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10法律论辩逻辑3.ppt_第1页
chap10法律论辩逻辑3.ppt_第2页
chap10法律论辩逻辑3.ppt_第3页
chap10法律论辩逻辑3.ppt_第4页
chap10法律论辩逻辑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律逻辑学,第十章 法律论辩逻辑(上)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法律论辩和论证的结构及其异同;明确法律论辩的规则。,教学重点 1法律论辩和论证的结构。 2法律论辩的规则。 教学难点 法律论辩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关键术语 法律论辩/论证/证明/反驳,第十章 法律论辩逻辑(上) 第一节 法律论辩概述 一、什么是法律论辩 1.法律论辩的含义:法律论辩是指在涉法思维中运用一个或一些命题对待证命题进行论证与辩护的思维过程。这里的待证命题是指陈述某案件中有关事实包括人、事、性质等需要证明的命题。下面用一案例予以解释:,律师彭某在看守所会见被告杨某,因被告人与看守所民警事先相互勾结,设计利用律师会见被告之机,让被告

2、逃出看守所。检察院以“玩忽职守罪”对彭某提起公诉,认为彭某在看守所会见杨某时疏忽大意,致使杨某逃出看守所,其行为已构成玩忽职守罪。 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根据掌握的事实,认为律师彭某的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并依法为律师彭某作了辩护:,“如果律师彭某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那么彭某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资格,即彭某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彭某作为律师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资格。所以,律师彭某的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如果律师彭某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那么彭某应具备法定看管人犯和看管看守所铁门的职责。 而彭某作为律师根本没有看管人犯和看管看守所铁门的职责,现行法律

3、和司法解释均无此规定。所以,律师彭某的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在这里,辩护人运用了若干个真实性命题和正确的论辩方法,成功地对“律师彭某的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这一待证命题进行了论证,同时也有效地反驳了公诉人对律师彭某的指控。,2.法律论辩的构成 法律论辩通常包括证明、反驳、辩护和辩论。 证明就是以引用的真实的命题为根据,从而推出另一命题为真的思维过程。,反驳就是引用确认为真的命题来论证某一命题为假或某一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证明,因为它在反驳对方时,同时也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对方的观点是错的”)成立。,辩护一般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来回驳对方的批评指责,

4、简单地说,是对反驳的反驳。辩护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证明,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驳。,法律论辩中的辩护主要是指诉讼双方参与人在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依法为自己的观点作出证明,并同时反驳对方的观点、证明方式与指责的一种思维过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的辩护,是法律辩护中的一种特定形式。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辩论是竞争或博弈状况下综合运用证明、反驳和辩护的一种特殊的论辩形式。,从构成要素上看,证明、反驳、辩护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

5、式三部分构成的。其中,论题是指需要证明其真实性的命题,通常称为论点;论据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理由、根据,它包括理论性命题和事实性命题两类;而论证方式是指论据与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通常就是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从结构层次上看,论题与论据的区分是相对的,下一层次的论题是上一层次的论据。 从思维进程上看,证明、辩护和反驳都是先确立论题,然后围绕论题找论据,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而且它们都要借助推理来完成;从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辩护中有证明、反驳,反驳中也有证明、辩护,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在司法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为了弄清是非,说服对方,彼此之间需要进行法律论辩。在诉讼活动中,

6、双方当事人为使法官相信自己的主张、支持自己的主张,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试图说服法官。控方的论辩行为主要是证明,因为他总是想证明自己的主张为真,通过调查收集事实证据来确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被告方的论辩行为主要是反驳,因为他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对控方的控告进行反击,以否定控方的主张,力求证明原告方或控方的主张为假,通过一系列的证据来确证自己的观点,并且为自己辩护,从而要求宣判无罪、减轻或免除处罚等。,当然,这并不排除有时候控方的行为主要是反驳,被告方的行为主要是辩护。因此,如果从双方当事人论辩的目的看,这两种行为不是为了证明而证明,也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证明,而是为了说服法官支持自

7、己的主张而证明,都是在运用各种事实证据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3.法律论辩与论证 论证是说明某个特定命题的理由或根据的思维过程,因此,可以说,就是引用若干真实性已经判定的命题,由此而逻辑地推导出(即确定)给定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法律论辩是论证的特殊情形,它们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思维过程;其结构都包括三个要素,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而且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都使用了逻辑推理规则和逻辑方法。,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一是所适用的主体不同。法律论辩的主体主要是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辩护人、双方当事人等;而论证的主体没有特殊的规定,它可以是任一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实施论证

