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1页
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2页
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3页
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4页
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教师 曾令娥3学时,1,2,2,重点内容,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特征和临床常见疾病各型超敏反应机制,主要内容,超敏反应概述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3,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的发生涉及两方面的因素: 1、抗原物质的刺激 完全抗原/半抗原; 外源性抗原/自身抗原。 2、机体的反应性 过敏体质:,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分为四型: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型:即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1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其特点为: 由亲细胞抗体 I g E 介导; 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效应器官出现功能紊乱,不发生组织细胞损;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补体不参与。,一)参与反应的物质1、变应原: 种类繁多 动植物蛋白、药物、化学物质、异种动物血清,2、抗体:(1)主要是IgE类抗体:亲细胞嗜性抗体(FcR1)(2)IgG4也能与肥大细胞结合使之致敏,,CD4+初始T细胞,IL-4等,IL-4等,特异性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IgE,CD4+Th2细胞,B细胞,3、细胞:(1)肥大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 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 原发介质: 组织胺:释放后迅速发挥作用,维持时间短,引起速发相反应;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 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引起痒感的物质。 激肽原酶:激活缓激肽的作用: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支气管痉挛;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吸引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ECF-A:趋化嗜酸性粒细胞,4、介质及其作用, 继发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LT):作用较慢,持久,引起迟发相反应;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粘膜腺体分泌增加。前列腺素D2: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参与晚期反应,活化血小板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增强和扩大I型超敏反应。, 细胞因子:IL4、 IL13 可扩大CD4+TH2细胞应答和促进B细胞发生IgE的类别转换 蜂毒、蛇毒、 过敏毒素(C3a、C5a) 肥大细胞脱颗粒 抗IgE抗体,(5)血小板活化因子: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等。,4. 主要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3)白三烯:,(1)组胺: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形成。,(6)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因子,二)反应过程(发生过程) 1、致敏阶段: 2、激发阶段: 3、效应阶段:,22,1. 早期相反应发生快,消失快;,2. 早期相反应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3. 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4. 参与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6.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7.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5. 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会引起超敏反应。,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二、临床常见的型变态反应,1、全身过敏反应:(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 。(2)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等免疫血清2、呼吸道过敏反应:3、消化道过敏反应:4、皮肤过敏反应: 食物、药物、花粉或肠道寄生虫等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荨麻疹。伴有剧烈瘙痒。,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枯草热):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应主要定位于鼻粘膜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过敏性鼻炎,五、免疫学诊断及防治原则1、免疫学诊断:(1)非特异性诊断: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血清总IgE 测定等;(2)特异性诊断: 皮肤试验、 激发试验、 外周血中特异性IgE测定等。,. 防治、诊断,* 避免接触,皮肤试验,2、防治原则,(1)寻找变应原、避免与变应原接触:(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3)药物治疗: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部分(特非那丁、阿司米唑)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地氯雷他定(商品名:恩理思;芙必叮)、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氮卓斯丁 其它: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肾上腺素(解除痉挛,为过敏性休克抢救药)等。,1. 关于I型变态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 由IgG和IgM介导。 B. 有明显个体差异。 C. 通常不遗留组织损伤。 D. 由IgE介导。 E. 发生迅速。,测 评,2. 下列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是: A. 变应原 B. IgE C. 肥大细胞 D. 补体 E. 嗜碱性粒细胞,测 评,3. 下列与I型变态反应无关的是 A. 过敏性休克 B. 接触性皮炎 C. 荨麻疹 D. 支气管哮喘 E. 过敏性胃肠炎,测 评,4. 下列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 A. 反应快有明显差异。 B. 反应慢无明显差异。 C. 有遗传倾向。 D. 参与反应的抗体是IgE。 E. 由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参与。,测 评,抗体(IgG、IgM)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变应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杀伤细胞的参与下,造成靶细胞的损伤,所以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超敏反应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被破坏的靶细胞通常是:,组织细胞,血细胞,一、发生机理(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RBC表面成分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变性的RBC被半抗原/ 抗原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诱发的抗原:同种异型抗原;交叉反应性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表面的半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2、抗体和补体:IgG、IgM。3、效应细胞:主要是M、中性粒细胞、NK (二)靶细胞损伤机制1、 CDC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经典途径):2、通过调理作用靶细胞被吞噬:3、通过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或功能改变,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1)包括 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 syndrome)5、Graves病,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未能被及时清除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等组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而引起的血管及其周围炎症。immune complex type or vasculitic type超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2、人类局部过敏反应: 变应性肺泡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反复注射胰岛素引起的局部反应等。,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 一次(初次)大量使用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后,经过12周发生,其表现为局部红种、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发热及蛋白尿等,称为血清病。临床上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热为类似机理。,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3、全身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4、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发生类似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称为赫氏反应。,三、免疫复合物检测及防治原则1、IC的检测: 循环和沉积的IC都可检测。 多采用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IC阳性还必需结合临床才有意义。2、防治:控制感染,避免接触,用免疫抑制药物。,是由致敏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刺激造成的免疫病理过程,也称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一般皮肤注射变应原后,经1218小时才出现红肿和硬结,4872小时达高峰,故又称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 局部病变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 型变态反应的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一)引起型变态反应的抗原:微生物: 以胞内寄生菌最常见; 某些真菌(如白色念珠菌) 病毒(HBV)寄生虫: 主要有利什曼原虫、疟原虫、旋毛虫。化学物质: 油漆、染料、二硝基氯苯、汞、镍、农药及青霉素、磺胺等。,一、发生机理,TH1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而产生免疫效应; Tc细胞:直接杀伤具有致敏原的靶细胞。(三)发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T细胞致敏阶段: 抗原 经APC处理后 抗原肽-MHC类 相应的CD4TH细胞和CD8TC细胞增生、分化 效应T细胞即TH1细胞 致敏TC细胞 (需12W)。,(二)参与细胞,2、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1)炎性T细胞的作用: 在抗原刺激下,可产生释放TNF、IFN、IL2等CK,在抗原存在部位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2)致敏TC细胞的作用:,1、传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 变应原通常为小分子物质,可与皮肤角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3、移植排斥反应:4、某些自身免疫病: 如变应性脑脊髓炎。,二、临床常见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 超敏反应 麻风,常见疾病,(2)接触性皮炎油漆,(3)急性移植排斥,三、检查原则1、体内试验: 皮肤试验 斑贴试验2、体外试验: 常用方法有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可用于预报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 1:15分钟出现1cm的界限清晰的风团 2:5-12小时出现超过5cm的红肿、出血、坏死 3:24-48小时出现的1cm的红肿、硬结,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I 型II 型 III型IV型,IgE产生过多,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