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堂实录_第1页
《水》课堂实录_第2页
《水》课堂实录_第3页
《水》课堂实录_第4页
《水》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课堂实录一、观察水是什么样师:水是什么样的东西?今天大家一起来研究它。 (板书:水)桌上有水槽,两个杯子,每人有一支干净的筷子。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玩中发现水是什么样的东西,看看等一会谁能说得最全面。评:资料结构的含义是清楚的。但个别地方还可以研究,这在后面将说到。(同学玩水,教师到各组巡视,偶尔同同学交谈,持续时间为 5 分钟。 )师:大家玩得很高兴,现在说说水是什么样。(刘默耕老师看了教学录象后,认为说“试”好,防止说“玩” ,培养同学认真细致地观察,不是“玩” 。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白色的。(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下同学的发言:没有味道、白色。以后每个同学发言都简要写在黑板上。)生:把杯子里灌进水,杯子就沉下去,不灌水杯子就浮着。小杯装满水,倒进大杯里去,装不满大杯。评:这里,同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不是水,而是杯子的容积了。同学熟悉的杯子,是作为容器的杯子,假如教师在巡视时不加指导,同学的研究对象可能随意改变。假如这两个杯子是想让同学得出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从而为建立“液体”这个概念提供表象,那么选用的两个杯子形状差异还可以大一些,比方说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但要注意引导同学观察水,而不是杯子自身,即观察水装在杯子里的形状或压在水槽里排开水的形状等等。师:你说的是不是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小杯子里的水装不满大杯子,那该怎么写(同学同意写成装不满。 )生:水是冰凉的。生:用小棍棍搅动水,水会冒泡泡,用手搅水,水也会冒泡泡。生:水抓不住,一抓就掉下去了。(老师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把他怎样抓扮演给大家看看。同学用一只手伸进水里去抓,手一离开水,手上的水就往下滴。老师用两只手抓水。 )师:这样的情况该怎么说,我怎么写?生:水掉了,又流到水槽里了。师:写成“水会流”可以吗?评:可以看出,教师是把让同学建立“液体”的要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里反复引导同学感知、体验,以后几处都是这样。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同学同意)生:在水里的筷子我看见是弯的。师:你说的两层意思:一是放在水里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二是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到水里的筷子。这种情况怎么说?生:水是透明的。生:一个东西搁在水里,外面可以看见。(教师把一支筷子放在水槽反面,让同学从另一面透过装满水的水槽看筷子,同学说看得见。 )生:这叫透明。生:水放在缸里面,缸里的水也晃动。师:他说的晃动,同黑板上写的哪一条有点相象?生:跟冒泡泡一样。生:跟水会流下来是一样的。生:要是使劲晃,水就会流出来。评:看来,教师有点性急。其实这时还无须归类。这时应让同学从各方面感知研究对象,准确而细致地表述感知的结果,这是达到本课教学目的的基础,因此要让同学充沛地说。以后几个同学都说出了很有价值的现象:“跟水会流下来是一样的” , “要是使劲晃,水就会流出来” ,还有的同学将手指插进水里又抽出来等等,可惜没有让同学充沛地说。其实,同学感知的积累的表象越充沛,形成概念也就越容易师:刚才有同学做了这个动作(嗅) ,是什么意思?评:这时的启发是必要的, “水没有气味”不是很显著的特征,同学容易忽略过去。这些地方正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生:水闻不到香味和甜味。生:水是淡的。生:水没有味,没有香味和甜味。评:请注意同学这种表达方式。这个问题后面还要涉和到。师:谁来说说,闻到水是什么气味?生:水有气味。生:气味是低的。师:有没有香气味、臭气味?生:没有。师:水是淡的,没有气味。(黑板上记录同学的发言如下:水是没有味道白颜色装不满冰凉冒泡泡水会流透明没有气味)二、整理对水的感知师:看看黑板上写的,大家有没有意见?生:水什么颜色也不是。评:这句话问得好,也许教师仅想调整同学的语言,实际上却协助同学深化了思维。前面一个同学说:“水什么颜色也不是” ,后一个同学说:“水没有颜色” 。看来内容一样,但表示了思维的两种水平。前者没有脱离具体的参照物,他的思维操作过程是:水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绿色的,也不是紫色的,因此,只能得出:“什么颜色也不是”这种水平的结论。而经过教师提问之后,同学的思维操作过程变了,已经舍去了红、绿、紫这些具体特征,笼统为不借助具体事物支撑的“颜色”这个概念。一个概念的笼统程度越高,它的适应范围也越广。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地方。是否抓住了这些地方发展同学的思维水平,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教师幼稚的重要标志。师:“什么颜色也不是”该怎么说?生:水没有颜色。(师擦去“白颜色”的“白”字,改为“没有”。 )师:“装不满” ,水能从小杯子倒进大杯子,这同哪位同学说的是一回事?师:倒过来,倒过去,就是水会流。 (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装不满” 、 “冒泡泡” 。 )评:这些地方处置得粗糙了一些。教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都是同学观察到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好每件事实都要有交代。