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14范进中举》word教案(2)_第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14范进中举》word教案(2)_第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14范进中举》word教案(2)_第3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14范进中举》word教案(2)_第4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14范进中举》word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范进中举项目设计内容课时三 课时课 型讲授教具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知识与能力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教学目性格的手法。标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态度与情感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难点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1、 比较分析法: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教学手形象;段方法2、 合作探究法:同桌讨论交流,通过对范进中举写作特色的分析,学习刻画人

2、物的方法;教学过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程第一课时同学们, 读书的感觉怎样呀? (大都说学生众说纷纭。不好玩,太累)其实,古代的读书人比你们更累, 压力更大呢!“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 , 越过了这道鸿沟 , 则顷刻风光导入新无限 , 终生荣华富贵 .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课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 “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的时代 , 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 更有甚者 , 中了举 , 人却疯了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 , 我们一同走进 范进中举 , 去寻求

3、答案。备 注新课标、课文内容、教学资料参考、学生实际情况说明或设计意图激趣,入课1背景与常识一、作家与作品吴敬梓( 17011754 ),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 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 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 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 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儒林外史 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

4、向封建科举制度, 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 “儒林” 人物群魔乱舞的图。“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 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 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 ,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 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 , 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二、科举考试相关知识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 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这

5、基础上, 或继承, 或变化, 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录取后称为生员。 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统称为儒学) 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 (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生员分为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 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 其次是增生, 也有一定名额;新” 入学” 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6、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 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 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学生认真聆听, 并作好相关知老师讲解的内识的笔记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删减与补充2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

7、、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 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 第二名俗称榜眼, 第三名俗称探花, 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 (各部职员) 、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 知县等职, 还须经过候选、 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 (亦名庶常馆) 肄业三年期满举行” 散馆” 考试, 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

8、林院检讨 (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三、与课文相关故事情节“范进中举” 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 然后主考南海、 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 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 岁了,从20 岁到 54 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 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 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 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 他才

9、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本课即此开始。3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学生,齐读。从文题入手,积累语词(相关语词见课件)概括故事 情节,再到主题二、题解的理解,力求从小说角度,文章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思路的清晰,息?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社会背培养学生的理景(古代科举考试)解能力和概括三、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中举”这能力一中心事件, 按时间顺序, 写了哪些故事情节?用四字短语概括。胡屠贺喜、范进借银、范进发疯、胡屠治疯、乡绅拜访四、主题讨论:“金榜题名”乃人生一大喜事,高兴还来不及,可范进为什么疯了?学生阅读相关课文, 思考并讨资料补充:论,形成统一答案。1、有一部叫 南部新书

10、的书中记载:一整体感正1、直接原因: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知文意“ 原 来 新 贵 人 欢 喜 疯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了。”“他只因欢喜狠了,痰何事年年被放回?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妾面羞君面,2、根本原因:君若来时近夜来!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2、古有“科考”,今有“国考”: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请看课件有关近几年的 “国考” 热现象)功名利禄达到如痴如狂、不顾公务员,在中国一直是为人所羡慕、崇尚一切的地步, 但他大半生屡试的职业。2014 年国考报名确认结束。据不中,贫穷落魄,受 人辱骂 ,统计,本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52 万,国考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

11、所以一20 年报名人数增长 300 倍。国家民委“民旦中举苦苦追求一生的梦想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突然实现, 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职位,因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年国强烈反差使范进一下子不能考的最热职位,竞争比例达到7183: 1适应过来所以会发疯。文章着(列举“国考”现象,意在让学生身同感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受科考的激烈程度与考生的压力, 更能体会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范进痴迷科举考试的内心想法。)毒害。课堂小结:罪恶之源封建科举制度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达到如痴如狂、不顾一切的地步。但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贫穷落魄,受人辱骂, 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

12、。所以一旦中举,苦苦追求一生的梦想突然实现,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得到改变,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强烈反差使范进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所以会发疯。试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因为范进这种情况而发疯的读书人,以前有没有?以后还会不会有?宋真 宗为了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特写了“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 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教学反思4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概括故事情节,体会到像范进

13、一样的古代读书人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必然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那么在那种环境下, 该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这节课就来评析本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作者怎样塑造范进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根据提示问题填写好表格(表格见课件)1、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2、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一是他悲苦辛酸的命运,一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学生根据问题提示看课文, 然后讨论填好表格内容。明确: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 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形象分分 析 人 物 形析象,把握方法性格:逆来顺受、猥琐麻木、热衷功名、圆滑世故。

14、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二、研读“范进发疯”这一片段,思考:学生作答:1、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1、过程:昏厥、疯跑、跌倒、2、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请设想:范进大嚷“好了”“中了”的瞬间,他可能想到了什么?疯走上集2、正面描写:语言、动作3、侧面描写内容: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众人拉不住4、“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范进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中举后,面对近在眼前的课堂

15、小功名富贵,他喜不自胜而发疯,清醒后却能从容迎送往来。结他出身低微, 却四体不勤, 以至家境贫寒; 他热衷功名, 却屡试不中, 受尽旁人的辱骂;他怯懦麻木, 却圆滑世故, 才有喜极而疯的丑态;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千千万万古代知识分子的缩影!5第三课时艺术手法赏析主题拓展导语:读完这篇课文, 同学们都觉得可笑。你觉得文中最可笑的人物是谁呢? (胡屠)为何可笑?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讽刺手法,将人物的可笑之处展现给我们。 下面就以胡屠为例,欣赏作者的讽刺艺术。胡屠户可笑在哪里? 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 , 并填写好表格。明确:主要用了对比、 夸张和直接写实(细节与描写)三种。1、通过对比, 表现出胡屠

16、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 夸张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 “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 自己看时, 把个巴掌仰着, 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细节上的夸张, 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3) 直接写实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 3 小题。这里胡屠户的动作” 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 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通过对比、 夸张、写实的手法, 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 之前 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

17、会来拜会范进, 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 , 官官勾结 , 相互舞弊的事实。学生阅读课文, 填写表格相关内容。讨论,分析写法上的特点及作用。做好笔记学生思考与讨论,形成答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 , 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 , 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 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欣赏讽刺艺术塑造人物的特点,提高写作能力理解次要人物对主题的辅助作用2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嫌贫攀富 , 冷漠势利 ,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中举前 , 范进乡试两天 , 母亲和妻子饿了两三天 , 中举那天 , 范母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 也只能由范进去卖鸡救命, 可见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一家不闻不问 , 漠不关心 , 中举后 , 有拿鸡蛋来的 , 拿白酒6来的 , 背了斗米来的, 捉两只鸡来的。百丑图封建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