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院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_第1页
海洋学院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_第2页
海洋学院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_第3页
海洋学院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_第4页
海洋学院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船 舶 强 度 与 结 构 设 计 课 程 设 计成 绩: 姓 名: 同组人员: 班 级: 学 号: 日 期: 2014 年 5 月 2 日 1目 录1 船体结构设计任务书 .22 船体结构尺寸确定 .42.1 外板 .42.2甲板 .72.3.双层底 .82.4. 舷侧骨架 .112.5. 甲板骨架 .133 中剖面构件尺寸汇总 .164 中剖面模数计算 .175 总纵强度校核 .186 第二货舱中剖面结构图 .197 参考文献: .1921 船体结构设计任务书1 按 CCS 颁布的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 (2006 年)设计下述船舶的船中剖面结构船 型:钢质单甲板、双底、单机单桨、单舵、纵横混合骨架形式结构、电焊焊接式的尾机型船兼运集装箱的近海多用途货船。主尺度:船长 LPP=100m型宽 B=16.00m型深 D=7.80m设计吃水=6.10m 肋距 s:Fr32Fr134 0.65m 其余 0.60m 纵骨间距:双层底 0.62m 舷侧外板 0.50m 顶边舱主甲板 0.60m 斜板 0.662m方形系数 Cb = 0.8265该船的中剖面草图见图 1BL120373068506R2502 与设计有关的条件上甲板舱口两侧及货舱船底采用纵骨架式结构,其余采用横骨架式。甲板间高:H=3m双层底高:第一货舱 h=2.2m; 其余 H=1.3m舱口宽度:b=8m舱口长度:按说明选取最大静水弯矩(压载出港):M s=13876t.m船容系数:=1.51m 3/t(即装载率 r =1/1.51=0.66 t/m3)上甲板货物计算载荷 p=1.3t/m2设计甲板骨架若需支柱时,规定在货舱内只设在中心线上,如图所示。 33 提交作业a) 船体结构设计计算书。b) 用 1:50 的比例绘出设计横剖面的结构图。计算书包括:(a)对设计船特征(船型、主尺度、结构形式等)的概述,设计所根据的规范版本的说明等;(b)按船底、船侧、甲板的次序,分别写出确定每一构件尺寸的具体过程,并明确标出所选用的尺寸。注意事项:计算书应简明、清晰、便于检查。结构图应符合船舶制图规定,图上所标构件尺寸应与计算书中所选用尺寸一致。4 货舱设计方案该设计可采用下述两种方案之一:(1)第一货舱:舱口从 108124肋位,舱口长 l=11.2m第二货舱:舱口从 7793肋位,舱口长 l=11.2m第三货舱:舱口从 4359肋位,舱口长 l=11.2m骨架采用常规结构形式。(2)第一货舱:舱口从 106124肋位,舱口长 l=12.6m第二货舱:舱口从 7094肋位,舱口长 l=16.8m第三货舱:舱口从 3859肋位,舱口长 l=14.7m骨架采用悬臂梁结构形式。5 设计参考书目1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 (2006 年)中国船级社2 船舶设计手册 (结构分册)国防工业出版社3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 (王杰德等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年出版4 船舶计算结构力学 (聂武等主编)哈工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出版42 船体结构尺寸确定2.1 外板2.1.1 船底外板2.1.1.1 船底为纵骨架式,船中 0.4L 区域内的船底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t1 = 0.043s(L+230) mmbF= 0.043 0.62 330 1.0= 9.93mmt2 = 5.6s