8、的人。二是所适用的客体不同。法律论辩的客体主要是证据、事实、与案件处理有关的法律或其他有争议的问题等;而论证则没有这样特殊的规定,它只需引用若干真实性已经判定的命题,由此推导出某个给定命题的真实性。三是所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论辩主要在司法工作中运用;而论证则可以在任何需要进行论证的场合中进行。可见后者的使用范围明显大于前者。,二、法律论辩与推理的关系 法律论辩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论辩必须运用推理。法律论辩的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其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而法律论辩中所使用的论证方式则相当于推理形式。 当然,法律论辩和推理又是有区别的。首先,思维过程的方向不同。推理是从前提过渡到结论,而法律

9、论辩则是先有论题,然后寻找其他命题作为论据去推出论题。其次,思维的着重点不同。推理侧重于寻找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法律论辩则侧重于对论题的真实性进行论辩。,第三,逻辑结构的繁简不同。法律论辩的结构往往比推理结构复杂。在法律论辩的过程中,一个最简单的论辩可以由一个推理组成,而一个复杂的论辩则是由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推理组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法律论辩是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任何命题可以推出它本身,但任何命题不能是自己的论据。因此,法律论辩总是由推理组成,但推理不一定是法律论辩,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三、法律论辩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法律逻辑认为,一个有效的法律论辩必须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这是反驳

10、对方观点,确立自己观点的根本保证。法律论辩的合理性涉及的是逻辑方面的知识,而法律论辩的正确性则主要涉及法律规范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有效的法律论辩不仅要合乎逻辑规律和规则,而且还要合乎现行法的规定。,所谓合理性,是指法律论辩要符合理性,即具有逻辑有效性,符合逻辑规律规则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法律论辩的有效性、论证性和说服力。对于法律论辩的合理性,德国法哲学教授阿列克西指出:构成法律论辩之理性特征的,不是结果的确实性,而是一系列条件、标准或规则的实现,“当某个论证(论辩)符合这些规则形式时,由它所达到的结果才可以被称为正确的”。,所谓正确性,是指法律论辩要具有合规性、合法性,符合法律规范的规

11、定。具体讲,是指在法律论辩过程中,法律论辩者所援用的规范准则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法律规范要求,同时法律论辩中的法庭辩护主体及过程要符合法律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论辩的正确性。 由于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性的逻辑学科,而且其运用的范围又是在法律领域,这使得法律论辩中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法律论辩不仅要遵循思维规律的要求,而且要考虑法律的正义价值。合乎思维规律的要求是思维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由于法律的基本价值是正义,所以,合乎思维规律和规则,并不一定形成合乎正义的法律论断,反之亦然。例如,当日本法院首次判决中国劳工赔偿案胜诉时,国内各大媒体均

12、以“正义无时效”予以评价。这实际上涉及一个合乎逻辑与合乎正义的问题。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法律论辩应该符合同一律的要求,遵循时效规则就是同一律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固执地按逻辑办事,那么结果就是丧失法律的正义。反过来讲,如果坚持法律的正义原则,从形式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但其结果却是维护了法律的正义原则,同时也捍卫了人类的共同尊严。,可见,在法律论辩中,逻辑、正义等都应有适当的位置,受到合理的重视,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就每一种具体价值而言,既不应过分地强调其作用,也不应另走极端。法律论辩不应忽略逻辑在法律中的局限性,逻辑不能创造价值判断,不能决定法律工作者从何前提出发去推理,逻辑仅仅是评价法律思维

13、的理性标准,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简而言之,法律论辩是否具有正确性,仅依据逻辑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法律论辩是否具有合理性,又必须由逻辑理性作出裁决。谈论法律论辩的逻辑性并不排斥法律中的价值判断,相反,在法律论辩中,法律的价值必须借助逻辑理性去实现。,第二,法律论辩更注重批判地应用逻辑。上世纪80年代由北美兴起的批判性思维对论证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对法律逻辑的教学和研究带来了许多启示。关于批判性思维,斯克雷文和玻尔给出如下描述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估价从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批判性思维的显著特征

14、在于,它批判性地考察所给定的信息材料,以作出自己的积极选择,并形成可用于实践行动的技能。显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法律论辩是不可缺少的。,众所周知,形式逻辑是以建立有效推理的理论体系的方式来研究思维的,而法律论辩则更需要批判性地运用逻辑。面对法律论辩中的推理的特殊性,有些研究者将法律推理分为“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或分为“分析推理”与“辩证推理”,或分为“精密研究”与“实践理性”等,尽管内涵不同,但基本思路大致一样。 逻辑学本身就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法律逻辑作为逻辑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所研究的法律思维具有特殊性,法律论辩必须要考虑逻辑的概念、方法如何能体现这种特殊性。,第三,法律论辩具有开放性。