这些事实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与水的特点没有关系的。如“装不满”实际上比较两个容器的大小;一类是与水的特点有关系,需要用概念来表达,如“水没有颜色”之类;还有一类虽然也与水的特点有关,但现在还不可能用概念来表达,但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如“冒泡泡” ,既反映的空气不容易被水溶解,又反映了水有外表张力,还反映了被水裹进去的空气密度比水小。又如“筷子变弯了”反映了水和空气的折光率不同。这些现象可以告诉同学也是水的特点,但现在不研究,以后可以研究,不要简单地擦去完事。这可能反映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得出具体结论而忽视志趣、能力培养的保守教学思想的倾向。师:你们说了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冰凉的、透明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他从来没见过水,听你们说了水,会不会把这个(教师出示一块玻璃)当成是水,它也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冰凉的、透明的东西。你们怎样跟他讲?评:这个设计很好,从协助同学建立“液体”这个概念动身,在同学已形成较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创设一点矛盾,激发同学思维。从实际效果来看深化了同学对“液体”的认识。生:那是玻璃。生:不会把玻璃当成水。师:为什么?生:因为水是软的。生:水会流动,它不会流动。生:玻璃是硬的。师:(教师把白色的小石子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里)这样是不是流动?生:不是的。生:因为石头一倒会响。生:它有颜色。生:水不是这样的,水是一起流下去的,不是一个一个往下掉。生:要是用手摸水,手是湿的。师:那么玻璃呢?生:它是硬的。生:很硬。师:水呢?生:很软。师:我现在把石头倒到桌子上,大家看怎么了?生:石头倒在桌子上不会流,水倒在桌子上会流。生:它是堆在一起的。生:装在杯子里挤在一起,倒在桌子上是松的(意思是“散开” )师:水会流动,石头不会流动,我们把像水这样会流动的东西叫做液体(板书“液体” ) 。师:玻璃也是冰凉的。 (同学同意把冰凉两个字去掉)现在谁能全面说一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生:(对着黑板上写的说)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液体、透明的。师:说得很好。我们再把黑板上的记录整理一下,说起来方便一些。 (教师把“液体”两字移到“透明的”的后面,请一个同学说一次,大家一起说一次。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认识水是怎样的物体,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进上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这 20 分钟的课堂实录是这节课的主体局部,也基本上反映了这节课的实际状况。这节课最胜利的地方,是让同学充沛感知研究对象。同学经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相当丰富的事实,积累了表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有关水的特征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些结论不是教师硬塞给同学的,而是同学自身动手动脑,从亲身观察自然现象中笼统、概括出来的。正在这一点上,这节课体现了自然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主要效果。这节课在引导同学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概念这个环节上处置得也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协助同学建立“液体”概念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同学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较好。但是,也反映了当前自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急于得出具体结论而影响同学的思维充沛展开,就本课来说主要表示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同学通过感知获得的资料,假如教师认为与本课的具体结论没有直接关系的话,往往处置得比较简单。教师可能希望带领同学一帆风顺地直奔结论,因而失去了培养同学的志趣和能力的极好机会。二是教师在同学研讨中急于对与具体结论有关的问题简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而使同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教师满意的答案上,而难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更不能认真汲取来自同学间的信息,根据自身获得的事实,得到自身的结论。一、观察水是什么样师:水是什么样的东西?今天大家一起来研究它。 (板书:水)桌上有水槽,两个杯子,每人有一支干净的筷子。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玩中发现水是什么样的东西,看看等一会谁能说得最全面。评:资料结构的含义是清楚的。但个别地方还可以研究,这在后面将说到。(同学玩水,教师到各组巡视,偶尔同同学交谈,持续时间为 5 分钟。 )师:大家玩得很高兴,现在说说水是什么样。(刘默耕老师看了教学录象后,认为说“试”好,防止说“玩” ,培养同学认真细致地观察,不是“玩” 。