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_第1页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_第2页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_第3页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_第4页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篇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有关规定 发布日期:XX-4-15 一、继续教育学分的标准、计算办法和依据 继续教育学分是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而设的计算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主要依据培训、自学、科技奖和论文(著)四大类折算,其计算方法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原各行业与市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联合发文确定学分计算办法的,仍按原办法执行;没有规定的,暂按下列办法计算并实施登记: (一)培训类 1参加市和区(市)各部门(单位),以及经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的继续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按实际学时计算学分(其中各种辅导性应试培训按实际学时折半计算学分),以颁发青岛市人事局统一印制的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单科培训结业证书(以下简称结业证书)为依据登记学分。 2参加省级及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脱产、半脱产等各类培训、进修学习,以及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高级研修班的,先按实际学习天数计算总学时和学分,再以主办单位颁发的证书为依据登记学分。 参加上述两类培训,学分计算标准一天为 5个学时,每 5个学时折算 1学分。每项培训计算和折算的学分,最多不超过 20学分。 3参加市和区(市)各部门(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范等,按实际学时折算学分,以组织单位颁发的结业证书为依据登记学分。如系本人主讲,按主讲一个专题计 2学分,依次递增。 4参加国际和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会及高级研修班等,每次按实际天数计算学时,以主办单位发给的证书或会议通知、与会人员名单为依据登记学分(参加不同级别、同一专题会议的,按最高级别登记,不得重复登记)。同时做主题演讲的,以演讲稿等说明材料为依据,分别增计 20学分、10 学分、8 学分、7学分。 5出国考察学习者,以考察报告或总结(XX 字以上)为依据,每次登记 3学分;出国讲学或出国留学进修者,以单位证明或进修证书为依据,每次时间在半个月内的登记 10学分;半个月以上至一个月的登记 20学分;一个月以上不满二个月的登记 25学分;二个月以上不满三个月的登记 30学分;三个月以上不满四个月的登记 35学分;四个月以上至半年登记 40学分;半年以上至一年登记 45学分;一年以上的每超过二个月增计 5学分。 (二)自学类 1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自学课程应根据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结合单位生产、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需要,以及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要求选定。 2自学任务的提出。自学任务可以采取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申报并经单位认定备案和单位统一安排两种方式进行。 3自学计划的申报。专业技术人员应于每年年底向所在单位提出本人下年度的自学计划,填报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自学申报认定备案表(一式两份),交单位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认定备案。经认定后的自学计划可以列入各单位的继续教育年度计划。 4单位下达自学任务书。各单位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继续教育年度计划时,可根据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科研发展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自学要求,并下达自学任务书。任务书应包括:学习内容、具体要求、学习参考资料、起止时间、学时计算、考核办法等项目。 5自学考核认定。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申报认定或单位下达的自学计划、自学要求,按时完成自学任务。专业技术人员自学情况,由所在单位组织考核。考核可采用考试、论文、答辩、应用成果和学习笔记等方式进行。经考核认定后,由单位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将考核情况填入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自学申报认定备案表内(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留存 1份,单位存档 1份),并以此表为依据,将获得的学分计入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中。6自学的学时计算。自学的学时计算由各单位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自学的内容、要求、参考资料和考核方式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自学学时折算学分,原则上累计不超过 8学分(学分计算以自学计划的天数折算)。 7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自学考试者,以单科合格证书或学校出具的有学籍编号的成绩证明单等为依据,每门登记 5学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承认的各种学历教育者,以录取通知书、毕业证和成绩单为依据,在规定的学制内每年登记 10学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以结业证书为依据一次性登记 30学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者,以学位证书为依据一次性分别登记 40学分和 60学分。 8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所在单位重大技术项目引进、安装、调试和重大技术项目改造期间,以单位出据的有关证明(项目合同、验收报告复印件和单位证明)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时间在半年内的计 10学分,超过半年以上的,每满 1个月增计 2学分,1 年最多可计 20学分。 (三)科技奖励类 接受该类继续教育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 1国家科技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计 200学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计 150学分,二等奖,计 100学分。 2省科技奖。获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计 100学分;获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计 80学分,二等奖,计 60学分,三等奖,计 40学分。 3市科技奖。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分别计 60学分、40 学分、20 学分;获市星火科技奖一、二等奖,分别计 40学分、20 学分。 (四)论文(著)类 1发表学术、技术论文,以发表论文的刊物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具有刊号的刊物,下同),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计 25、22、19 学分;在国内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计 15、12、9 学分;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计 10、7、4 学分;在市级刊物上发表,第一至第二作者分别计 5、3 学分。各种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计 1学分。 