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学习_第1页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学习_第2页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学习_第3页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学习_第4页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数学论文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探究学习内容摘要 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的激 发显得尤为重要。本人 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落 实好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把 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探究性学 习的整个过程中,最 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什么是 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 意识情况又如何呢?怎样针对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学生的特征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本文 谈谈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关键词 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 若干策略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为主要途径、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知识”这种忽视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传统教育抑制了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面对现实的教学情景,运用数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分析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解释、结论。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谈何探究?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是探究者的基本素质。因此,要将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首要目标。一、 问题意识和探究性学习1、什么是问题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几句精辟的话足以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问题的普遍存在,意识到会有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源于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源于“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而不在天上飞呢?” ;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俐略一人;每天有无数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意识到蒸气力量的应用。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感觉不到问题存在的,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有位名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没有问题意识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提出、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教师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那么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也就取得了成果。22、怎样才算有了问题意识?所谓“学问” ,贵在能问。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学起源于问。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 。而会不会问的标准是什么呢?实事求是地说,以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是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多问。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显然这种问所指的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地方是否理解而问,这种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有人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走出教室的学生也就没有了问题,他们也不再有问题意识了。那么怎样才算有了问题意识呢?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分为呈现型问题(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 ,发现型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有的还可能没有已知的公式、已知的办法或已知的答案) ,创造型问题(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如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具有科学创新价值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说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过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发现型问题。这种问题并非每一次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种问题的提出也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有了问题意识的学生,应该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探究性学习也就取得了初步的成效。3、探究性学习和问题意识培养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学会针对问题收集大量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判断,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可见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学生们在这种“师问生从”的教学环境中形成的学习心理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发掘学生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从而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首先体现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同时又贯穿了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更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二、当前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好奇是人的天性,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时,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 “为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来自于小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发现问题,并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实现探究性的学习。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总是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 ,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抑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推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发动机。 3我们的学生总是不大善于提问,不敢提问题,这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传统教育的“产物” 。在学校里常见的举手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逐渐稀疏,尤其到了初中九年级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问的欲望了。原因有二:一是怕回答错了或觉得提问题是无知的表现,怕受到嘲笑和指责;其二是老师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久而久之的消极听课态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弱或没有。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问题意识较弱,重在教师的培养。由此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天生缺乏问题意识,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太大的权威催眠了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疑问处理不当,扼杀了学生问题意识。三、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若干策略1、从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建立质疑的基础问题源于情境,初中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抽想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在课堂上若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性的信息,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怀疑,使学生感到问题到处有,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储备了情感基础。