15、法律论辩的开放性是以法律概念具有开放性为基础的。一个法律概念的开放性表征主要体现在这个概念面向未来,它能够解释其所在领域的发展情形,亦即它具有可发展性。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为相应的法律规则确立比较大的使用范围和裁量空间,法律也因此具备了灵活性。借助于法律概念的这种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既可以将法律适用于新的事实,又可以适用于新的社会与政治的价值观”。我们确知,社会是变动不居的,而法律则一定要有稳定性。社会和法律两者间所存在的这种永恒矛盾,无情地决定了法律理论和法律本身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必然会具有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使法律理论和法律不断地适应着新的情境,从而使法律理论和法律充满生命力,

16、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着精神支柱和制度框架;因此,法律论辩必须注意它的开放性与发展性,切忌法律形式主义的弊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论辩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下面的案例充分说明在法律论辩中,合理性和正确性要求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这是一起涉及5 000元股权转让的案件,被告律师从法律论辩的正确性出发,运用一些法律论辩的规则和基本方法,在法庭上依法依理为被告作了极其有力的辩护,使得该案以被告(海南公司)胜诉而告终。被告律师的辩护如下: (1)股权转让合同合法有效,且完全履行完毕,应受法律保护。 (2)海南公司没有欺诈广州公司(原告方)。,房产公司拥有的4块用地有两块是经过广州市评估公司评估的两项合计为人民

17、币101 678 90900元,其他两块地虽末评估,但也是房产公司的合法用地,至于房产公司拥有广州某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55的股权也是铁的事实,因此、海南公司转让房产公司50股权转让价3 000万元并没有欺诈广州公司。何况,当时“某某”房地产在广州地区非常有名。显而易见,广州公司正是看到了房产公司的市场前景和无形资产优势,才受让了房产公司的股权。广州公司试图用虚构或欺诈的观点来否定转让合同的合法性,是站不住脚的。,(3)广州公司的诉讼请求已过时效,不应受法律保护。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和第137条的规定,广州公司行使诉讼权时已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其诉讼请求依法不应受保护,人民法院应

18、当驳回广州公司的起诉。 (4)承包合同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应驳回原告起诉。原告明知转让合同合法有效、转让成立,竟恶意采用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的承包合同进行抗诉,并错误查封被告合法财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5)房产公司被转让后,广州公司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致使房产公司发生经济损失和声誉下降。”,在这里,律师所援用的民法通则的条款以及“承包合同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等都是国家法律规范,因而,该辩护遵循了合法原则,具有论证性和说服力。,第二节 法律论辩的规则 一、论题规则 1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论题必须清楚、明确,是指论题不可含混不清,不应当有歧义。如果论题含混不清,不知所云,那么论辩的目标就不

19、明,自然就谈不上运用适当的论据和论证方式来论证论题。 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论题不清”。,例如,在一起金融骗汇案中,某律师在为被告人王某进行辩护时,针对检察院的指控存在着犯罪定位错误和扩张犯罪情节的错误,作出辩护时指出:“考虑到王某有立功表现,应从宽处理”。 在这里,辩护律师提出的“对被告王某应从宽处理”的论题,就犯了“论题不清”的错误。因为我国刑法中属于“从宽”的处理规定,只有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等规定,并无笼统的“从宽处理”的规定。尽管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都属于“从宽”的范围,然而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辩护律师究竟要求的是哪种“从宽”,没有明确,这样就使论题含混不清了

20、。,再如,以下是在一场关于“安乐死是否应合法化”的辩论中正、反方辩手的发言。 正方:反方辩友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根据主要是在什么条件下方可实施安乐死的标准不易掌握,这可能会给医疗事故甚至谋杀造成机会,使一些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失去最后的机会。诚然,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怎么能设想干任何事都排除所有风险呢。让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把法定的汽车时速限制为不超过自行车,这样汽车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率不是几乎可以下降到零吗?,反方:对方辩友把安乐死和交通死亡事故做以上的类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可能有人会做这样的交通立法。设想一下,如果汽车行驶得和自行车一样慢,那还要汽车干什么?对方辩友,你愿意

