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_第1页
201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_第2页
201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_第3页
201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_第4页
201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附: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四步骤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一)审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试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二)读题: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去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地细读,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三)链接: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四)答题:答题就是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的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的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局,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与此同时,还要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以上四个步骤有的有先后,有的则是同时的,只要平时按步骤有序地多练习、多做题,也就能够掌握解答材料题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2927788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 1 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面向 21 世纪的科技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材料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参考答案】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或社会转型) 。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火药帮助了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差异:中国的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原因:中国受腐朽的专制制度的束缚;而西方先进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科技发展;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而西方相对开放,思想自由,便于广泛吸纳;中国受自然经济的影响,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扩张需要,大大增强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重人文总结,轻自然探究;而西方比较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中国比较注重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而西方比较重视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2、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 ,代“明心见性之空言” ,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 6 版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 ,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 ”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6分) ,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2 分)(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2 分)简述其背景。 (6 分)(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6 分)(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 19 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6 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 分)2、 【参考答案】(1)特征: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 ;清中期,考据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 (6 分)阻力:程朱理学。 (2 分)(2)含义:向西方学习(2 分。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 ,可酌情给分) 。背景: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6 分。如学生回答“提倡经世致用”亦可酌情给分) 。(3)清代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一样在治学方法上有相近之处(如学生回答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整理或利用亦可给分) 。但乾嘉学者没有从传统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文艺复兴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6分)(4)新发展: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实际行动上” ) 。 (6 分)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进代化的进程。 (4 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赋役之制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免除)之制,诸皇亲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役。 ”唐六典尚书户部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 766 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卷一一八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 ,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立法颇为单便。 ”明史卷七十八材料四:“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摇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卷一百二十一)请问答:(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 分)(2)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4 分)(3)与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税制有哪些进步?(2 分)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2 分)(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4分)其不同点说明了什么?(2 分【参考答案】3、 (1)唐代前期的租庸调制和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银”制度。 (4 分)(2)特点: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或按人丁或人口征税) ;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 ;可纳绢代役,称为庸;只对平民征税,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4 分)(3)进步:一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二是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收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分)因为土地买卖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而实行两税法。 (2 分)(4)同:一是均收银两(或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二是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2 分)异: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地丁银把丁银摊入田亩,废除了人头税。 (2 分)说明:不同点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2 分)4、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 吴越春秋中说: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其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图 6)(1)依据以上材料和地图,说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材料三长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都会。隋唐前后,长安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书论述: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关中相对落后日益明显。大运河通到洛阳,贡赋便于长安。皇帝常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就食”洛阳。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在其后的政治动乱中,长安城又屡遭破坏,公元 901 年,朱温劫唐帝,毁长安宫室民舍, “长安自是遂丘墟矣” 。这一次长安的毁灭,是中国城市史上的标志性事。五代至北宋,开封成为政治中心。自此,长达千年的以关中地区渭河流域为全国城市重心的格局彻底解体,而东方则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2)依据材料分析长安衰落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影响。(3)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进一步繁荣。简要说明当时城市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市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影响?【参考答案】4、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军事职能突出,城市中的工商业主要为贵族服务。战国时期出现了重要的商业都会和具有专业分工的手工业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有一定的发展。衰落的原因: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关中地区日益衰落;唐末以后战乱的破坏。影响: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开始由关中地区向东转移。情况: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影响:市民文学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繁荣。 (16 分)材料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克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又说“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保国会章程指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翼保全。”