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_第1页
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_第2页
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_第3页
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_第4页
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章古河坝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述一、工程概述 章古河坝大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康定县境内大渡河上游干流上,地处大 渡河上游,距泸定县、康定县城分别约 26km、27km,距成都公路里程约 360km,是为长河坝水电站淹没移民区安置的一座桥梁。 二、二、观测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观测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章古河坝大桥控制网测量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或 规范有: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03)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17942-2000)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9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16818-1997) 。

2、三、三、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计划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计划 31 测量人员配置 俞书佳:助理工程师,懂瑞明:技术员,张跃龙:技术员,范洋吉:技术 员。 32 仪器设备配置 1拓普康 GPT-3002N 全站仪一台,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 、测角精度: 2.0;(2)、测距精度标准差为 2mm+2ppm 2徕卡 TCA2003 全站仪一台,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 、测角精度:0.5; (2)、测距精度标准差为:1mm+1ppm;棱镜组三组;DHM2 型机械通风干湿温度 表四支;DYM3 型空盒气压表四个。仪器情况见附件。 四、四、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控制网测量以监理部

3、提供的控制点:H08、H09、H10 为依据。 4.1 坐标系统:1954 年北京坐标系。 4.2 高程系统:1956 年黄海高程。投影面:1440 米。 4.3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观测方案 由于章古河坝没有相应的控制点,章古河坝距黄金坪控制点 6KM 左右。因 此本次控制网测量采用引测的方法获取控制点 Z1、Z2 的坐标及高程,然后由 Z1、Z2 等 4 个点组成一个大地四边形。 1控制网引测 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黄金坪施工控制网成果:H08、H09、H10 为 已知点,在进行观测时拟采用 H09- H08 边做为起算边,H09 为起算点, H08- H10 做为附合边,加密零时控制点

4、V1、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V13 按一级平 高导线进行引测至我部所做的控制点 Z1、Z2。其导线布置详图见附件。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采用导线左右角观测方法。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97),水 平角观测按(附表 1)要求测 2 测回,如有超限测回补测或重测。 天顶距及距离观测 天顶距观测按(附表 3)要求执行。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附表 3) 仪器标称 精 度 最大视线长 度 天顶距观测 测回数 等 级 测距 精度 mm/km 测角 精度 () 对 向 观 测 m 隔 点 设 站 m 斜 距 测 回 数 中 丝 法 三

5、丝 法 指标差 较差 () 测回间 较差 () 仪器 高棱 镜高 丈量 精度 mm 对向观 测高差 较差 mm 附合或 环线闭 合差 mm 一 级 2210005002211010160D30L 2控制网测量 控制网测量采用徕卡 TCA2003 全站仪。平面网由 4 个点组成一个大地四 边形。观测采用全圆方向法,按三等网要求,参照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17942-2000) 、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16818-1997)中相关规定执 行。由引测获取的控制点 Z1、Z2 以及新点 Z3、Z4 点组成大地四边形,以其中 Z1、Z2 为已知起算点,平差求得平面网内其他点坐标。高程测量

6、采用三角高程, 要求对向观测。利用 Z2 的高程为起算数据,采用对向观测的四点之间高差组成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 (附表 1) 等级 仪器标 称精度 光学测微器两次 重合读数差 两次 照准 读数差 半测回 归零差 一测回中 2C 较差 同方向 值各 测 回互差 一级 234121812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附表 2) 测回数 水平角 天顶 距 等级 附合或 闭合导 线总长 km 测角中 误差 () 测 距 中 误 差 mm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 闭合差 () 测距 仪 标称 精度 mm km 边 长 2级 2 级 一级 4.0M5.030 1:14000 10n2

7、往 返 各 2 22 闭合路线,进行平差求得其他各点高程。其控制网布置详图见附件。 4.4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全站仪观测要求 边角网观测技术要求 测回数 水平角天顶距 等级测角中误差平均边长相对中误差 边长 1级1级 三等 1.8 1:往返各 2 63 注:光电测距仪一测回的定义为照准 1 次,测距 4 次。e 水平角方向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测微器两次 重合读数差 两次照准读数差 半测回归 零差 一测回中 2C 互差 同方向值各测回互 差 三等 14696 注:当两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值超过1.0时,则该两方向之间不进行 2C 值比较,各方向 2C 只按同方向、 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差值应符合以上

8、规定。 测距作业技术要求 测距限差气象数据 等级 一测回读 数差 测回间 较差 往返或光段 较差 温度最小读 数 气压最小 读数 Pa 测定时间间隔数据取用 三等 3522(a+bD)0.250 每边观测始末取平均值 五、本次控制网测量内业资料整理及平差计算五、本次控制网测量内业资料整理及平差计算 经过对外业观测数据的整理过后,进行控制网的严密平差计算,采用经过检 定的南方平差易 2002 进行严密平差求出引测点 Z1、Z2 的坐标及高程及高程;用“大 地控制测量及变形监测处理软件 DDM6.0”计算,求出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 及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 1内业资料整理 水平距离计算 D=SSin

9、Z-(1-K)/(4R)S2Sin(2Z) 或 D=SSin(Z-f) f=(1-K)S/(2R) D-测站与镜站平均高程面上的平均距,m; Z-顶距观测值, () ; S-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后的斜距; -常数,=; f-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天顶距的改正值, () ; K-大气折光系数,在 0.080.14 之间或实测确定;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 ,m; 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的改正计算 h=(1-K)D2/(2R) h-高差改正值,m; K-大气折光系数,在 0.080.14 之间或实测确定;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 ,m; D-测站与镜站平均高程面上的

10、平均距,m; 天顶距归处公式: Zij=Zij(V- V)+(I-I)SinZij/Sij Zij- 归算到测距时的天顶距, () ; I-观测天顶距时的仪器高, m; Zij- 测站点 i 到照准点 j 的天面距观测值, () ; V- 观测天顶距时棱镜高,m; I-观测距离时的仪器高,m;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 ,m; Sij-距离观测值,m; -常数,=; 高差计算公式 h=SCosZ+(1-K)S2/(2R)Sin2Z+I-V S-经改正后的斜距,m; Z-顶距观测值, () ; h-经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后的高差,m; K-大气折光系数,在 0.080.14 之间

11、或实测确定;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 ,m; I-观测距离时的仪器高,m; V-观测距离时的棱镜高,m; 边长投影的计算 D0=D(1-Hm/R) Hm=H-Hr D0-投影后的边长值,m; D-经各项改正后的平距,m; Hm-投影面高程与测距边两端平均高程之差,m;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 ,m; H- 测距边两端的平均点高程的平均值,m; Hr -测区选定的投影面的高程,m; 2平差计算 本次控制网测量采用南方平差易 2002 以及“大地控制测量及变形监测处 理软件 DDM6.0”进行平差计算。平差报告见附件(控制网平差报告、平面边 角网平差报告、三角高程平差报告) 。 五结束语五结束语 本次控制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