mmbhd)(1= 5.6 0.62 2.706= 10.61 mm 式中:s纵骨间距,0.7m;d吃水,6.1m;h1=min(0.26C,0.2d)=1.22mL 为船长 L=100m;= 取 bfF0.1b船底外板 实取:t = 13mm规范(2.3.1.3)规范(2.3.1.3)船底外板取:t=13mm2.1.1.2 离船端 0.075L 区域内的船底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列式计算所得之值:t=(0.035L+6) mmbSs= 9.50 1.030= 9.78 mm式中:s纵骨间距,计算时应不小于 SbSb纵骨标准间距,S b=0.0016L+0.5=0.66 md吃水,6.1m;L 为船长 L=100m 船底外板实取:t=12mm规范(2.3.1.4)船底外板取:t=12mm52.1.2 平板龙骨2.1.2.1 平板龙骨宽度 b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b=900+3.50L mm=900+350=1250 mm平板龙骨宽度实取:b=1500mm2.1.2.2 平板龙骨厚度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t=t0+2.0 mm=12+2.0=14 mm平板龙骨厚度实取:t=14mm式中:b平板龙骨的宽度L 为船长 L=100m to计算所得船底板厚度规范(2.3.2.1)规范(2.3.2.2)平板龙骨取:1500mm 14mm2.1.3 舭列板2.1.3.1 舭列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t1 = 0.043s(L+230) mmbF= 0.043 0.7 330 1.0= 9.93mmt2 = 5.6s mmbhd)(1= 5.6 0.7 2.706= 10.61 mm 式中:s 为肋骨间距,计算时取值应不小于肋骨的标准间距L 为船长 L=100m d=6.1mE=1+s2/S2Fb 为折减系数 为 1h1=min(0.26C,0.2d)=1.22m实取 t=13m规范(2.3.3.1)规范(2.3.1.3)规范(2.3.3.2)舭列板厚度:t=13mm2.1.4 舷侧外板2.1.4.1 船中部 0.4L 区域内的横骨架式舷侧外板厚度(1)距基线 D 以上的舷侧外板厚度 t 应不小于系列规定:43t1=0.073s (L+110) mmEdF=0.073 0.7 0.948 210 1mm=10.18 mmt2=4.2s mm2hd=4.2 0.7 2.88=8.47 mm实取厚度 t=12 mm规范(2.3.4.2)距基线 D 以上43的舷侧外板厚度t=12mm6(2) 距基线 D 以下(舭列板除外)的舷侧外板厚度 t 不应小41于按下两式计算所得之值:t1=0.72s (110+L) mmEbF=0.072 0.7 0.948 210 1=10.04 mmt2 =6.3s mmbhd)(1=6.3 0.7*2.706=11.93 mm实取厚度 t=12 mm(3) 距基线 D 以上和 D 以下区域内的舷侧外板厚度 t,由上述413计算所得之值用内插法求得:取 t=12 mm式中:s-肋骨间距,计算时取值应不小于肋骨的标准间距L-船长d吃水Fd、Fb 为折减系数E=1+s2/S2 S 为舷侧纵桁间距,3.0mh1 =min(0.26C,0.2d)=1.22h2=min(0.5C,0.36d)=2.20m规范(2.3.4.2)距基线 D 以下41(舭列板除外)的舷侧外板厚度t=12mm距基线 D 以上41和 D 以下区域3内的舷侧外板厚度 t=12mm2.1.4.2 离船端 0.075L 区域内的舷侧外板厚度:t=(0.035L+6) mmbSs= 9.50 1.030= 9.78 mm实取厚度 t=12 mm2.1.4.3 舯部 0.4L 区域内的舷侧外板厚度不应小于端部舷侧外板厚度, 并应使船中部 0.4 区 域外的舷侧外板厚度能逐渐向L端部舷侧外板厚度过渡。规范(2.3.4.4)规范(2.3.1.4)离船端 0.075L 区域内的舷侧外板厚度 t=12mm规范(2.3.4.5)2.1.5 舷顶列板2.1.5.1 舷顶列板宽度 b 应不小于:b=800+5L mm=800+500=1300 mm但不必大于 1800mm实取宽度 b=1400 mm规范(2.3.5.1)舷顶列板宽度b=1400mm2.1.5.2 舷顶列板厚度 t 在中部 0.4L 区域内不小于相邻舷侧外板的厚度,且不小于按下两式计算所得之值: t1= mmdFLsE)10(085.