21、我们的社会再回到没有汽车的时代吗? 这里反方没有弄清正方提问的目的试图说明“安乐死合法化”的风险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实行,反而让正方的提问牵着鼻子走让正方设想汽车如果行驶得像自行车一样慢,说明这样的汽车就毫无意义。这样,反方的这一观点不但没有论证自己的观点,反而支持了正方所认为的不能设想干任何事情都排除风险。,田主为什么上当? 某甲从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事都不懂,完全靠父母养活。父母双亡后,他虽然继承了一些粮田,但他不会耕种,只好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但他心术不正,对佃户非常苛刻。 佃户乙向他租了一亩旱地,田主甲与他立下契约,契约规定:“凡是地面上长的全部归田主甲所有,地底下的

22、全部归佃户乙所有。”佃户乙心想:既然如此苛刻,那也别怪我狠了。这一年,他把一亩地全部种上了红薯。收获时。田主甲所得的全是薯藤叶,而薯块全部归佃户乙所有。,田主甲吃了亏,上了当,决心捞回去。第二年田主把契约规定为:“地底下长的全归田主甲所有,地上长的全部归佃户乙所有。”佃户乙心想:你会改契约,难道我不会改作物?第二年,他把这一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收获时,地面上长的棉花、棉杆全部归佃户乙所有,而田主甲所得的却是完全没有用的棉根。田主甲之所以会连续两次上当,就是因为他的契约订得不明确,含糊其辞,种什么作物都没有规定,地面上长的,地底下长的含义不明,才被佃户乙钻了两次空子,上了两年当。从论证的角度看,

23、就是论题不清。,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论题必须保持同一,就是要求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保持论题一致,不得随意变换。这条规则是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的具体体现。 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由于“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是在一个论证的过程中,用另外一个论题代替了原来的论题,没有保持论题的确定性,所以,从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看,也属于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错误。,常见的转移论题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用内容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命题替代了原论题。二是用近似于论题的命题替换了论题,具体表现为“论证过多”和“论证过少”。 我们先看一是用内容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命题替代

24、了原论题的例子:,例如,有这样一段论辩: 公诉人:被告人在狭窄路段违章超速行车,导致当场撞死行人查某,被告人构成交通肇事罪。 律师:肇事路段不属于窄路,被告没有超速行车,依据如下:1公安部条令解释,窄路是指路面宽度在36米以下的路段。而肇事现场的勘验报告记载路面宽度56米。2全案惟一证人王某(同车修理工)证明:肇事车当时车速为每小时4050公里,低于交通法规中关于郊外公路每小时50公里的限速。,公诉人:这么说,肇事汽车撞死人可以不负责任? 律师:根据我上面所述,控方的指控不成立,被告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不应负刑事责任。 公诉人: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我认为目前对在窄路段违章超速行车行为不

25、应该视而不见。 这里,公诉人撇开“被告人是否有罪”的论题,而转移到“维持社会公共秩序”上,明显地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再如,某起诉书中断定某人犯罪的动机是蓄意报复,且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某日甲乘乙下夜班时,埋伏在乙要通过的小路上,乘其不备,把乙的头、脸部砍伤多处,由此证明,甲犯罪动机是将乙砍伤以毁坏容貌。 此结论和前面提出的论题“甲犯罪的动机是蓄意报复”已不是同一命题了。“将乙砍伤,毁坏容貌”,这实际是甲犯罪的目的。虽然“目的”和“动机”是密切联系的,但在法律上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上述命题中分别使用了这两个概念,其断定也就不同了。这就是“偷换论题”。,又如,有这样一段论述:“质量

26、与数量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多少,又促进着质量的不断改进。而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低劣,白白地消耗着各种宝贵的资源,因此,这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在这段论述中,论题本来是“质量与数量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结论却变成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是最大的资源浪费”。结论混淆了原来的论题。,还如,下面一段文章也存在“偷换论题”这种错误: “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而斗争。人们不管做什么,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了自己的生活。为别人劳动是为了得到别人为他自己相同的劳动。不是吗?工人工作是为了领取工资而生活,农民种田是为了自己

27、穿衣吃饭,作家写书给人看是为了领取稿费诚然,有像雷锋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有像一些科学家那样为了人类幸福而忘我工作的人。但这样的人也必须有自己能够生存的基础,也就是说,他们首先得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否则连他自己都不能生存,又怎能为别人呢?”,这段议论用“人只有得到生存才能为别人劳动”替换了“人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而斗争”这一论题。而这两个命题在内容上是根本不相同的,前者阐述的是人生的基础,属生理方面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人生的目的,属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用前者替换后者,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再来看二是用近似于论题的命题替换了论题,具体表现为“论证过多”和“论证过少”的例子。

