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_1_第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_1_第2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_1_第3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_1_第4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p41页例题 1 的内容,本节课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我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以学生前一节主题图中熟悉的数据组成的比例式子为例子,即:例题2:2.4:1.6=60:40,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 2.440=601.6。反过来又问:既然比例根据其性质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那么同样,两个乘积相等的等式同样也可以改写成比例。于是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当时同学们受到思维的局限性,只说出了说说刚才的2.4:1.6=60:40,于是老师予以启发,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有些学生心里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 2.440=601.6 改成601.6=2.440,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 40:1.6=60:2.4;40:60:=1.6:2.4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 8 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问: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又十分有序呢?通过观察和摸索,发现,可以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如 40:( 1.6)=(60):( 2.4) ,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 40:2.4 相乘的是 96,那么 40已经作为外项,2.4 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 和 60 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这样,四个数中,每一个数做第一个外项时都可以组成 2 个不同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写成 8 个不同的比例了。最后又让学生用比例的性质验算以便。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p41页例题 1 的内容,本节课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我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以学生前一节主题图中熟悉的数据组成的比例式子为例子,即:例题2:2.4:1.6=60:40,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 2.440=601.6。反过来又问:既然比例根据其性质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那么同样,两个乘积相等的等式同样也可以改写成比例。于是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当时同学们受到思维的局限性,只说出了说说刚才的2.4:1.6=60:40,于是老师予以启发,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有些学生心里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 2.440=601.6 改成601.6=2.440,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 40:1.6=60:2.4;40:60:=1.6:2.4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 8 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问: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又十分有序呢?通过观察和摸索,发现,可以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如 40:( 1.6)=(60):( 2.4) ,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 40:2.4 相乘的是 96,那么 40已经作为外项,2.4 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 和 60 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这样,四个数中,每一个数做第一个外项时都可以组成 2 个不同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写成 8 个不同的比例了。最后又让学生用比例的性质验算以便。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p41页例题 1 的内容,本节课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我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以学生前一节主题图中熟悉的数据组成的比例式子为例子,即:例题2:2.4:1.6=60:40,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 2.440=601.6。反过来又问:既然比例根据其性质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那么同样,两个乘积相等的等式同样也可以改写成比例。于是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当时同学们受到思维的局限性,只说出了说说刚才的2.4:1.6=60:40,于是老师予以启发,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有些学生心里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 2.440=601.6 改成601.6=2.440,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 40:1.6=60:2.4;40:60:=1.6:2.4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 8 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问: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又十分有序呢?通过观察和摸索,发现,可以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如 40:( 1.6)=(60):( 2.4) ,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 40:2.4 相乘的是 96,那么 40已经作为外项,2.4 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 和 60 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这样,四个数中,每一个数做第一个外项时都可以组成 2 个不同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写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