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白色的。(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下同学的发言:没有味道、白色。以后每个同学发言都简要写在黑板上。)生:把杯子里灌进水,杯子就沉下去,不灌水杯子就浮着。小杯装满水,倒进大杯里去,装不满大杯。评:这里,同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不是水,而是杯子的容积了。同学熟悉的杯子,是作为容器的杯子,假如教师在巡视时不加指导,同学的研究对象可能随意改变。假如这两个杯子是想让同学得出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从而为建立“液体”这个概念提供表象,那么选用的两个杯子形状差异还可以大一些,比方说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但要注意引导同学观察水,而不是杯子自身,即观察水装在杯子里的形状或压在水槽里排开水的形状等等。师:你说的是不是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小杯子里的水装不满大杯子,那该怎么写(同学同意写成装不满。 )生:水是冰凉的。生:用小棍棍搅动水,水会冒泡泡,用手搅水,水也会冒泡泡。生:水抓不住,一抓就掉下去了。(老师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把他怎样抓扮演给大家看看。同学用一只手伸进水里去抓,手一离开水,手上的水就往下滴。老师用两只手抓水。 )师:这样的情况该怎么说,我怎么写?生:水掉了,又流到水槽里了。师:写成“水会流”可以吗?评:可以看出,教师是把让同学建立“液体”的要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里反复引导同学感知、体验,以后几处都是这样。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同学同意)生:在水里的筷子我看见是弯的。师:你说的两层意思:一是放在水里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二是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到水里的筷子。这种情况怎么说?生:水是透明的。生:一个东西搁在水里,外面可以看见。(教师把一支筷子放在水槽反面,让同学从另一面透过装满水的水槽看筷子,同学说看得见。 )生:这叫透明。生:水放在缸里面,缸里的水也晃动。师:他说的晃动,同黑板上写的哪一条有点相象?生:跟冒泡泡一样。生:跟水会流下来是一样的。生:要是使劲晃,水就会流出来。评:看来,教师有点性急。其实这时还无须归类。这时应让同学从各方面感知研究对象,准确而细致地表述感知的结果,这是达到本课教学目的的基础,因此要让同学充沛地说。以后几个同学都说出了很有价值的现象:“跟水会流下来是一样的” , “要是使劲晃,水就会流出来” ,还有的同学将手指插进水里又抽出来等等,可惜没有让同学充沛地说。其实,同学感知的积累的表象越充沛,形成概念也就越容易师:刚才有同学做了这个动作(嗅) ,是什么意思?评:这时的启发是必要的, “水没有气味”不是很显著的特征,同学容易忽略过去。这些地方正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生:水闻不到香味和甜味。生:水是淡的。生:水没有味,没有香味和甜味。评:请注意同学这种表达方式。这个问题后面还要涉和到。师:谁来说说,闻到水是什么气味?生:水有气味。生:气味是低的。师:有没有香气味、臭气味?生:没有。师:水是淡的,没有气味。(黑板上记录同学的发言如下:水是没有味道白颜色装不满冰凉冒泡泡水会流透明没有气味)二、整理对水的感知师:看看黑板上写的,大家有没有意见?生:水什么颜色也不是。评:这句话问得好,也许教师仅想调整同学的语言,实际上却协助同学深化了思维。前面一个同学说:“水什么颜色也不是” ,后一个同学说:“水没有颜色” 。看来内容一样,但表示了思维的两种水平。前者没有脱离具体的参照物,他的思维操作过程是:水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绿色的,也不是紫色的,因此,只能得出:“什么颜色也不是”这种水平的结论。而经过教师提问之后,同学的思维操作过程变了,已经舍去了红、绿、紫这些具体特征,笼统为不借助具体事物支撑的“颜色”这个概念。一个概念的笼统程度越高,它的适应范围也越广。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地方。是否抓住了这些地方发展同学的思维水平,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教师幼稚的重要标志。师:“什么颜色也不是”该怎么说?生:水没有颜色。(师擦去“白颜色”的“白”字,改为“没有”。 )师:“装不满” ,水能从小杯子倒进大杯子,这同哪位同学说的是一回事?师:倒过来,倒过去,就是水会流。 (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装不满” 、 “冒泡泡” 。 )评:这些地方处置得粗糙了一些。教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都是同学观察到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好每件事实都要有交代。这些事实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与水的特点没有关系的。如“装不满”实际上比较两个容器的大小;一类是与水的特点有关系,需要用概念来表达,如“水没有颜色”之类;还有一类虽然也与水的特点有关,但现在还不可能用概念来表达,但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如“冒泡泡” ,既反映的空气不容易被水溶解,又反映了水有外表张力,还反映了被水裹进去的空气密度比水小。又如“筷子变弯了”反映了水和空气的折光率不同。这些现象可以告诉同学也是水的特点,但现在不研究,以后可以研究,不要简单地擦去完事。这可能反映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得出具体结论而忽视志趣、能力培养的保守教学思想的倾向。