2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以主办单位颁发的证书、论文集或会议文件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计 20学分,全国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计 10学分,省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计 8学分,市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计7学分。有第二、第三作者的,依次递减 3学分。 在学术会议上以书面形式交流论文材料的,按下一级会议折算学分。 同一论文在不同级别学术会议上交流或被不同刊物上刊发的,按最高级别登记学分,不得重复登记。 3出版著作、译著,以出版物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由国家级出版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计40、37、24 学分;省(部)级出版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计 30、27、14 学分;市级出版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计 20、17、4 学分。 二、 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办法 (一)证书的印制、发放与保管 1 证书由市人事局统一印制(国家、省有统一规定的按规定执行,但应到市人事局备案)核发;各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号并登记存档。2发放对象,为我市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中在职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管理人员。 3继续教育证书编号由各区(市)人事局、市直各部门(单位)和驻青有关单位自行编写。如市南区编写为:市南继教 00001;即墨市:即墨继教 00001;海尔集团:海尔继教 00001号;实行人事代理的企、事业单位,由其负责人事代理的人才交流中心单独编号,如青人才继教 00001号,以此向后排列。 4.证书由市人事局加盖“青岛市继续工程教育协会”钢印后,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或单位统一保管使用。如有损坏或丢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由主管部门到市人事局补办。 (二)证书登记及验证办法 1登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后,一般应在 10日内持有关依据材料到本单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审核登记手续。该主管部门审核依据材料后,将接受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学分等情况分类登记在继续教育证书上,并由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否则无效。对弄虚作假的,证书原始登记内容和当年度继续教育学分全部作废。 2验证办法。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证书进行验证,验证具体办法如下: (1)日常验证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自行确定,并组织实施。青岛市人事局将不定期进行抽查。 (2)当年拟晋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和以考代评的人员,在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前,将其证书随同依据材料送青岛市人事局教育培训处审验,青岛市人事局将根据审验情况,出具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证明书 ,作为与晋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挂钩的依据;当年拟参加晋升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的人员,其证书分别由所属的区(市)人事局、市直各部门(单位)及驻青有关单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或负责其人事代理的人才交流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验证。 (3)验证内容为:证书内规定的项目是否如实填写并签证盖印;学分完成情况即每年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分;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要检查上一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到本次送验时,累计或平均每年完成的继续教育学分数。获得学分的依据材料即为验证的依据材料。 各区(市)人事局、市直各部门(单位)、驻青有关单位和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证书进行验证时,应将验证的结果如实填在证书的“年度考核情况”栏内,对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分者和未完成者,分别注明“完成”和“未完成”字样并加盖单位印章。青岛市人事局在审验时使用“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验专用章” 。 有关验证材料的报送具体办法,按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工作的通知(青人字199964 号)规定执行。 三、继续教育学分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晋升、评聘挂钩办法 自 XX年开始,我市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情况与晋升、续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考评挂钩,按照关于实施继续教育学分与晋升、续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考评挂钩有关问题的意见(青人发XX13 号)执行。 (一)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任职年限内要求晋升或续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时,其完成继续教育学分情况在推荐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选量化赋分表中体现一定分值,作为其晋升或续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依据之一。其中修满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的,在赋分 表中体现 10左右的分值。(二)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合格后,在向市人事局考试中心申报有关资格材料的同时,一并携带继续教育证书和获得学分的相关原始依据材料到市人事局教育培训处审验。对具备有关考试资格,并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任务的,市人事局考试中心将按期发放有关资格证书。对虽具备考试资格,但未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分者,须待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后再发给资格证书。 无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流动人员的职称评审材料和资格考试审核材料,由为其代理人事档案的同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按以上办法审验。 试行意见 摘自:关于实施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 (青人发XX19 号) 篇二:杭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杭州市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XX-2020 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 (中办发XX18 号)精神和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 157号) ,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即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折算成学分,以实名制形式和学分累计的方式进行登记。