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_第1页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_第2页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_第3页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_第4页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第 8 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导读】复习本要注重理清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并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 。 “仁者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注重教化;“节用爱人” ,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礼” ,要“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 ,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孔子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学说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很大,由他开创的学派被称是儒家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虚无”的“道” ,强调要崇尚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逍遥”自在。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并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老子提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原则,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公元前 47 年前 221 年)时期,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社会阶级关系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非常活跃,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种治国济世的主张。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思想逐渐下移,私人讲学兴起。这样,社会造就出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与荀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基本局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本拓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后来历史的进步。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各种精神力量的主要源泉。(3)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早期儒家思想形成中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 ,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则在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 ,主张“以德服人” ,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 ,强调用礼乐教育和国家规范来引导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孟子与荀子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典型例析】例 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以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的相同内容为考点,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均属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 “仁政” 。 “仁者爱人” ,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本题只是在了解孔孟学说具体主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比较和概括活动才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答案:A例 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的关键词是“共通” ,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 、D 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 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 ,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例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主张?据此简要叙述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3)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思想观点?简要指出这一思想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位。(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并分析说明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封建统治产生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首先大致阅读三段材料后,即能体悟到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三则材料中中心人物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思想上不断丰富延伸,就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题目的第二问通过材料一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最为强调的依然是“民信” ,因此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取信于民” 。第三问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第四问阅读材料三即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疏通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其他的问题要积极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此类题目的难度不大,把握好基础,并适当扩展知识视野就行。答案(1)民本的思想主张;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在不断延伸发展、总结改造,其体系日益完整,形成早期儒家思想。 (2)取信于民,诚信为本;“为政以德” ,关心爱护百姓。 (3) “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理论基础。 (4)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这一思想观点被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唐太宗贞观政要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除此以外,还有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中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春秋时期,孔子以“仁”的学说来调整社会的人际关系。谈谈你对“仁”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主张。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学说?(3)据材料三,面对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如何才能使诸子百家的思想更能大放异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整理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结论,服务现实生活的思维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和谐社会”的思想出发,理解儒家学说及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的和谐内涵。另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审题,从原因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此类试题讲求学以致用,验证学生结合现实、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是要审清试题,了解命题出发点,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必须注意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调整。答案(1)对“仁”思想的认识:“仁者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宽容相待,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仁”作用的认识:“仁”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材料一的思想内涵:“关注民生,以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