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2014_第1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2014_第2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2014_第3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2014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2014题西林壁教材全解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西林寺在庐北麓。2. 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4.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5. 缘因为。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 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

3、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

4、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 从正面看庐山, 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 不同高度去看吧, 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

5、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个人认为,苏轼当时写这首题西林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赞美庐山之美,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 382 平方公里,山体面积 282 平方公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 1474 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

6、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第二、佛学哲理,当时苏轼游览完庐山后入住西林寺,庐山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 36 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 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大概就不简单是小学课本所说的这种意味。那么这个和佛学有什么关系?和佛教有什么关系?研究苏东坡的人指出,华严经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典, 华严经里有两句偈语,说是“种种差别如沙数”,说在这一微尘里,世界还是很丰富,大小的刹那的这种区别,就像恒河沙数,无量多的区别,如沙数;“平坦高下各不同”,这个句式都很像,说句式像,难道苏东坡就一定受它的影响吗?我也不是说一定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