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生产工艺_第1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_第2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_第3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_第4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菌种 发酵工艺流程 培养基 发酵培养控制 提取精制,.,3,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Penicillin)又称盘尼西林,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也是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抗生素。 青霉素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类,是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系列生长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4,青霉素的化学结构,青霉素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类,具有-内酰胺环结构;是分子中含有青霉素母核(青霉烷)的多种化合物的总称

2、。,分子结构球棍模型,-内酰胺环,6-氨基青霉烷酸,.,5,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6,青霉素制备的一般流程图,菌种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 提取及精制 成品检验 成品包装,前体,发酵阶段,提取精制,.,7,菌种,目前国内青霉素生产菌按其在深层培养中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根据丝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分为黄孢子丝状菌和绿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为绿孢子丝状菌,如产黄青霉素。,.,8,菌种,青霉素最初生产菌为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仅为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后来发现适合深层培养的新菌种产黄青霉,生产能力100U/ml,经不断诱变选育,目前平均生产能力660

3、00-70000U/ml,国际最高生产能力已超100000U/ml。,.,9,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过程,分生孢子发芽期 菌丝繁殖期 脂肪粒形成期 脂肪粒减少,小空孢 大空孢 自溶,菌丝生长期,青霉素分泌期,菌丝自溶期,.,10,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11,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分为菌体生长、青霉素合成和菌体自溶三个阶段。,菌体生长阶段:发酵培养基接种后生产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即开始发育、生长和繁殖,直至达到菌体的临界浓度。 青霉素合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合成青霉素,

4、青霉素的生产速率达到最大,并一直维持到青霉素合成能力衰退。在这个阶段,菌体重量有所增加,但产生菌的呼吸强度一般无显著变化。 菌体自溶阶段:这个阶段菌体衰老,细胞开始自溶,合成青霉素能力衰退,青霉素生产速率下降,氨基氮增加,PH上升。,.,12,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发酵液。,.,13,青霉素发酵过程,青霉素发酵时,青霉素生产菌在合适的培养基、PH、温度和通气搅拌等发酵条件下进行生长并合成青霉素。 发酵开始前,有关设

5、备和培养基(主要是碳源、氮源、前体和无机盐等)必须先经过灭菌,后接入种子。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和搅拌,维持一定的罐温和罐压,在发酵过程中往往要加入泡沫剂,假如酸碱控制发酵液的PH,还需要间歇或连续的加入葡萄糖及铵盐等化合物以补充碳源及氮源,或补进其他料液和前体等以促进青霉素的生产。,.,14,青霉素的发酵,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2.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3.温度 4. pH 值、溶氧 5.菌丝状态 6.泡沫的控制,.,15,发酵工艺控制,1.基质浓度 : 在发酵过程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的阻遏和抑制 ,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6、),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 所以,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16,发酵工艺控制,2.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 A.碳源: 发酵中常用乳酸或葡萄糖。 乳糖最为便宜,但因货源较少,很多国家采用葡萄糖代替。但当葡萄糖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会过分加速菌体的呼吸,以至培养基中的溶解氧不能满足需要,使一些中间代谢物不能完全氧化而积累在菌体或培养基中,导致pH下降,影响某些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目前普遍采用淀粉的酶水解产物,葡萄糖化液流加,以降低成本。,.,17,发酵工艺控制,B.氮源: 主要有机氮源为玉米浆、棉籽饼粉、

7、花生饼粉、酵母粉、蛋白胨等。 玉米浆为较理想的氮源,含固体量少,有利于通气及氧的传递,因而利用率较高。 有机氮源还可以提供一部分有机磷,供菌体生长。无机氮如硝酸盐、尿素、硫酸铵等可适量使用。,.,18,发酵工艺控制,C.无机盐: 碳酸钙用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酸,并控制发酵液的pH值 为菌体提供营养的无机磷源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 另外加入硫代硫酸钠或硫酸钠以提供青霉素分子中所需的硫。 铁离子对青霉素有毒害作用,应严格控制发酵液中铁含量在30ug/mL以下。现在还有一些工厂采用铁罐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铁离子便逐渐进入发酵液;发酵时间愈长,则铁离子愈多。铁离子在50g/ml以上便会影响青霉素的合成

8、。所以青霉素的发酵罐采用不锈钢制造为宜。,.,19,发酵工艺控制,D.前体: 前体的加入是青霉素发酵的关键问题之一。 添加苯乙酸或者苯乙酰胺,可以借酰基转移的作用,将苯乙酸转入青霉素分子,提高青霉素G的生产强度。 但苯乙酸对发酵有影响,一般以苯乙酰胺较好。 也有采用苯乙酸月桂醇酯,其优点是在发酵中月桂醇酯水解,苯乙酸结合进青霉素成品。而月桂酸作为细菌营养剂及发酵液消沫剂,且其毒性比苯乙酸小,但价格较贵。 前体要在发酵开始20h后加入,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控制在50g/ml左右。前体用量大于0.1%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均下降。所以一般发酵液中前体浓度以始终维持在0.1%为宜。,.,20,发酵工艺控

