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陵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平仄,读出情感。2.运用意象分析与想象的方法,赏析词作及体会词人波澜的情感。一、课堂导入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玷污了李清照词作的典雅之美。(学生齐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岂容得宫斗剧来玷污她的高雅!今天,让我们走近李清照的词作《武陵春》,去欣赏诗词的典雅之美。二、读——读出词的韵味1.一读,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评价。教师讲解多音字“载”的读音。该字由两部分组成,人操戈去打仗,下部分是车,合起来指乘车去打仗,因此有了装载zài。又因乘车打仗,路途遥远,时间长久,需要记录,因此有了记载

zǎi,如载入史册等。掌握“据意断音”的学习方法。2.二读,读出韵味。学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标注出词的韵脚。教师指导并示范朗读,把押韵的词拖长,再拖长。学生齐读。三读,读出平仄。朗读诗词,还要读出平仄。平长仄短,平扬仄收;就可以读出词人起伏的情感,也就能读出古典诗词原有的味道。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读。4.四读,读出情绪。叶嘉莹先生曾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古人作诗,那些平仄的格律,声音的美,是需要吟诵来表达的。”请跟随老师轻吟慢诵。三、品——揣摩愁的情绪请用一个字来捕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1.品读上阕。主问题: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愁的情绪?明确:“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吹过,花落下,氤氲着泥土的芬芳。万花凋零,委地成泥。一个“尽”字,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愁。诗人没有心绪,梳洗打扮。联读: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位女子梳洗打扮,是盼望心上人别离后的归来。而词人“日晚倦梳头”,一个“倦”字传达出,而今已无悦己者,诗人非一时之倦,是时时倦,事事倦。比较:“欲语泪先流”改为“欲语泪就流”,表达效果有了怎样的变化?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流泪,话还没说出口,泪就先流,一个“先”字把溢满心中的愁苦倾泻而出,任其流淌,动人心弦。资料链接:眼前春景,睹物思人。何谓物是人非,又暗含了多少难以言尽的往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这是少女时代纯洁天真的记忆。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是情窦初开却又羞赧矜持的情态。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这是新婚不久放纵恣肆的娇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是鸿雁传书倾诉相思的憔悴。一个纯真的少女,遇见浪漫的爱情,与夫君赵明诚琴瑟合鸣,鸿雁传书,生活甜蜜幸福。这美好的一切因何而改变?人生经历诗词1127年金人南侵,北宋崩溃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1128年押运文物,抵达江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1129年丈夫病逝,不能自拔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1130年浙东一带,辗转流离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1131年奔赴绍兴,文物丧失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清平乐》)1132年再嫁离异,身陷囹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投内翰綦公崇礼书》)1134年避乱金华,写下此词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李清照用诗词记录生命历程,诠释内心世界。从这些经历与诗词中发现,李清照的愁源自哪里?明确:源自国破、家亡、夫死、物散、嫁离。2.品读下阕。李清照在国难家愁的动荡不安中,颠沛流离,无人爱惜,她多么渴望记忆中的春天还能如约而至,驱散愁绪。(1)请展开想象,描绘双溪的明媚春色。学生描绘春景,老师点评并勾勒画面。李清照也想用花的芬芳,草的幽香,山的青翠,水的温柔,来冲淡她的愁。(2)体会词人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这番春游成行了吗?从哪些词语中得到了答案?“闻说,也拟,只恐”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波澜起伏,最终没能成行。观看视频:《百家讲坛》。(3)品读“舟”的诗词意象。舟作为诗词意象,承载了词人的五味人生。诗词意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这是一叶纵情快乐的小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这是一叶离别相思的小舟。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这是一叶满载渴望的小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是一叶载不动愁的小舟。国愁,家愁,情愁,集于一舟,舟之轻与愁之重,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叶轻舟如何载得动她的万般愁啊!四、悟——积累愁情意象过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是无形,无色,无味,古代文人墨客借助有声有色的意象,使之可观,可感,可触。积累的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学生展示积累。明确:李清照写愁,化虚为实,表现作者愁思之多,愁思之重,想象新奇,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开创了愁的又一个新的描写领域。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在中国文学的殿堂里,更多的是男性的身影,李清照以区区七八十篇的作品,与李白杜甫平起平坐,被誉为一代词宗。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读词、品词、悟词,从一首词,走进一个人,了解词文化,回看武陵春,真可谓是一曲武陵词,满地落红泪。希望这节课,仅仅是读李清照的开始,推荐阅读书籍《康震评说李清照》《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说宋词》。附:板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知道并了解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学习了苏轼、辛弃疾的词作;婉约派的词学习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并且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中背诵学习《如梦令》。对李清照有了一定的了解。《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这首词篇幅短小,全词仅四十九个字,字字句句离不开一个“愁”字,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效果分析田老师执教的《武陵春》打破了诗词的传统的呆板教学,让学生享受了汁味浓郁的诗词音韵美。以词论词,将李清照前后诗词不同风格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到《武陵春》中所蕴藏的浓烈愁情,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还积淀了诗词。词文并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及其作者。在教学中,笔者贯穿了介绍作者李清照身世的几个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以文史资料的文言文形式呈现,并配以口头白话文讲解。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听得认真,对补充资料的关注度也明显要高。另外,借用史书记载的相关文言语段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与词作,学生既能感性品读本词,又能提高诗词阅读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尤其是对名家作品的第一次教学中,运用史料全面深入介绍名家身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抓住了词中的“人非”两字,从“人”入手,借补充的资料向学生慢慢展现“人”之生活阅历、生活内容的变化,进而体悟人之“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发现、感受“愁”的真正源泉,体会“愁”的深沉。然后,再把课堂引入到更深一步,从“丈夫不在的人非”引入到“自己的情非”,内涵挖掘更深刻,学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史料的引入,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挖掘出人物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事的学习方法。教材分析《武陵春》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5课词五首之一。该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了她晚年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 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词人前后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指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评测练习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阅读《武陵春》,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词是词人中年所作,借初春花开之美景,反衬词人内心之苦闷和忧愁。B.上阕中的“欲语泪先流”,一个“先”字,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愁绪一下子倾泻出来,动人心弦。C.下阕中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将词人一瞬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表达得一波三折,淋漓尽致。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将“愁”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这一写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3.填空。上阕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做简要赏析。

