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篇一:古代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古代中国: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考点包括: (1)周朝的建立 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 “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 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 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 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线索】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制度较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设臵刺史、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 ;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 记录王朝大事) ;师(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 1046 年(时间) ;镐(都城) ;周武王(建立者) (2)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 “以藩屏周” 。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4)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 “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六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5)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 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 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国” “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 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 “家” 和“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 。 (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 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 “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把 “皇帝” ,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 ,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 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 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 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 36 郡后增至 40 余郡。 )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开灵渠。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1)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 (2)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 台) ,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演化为执行机构。 (3)地方制度:汉初为郡国制;刺史制度:武帝后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 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 13 个州郡(州、郡、县) ,派 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 ,掌军政大权, 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 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 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职权: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机构;尚 书省:行政机构;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 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地方政制:隋设州县;唐与隋制相同,分 10 道,作为监察区。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行使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政,与门下省并称“二府” 。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 (称三司使)掌财政,分宰相财政权。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 ;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 (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 地方:设州县;改“道”为“路” ,在州县之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权,以提高行政效率。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承元制,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地方:废行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设厂卫特务机构。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3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明宣宗,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 “票拟与批红” 。 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案件等。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 篇二:学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博物馆 1001 班 姓名任雪 学号 XX30804010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这一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利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 年。1905 年 9 月 2 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考试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不但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弊端的逐渐暴露,逐渐被历史淘汰。 一、 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成为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人的主要科目,因此人们一般把隋炀帝在公元 606 年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形成标志。隋唐科举制度的准确含义是,这是一种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征,以试艺优劣作为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选官制度。所谓“投牒自进” ,是科举考试的报名方式,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称为举子,举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上来的学生,这些人称为生徒;一类则是自己主动报名的普通士人,这些人称为乡贡。乡贡不须任何人的推荐,只要带上记录个人履历的“牒” ,就可以到各级州、县报名参试。宋代科举诸科逐渐集中到进士一科上,在各州的发解试、礼部省试之外又出现殿试。殿试登科后即授官;宋英宗时,一年一式改为三年一试。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常规定在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因考期在八月,故称“秋闱” ;会试于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在京师举行,称“春闱” 。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及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科举考试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到了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 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 ,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而且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科举考试有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政治变革会带动教育变革,教育变革也可能带动政治变革。唐朝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便组织大量的人力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各种经典进行了统一的选编,就象现在统一高考的参考教材一样,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付国学施行。 ”(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 。这些统一了的经典文本反过去又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 科举制度对宋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盛行都有很大影响。宋朝王安石进行变法,实行三舍法,开始把学校和科举联系起来,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等到了明清时期,学校和科举已经完全结合在一起,科举须由学校出身,而学校出身可以不由科举直接授官。学校的教学活动也围绕着这一核心,精研八股文,习为官之道,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附庸和培养官僚的基地。 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科举考试制度也能提高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 三、科举考试的弊端。 从公元 583 年开始科举到正式取消科举的 1905 年的1300 多年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根据科举及第的情况而划分新的社会贵贱阶层的新的社会阶层大分化,在大量人才被选拔出来充实官方政治组织机构的同时,也压抑了许多并不擅长于科举科目的其他知识人才,甚至导致了许多知识分子在科场连连失意以后而反过去仇恨和报复自己的祖国的异常情况!唐宋时代,特别是宋朝时期,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因为科举场上无门进士,而投身到少数民族政权中去挣出身,他们一旦在辽、金、西夏政权中谋求到了高位,他们攻击起自己的祖国,是毫不手软的。宋朝刚开国不久的嘉佑年间,一个叫张元的书生因为多次殿试失败,他十分愤恨宋朝当局,便投奔到西夏去充当了参谋,屡屡献策侵略宋朝国土。辽、金、西夏时代,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和部族因为尊循汉制,他们都在争夺汉地的知识分子为已所用,少数民族政权从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中得到了许多好处,汉地科举中落第的举子跑到少数民族政权中的谋求荣华富贵,在当时并不鲜见,汉地的教育学校好象是在专给少数民族政权培养人才一般。无可否认,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进入少数民族政权中供职,客观上,他们为融会中国各民族及其在传播汉族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的这种举动,同时也是中国各族长期内战的根源之一。科举考试不断发展,其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在 1313 年,元朝承接宋朝科举方法,并首次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科举版本,也就是要求参加科举人员发人员必须以朱熹的注释去理解圣人言论,这样,就压抑了许多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朱熹的思想文化开始占据了科举的重要位置,程朱理学就是这样借助科举而登上中国思想文化神坛的。四股文经过元朝和明朝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朝弘治九年,也就是 1496 年,在该年的会试题目责难于君谓之恭的作文要求中,八股文正式完善于世。八股文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而作文,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到了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 。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另外科举的目的,本来是隋唐以来国家打破身份地位和情面实行平等选拔人才的一种政治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所以,即使是科举考试,凡是有功名的考试,也就是秀才以上的考试,都有拜师门的习惯,也就是考取了功名的人都要拜本次主考官为自己的老师为恩师,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拜同年,这样,就在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和学术中,就造成了互相拉帮结派的情况。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存在着很严重的社会悖论情况,科举的公平目的往往因为科举的内容而互相矛盾,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副作用。 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科举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这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但总的来说,就科举考试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到了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篇三:二轮学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烂熟课标,砸牢基础;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二轮学案 1XX-3-2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内容: (2)特点: ; ; 。 (3)作用: ; ; ; 。 (4)瓦解: 。 2、宗法制: (1)目的: 。 (2)内容:。 (3)特点: 。 。 (4)作用: 。 。 。 。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2、两大基本矛盾: 。 3、趋势:。 4、发展历程: A、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 。 (2)中央:。 (3)地方:。 影响: 。 。 B、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 。影响:。 。 C、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特点:。 作用: 。 。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削实权(?权?) 。 制钱谷(?钱?) 。 收精兵(?兵?) 。 影响: 积极:。 消极:。 E、元朝的中央机构: 。 F、明朝加强的君主专制 措施: 。 影响: 。 G、清初加强皇权 措施:清初, 。 雍正设 。 影响:。 F、消亡: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5、作用: 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经济方面,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束缚了人才。 【知识梳理、重难突破】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3、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央:秦朝三公九卿;汉朝建立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初步确立三省体制;隋唐完善确立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置?二府三司? ;元朝设置中书省。 地方:秦朝实行郡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中后期州郡县制;隋朝州县两级制;唐实行道州县制;北宋实行路州县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以及藩镇制。 【典题训练,提升能力】 1、新华社报道,自 XX 年 1 月 1 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周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2、 史记周本纪: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3、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5、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期是唐代。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 6、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 ,安置在一个高约 2 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拖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大一统 D法治 7、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帝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8、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确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