9、制,3.温度 :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21,发酵工艺控制,4. pH 值、溶氧 : 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 值一般认为在6.87.2 左右, 应尽量避免 pH 值超过7.0。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加速其水解。 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

10、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饱和度时,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造成呼吸强度下降,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 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罐温。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无菌空气和搅拌,以维持一定罐压或溶氧。,.,22,5. 菌丝状态: 菌丝浓度: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菌丝浓度不超过临界菌体浓度, 从而使氧传递速率与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 菌丝生长速度: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当比生长速率低于0.015h-1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成正比。因此,

11、要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最大比生产速率,必须使比生长速率不低0.015h-1。 菌丝形态:青霉素产生菌分化主要呈丝状生长和结球生长两种形态。在丝状菌发酵中, 控制菌丝形态使其保持适当的分支和长度, 并避免结球 , 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球状菌发酵中, 使菌丝球保持适当大小和松紧,并尽量减少游离菌丝的含量, 也是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关键素之一。,.,23,发酵工艺控制,6.泡沫的控制 : 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 可以用天然油脂, 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学合成消泡剂 “ 泡敌 ” 来消泡。 应当控制其用量并要少量多次加入, 尤其在发酵前期不宜多用, 否则会影响菌体的呼吸代谢 。 加消沫

12、剂控制泡沫,必要时还加入酸、碱以调节发酵液的pH。,.,24,染 菌 处 理,染菌是发酵工业长期以来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染菌问题就成了发酵工业的工作重点之一。要解决染菌问题首要问题就是要能检测出是否染菌。 染菌通常通过三个途径发现:无菌试验,发酵液直接镜检,发酵液的生化分析。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依据。,.,25,染 菌 的 处 理,染菌在发酵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下面就各个不同的阶段的染菌情况和处理办法一一说明。 种子培养期染菌 发酵前期染菌 发酵中期染菌 发酵后期染菌,.,26,染 菌 的 处 理,种子培养期染菌 种子培养主要是生长繁殖菌体。此时菌体浓度低,培养基营养

13、丰富,因此容易染菌。种子培养期染菌,带进发酵罐中的危害极大,应严格控制种子污染。当发现种子受污染后均应灭菌后弃去,并对种子罐、管道进行检查和彻底灭菌。,返 回,.,27,染 菌 的 处 理,发酵前期染菌 发酵前朗主要是菌体生长繁殖,代谢产物生成很少,染菌后杂菌容易繁殖,与生产菌争夺营养成分和氧分,严重干扰生产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物的生成,因此要特别注意发酵前期的染菌。当发酵前期染菌时,由于营养成分消耗不多,能耗也不大,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应迅速重新灭菌,补充必要的营养成分,重新接种进行发酵。,返 回,.,28,染 菌 的 处 理,发酵中期染菌 发酵中期染菌将严重干扰生产菌的代谢,影响产物的生成。如产

14、酸,产泡沫,使菌体自溶,使发酵液变臭等。发酵中期染菌,由于营养成分大量消耗,一般挽救处理困难,危害性大,发酵中期染菌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通常做法是“倒罐”,即用一罐没有染菌的发酵液与染菌的发酵液混合,使有害菌浓度下降,生产菌浓度提高进而重新成为优势生长菌群。显然,倒罐必然造成物料消耗和操作费用的增加。,返 回,.,29,染 菌 的 处 理,发酵后期染菌 发酵后期产物积累较多,效价已经很高,营养物质接近耗尽,此时如染菌量不多,可继续进行发酵,如严重污染也可提前放罐,停止发酵,这在经济上往往是合算的。,.,30,下游操作,过滤 萃取 脱色 结晶,.,31,发酵液预处理,青霉菌素发酵后,放罐,加少

15、量絮凝剂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或板框过滤(青霉菌丝较粗,过滤较容易) ,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过滤收率一般在90%左右。 青霉素易降解,发酵液及滤液应冷却至10 低温保存,备后续提取精制。,通常发酵液中青霉素浓度很低,仅0.1%4.5%左右,而杂质浓度比青霉素的高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发酵液中常见的杂质有:菌丝、未用完的培养基、易污染杂菌、产生菌的代谢产物等。,.,32,提 取,溶媒萃取法 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盐易溶于水。利用这一性质,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转入有机溶媒中,调节pH,再转入中性水相,反复几次萃取,即可提纯浓缩。 常用有机溶剂:醋酸丁酯(或戊酯),.,33,提 取,溶媒萃取法 萃取2-3次。从发酵液萃取到醋酸丁酯时,pH选择1.8-2.0,从醋酸丁酯反萃到水相时,pH选择6.8-7.4。 发酵滤液与醋酸丁酯体积比3-4。 萃取总收率在85%左右。,.,34,青 霉 素 提 取,青霉素的提取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时间短 温度低 p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