28、 论证过多是指不自觉地扩大了论题的内容, 使实际论证的论题比原定论证的论题在内容上要多一些。 例如,本来要论证“并非一切有重大科技发明的人都是天生聪明的”这一论题,而实际上却去论证“一切有重大科技发明的人都不是天生聪明的”这一论题就是“论证过多”。因为原论题相当于特称否定命题“有些有重大科技发明的人不是天生聪明的”,而实际论证的是一个全称否定命题,从而论证了过多的内容,转移了论题。,“论证过少”是指不自觉地缩小了论题的内容,使实际论证的论题比原定论证的论题在内容上要少一些。 例如,有一个案子,办案人员要证明某人犯了受贿罪,接受了贿赂,并为他人在其他单位弄到一张假证明,却没有证明被告进行非法活动

29、是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 这也是论证过少的一种错误表现。因为原论题应该包括三点:一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三是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私利,而证明人只证明了第一点和第三点,没有证明第二点。,再如,有人作了如下的论证:“地球外是有人的。因为在苏联科学院的古生物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四万年前的野牛的颅骨,其额上有一些类似枪伤后留下的痕迹。研究表明,这些呈圆洞状的痕迹是动物生前被束护高压气体冲击而成,但当时地球上的人类还远未掌握这种技术。可见,地球外可能有人。”由于实际证明的论题“地球外可能有人”是一个或然命题,它所断定的内容比需要论证的论题“地球外是有人的”这个实然命题要少,因而存在“

30、论证过少”的错误。,二、论据规则 1论据必须是已被证明过的真的命题。 论据是确定论题真实性的根据,论据真实是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必要条件,论题的真实性不能从虚假的论据中得到确定。论据不能是假的命题,也不能是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过的命题。否则,就会犯“虚假理由”或“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 “虚假理由”,亦称虚假论据,是指推理所依据的论据材料不真实。,例如:某检察院对被告人王某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中级法院审理终结,以伤害罪判处王某无期徒刑。检察院认为判决有错误,提起抗诉。辩护律师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伤害罪是正确的,其理由有三:其一,被告人王某挑逗侮辱妇女只说明在主观方面有流氓罪的故意;其二,被告人虽然带

31、刀,也不能认定是为了杀人;其三,被告人王某对被害人只捅了一刀,没有再捅第二刀。很明显,被告不是要置被害人于死地;况且捅的地方不是要害部位。因此,王某的行为没有杀人的目的。纵观前因后果,认定为伤害致人死亡罪是正确的。,公诉人认为,这三点理由是虚假的,因为它背离了事实,不能由此必然推出是伤害罪的结论。并针对这三点进行了反驳。提出:这起杀人案,以被告人耍流氓为起因,当被告人遭到反抗时,他的流氓犯罪故意便转为杀人的犯罪故意。因此,王某尽管是捅了被害人一刀,这是在杀人故意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况且,在司法实践中,杀人行为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刀或者多刀,而只根据杀人的故意。而且辩护律师说,王捅的地方不是要害部位

32、,这与事实不符。,再如:某辩护人为被告辩护说:“被告人伤害被害人不会是故意的,因为被告人与被害人素不相识,彼此无仇。”该证明的论证方式是一个省略式,其推理可还原如下: 如果被告人与被害人素不相识,彼此无仇,那么被告人伤害被害人不会是故意的。该案被告人与被害人素不相识,彼此无仇,所以,该案被告人伤害被害人不是故意的。 这个推理中省略了一个虚假的大前提。以虚假的前提作论据,就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是起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的。,又如,某贪官为自己的受贿行为辩解说:“收受贿赂是人情往来。”这个辩解实际上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我们可以将之恢复为一个完整的三段论: 所有的人情往来都不是犯罪;

33、收受贿赂是人情往来; 所以,收受贿赂不是犯罪。 尽管这是一个推理形式正确的三段论第一格形式,但小前提虚假。因此,结论荒谬。,虚假理由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以相对为绝对,即把相对一定条件或关系而言的真实的命题绝对化,当作无条件真实的命题。,例如:吴某经营的一皮鞋厂由于产品货真价实,生意兴隆,由此引起了另一皮鞋厂老板王某的嫉妒。于是王某装作一位普通的买主,到吴某的皮鞋厂订购了100双皮鞋,总价值也已写入合同。合同并写明一个月取货且为真货,若不按时按量交货或货不真,由卖方赔偿损失总价格的50。吴某如期按合同约定交货。但王某却以吴某违约将其告上法庭。原告王某的辩护律师是这样辩护的:,“我们知道,皮鞋应该是