第二条 纳入学分制管理的继续教育活动,是指接受各种面授培训(含境外) ,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项目,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发表论文,出版论著,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考试,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和课程进修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网络课程的培训。 第三条 学分制管理对象为我市各级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中,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的人员。 第四条 学分制管理实行市直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县(市)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体制。 第五条 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主管全市学分制管理工作;市城乡建委、经信委、教育、卫生、财政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学分制管理工作;各区、县(市)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负责本地区的学分制管理工作。 第六条 受市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委托,杭州市继续教育协会承担全市学分制管理日常工作。各区、 县(市)学分制管理日常工作可委托当地继续教育协会承担。第二章 学分设置 第七条 继续教育学分原则上按参训学时设置分值,由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组成。 第八条 必修课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修习的课程,如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等;选修课是旨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课程,如人文素养类科目等。 第九条 专业技术人员每人平均每年须完成培训学分不少于 72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 48分。同一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周期内可累计计算学分。 第十条 学分折算 (一)接受面授培训每小时设定为 1学时,1 天设定为 6学时,每个学时折算为 1学分。 (二)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历(学位)教育和课程进修,每年折算必修课学分 72分;非专业相关的学历(学位)教育和课程进修,每年折算选修课学分 24分。 (三)参加境外培训 15天以内的,折算必修课学分48分;15 天以上的折算必修课学分 48分、选修课学分 24分;30 天以上的折算必修课学分 96分、选修课学分 48分;60天以上的折算必修课学分 144分、选修课学分 72分;3个月以上的折算必修课学分 360分。 (四)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考试,每年每个合格科目折算必修课学分 36分。 (五)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每个模块折算选修课学分 6分;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折算为选修课学分 24分。 (六)参加学术会议 1、国际性组织举办的学术会议:折算必修课学分 24分(书面交流者,另加 18分;大会发言者,另加 24分) ; 2、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会议:折算必修课学分 12分(书面交流者,另加 9分;大会发言者,另加 12 分) ;3、省级部门举办的学术会议:折算必修课学分 9分(书面交流者,另加 6分;大会发言者,另加 9分) ; 4、市级部门举办的学术会议:折算必修课学分 6分(书面交流者,另加 3分;大会发言者,另加 6分) 。 (七)参与科研项目 1、国家级课题(项目): 主课题(项目)组人员:按职责大小和完成课题(项目)所经历年度(下同) ,前 10名人员每年分别认定完成必修课学分 96分、90 分、84 分、78 分、72 分、66 分、60分、54 分、48 分、42 分; 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 5名人员每年分别认定完成必修课学分 72分、66 分、60 分、54 分、48 分; 2、省部级课题(项目): 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 6名,每年分别认定完成必修课学分 72分、66 分、60 分、54 分、48 分、42 分; 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 3名,每年分别认定完成必修课学分 60分、54 分、48 分; 3、市厅级课题(项目): 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 3名,每年分别认定完成必修课学分 48分、42 分、36 分; 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 3名,每年分别认定完成必修课学分 36分、30 分、24 分; (八)出版著作(译作)或发表论文 1、出版著作(译作):每万字折算必修课学分 12分。2、发表论文(译文): 核心期刊:每篇折算必修课学分 24分,第一作者另加 9分; 一般期刊:每篇折算必修课学分 12分,第一作者另加6分;正式期刊的增刊及内部刊物:每篇折算必修课学分 6分,第一作者另加 3分。 (九)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1、获得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的,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180分;获得其他国家或地区授权发明专利的,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90分; 获得国外实用新型专利的,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72分; 获得国外外观设计专利的,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36分。 2、获得国内发明专利的,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90分;获得国内实用新型专利的,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42分; 获得国内外观设计专利,每项折算必修课学分 18分。(十)同一成果或内容,按最高学分折算计算,不重复计算。 第十一条 在线继续教育学分 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在线学习,根据课程内容和时间设定学分,由系统自动登分。 第十二条 各区、县(市)和市直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如需在“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增设培训课程的,须报市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审核备案后,核定相应学分。 第十三条 完成省或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的,视作完成当年学分要求。 第三章 学分登记 第十四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必须登记到“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网站 ()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各级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市直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及个人可通过该系统查询相应的培训学分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记载的结果,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和验审的依据。 第十五条 学分申报主体及流程 1、市直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县(市)设立二级管理员,各单位(含继续教育基地)设立三级管理员。 2、接受境外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项目,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发表论文,出版论著,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考试,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和课程进修等所获学分由各单位负责申报。各单位管理员在成果类学分申报栏进行网上申报,同时上传相关证明资料,按隶属或属地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由系统登分。