(1)引入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质疑不少教师都在教学中以应用问题引入,既让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样会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意识。引例 1 (相似三角形教学)马戏团让狮子和公鸡表演跷跷板节目,跷跷板支柱 AB 的高度为 1.2 米。问题 1 若吊环高度为 2米,支点 A 为跷跷板 PQ 的中点 ,狮子能否将公鸡送到吊环上?问题 2 若吊环高度为 3.6 米,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前提下移动支柱,当支点 A 移动跷跷板 PQ 的什么位置时,狮子刚好能将公鸡送到吊环上?这类问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富有趣味性,容易激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醒学生平时见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你能想到一些问题呢?抓住教学的时机,教会学生如何随时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由于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连串阶梯式的问题对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最初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预设“矛盾”问题,在冲突中质疑许 多 灵 感 和 “顿 悟 ”都 产 生 于 矛 盾 中 , 很 多 问 题 也 是 随 着 认 知 的 冲 突 而 产 生 。 在 课堂 中 创 设 问 题 的 矛 盾 , 抓 住 学 生 原 有 认 识 的 冲 突 点 , 不 失 为 一 种 培 养 问 题 意 识 的 好 方 法 。学 生 在 经 历 了 矛 盾 与 冲 突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大 量 的 思 想 和 体 会 是 只 可 意 会 不 可 言 传 的 。当 学 生 处 于 极 度 的 疑 惑 时 , 就 会 象 饥 渴 的 人 寻 找 食 物 一 样 有 一 种 强 烈 的 求 知 愿 望 , 问 题的 意 识 也 应 运 而 生 了 。 这 时 教 师 作 为 思 想 的 激 发 、 引 领 者 及 时 去 抓 住 问 题 的 分 歧 所 在 ,适 时 地 画 龙 点 晴 , 将 使 学 生 留 下 极 其 深 刻 的 印 象 。 引 例 2 ( 趣 味 数 学 题 ) “古 时 一 位4老 人 有 19 匹 马 , 要 分 给 他 的 3 个 儿 子 , 他 对 儿 子 说 : 我 死 后 , 这 19 匹 马 就 是 你 们 的财 产 了 , 你 们 要 爱 护 , 真 主 保 佑 你 们 ! 这 些 马 , 老 大 得 二 分 之 一 , 老 二 得 四 分 之 一 , 老三 得 五 分 之 一 , 还 没 说 完 就 咽 气 了 ”。 你 知 道 怎 么 分 吗 ? 知 道 其 中 包 含 的 数 学 知 识 吗 ?这 是 学 生 在 小 学 时 就 听 说 过 的 故 事 , 知 道 分 法 : 先 另 借 一 匹 马 , 这 样 一 来 ,老大得 20 匹中的 ,即 10 匹;老二得 20 匹中的 ,即 5 匹;老三得 20 匹中的 ,即 4214151匹,最后余下 1 匹正好还掉。对于参加竞赛辅导的学生还可以补充下去。 由于 1- - -2= ,所以三兄弟分后剩下的是原来的 ,我们假想将这一分法无限进行下去,那么5020老大得到的是以 为首项,以 为公比的递缩等比数列的和,即老大得到 =10 匹,2191 2019这样的问题既有趣味性的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质疑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已得到人们的共识,而实践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在实践中,人的特征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各种要素才得以产生并结合成一个整体。人的活动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充分,越全面;人的活动越深入,人的问题意识就越强,探究也就越深入。引例 3 (内角和问题的探究)对于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的证明方法有多种,学生通过思索会有多种证明方法。学生 1:过三角形三个顶点中的任意一个顶点作其对边的平行线,然后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就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常用证明方法)学生 2: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也能证明(图 1)证:过点 A 作 EFBC,2=C。B+FAB=180B+C+BAC=B+FAB=180学生 3:借助于两直线平行,利用同位角相等能否证得呢?试试吧(图 2)证 延长 BA 到 E,过点 A 作 ADBC。ADBC1=B,2=C点 A 在直线 BE 上,BAC+2+1=180BAC+C+B=180学生 4:看来,过ABC 的任何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都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如果在 ABC 的任意一边上取一点也可以证明吗?证 ( 如图 3)在 BC 上取一点 D,过点 D 作 DFAC 交于 F,过点 D 作 DEAB 交 AB 于E。5DEAC(已知)2=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EAB(已知)3=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点 D 在直线 BC 上, (已知)BDC=180即2+1+3=180C+A+B=180(等量代换) 。这样学生在“做数学”中寻找、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站在探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由表及里,体验探究的氛围和真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2、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达到培养问题意识的目标(1)营造民主、宽松的气氛,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圣人,教科书是圣旨” ,教师的权威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公认。很长时间以来,学生总认为凡是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凡是书上写的就是真理,丝毫不带半点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日渐削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排除学生这种迷信课本、迷信教师的心理。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从权威者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者。首先,教师应不以真理自居,毫不掩饰自己的失察与不知,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在教学中营造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和依赖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问题意识不是靠传授,而是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地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思考等活动,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的。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有创新意义的。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合作,树立牢固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技巧,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这种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已有的一些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问要表示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共同探讨。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应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而和谐的气氛主要来自融洽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独特和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激励他们采取创新方式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和激发问题意识的过程。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灵性,把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变为现实。(2)预留适时、适度的空白,保证学生提问的时空教师频频发问,问题跨度小、难度低,或者在学生需要时没有给学生持续思维的机会和时间,常常使学生的思维刚启动又被老师的问题打断了。教师解决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他们披露灵性、展6现个性,就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随时提供学生争辩的机会。教师除了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外,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给学生留下“空白” 。这种预留的“空白”指的不仅仅是在教师讲解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包括在教学的适当处留一点给学生“既要跳起来又能抓得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3 )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心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