34、皮制的,其中不能含有其他材料。而被告吴某皮鞋厂的皮鞋用料中有塑料线,而有塑料线的鞋就不是皮鞋。另外,原告检查出5双皮鞋有质量问题,说明这批产品不是真货。因此吴某必须按合同规定赔偿原告损失。” 明显地,原告律师的辩护犯了两次“以相对为绝对”的逻辑错误:一是将“皮鞋是皮制的”的观点绝对化,认为皮鞋必须全是皮而不能含有其他材料;二是将少量皮鞋有质量问题绝对化,把少量扩大为全部。,虚假理由还会表现为论据间的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据是相互否定的,不可同真且必有一假,因而就整体而言,自相矛盾的论据集是虚假的。 例如,某辩护律师说:“古塔医院院长不涉嫌受贿,他虽收受了某药商的贿赂款,但数额很小,仅做人情礼节

35、。”这位辩护律师的论据自相矛盾,因而理由是虚假的。,“预期理由”,是用真实性未被证明的论据,来论证论题的一种逻辑错误。在论辩中,如果把未经调查核实的材料当作论证的武器,不仅驳不倒对方的论题,反而会遭到对方的有力反击。 例如:某县检察院以黄某杀人罪提起公诉。某律师受被告委托而参与法庭辩护。,律师辩护:报复杀人,一般来说都是那些有深仇大恨或者因某些矛盾发展到极点所引起的,然而本案被告人不具有这些因素。被告人黄某与被害人刘某,中学是同学,参加工作又在同一个工厂,每天进餐坐在一起,下班又是同路人,关系密切,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两人既无深仇大恨,又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虽然两人因闹笑话翻脸,黄某一时激怒,

36、砍伤了刘某,但黄某只有伤害的故意,而决不会有杀人的故意。如果黄某想致刘某于死地,也不能只砍两刀就住手,况且所伤部位并非要害。无论从主观或客观上看,黄某只有伤害故意,而无杀人故意。,辩护律师的辩护,看来似乎有理,但并非全是事实。黄刘两人因同时爱上本厂一个女工,后来这个女工与刘某订婚,这引起两人之间的矛盾,黄某曾说过:“走着瞧”。这说明黄某对被害人已有仇恨。黄某停刀不砍,不是黄某不想杀死刘某,而是当黄某捅第二刀时,刘某满脸是血,且卧倒在地,黄某无法判断是死是活,况且有人夺下黄某手中的刀,使黄某无法再继续行凶。没刺中要害部位,并非黄某之所愿,是由于刘某的反抗躲闪,才没有伤到致命的部位。 此案例中,辩

37、护律师由于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凭主观臆断,以“预期理由”为论据,对被告按伤害罪辩护,结果导致辩护失败。,再如,有人说:“地球上出现的不明飞行物肯定是外星球的宇宙人发射的,因为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外星球可能存在着比地球人更高级的宇宙人。他们向地球发射宇宙飞行器是很自然的事。”这段议论为了论证“地球上出现的不明飞行物是外星球的宇宙人发射的”这一命题,引用了“外星球可能存在着比地球人更高级的宇宙人”这一命题作论据,而这一命题的真实性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说。这就犯了“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又如,某起诉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案发前,被告人给其姐发出一信,要其姐有时间最好来京一趟,被告人借其母名义又给自己的哥哥

38、发去电报见电速回京;被告人又买了件深蓝色新上衣。由此可见,被告人在案发前就准备和亲人告别,也即作好了杀人走绝路的打算。”这里,起诉书中对“被告人有杀人打算”的论证,犯有“预期理由” 的逻辑错误。,折狱龟鉴补记载的一桩冤案 一天晚上,衢州某村演戏,一个文弱书生也去观看。一小偷乘机溜进他家,可是他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便在墙上打了一个通往邻居家的洞,企图能偷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恰好书生的邻居家有一位年轻姑娘睡在床上,小偷见了顿起歹意,企图奸污她。姑娘惊醒后大声喊叫。小偷怕被人发觉,抽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将她刺死。 然后他从墙洞爬回书生家,将尖刀藏在书生的书箱里,才逃遁而去。等书生回来,因灯昏室暗,没觉

