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失权制度_第1页
证据失权制度_第2页
证据失权制度_第3页
证据失权制度_第4页
证据失权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证据失权制度篇一:浅谈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目 录 一、民事诉讼失权制度与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简述1 (一)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简述1 (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简述2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问题,即证据失权制度的正当性2 (一)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首要价值基础公正3 (二)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效率价值4 (三)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约束力量4 三、我国目前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和构建5 (一)对我国目前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立法现状的分析5 (二)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构建6 结语8 参考文献9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若干问题。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设立是对民事诉讼过程中违背举证时限制度规定的一种救济制度。本文拟从以下四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概述,由民事诉讼失权的基本概念出发,进而引出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第二部分讨论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独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础,其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有助于实现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第三部分讨论的是国外法治发达国家的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和优越性,以及值得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借鉴的地方。最后,第四部分讨论的是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以及进一步的制度构建。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据失权 举证时限 公正 效率 构建 浅谈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 在现今法治日益完备的社会中,诉讼模式有逐步向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模式转化的趋势,因为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下,当事人是诉讼的主体,由其推动和主导着诉讼的进行,而一般当事人并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因而制定严格的诉讼失权制度,尤其是证据失权制度,更加有利于诉讼及时顺利的进行,也更有利于保证当事人正常行使诉讼权利,使当事人获得其参加诉讼所追求的法律效果,以达到实体上的公正和效率。因此,构建完善的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乃势在必行。 一、民事诉讼失权制度与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简述 (一)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简述 民事诉讼中的失权制度一直都是现代法学研究中的瓶颈,在法学家之间也引起了许多对于诉讼失权制度的纷争,且众说纷纭。仅对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概念的界定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民事诉讼中的失权是指当事人(包含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中原本享有的权利因某种原因或事由的发生而丧失。此种说法有其一定的正当性,但同时却忽略了在失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时限因素,因而也就缺乏完整的涵盖性。另有学者认为,民事诉讼中的失权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没有正当理由而未在法定或指定期限内行使诉讼权利,使当事人丧失其享有的诉讼权利。笔者较为赞同此种对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的定义。因为: 首先,民事诉讼的失权是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之中的,对于在诉讼过程之外的某些权利的丧失,如过了诉讼时效当事人便丧失胜诉权等此类的权利并不属于民事诉讼失权之中的“权”的范畴。其次,民事诉讼失权的主体是当事人,即原告、被告,也可包括广义上的当事人,即第三人,任何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权利的丧失都不属于此范畴。再次,民事诉讼失权中丧失的是诉讼上的权利而非实体上的权利。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诉讼上的权利和实体上的权利,诉讼上的权利包括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举证的权利等,实体上的权利则包括原告提出诉讼请求的权利,被告答辩的权利等,而在民事诉讼失权中所指的只是诉讼上的权利的丧失而不包括实体上的权利的丧失。最后,民事诉讼中的失权的原因是 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未在法定或指定期限内行使诉讼权利所致,如有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正当理由则可视为失权制度的例外情况。民事诉讼失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即证据失权、管辖权异议的失权、答辩失权和违反程序责问失权等等,而其中对于整个民事诉讼影响最大的当属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其拥有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比较特殊的特性。 (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简述 我们可以将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界定为:当事人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没有及时向法院提出的证据,在此后不得再提出,当事人因此丧失了证据提出权和证明权的一项制度。 证据失权制度和举证期限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密不可分。证据失权制度是举证期限制度的保证,设立证据失权制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作为对于违背举证期限制度的一种救济方式,即在当事人违背举证期限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情况下,法律设定证据失权制度使当事人因其不作为或不正当作为而丧失一定的诉讼权利以期其能够遵循举证时限的规定,使诉讼及时而顺利的进行。 诉讼失权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当事人对于其自身举证权利的一种处分,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或不正当的积极作为方式来行使自己对于举证权利的处分,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诉讼失权的设立也是对于当事人处分权的一种尊重,在越来越注重私权自治的民事诉讼中,符合法律文明、人性化发展的精神。 证据失权制度中所指的权利的丧失主要指的是举证权利的丧失以及逾期提供的证据将失去其证明的效力两方面权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 XX 年 12 月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此专门作了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此规定同时规定了未在举证时限范围内举证以及逾期举证的后果。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问题,即证据失权制度的正当性为何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这可以说明证据失权制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也可以说证据失权制度的存在有着其正当的理论基础,符合诉讼法上的基本价值要求。 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在我国的存在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如果要想在一夜之间将这种观念完全抛弃,那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空想而已,因为根本无法做到。