师:你们说了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冰凉的、透明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他从来没见过水,听你们说了水,会不会把这个(教师出示一块玻璃)当成是水,它也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冰凉的、透明的东西。你们怎样跟他讲?评:这个设计很好,从协助同学建立“液体”这个概念动身,在同学已形成较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创设一点矛盾,激发同学思维。从实际效果来看深化了同学对“液体”的认识。生:那是玻璃。生:不会把玻璃当成水。师:为什么?生:因为水是软的。生:水会流动,它不会流动。生:玻璃是硬的。师:(教师把白色的小石子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里)这样是不是流动?生:不是的。生:因为石头一倒会响。生:它有颜色。生:水不是这样的,水是一起流下去的,不是一个一个往下掉。生:要是用手摸水,手是湿的。师:那么玻璃呢?生:它是硬的。生:很硬。师:水呢?生:很软。师:我现在把石头倒到桌子上,大家看怎么了?生:石头倒在桌子上不会流,水倒在桌子上会流。生:它是堆在一起的。生:装在杯子里挤在一起,倒在桌子上是松的(意思是“散开” )师:水会流动,石头不会流动,我们把像水这样会流动的东西叫做液体(板书“液体” ) 。师:玻璃也是冰凉的。 (同学同意把冰凉两个字去掉)现在谁能全面说一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生:(对着黑板上写的说)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液体、透明的。师:说得很好。我们再把黑板上的记录整理一下,说起来方便一些。 (教师把“液体”两字移到“透明的”的后面,请一个同学说一次,大家一起说一次。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认识水是怎样的物体,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进上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这 20 分钟的课堂实录是这节课的主体局部,也基本上反映了这节课的实际状况。这节课最胜利的地方,是让同学充沛感知研究对象。同学经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相当丰富的事实,积累了表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有关水的特征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些结论不是教师硬塞给同学的,而是同学自身动手动脑,从亲身观察自然现象中笼统、概括出来的。正在这一点上,这节课体现了自然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主要效果。这节课在引导同学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概念这个环节上处置得也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协助同学建立“液体”概念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同学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较好。但是,也反映了当前自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急于得出具体结论而影响同学的思维充沛展开,就本课来说主要表示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同学通过感知获得的资料,假如教师认为与本课的具体结论没有直接关系的话,往往处置得比较简单。教师可能希望带领同学一帆风顺地直奔结论,因而失去了培养同学的志趣和能力的极好机会。二是教师在同学研讨中急于对与具体结论有关的问题简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而使同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教师满意的答案上,而难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更不能认真汲取来自同学间的信息,根据自身获得的事实,得到自身的结论。一、观察水是什么样师:水是什么样的东西?今天大家一起来研究它。 (板书:水)桌上有水槽,两个杯子,每人有一支干净的筷子。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玩中发现水是什么样的东西,看看等一会谁能说得最全面。评:资料结构的含义是清楚的。但个别地方还可以研究,这在后面将说到。(同学玩水,教师到各组巡视,偶尔同同学交谈,持续时间为 5 分钟。 )师:大家玩得很高兴,现在说说水是什么样。(刘默耕老师看了教学录象后,认为说“试”好,防止说“玩” ,培养同学认真细致地观察,不是“玩” 。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白色的。(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下同学的发言:没有味道、白色。以后每个同学发言都简要写在黑板上。)生:把杯子里灌进水,杯子就沉下去,不灌水杯子就浮着。小杯装满水,倒进大杯里去,装不满大杯。评:这里,同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不是水,而是杯子的容积了。同学熟悉的杯子,是作为容器的杯子,假如教师在巡视时不加指导,同学的研究对象可能随意改变。假如这两个杯子是想让同学得出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从而为建立“液体”这个概念提供表象,那么选用的两个杯子形状差异还可以大一些,比方说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但要注意引导同学观察水,而不是杯子自身,即观察水装在杯子里的形状或压在水槽里排开水的形状等等。