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 页 共 51 页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单 位 中心小学 主备人 参入集体备课人员 王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是让学生初识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又通过回忆录及诗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和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内容简介:17、 少年闰土这是鲁迅笔下少年时期的玩伴,本文通过四件事介绍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闰土。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19、 一面一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一面“ 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见过一面的事情,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热爱劳苦大众和对进步青年的关怀,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决心踏着先生足迹前进的真挚感情。20、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通过诗文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爱戴之情。【单元总体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重要句段。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5、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 页 共 51 页6、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7、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对比写法。8、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建议】在本单元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鲁迅资料,让学生对鲁迅有个总体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多读多悟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单元教学时间】建议本单元课时数为 12 课时17、 少年闰土 2 课时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 课时19、 一面 1 课时20、 有的人 1 课时词语盘点 1 课时口语交际 1 课时作文 3 课时回顾拓展五 1 课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3 页 共 51 页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 2015.8.22单 位 中心小学主备人王梅凤课 题 第五单元少年闰土第一课时课 型 精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胡成本 刘洪杰毕玉成教材简析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闰土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4 页 共 51 页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一预习探究、谈话: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板书课题。3、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 ;允(厶或儿) ;畜(亠) 。 正音。 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1、仔细观察课件中的词语,读准字音。2、特别留意生字中的特殊部首。3、给相关的生字找同音字、形近字,巩固生字的音形义。谈话导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顺势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生字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搜集作者的一些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二合作交流1、齐读课题,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2、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说出自己读课题之后的疑惑,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并画下相关的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想一想、画一画中对课文有个总体的认识,形成初步的情感体验快速浏览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三品读体验一、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有关闰土外貌的句子,通过描写感受闰土的年少活泼和健康可爱。这一环节教会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的方法。记忆中闰土的形象以及外貌和动作的描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5 页 共 51 页、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 的“ 圆”、 “小毡帽”的“ 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 划掉,然后换上“ 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体会出闰土“健康” 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 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二、理清四件事的顺序、提问:闰土和“我“ 在一起,给“ 我”讲了哪些事?、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师生评论,调整板书:2、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理清四件事情的顺序,并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探讨的能力在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为什么?把我和闰土的对话找出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6 页 共 51 页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板书设计雪天捕鸟少年闰土 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教学反思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们初步阅读鲁迅的文章,也是“初识鲁迅”的开始,对于文中半白半文的语言风格,有些不好接受。因此,理解文中几个关键的词语,不容忽视。经过外貌对比,学生们学会了观察,感兴趣了,就有了阅读的兴趣,不用老师逼着他们,学生也会主动地去读书了。为以后写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7 页 共 51 页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 2015 年 8 月 20 日单 位 小学主备人王孝来课 题 第五单元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 型 精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胡成本 刘洪杰毕玉成教材简析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知识与能力: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2、背诵第一自然段。过程与方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8 页 共 51 页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一复习导入1、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鲁迅的了解。2、 教师检查学生上一课时的学习收获1、 介绍自己对鲁迅的了解2、 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以学生的收获定位教师的教学,以学定教,从而展开学习。二学习看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1、 找一找文中有几件事描写了闰土的动作。看瓜刺猹这部分,可以看出闰土的什么性格?哪个地方最有趣?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9 页 共 51 页瓜刺猹3、学生畅谈(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 (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 (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 (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 (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适时板书:聪明 勇敢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 ;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 (深蓝的天空) ;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 ;什么样的西瓜地, (碧绿的西瓜地) ;什么样的银项圈, (明晃晃的银项圈)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 “其中有一个少年”“ 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1)学生找后回答。2、谈谈哪件事印象最深刻,说出原因。3、闭上眼睛想象看瓜刺猹的画面,讲给同桌听一听。4、找出描写闰土勇敢刺猹的词语,交流。看动画演示。5、再次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0 页 共 51 页(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9、 “看瓜刺猹” 动画演示(1)再次体会感情(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重点指导朗读三学习捕鸟捡贝壳1、说说“看瓜刺猹” 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4、适时演示“捕鸟” 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适时板书:见识广 扫、支、撒、拉5、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 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2、再读课文,体会捕鸟、捡贝壳的精彩场面,感受闰土的知识丰富。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学,做到学以致用,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四、巩固延伸1、 师: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2、评一评:少年闰土或少年鲁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1 页 共 51 页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捕 鸟捡 贝 壳通过教学我深有体会,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如何保留传统教育精华,在揉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种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创新,使自己的教学取得更大进步。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2015 年 8 月 20 日 单 位小学 主备人 王孝来课 题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 课 型 精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王秀荣 吕洪艳赵西利教材简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表现了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崇高品质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会理解运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事例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3、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格2、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教学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2 页 共 51 页重点 2、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及生活背景,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3、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一预习探究1、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今天我们就和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一起走近这位伟人,感受他高贵的品格(板书课题)2、交流资料,了解鲁迅(出示鲁迅资料)3、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了解鲁迅。