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观念已经在慢慢的发生转变,程序的地位已经有了不少的提升,因为程序的重要性和价值已逐渐为立法者和司法者所认识。季卫东先生在其著作法律程序的意义中描述了程序的“理想状态”是,程序乃是法治之枢纽,足见其对程序的价值之认识。证据失权制度作为程序法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符合程序法中所要求的公正和效率的基本价值,同时也受到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一)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首要价值基础公正 民事诉讼中首要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公正,公正乃是法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民事诉讼中的公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指诉讼结果的公正,即法官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所达到的公正。 程序公正是指诉讼过程的公正,也是民事诉讼所关注的公正。主要的要求是在诉讼当中,法官的中立,法官不能和当事人双方有任何的利害关系,以免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当事人双方的平等,当事人双方必须享有相同或对等的诉讼权利,享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当事人享有程序的参与权,诉讼中的当事人必须要具有能够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的充分的参与机会以保证尽可能准确的发现案件真实情况以望法官作出公正的裁判;审理案件时必须公开进行,不仅审理过程要公之于众,审理结果也要公之于众。诉讼中最主要的公正要求就是当事人双方要拥有平等对抗的权利,能够拥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到对对方主张进行攻击和防御,面对对方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有能力进行对抗。 对于证据失权来说,程序安定的价值要求是其对公正的集中体现。程序安定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应当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来展开并做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程序安定的理念体现了对恣意的限制,对权利的制约和对秩序的尊重。民事诉讼失权制度集中反映了程序安定的内在要求,是程序安定理念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运用。 (二)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效率价值 公正的实现程度往往是和诉讼成本的投入成正比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在有限的司法资源范围内不可能无休止的去追求公正,很多时候都要兼顾诉讼成本的投入 篇二:如何理解和适用证据失权规则有关证据方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和适用证据失权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 34 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这是司法解释关于证据失权的规定。法官在适用证据失权规则的时候,要格外慎重。证据失权与程序上的失权如:管辖异议的失权、上诉失权、申请再审失权(弃权)是大不相同的。程序上的失权还有救济途径,证据失权如果孤立、片面或者机械地理解和适用,往往会在实践中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周,甚至在很多时候还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 36 条对申请延期举证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 43 条又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的证据,可以视为新的证据。 其实,所谓新的证据包括新发现的证据,还有新出现的证据,多数都是原先形成的证据,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或者无法知道的原因而提交的证据,有些人将其称为“新发现的老证据” 。还有一种是新形成的证据,如:新的鉴定结论等。 这样就引出一个问题,即当事人在原审中未能提出证据的能否导致其实体权利的丧失。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 第 39 条规定“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申请人因申请人的过错,请求补偿增加的差旅费、误工费第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请求赔偿其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可另诉” 。根据这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原审中未能提出证据的,不能因此导致其实体权利的丧失。这样规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中,都没有将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作为剥夺其实体权利的理由。 另一个因素就是规定了对当事人在原审中不举证的情况予以制裁。因为证据失权往往不是当事人的自愿,他不是弃权,由于程序的不可逆性,一旦认定证据失权,别无其他救济途径,但是,在具体民事制裁措施上,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 46 条的规定:“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由此增加的差旅、误工、证人出庭作证、诉讼等合理费用 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因此,在再审程序中对新的证据采信的原则是,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提出的新证据应当说明理由,因为当事人有责任及时举证,司法解释对于不及时举证的行为,不能予以鼓励或纵容。从公平正义的角度考虑,当事人对于自己在原审程序中没有举证的事实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民事制裁,但该责任不是以丧失实体权利的方式来承担的,即当事人未能举证的事实不能构成阻碍 其通过再审实现实体权利的依据。当事人因过错未能及时举证的,除承担对方当事人相应的费用和损失外,还应承担其他风险和不利后果。2、在当事人逾期提交的关键证据,而对方当事人不予质证时,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对当事人逾期提交的关键证据应当视为新证据的范畴,只要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认为自己在举证期限内对该关键证据不能举出的,法庭即应当认定该证据属于新证据的范畴。应当要求各方当事人对证据的真实性表态,即使相对方当事人认为此证据不属质证范畴的,也应当对此证据的态度做出如实记录,但并不必然要求其对证据所要证明的事实和目的做出表态。这样做是避免造成对当事人实体民事权利的实质性影响。 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也是追求案件事实的真实性。 审判实践中,一些当事人在庭审前不提供证据,在庭审中经常搞突然袭击,或者在一审不提供证据,在二审或再审中提供证据,达到拖延诉讼目的,这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干扰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浪费了有限的审判资源,成为妨碍诉讼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就证据失权问题作出规定的本意,就是约束那些有条件、有能力举证但却不诚信举证的当事人,决不能把它变成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游戏工具。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举证的,再审时提交就不能以新证据对待。如徐长江案(这类案件极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证据失权的案例。 这里举几个例子:原告在一审时未提供足够有效的证据,导致被判诉讼时效超过,但是二审时,原告(上诉人)补充提交了有关证据,二审法院认定了其提交的证据为新证据,而判决诉讼时效未超过,判决原告胜诉。实际上,这些证据在一审立案前已形成,在诉讼前这个案件的证据都已经固定、清楚了,只是当事人的举证能力有大有小,有的证据一审时举不到,有的证据举得到,只要当事人能说明正当理由,举不到的证据在二审时就视为新证据,在再审庭审前也视为新证据。 证据规则为了补救当事人举证能力方面的差距,使得案件尽量在二审或再审中追求实体公正,还是把一些没有举出来的证据当成新证据对待,只要不是故意隐瞒,二审法院以此为由判定胜诉并无不当。再如:在终审判决败诉后,因检察院提起抗诉而引起再审,检察机关在审查期间,委托审计部门对双方诉争的合伙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部门出具了审计结论,在审理中对审计结论是否可以“新证据”予以采信,并作为定案依据,审计结论中采用了当事人虽持有而未在一、二审中提出的证据。 这种情况,首先应当明确,检察机关在抗诉过程中,基本上还是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上,其所委托的审计应当属于单方审计,并非属于法定审计,该审计结论不能作为证据直接采信。法定审计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或者由法院直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委托人只能是人民法院而不能是其他的权利机构。由于检察机关的特殊地位,其不能够取代人民法院依法行使 委托审计权利的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