课后反思《武陵春》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她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因此她能把哀怨缠绵的愁绪透过美丽的文字深情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我认为通过对此词的反复吟诵与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我希望设计出一个书声琅琅,能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的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环节的安排,并提点朗读的注意事项,务必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声中体会词的意境与内涵。我还设想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精心选择一首合适的乐曲让学生陶醉于那美丽而充满哀愁的情境。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我的朗读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整节课读书声几乎未曾断绝过。学生也从朗读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的表情都沾满了李清照的淡淡哀愁。作为诗词品读课,除了朗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这节课上,我以一个主问题带动全词赏析:你觉得哪句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愁苦?并对这句词进行赏析。并做提示:可从句式,表现手法,修辞,炼字等角度赏析。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词来阐述,可以说精彩纷呈,鉴赏是渐入佳境,我相机进行表现手法归纳,如“直接抒愁、细节传愁、触景生愁、比喻摹愁”等,课堂达成度较高。另外,我还在适当的环节插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千古愁情入诗篇”环节既是课堂的升华,又丰富学生的积累,一举两得。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指导学生整合资料的方法较为单一,在课堂上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等等,这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感悟品味诗词的前提。“诵”者,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诵读的意义──熟读深思子自知。诗词,是文字与音乐的融合,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它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才能体悟出诗的意蕴内涵。如教学《武陵春时》,教师安排了诵读的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入于极具情感的诵读之中。通过悲深婉笃的反复诵读,学生较好的体悟了诗词的音韵节奏,情感韵味,在诵读中情迁意动,思绪纷扬,品悟出以物喻愁的精妙佳笔。反思自己以前的语文课,往往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却很少,这无疑是诗词教学的败笔。过度的讲解,淡化了诗词的音韵与诗意,更抹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以致教学效果不佳,以后的教学不可重蹈覆辙。

创设诗情氛围

朗读前,教师应创设与诗词内蕴相融合的特定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