39、察出室内变化,便上床睡觉了。第二天,被邻居打进门来,书生方才惊醒,见了墙上的洞,吓得说不出话来。邻人又从他书箱里搜出了那把尖刀,刀上还有血迹,于是认定他是杀人犯而将他绑送官府。当时知县是个姓范的,审讯时,他把那墙上的洞和凶器作为书生杀人的罪证,并对书生施以重刑。书生有口难辩,在重刑之下只得认罪,被处以死刑。十多年后,那小偷因别的案件东窗事发才供出了此案的真情。,这桩冤案主要是由于那位糊涂知县范某造成的。范某断定书生为杀人凶手的依据只是从书生家搜出的凶器、墙洞以及书生的口供。但是,书生的口供属屈打成招。因此,范某犯了“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因为墙洞究竟是谁挖的,那把凶器究竟又是谁的,都尚未弄清。

40、范某还犯了“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即使那把刀是书生的,也仅仅只能是他作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此外还应有作案时间,书生衣服上或身上应有作案痕迹,作案后应掩饰等。因此,范某断定书生杀人显然证据不足,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2论据的真实性不应该依赖于论题。 论据是论题真实性的根据,论题在论辩中是有待论据来证明的命题。如果论据真实性的判定又依赖于论题,那么论题就不可能得到证明。 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循环论证”。 例如:在一桩奇案中,被告人实际上是在顶替其父的重伤犯罪行为,谎供自己是犯罪人。检察院依据口供提起诉讼。辩护律师在辩论中质问:“为何仅凭口供定罪?口供真实吗?”检察官却反驳

41、道:“不真实,被告人为什么还要承认呢?” 在这里,检察官以“被告口供真实”与“被告说的话是真的”相为论据,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再如,上帝本来是不在的,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却把“上帝是存在的”这一命题进行如此的论证: 当人们思考上帝时,人们是把上帝作为一切完美性的总和来思考的,而归入一切完美性总和的是存在,因为不存在的必然是不完美的。所以,必须把存在归入上帝的完美性之中,这样上帝一定是存在的。 这里的论题是“上帝是存在的”,论据是“上帝是完美的”。“为何上帝是完美的”?因“上帝是存在的”。我们且不说这一论证的论题和论据均是假的,仅就其用论题来论证论据而言,它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42、。,又如,有人论证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尽快进行改革。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发展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论证明中,作为论据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发展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实际上是对论题“现在的教育体制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尽快进行改革”的重复,对论题不起任何论证作用。这种相互论证的错误,就是 “循环论证”。,三、论证方式规则 论证方式的规则是关于论据与论题的推导关系的规范要求,以确保从论据的真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的真。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既涉及论据与论题之间的实质联

43、系,也涉及论据与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论证方式的规则有以下三条。 1论据与论题必须相干 这一规则就是要求论据与论题相一致,并且是证明论题所必需的。 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论据与论题不相干”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一是论据与论题不相干:这是指论据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论据的真实性与论题的真实性没有直接关系,实质上没有起到论据的作用。这种与论题不相干的论据包括不相干的事例、理论观点、法律条文等。,例如:原告李某与被告甘某是邻居。一次甘某到李家看电视,不慎将李某价值6千元的彩电打坏了。李某多次找甘某索赔,甘某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李某只好诉诸法院。李某在法庭论辩中,指出甘某打坏他彩电

44、的行为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应该予以赔偿。,甘某的委托代理人说:“被告打坏原告彩电,不应予以赔偿。根据调查,被告与原告家一向友好相处,希望不要做出损害双方友谊和情感的事;再说,李某家的小孩曾经将被告价值2 000元的瓷器摔碎,被告都没有要求索赔;一次李某的妻子生病住院,找被告借了1万元,至今都还没有还;原告在单位人际关系不好,平时只有被告一人与他较好(李某与甘某同在一个单位)。” 在这里,被告的委托代理人虽然所说的事实证据都是真实的,但是却与论题“被告打坏原告彩电,不应予以赔偿”相去甚远,二者毫不相干,私人交情再好,也不能代替法律意义上的索赔。,再如:某卫戍区在刘某交通肇事案的辩论中,辩护人反复