规范(2.3.5.2)7=0.085 0.7 0.948 210 1=11.85 mmt2= mm1.057sL=1.05 0.7 13.23=9.72 mm实取 t=13 mm式中:s肋骨间距,计算时取值应不小于肋骨的标准间距L船长L1=LE=1+s2/S2 S 为舷侧纵桁间距舷顶列板厚度实取 t=13mm2.1.5.3 船中部 0.4L 区域内的舷顶列板的厚度,在任何情况下均应不小于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 0.8 倍。舷顶列板的厚度逐渐向两端过度到端部的舷侧列板的厚度。13mm相邻舷侧外板的厚度 12mm 满足要求规范(2.3.5.4)2.2甲板2.2.1 强力甲板2.2.1.1 开口边线外强力甲板厚度 t,除应符合中剖面模数要求外,还应不小于按下列各式计算所得之值:纵骨架式:t1= dFLs106.=0.06 0.70 210 1=8.82 mmt2= 759.s=0.9 0.7 13.32=8.33 mm式中:s纵骨间距L船长L1=L Fd-折减系数实取厚度 t=12 mm规范(2.4.2.1)开口边线外强力甲板厚度实取 t=12mm2.2.1.2 在开口边线以内的及离船端 0.075L 区域内强力甲板厚度t 应不小于下式计算之值:t= 759.0Ls=0.9 0.7 13.32=8.33 mm实取 t=10 mm式中:s纵骨或纵骨间距L船长2.2.1.3 强力甲板最小厚度 t 应不小于 6 mm规范(2.4.2.2)实取 t=10 mm规范(2.4.2.3)82.2.1.4 船中部强力甲板厚度应在船中部 0.4L 区域内保持相同,并逐渐向端部甲板厚度过度 规范(2.4.2.5)2.2.2 甲板边板2.2.2.1 在船中部 0.4L 区域内的强力甲板边板宽度不小于以下计算所得之值,但不必大于 1800mmb=6.8L+500 mm=1180 mm实取 b=1400 mm强力甲板边板在端部的宽应不小于船中部宽度的 65%b=0.65 1400=910 mm实取 b=1100 mm强力甲板边板厚度应不小于强力甲板厚度取 t=14 12m规范(2.4.3.1)实取t=14mm 1400mm2.3.双层底2.3.1 中桁材2.3.1.1 在船舶中剖面处应设置中桁材。中桁材高度 h0在任何情况下应不小于 650 ,且不小于按下十计算所得之值:mh0=25B+42d+300 mm=25 16+42 6.1+300=956.2 mm式中:B船宽d吃水实取 h0=1300 mm 规范(2.6.2.1)2.3.1.2 中桁材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述规定:(1)船中部 0.4L 区域内:t1=0.0077h0+4 mm=0.0077 956.2+4=11.36 mm实取厚度 t=12 mm(2)船端 0.075L 区域内,中桁材厚度可比(1)中的要求减少2mm(3)炉舱内中桁材厚度应较船中部 0.4L 区域内中桁材厚度2.5mm式中:h0双层底计算高度2.3.1.3 中桁材在中部 0.75L 区域范围内应连续,并应尽量向首尾柱延伸。2.3.1.4 船中部 0.75L 区域内,中桁材上不应开人孔或减轻孔,规范(2.6.2.2)实取1300mm 12mm规范(2.6.2.4)规范(2.6.2.4)9在个别特殊情况下一定要开孔时,应予以加强。 2.3.2 旁桁材2.3.2.1 旁桁材的数量对船宽大于 12 但不大于 20 的船舶,中桁材左右两侧m至少各设 1 道旁桁材2.3.2.2 旁桁材的高度h=1200mm2.3.2.3 桁材间距S=2800 mm2.3.2.4 旁桁材的厚度可以比中桁材厚度减少 3mm t=12-3=9 mm规范(2.6.10.2)实取1300mm 9mm2.3.3 纵骨架式肋板2.3.3.1 实肋板间距 d实肋板间距 d = 650 mm肋板厚度与高度之比一般不小于 1302.3.3.2 实肋板厚度 tA:在机舱区域为横骨架式,每一肋位设置实肋板:实肋板厚度不小于:t=0.007h0+1=8 mm高度不大于:h= =1040 mm130t取 10 1000mmB:在货舱区域为纵骨架式,每 4 档肋位设实肋板:实肋板厚度不小于:t=(0.0077h 0+1) (1+0.1)=9.57 mm取:10 1000mm2.3.2.3 肋板上的每根纵骨处应设置垂直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