而,作为移植大陆法系的舶来品,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的实现仍然存在一些法律上的障碍,如信托财产地位、范围不明,公示机关难以确认等。为使破产隔离功能得以顺利实现,本文试图对我国信托公示制度进行一定的前瞻设计,提出符合中国现状的具体操作模式。 一、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之分析 信托财产破产隔离是指在委托人或受托人支付不能或破产时,受益人仍然能够就信托财产保持其受益,可以对抗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普通债权人。信托财产破产隔离之功能即在于将信托财产脱离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固有财产以及因其他财产所引起的财产事务,从而使之保持独立性,以保证信托目的得以实现的一种保障制度。完整的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功能应当包括:信托财产与委托人破产、与受托人破产、与受益人破产三方面的风险隔离。 第一,信托财产相对于委托人财产的独立性。 我国信托法第十五条规定:“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终止,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委托人不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存续,信托财产不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但作为共同受益人的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其信托受益权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 ”根据该条规定,当委托人死亡或者被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可分为四种情况:1、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2、委托人不是唯一受益人的;3、委托人是共同受益人的;4、受益人是他人的。在上述几种情况下,只有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时,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或清算财产,信托关系消灭。否则,信托关系都继续存继,不因委托人的死亡或破产而被撤销。可见,除委托人保留某些权利的个别情况以外,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能已脱离并独立于委托人之外,委托人不能再以任何信托法和信托契约之外的理由就该信托财产主张权利,这就是信托财产与委托人之间的风险隔离。 第二,信托财产相对于受托人财产的独立性 我国信托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以下简称固有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 ”第二十九条规定:“受托人必须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 ”可见,受托人是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人,虽取得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但不能享有信托财产取得的收益;虽取得信托财产的经营管理、处分权利,但受限于信托目的,不得对其绝对占有、使用和处分。我国信托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受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 ”由此条款可得出结论:其一,信托关系不因受托人的死亡而终止,信托财产也不因受托人的死亡而成为受托人的遗产被继承,信托财产对于受托人而言具有非继承性的特征,从而实现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死亡的风险隔离;其二,作为法人的受托人破产后,信托财产不列入清算财产。如何处理该信托财产呢?根据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相关规定,受托人破产后,应当依照信托文件或者相关的规定选任新受托人,由新受托人向破产人取回信托财产,这便实现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破产的风险隔离。 我国信托法第十八条规定:“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消。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消” ,可见,上述条款禁止了信托财产抵消的相关行为。根据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只有同一信托财产上的债权债务才可以抵消。信托财产的债权和固有财产的债务不得相互抵消,基于同一受托人对不同委托人之间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也不得相互抵消,否则有损于受益人的利益,违背信托法之立法宗旨。此外,我国信托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四种例外情形(1、设立信托前债权人已对该信托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利的;2、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所产生债务的;3、信托财产本身应担负的税款的;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下,受托人之债权人无权就信托财产申请强制执行或者拍卖,即禁止信托财产强制执行的行为。这亦是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 第三,信托财产相对于受益人财产的独立性。 受益人因信托取得信托财产的实质所有权,但在受托人未向其支付信托财产利益之前,其对于信托利益的请求权并未真正实现,即只有在受益人因受托人管理和经营信托财产而获取利益后,该信托上的利益(主要指信托存继期间的信托收益支付请求权及信托终止时获得的信托本金的权利)才能成为受益人的固有财产,信托财产本身仍然独立于受益人的固有财产,不受受益人的自由支配。故在信托的运作过程中,信托财产独立于受益人的固有财产,受益人不得对信托财产主张所有权,只得向受托人请求支付信托的利益,这便是信托财产独立于受益人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 综上,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最终意义在于对信托财产的保护。信托关系之构成除需有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外,尚需有独立可辨识的信托财产。信托关系的核心在于信托财产。信托财产一旦转移于受托人,委托人即丧失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受托人取得信托财产后,必须将信托财产与自己固有财产分离,以维持信托财产之独立性,受益人在信托存续期间,信托财产本身亦无权支配占有。信托财产之所以具有破产隔离功能,根源于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一旦成立,信托财产本身即超越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任何一方之债权人而独立存在。结合我国立法实际,由于大陆法系国家理论上没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因而,亦不存在英美法系中“普通法上的所有权”与“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这种“双重所有权”的理念。由于我国民法通则采用的是绝对所有权制度,立法者考虑理论体系上的统一,亦将信托制度本土化,套用了绝对所有权理论。我国信托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由此可知,我国信托法认定,委托人设立信托时只是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而不是“转移”给受托人,这就使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处于模糊的境地。既然财产权属不明晰,那么财产应该独立于谁? 又如何保障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这些问题不得而知。