其宗旨是“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顽固派攻击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 “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回答:(1)阅读材料一后,指出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与“亡天下”有何不同?后人将顾炎武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据材料一解释“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含义。(2)材料二“国土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二“保国”与材料一的“保国”有什么不同?从保国会宗旨看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规定与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根本政治主张相比有何不同?材料三的规定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思想?结合史实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亡国”指改朝换代, “亡天下”是民族及文化道德的沦丧。 (学生答出“民族” “文化” “道德”一项均给满分)“天下”即国家民族,是所有人的, (1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给满分)普通百姓也有责任“保天下” 。 (1分) (学生答案表述不拘于参考答案,意近即可给分,但需有对“天下” “匹夫”的解释。 )(2)马关条约割台湾等领土给日本,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或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2 分)(学生具体答损害中国主权的某一条约内容给满分) 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 分)材料一的“保国”是保一家一姓的王朝。 (1 分)材料二的“保国”是保中国。 (1 分)救亡图存。 (2 分)(3)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 分)材料三则规定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1 分)明确规定主权在民, (1 分)规定了国民的权利和义务。 (1 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 分)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 分)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时间内容862 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863 年创办广方言馆(外语)866 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867 年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887 年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872187 年派遣留美学生共 120 人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中学”包含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的办学宗旨。京师大学堂规条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教育内容方面的特点。(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指出材料一、二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点。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教育变革的什么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6、 【参考答案】(1)方式、内容: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 分)注重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1 分)目标: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1 分)(2)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八股取士制度制约了人才培养) ,维新派推动“百日维新” ,设立京师大学堂。 (4 分)共同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不再儒家经典为唯一内容。 (2 分)局限性:教育保留封建纲常伦理(或儒家经书)内容,反映了维新变法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2 分)(3)宗旨:坚持民国民主精神教育;(1 分)进步性: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 ,废除了旧教育体制;(2 分)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1 分)(4)评价:冲击了封建教育体制,有利于近代社会实用人才培养,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2 分)7、x 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长期以来汉藏两族人民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驻藏大臣衙门x 藏和平解放纪念碑(1)材料一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有何共同影响?(3 分)材料二:据有关史料表明,旧 x 藏占人口不到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 x 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超过旧 x 藏人口的。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旧 x 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 ,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材料三:西欧农奴制:农奴(serf)一词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农奴世代耕种庄园的份地,但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还必须为封建主服沉重的劳役。从法律地位看,农奴是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且世代相传。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可以解除这种身份。主人可以将农奴买卖转让交换或赠送他人(实际上买卖农奴的情况并不很多) 。但是农奴的生命得到保障,主人不能随便将其杀害。(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旧 x 藏农奴制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的异同。 (8 分)材料四:199 年 3 月下旬,x 藏民主改革正式开始。开展了“三反” (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寺庙里,废除寺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到 1961 年,x 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旧 x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压迫 x 藏人民的 x 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被解散,旧 x 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被废止。广大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自己人身的主人。961 年,x 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他们踊跃参加选举,并由此产生了自治区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自治区各级领导职务。96 年 9 月,x 藏自治区正式成立。(3)根据材料四,分析概括自民主改革后,x 藏的政治和人权状况有哪些改变?(分)材料五:八角街,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环形街道,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开始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八角街也是拉萨的象征。今天,从旅游者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拉萨老城区典型的藏族建筑的代表,也是一间间商业铺面,及一排排堆满藏族工艺品纪念品的货架。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新奇的纪念品,还可看到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在这里以各种方式与藏族商人砍价,同时还可体验到典型的藏族生活。材料六:外国游客在八角街繁华的八角街(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八角街也是拉萨的象征”?(4 分)7、 【参考答案】(1)加强 x 藏与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3 分)(2)同:政治上农奴都没有人身自由,是农奴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经济上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承担沉重的劳役。法律上农奴主可以审判农奴。 (4 分)异:旧 x 藏的法律更为残暴。旧 x 藏农奴的生命没有保障,而西欧农奴的生命有保障,主人不能任意杀害农奴。(4 分)(3)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立 x 藏自治区。通过普选,产生了自治区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担任了自治区各级领导职务。广大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成了土地的主人。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分)(4)是拉萨最古老的街道。是拉萨老城区藏族建筑的代表。是 x 藏商品经济繁荣的象征。是 x 藏对外开放的窗口。 (4 分)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迁徙 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 211 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 3 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 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 119 年统计,南方人口为 1648 万,到 1179 年已达 290 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 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 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摘自文化地理学回答: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在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向又有哪几种?主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8、 【参考答案】政府移民主要趋向: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积极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我国古代的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第一种趋向是“北农南迁” ,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第二种趋向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 原因: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 ,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社会特征:半殖民地性。9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 年 3 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四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