师:你说的是不是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小杯子里的水装不满大杯子,那该怎么写(同学同意写成装不满。 )生:水是冰凉的。生:用小棍棍搅动水,水会冒泡泡,用手搅水,水也会冒泡泡。生:水抓不住,一抓就掉下去了。(老师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把他怎样抓扮演给大家看看。同学用一只手伸进水里去抓,手一离开水,手上的水就往下滴。老师用两只手抓水。 )师:这样的情况该怎么说,我怎么写?生:水掉了,又流到水槽里了。师:写成“水会流”可以吗?评:可以看出,教师是把让同学建立“液体”的要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里反复引导同学感知、体验,以后几处都是这样。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同学同意)生:在水里的筷子我看见是弯的。师:你说的两层意思:一是放在水里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二是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到水里的筷子。这种情况怎么说?生:水是透明的。生:一个东西搁在水里,外面可以看见。(教师把一支筷子放在水槽反面,让同学从另一面透过装满水的水槽看筷子,同学说看得见。 )生:这叫透明。生:水放在缸里面,缸里的水也晃动。师:他说的晃动,同黑板上写的哪一条有点相象?生:跟冒泡泡一样。生:跟水会流下来是一样的。生:要是使劲晃,水就会流出来。评:看来,教师有点性急。其实这时还无须归类。这时应让同学从各方面感知研究对象,准确而细致地表述感知的结果,这是达到本课教学目的的基础,因此要让同学充沛地说。以后几个同学都说出了很有价值的现象:“跟水会流下来是一样的” , “要是使劲晃,水就会流出来” ,还有的同学将手指插进水里又抽出来等等,可惜没有让同学充沛地说。其实,同学感知的积累的表象越充沛,形成概念也就越容易师:刚才有同学做了这个动作(嗅) ,是什么意思?评:这时的启发是必要的, “水没有气味”不是很显著的特征,同学容易忽略过去。这些地方正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生:水闻不到香味和甜味。生:水是淡的。生:水没有味,没有香味和甜味。评:请注意同学这种表达方式。这个问题后面还要涉和到。师:谁来说说,闻到水是什么气味?生:水有气味。生:气味是低的。师:有没有香气味、臭气味?生:没有。师:水是淡的,没有气味。(黑板上记录同学的发言如下:水是没有味道白颜色装不满冰凉冒泡泡水会流透明没有气味)二、整理对水的感知师:看看黑板上写的,大家有没有意见?生:水什么颜色也不是。评:这句话问得好,也许教师仅想调整同学的语言,实际上却协助同学深化了思维。前面一个同学说:“水什么颜色也不是” ,后一个同学说:“水没有颜色” 。看来内容一样,但表示了思维的两种水平。前者没有脱离具体的参照物,他的思维操作过程是:水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绿色的,也不是紫色的,因此,只能得出:“什么颜色也不是”这种水平的结论。而经过教师提问之后,同学的思维操作过程变了,已经舍去了红、绿、紫这些具体特征,笼统为不借助具体事物支撑的“颜色”这个概念。一个概念的笼统程度越高,它的适应范围也越广。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地方。是否抓住了这些地方发展同学的思维水平,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教师幼稚的重要标志。师:“什么颜色也不是”该怎么说?生:水没有颜色。(师擦去“白颜色”的“白”字,改为“没有”。 )师:“装不满” ,水能从小杯子倒进大杯子,这同哪位同学说的是一回事?师:倒过来,倒过去,就是水会流。 (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装不满” 、 “冒泡泡” 。 )评:这些地方处置得粗糙了一些。教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都是同学观察到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好每件事实都要有交代。这些事实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与水的特点没有关系的。如“装不满”实际上比较两个容器的大小;一类是与水的特点有关系,需要用概念来表达,如“水没有颜色”之类;还有一类虽然也与水的特点有关,但现在还不可能用概念来表达,但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如“冒泡泡” ,既反映的空气不容易被水溶解,又反映了水有外表张力,还反映了被水裹进去的空气密度比水小。又如“筷子变弯了”反映了水和空气的折光率不同。这些现象可以告诉同学也是水的特点,但现在不研究,以后可以研究,不要简单地擦去完事。这可能反映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得出具体结论而忽视志趣、能力培养的保守教学思想的倾向。师:你们说了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冰凉的、透明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他从来没见过水,听你们说了水,会不会把这个(教师出示一块玻璃)当成是水,它也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冰凉的、透明的东西。你们怎样跟他讲?评:这个设计很好,从协助同学建立“液体”这个概念动身,在同学已形成较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创设一点矛盾,激发同学思维。从实际效果来看深化了同学对“液体”的认识。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