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_第1页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_第2页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_第3页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_第4页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篇一: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史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史 摘要: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它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对我国古代社会兴衰胜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会对中国选官制度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选官制度变化 引言: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 、 “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以及到现在的公务员制度,共约 3000 多年。 正文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1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军功授爵:秦国时期,统治者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激励更多的有才能之人为国所用,壮大势力,统一天下。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极为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5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 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结语: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 ,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但我们当看到历代选官制度的利弊,有的甚至对人才发展是一种摧残!在当今国家对公务人员的选拔中,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任人唯才。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法规,严防“走后门” ,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发挥才干的作用。 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齐涛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XX 年第二版 【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横谈J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3】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XX. 篇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目标: 1、分析学习综述类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明晰的思路。 教学重点: 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作出具体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现代学者黄留珠的一篇综述类文章。作者考察了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各个时代相应的选官制度,分析了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全文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二、介绍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理清全文的结构。 (1)基本方法:列提纲。 (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容要点。 (3)列提纲的好处: 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4)列提纲的要求: 抓住主干与重点。 文字必须简练扼要。 2、根据文本内容归纳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本文出现的基本概念有:原始民主制、世官制(世及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3、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葛布粉的说明顺序。 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 2、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 5 节按逻辑顺序分类介绍。 三、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第一部分(1 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第二部分(2-5 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第一层(2 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第二层(3 节) “世官制”:初期(夏商) ,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第三层(4 节) “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四层(5 节) “科举制”:初创(隋唐) ,发展(两宋、元) ,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科举必由学校。 第三部分(6 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四、研读课文。 1、文章第一节,在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后,以苏轼的总结加以印证,请筛选组合文中语言,从选官制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分别作出具体说明。 明确:(1)三代以上出于学:三代,指夏商周;学,指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选官制是“世官制” ,官职原则上代代相袭,而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2)战国至秦出于客:客,是指门客。战国时期,世官制已开始衰弱,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惟功惟贤” ,而寄食于贵族豪门的门客则最有机会得到提拔。 (3)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 “秀才”两科,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5)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 2、根据文本 2-5 节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明确: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的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雏形,其特点是选拔人才以“贤与能”为标准。 (2)世官制(世及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官职世代相袭,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3)察举制: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州、郡、县都设置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将他们定为九等,政府据此授予官职。 (5)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 3、最后一段作者说“考察以上三个时代” ,为什么作者没有将原始社会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明确: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4、本文是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其分说部分总体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的,第 5 接的介绍顺序与前文有所不同,请仔细阅读,理清作者介绍科举制的思路,说明介绍的顺序。 明确:是按逻辑顺序介绍的。 (1)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4)科举子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这种模式的弊端。 (5)科举制的终结。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与探讨”第 1 题。 篇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学目标: 1、分析学习综述类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明晰的思路。 教学重点: 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作出具体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现代学者黄留珠的一篇综述类文章。作者考察了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各个时代相应的选官制度,分析了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全文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二、介绍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理清全文的结构。 (1)基本方法:列提纲。 (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容要点。 (3)列提纲的好处: 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4)列提纲的要求: 抓住主干与重点。文字必须简练扼要。 2、根据文本内容归纳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本文出现的基本概念有:原始民主制、世官制(世及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3、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葛布粉的说明顺序。 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 2、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 5 节按逻辑顺序分类介绍。 三、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第一部分(1 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第二部分(2-5 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第一层(2 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第二层(3 节) “世官制”:初期(夏商) ,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第三层(4 节) “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四层(5 节) “科举制”:初创(隋唐) ,发展(两宋、元) ,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科举必由学校。 第三部分(6 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四、研读课文。 1、文章第一节,在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后,以苏轼的总结加以印证,请筛选组合文中语言,从选官制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 分别作出具体说明。明确: (1)三代以上出于学:三代,指夏商周;学,指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选官制是“世官制” ,官职原则上代代相袭,而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2)战国至秦出于客:客,是指门客。战国时期,世官制已开始衰弱,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惟功惟贤” ,而寄食于贵族豪门的门客则最有机会得到提拔。 (3)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 “秀才”两科,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政府据此以授官职。(5)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 2、根据文本 2-5 节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明确: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的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雏形,其特点是选拔人才以“贤与能”为标准。 (2)世官制(世及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官职世代相袭,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3)察举制: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州、郡、县都设置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将他们定为九等,政府据此授予官职。 (5)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 3、最后一段作者说“考察以上三个时代” ,为什么作者没有将原始社会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明确: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 4、本文是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其分说部分总体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 绍说明的,第 5 接的介绍顺序与前文有所不同,请仔细阅读,理清作者介绍科举制的思路,说明介绍的顺序。明确:是按逻辑顺序介绍的。 (1)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4)科举子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这种模式的弊端。 (5)科举制的终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XX?东营模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