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文章结构。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自然的引出课题。通过交流资料使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生活背景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在领悟文本时更加深入透彻。课题质疑:和别人眼中的鲁迅有什么不同?二合作交流1、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2、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深切怀念、读水浒传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3,五位同学合作读文, (师适时纠错,评价)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4、交流读书收获,明确中心句(师出示句子,生齐读两遍)通过同桌合作,逐步概括出每段的小标题,并再次读文,找出中心句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加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空行为标志,看看课文分几部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3 页 共 51 页三品读体验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品读课文 2、3、4、5 段,可打乱原文的次序,重点学习 3、4 段3、学习第 3 段 谈碰壁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2) 、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3) 、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4) 、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5) 、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 “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6) 、师:同学们想一想,谈“ 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7) 、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围绕中心寻找相关事件,品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抓住“碰壁” 一词,理解其原意是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真正含义是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 3 段读文找出鲁迅先生救助车夫时的动词,有扶、洗、敷、扎、掏、叫、给等,体会到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同情劳动人民。找到描写环境的句子, 本部分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的结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展开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全打乱原文的次序,有详有略的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和自己的理解,理解文本,体悟人物内心。黑洞洞指什么?碰壁指什么?让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去理解。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4 页 共 51 页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学习第 4 段救助车夫(1) 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2)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鲁迅是怎样的身份?结合画面,谈感受。(3)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4)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思考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 、指导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5 段(1) 、指导学生总结以上两段的学习方法(2) 、出示自学提示,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段中“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两个词语什么意思?伯父的话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带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再读第 4 段。总结学习方法:先读文,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透过事件体会先生的高贵品质,有感情读文完成老师的问题,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和教育孩子和关心劳动人民的特点通过读文,学生理解“惊异”的意思和原因,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正是伯父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以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最后学习第一段,是从救助车夫的段落中,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一说从这些此种种能体会到鲁迅的什么情感?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5 页 共 51 页女佣的话主要讲了哪两个意思?(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习 1 段深切怀念(1) 、师:正是因为鲁迅先生为(生接读后面的句子) ,在他去世后,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深切怀念,速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惊异什么?你感到惊异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刻人们的心情(2)这段与其他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3)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爱戴之情,来朗读这一段(指名读,评价)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利于突破重难点。四、巩固延伸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2 (大屏出示有的人 )配乐齐声朗诵。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教学反思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受人尊敬,以笔为武器,勇敢的战斗。学习时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更加敬佩鲁迅的高尚品格,受到了很好的爱国爱民的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6 页 共 51 页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2015 年 8 月 20 日 单 位中心小学 主备人 王孝来课 题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课 型 精读课文参入备课人员 王秀荣吕洪艳教材简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表现了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崇高品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会理解运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事例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3、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7 页 共 51 页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格2、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教学重点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2、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教学难点 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及生活背景,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3、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一总结全文探究写法1、通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爱憎分明、关心青少年成长、同情帮助劳动人民等)2、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总结对鲁迅的了解,归纳怎样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特点的放法。总结对鲁迅的了解,归纳怎样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特点的放法。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情等关键性词语,体会人物品质,领悟文章中心的学习方法。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1)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理解什么是中心思想,结合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习让学生理解好、运用好课堂上所学的深化对学生的爱国爱人们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8 页 共 51 页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白杨 ,作者描写了白杨的高大、挺秀、坚强, 。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明白作者借赞美白杨,来歌颂边疆建设者)(3)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美小站白杨树来歌颂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贤精神。这也就是白杨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2)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 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讨论修改填写答案。 (4).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加深爱憎分明思想的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19 页 共 51 页“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三积累运用(1)抄写本课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抄写、仿写练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作业巩固推荐阅读鲁迅一书。课下继续了解鲁迅先生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反思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0 页 共 51 页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生将人实在实践中具体体现,紧密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纲学生认识,又受到思想教育,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了理解和语言文字的水平。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2015 年 8 月 20 日 单 位小学 主备人 柏建云课 题 第 五 单元一面课 型 略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朱其海 朱孟江胡发文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 1932 年秋天, “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1 页 共 51 页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 “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 ,因而人物形象“模糊” ,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的浓郁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思念和尊敬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2、理解、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并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的含义。