此外,我国立法机关对如何界定 受益权(衡平所有权)同样采取了回避策略,这都阻碍了信托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笔者认为,在没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前提下,应将英美信托法的精要融入到我们的财产权制度当中,通过长期的磨合、调整,最终达成一个较成熟的、适合中国本土化的信托法体系。二、信托财产公示制度之分析 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功能根源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而信托公示制度是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所谓信托公示,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有关财产已经设立信托的事实向社会公布,使之得以被公众知悉,以确保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英美法系没有信托公示制度,因其理论基础是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性质,根据该理论,受托人是法律上的所有人或称为名义上的所有人,而受益人则享有对信托财产的受益权,是信托财产的实际所有人或称为受益所有人。如上文所述,大陆法系不存在这种“普通法上的所有权”与“衡平法上的所有权”的提法。这就给大陆法系国家信托制度本土化造成了相当的难度,我国立法对此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含糊其辞,而对于地位举足轻重的信托公示制度,立法设计得亦十分简单粗陋。笔者认为,信托公示制度具体内容和程序方面的规定久未出台,是导致信托实务停滞不前、无法产生有效公信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所在。此外,信托产品税收制度、信托会计核算制度等配套制度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立法部门应尽快推进相关制度具体化的立法工作,毕竟,一项好的法律制度的移植不只是理念上的继受,更是法律基础的实务操作。 (一)我国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现状 1、登记生效主义过于严厉 从我国信托法第十条规定可知,我国采取的是登记生效主义。所谓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物权变动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还应经过登记机关实质审查确定才可发生效力。与之相对应的是登记对抗主义,是指当事人一旦形成物权变动的合意,就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但在未依法进行登记以前,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两种立法模式的法律后果是不同的:登记生效主义模式下,就内部关系而言,未进行信托登记,则信托关系尚未成立,对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均不产生信托法上的法律效力。就外部关系而言,因信托财产仍归委托人所有,如第三方就信托财产与受托人交易,则不能产生信托法上的法律后果。而对抗主义模式下,只要财产有效转移,信托关系即告成立,公示只影响信托的外部关系,对信托的内部关系没有影响。由此可见,信托生效主义过于严厉,不利于信托内外部关系的调整。 2、登记机构不明确 目前我国存在登记机构不统一的现象。就不动产登记而言,物权法虽然规定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但对统一登记制度采取了搁置的办法,未明确统一登记机构。实践中存在登记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了登记管辖的冲突。具体到信托登记:对于信托财产为房地产的,由房地产管理机关担任信托登记机关;信托财产为运输设备的,由运输工具的管理登记部门即由公安机关为运输工具的信托登记机关;信托财产为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信托登记机关,信托财产为上市公司股权的,证券交易所为信托登记机关;信托财产为其他动产和权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信托登记机关等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财产登记机构都是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机构过于繁杂,缺乏统一性,分散管理且比较混乱。 3、公示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范围广泛的信托财产,其中需要公示的信托财产具体包括哪些?又应在哪些部门办理登记?应当采取何种公示形式?这些具体的问题,法律均未给予明确解答,都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4、欠缺信托登记程序 目前我国立法对于信托财产的登记程序如申请人、需提交的文件等均属空白,亟需完善。 (二)对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立法建议 1、采用登记对抗主义信托设立的形式主要是信托契约,只要委托人和受托人达成协议行为即可成立,而信托登记生效主义与契约自由之理念相冲突。公示的目的并不是解决信托内部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否,而是在信托当事人与第三人产生法律纠纷时作为判断权利义务的依据。此外,从法律的价值目标来看,登记对抗主义能在不降低交易效率的前提下,为动态交易的安全和静态交易的安全提供周到的保护,实现法的效益的最大化。而生效主义过分强调了对动态安全的保护,损害了静态交易的安全。从立法实践看,引进信托制度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诸如日本、韩国、台湾等对信托公示的效力亦均采用登记对抗主义。 2、确立信托财产的登记机构 对于信托财产的登记机构,立法上有两种选择:一是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托登记机构负责信托公示;二是沿用既有的登记机构,令其担负起信托公示的责任。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可知,前一项选择有利于公示的统一并且便于查询,但公示成本较为高昂,且不利于实现信托公示程序与一般财产权变动登记程序的融合。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由原有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登记机关负责信托公示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可考虑逐渐将职责向其中一到两个机关集中。譬如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直以其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等级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可考虑扩大其信托职能,作为我国将来的主要信托登记机构。 3、明确公示方法多样化 依照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权利变动时,必须办理登记手续的财产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民用航空器、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专利权、商标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可见,对于不动产和特殊动产,我国物权法已经规定了登记形式。而对于其他信托财产,譬如以普通动产、货币、有价证券设立信托的,其公示形式该如何办理,信托法并无明确规定,需要我们加以探讨:第一,信托财产为普通动产、货币的,信托制度不同于一般民商事法律制度,其特殊性在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及有限责任原则,信托公示的意义在于公示信托法律关系的存在进而公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动产占有并不足以表征其信托财产的特殊身份。但一般动产往往是价值较小、考虑到登记的成本问题,一律进行登记公示并不可行,可考虑其他公示方法,如:对于一般有体动产可采取为该信托财产添置标签的办法。即将标签挂置于该动产的明显位置,并在该标签上标明信托财产的字样和受托人的姓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