学分申报须在项目结束后 60天之内完成,12月份的学分申报截止日期为 12月 30日。 3、接受各种面授培训的学分由继续教育基地负责申报。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员在培训项目申报栏进行网上申报,同时上传面授培训实施方案等资料,按隶属或属地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组织和人力社保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继续教育基地按实际培训情况进行登记,由系统登分。项目申报原则上每季度一次,分别在 1月、4月、7 月、10 月。 第四章 学分运用 第十六条 每年的 1月 1日至 12月 31日为一个学习年度。 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要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的内容为该年度学分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存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及时反馈给本人。 第十七条 学分完成情况是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篇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文-国务院部委规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已经 XX年 8月 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 70次部务会讨论通过, 现予公布,自 XX年 10月 1日起施行。 部长 尹蔚民 XX 年 8月 1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继续教育活动,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称继续教育) ,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继续教育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 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适应岗位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第五条 继续教育实行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机制。 国家机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六条 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对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制定继续教育政策,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和组织实施。 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本行业继续教育的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 第二章 内容和方式 第七条 继续教育内容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需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知识。专业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应当掌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知识。 第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应不少于 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下列方式参加继续教育的,计入本人当年继续教育学时: (一)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学习; (二)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 (三)参加远程教育; (四)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等活动; (五)符合规定的其他方式。 继续教育方式和学时的具体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单位发展战略和岗位要求,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或者参加本行业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为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供便利。 第十条 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者经用人单位同意利用工作时间,参加本单位组织之外的继续教育活动。 第十一条 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有职业资格要求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提供保障。 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人员经用人单位同意,脱产或者半脱产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与劳动者的约定,支付工资、福利等待遇。 用人单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之外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双方应当约定费用分担方式和相关待遇。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可以与生产、教学、科研等单位联合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建立生产、教学、科研以及项目、资金、人才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模式。 第十四条 国家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继续教育项目、区域人才特殊培养项目、对口支援等方式,对重点领域、特殊区域和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给予扶持。 第三章 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十五条 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有关学习纪律和管理制度,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继续教育费用的,用人单位不得指定继续教育机构。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应当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者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登记或者注册的必要条件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种类、内容、时间和考试考核结果等情况进行记录。 第十八条 依法成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称继续教育机构)可以面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继续教育机构应当具备与继续教育目的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教材和人员,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继续教育机构应当认真实施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向社会公开继续教育的范围、内容、收费项目及标准等情况,建立教学档案,根据考试考核结果如实出具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证明。 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二十条 继续教育机构应当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学者,建设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第二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遴选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在继续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