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 毁灭 铁流及鲁迅的资料。教师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一预1、导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我们有一面之缘的人真可谓是千千万万,可是能够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却是微乎其微,甚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2 页 共 51 页习探究至是没有。然而,一位普通工人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在四年后,鲁迅先生逝世之际,他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写出了一篇文章一面 ,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哀思。那这“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又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2、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鲁迅)能介绍一下他吗?本文的作者是谁?(阿累)能介绍一下他吗?(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 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 罢工,1936 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3、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2 快速读文,认真思考。1、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2、查找、交流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面是指谁和谁的一面呢?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二合作交流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文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在什么地方?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2、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锻炼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一、品读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1、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吗?(瘦)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在旁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3 页 共 51 页三品读体验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与感受。3、文中共三处外貌描写,指名学生读出来,教师幻灯出示:a、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c、我很惊异的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这是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4、教师小结:这三处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而近,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是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今后我们写作应该注意这种写作方法。1、 1、学生勾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进行思考并作好作批注。2、让学生谈体会,勇于发言。能力,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来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好这一点。2、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仔细品读有关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及课文最后两段,突破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画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敢于大胆和同学们交流,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值健康于不顾,吧整个生命献身革命事业的品质。 让学生体会虽然瘦但很精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4 页 共 51 页5、在这三处外貌描写中,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瘦”的这一特征呢?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请你从文中找出答案。(“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瘦”字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6、想像一下,鲁迅先生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述一下。7、除了“瘦” ,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 “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 )精神矍铄、意志顽强8、是的,鲁迅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9、鲁迅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 , “那竹枝似的手指” , “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 ,这不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吗?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二、品读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我们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知道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那么从他的言3、发挥想象,理解知识点。4、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神。多读,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5 页 共 51 页行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自然段,想一想,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2、鲁迅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是那么的谦逊;那微笑点头,蕴涵了他对青年一代的信任和希望啊!那么,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3、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讨论。4、是啊!“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一面”给人的力量又是无穷的,作者时刻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5、默读课文自然段,想一想,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谈谈自己的体会。质。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四、巩固延伸1、在鲁迅先生逝世时 13 周年的时候,诗人臧克家曾经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纪念鲁迅的诗。让我们一起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一起朗读这首诗吧!(学生一起朗读有的人 )2、作业:以老师或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注意体现性格特征。板书设计远景:在远处(无意地) 外貌描写 近景:在近处(有意地)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教学反思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值健康与不顾。从外貌描写的巨资去展开教学,来体现鲁迅先生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6 页 共 51 页特写:在眼前(仔细地) 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 2014 年 8 月 20 日单 位小学 主备人 卢克娜课 题第五单元有的人 课 型 略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薛维亮 刘志英 卢克玉教材简析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居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7 页 共 51 页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查资料,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扫清阅读障碍。2、初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活、死、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3、再读诗歌,说一说诗中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是怎样做的。想一想作者眼里鲁迅是个怎样的人。4、品读诗歌,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5、诵读诗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课前准备制作上课用的图片,课件。查阅作者臧克家的资料以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一预习探究1、图片导入:请同学们观看一幅图片(某美丽的风景区有很多游客,他们中有的人在欣赏美景,有的人在树上、石壁上乱涂乱画,有的人在拍照留念。 。 。 。 。 。 ) ,看图后,学生谈感想。2、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文明的使者,也有践踏文明的无耻之徒。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臧克家走进有的人,也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板书课题:有的人3、介绍作者臧克家和写作背景。4、自由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1 看图片,谈感想。2、学生自由读诗歌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更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所以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2、在课堂中引入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就导入:有这样一位为人,它一生笔耕不缀,用文学作品 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是谁?让我们走进。 。 。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28 页 共 51 页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然后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很快让学生明白当时写作的心境,从而理解写作的目的。二合作交流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有的同学读一会还想一会,也有的同学动笔记一记。现在让我们集合大家的力量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内容:1、小组交流: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全班交流:诗中写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和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第一部分(第 1 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 第 2、3、4 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 5、 6、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1、小组交流: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朗读诗歌。“小组内交流”强化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学生的水平不同,知识经验不同,预习的收获不同,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存在着差异。小组内交流的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