45、强调被告平时表现好,这次出车送老兵,是因领导临时增加停车点,为了赶时间才出的事,要求免予刑事处罚。对此,公诉人着重指出:被告违反城郊行车时速规定,高速开车;在高速行进中又违反驾驶规则,打开车门,转身向后车箱的乘车干部问事,这就是要追究被告法律责任的根本理由。至于辩护人所强调的理由,与是否要追究被告的法律责任毫无联系。 公诉人的这一答辩,既阐明追究被告法律责任的充分理由,同时又指出了辩护人所强调的理由与对被告免予刑事处罚之间没有蕴涵关系,两者不相干。这也是一种“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在起诉书中,如果所陈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与被告的罪名认定不相符合,这也是论据与论题不相干。 例如,某被告与一男孩(

46、12岁)在某大街一侧的便道上玩排球,该男孩打了一个低球,被告用脚接球,但未能稳住,球滚上马路。此时,63岁的吕某骑车经过,车轮轧球,人摔倒,头触地,造成闭合颅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两天后死亡。检察院以被告犯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某律师出庭辩护。律师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指出交通肇事罪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犯罪的主体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第二,在客观上的表现为:交通运输人员过失地,违反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本案被告和他的行为不具有上述特征。被告是羊毛衫厂的机修工人,不能作为本罪的主体。在公路便道上玩球,仅仅违反了某市道路交通管理暂行处

47、罚条例。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不适用于本案。因此,仅凭“被告在公路旁玩球出事”,不能就认定“被告犯交通肇事罪”。 从逻辑上分析,律师的辩护指出了起诉书中所陈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与被告罪名的认定,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即论据与论题之间没有蕴涵关系。,二是以人为据。即论题的真实性不是靠论据的真实性确定,而是根据有关人员的身份地位、其他表现、情感意愿等与论题无直接关系的因素加以确定。,例如:在一起某副县长张某涉嫌贪污受贿案中,被告张某的辩护律师在辩护词中说:“我相信检察长是理论权威,对被告张某贪污招商会汇率价款项10万元的指控是正确的,对被告张某帮李某购车从中贪污2万元的指控是尊重事实的。但是被告张某

48、作为副县长,年轻有为,在任职期间曾给该县经济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请法院依法查明本案,宣告被告无罪” 此例中,辩护律师以“检察长是理论权威”来证明“对被告张某贪污款项的指控是正确的”;又以“被告作为副县长,年轻有为”等来证明被告无罪”,两次犯了“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再如,法庭上,支持公诉的检察员不拿出证据来证明被告人有罪,而去谈论被告人平时的不良表现;辩护的律师不拿出证据来证明被告人无罪,而去谈论被告人平时的良好表现等,都是犯了“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另外“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还经常表现为用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论据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 例如,教会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把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提出的

49、“地球中心说”加以神化。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宣布为异教邪说加以禁止,其理由仅仅是“太阳中心说”违反了宗教信条,违反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在逻辑上也是犯了“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2论据对于论题的导出必须是充分的。 论据对于论题的导出必须充分,是充足理由律的具体要求。论据是否充分,表现为从论据能否必然推出论题,如果从论据不能必然推出论题,那么论据是不充分的。 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论据不足”的逻辑错误,即对于确定论题的真实性来说,已有的论据还不足以推出论题。论据不足的情形包括事实证据不充分、理论依据不充分、法律依据不充分等。,例如: 1885年10月,巴特利特一家搬进了在伦敦皮

50、姆利科的一套公寓,戴森定期到那里拜访他们。巴特利特立下遗嘱,把一切财产都留给他的妻子,由戴森作为遗嘱执行人。此后不久巴特利特就病倒了。1886年新年,巴特利特死在了床上。他死后,尸体解剖时发现他的胃里有大量氯仿,虽然他的口腔和喉咙里没发现任何痕迹。,对巴特利特的妻子的谋杀审讯于1886年4月12日开庭。庭审证据表明,在巴特利特死去前几天,戴森在一些药房里购买了大量氯仿。但巴特利特的妻子声称,是她使用了氯仿,把它喷洒在一块手帕上,以使她的丈夫晚上能安稳地睡觉。控方所面临的问题是:毒药是如何下的?液态氯仿如系口服,则会使口腔黏膜起泡。它能以1:200溶于水,要灌下受害人胃里的那些液量,他的妻子必须说服他喝下好几品脱的混合液。难道她设计使他失去知觉,在他的顺从之下,然后把一条橡皮管插进他的胃里吗?,鉴于证据不足,无法推出巴特利特的死亡与其妻子谋杀行为有必然联系,最后陪审团宣布巴特利特的妻子无罪释放。 在这里,如果陪审团最后判定巴特利特的妻子谋杀亲夫的罪名成立,那么就犯了“证据不足”的逻辑错误。,再如:一份起诉书与一审判决中都提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