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ppt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ppt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ppt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ppt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 代 散 文 选 读 活生生的“这一个”,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1910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一生共获取36个博士头衔。1917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新诗集尝试集。,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八不主义”。 在1918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又将“八不主义”改为以下四条要求: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2、;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四条也可视为胡适对现代散文文体在语体方面的理论要求。在胡适的理论影响下,现代散文彻底打破了文言语体的束缚,既以现代白话语体为主,吸收口语、俚语、韵语,又汲取外国散文语言的长处,形成了既明白晓畅,又细腻优美的语言体式。,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 冯顺弟的父亲冯振爽,小名金灶。他发誓重振家业,将在太平天国战火中毁坏的祖传老屋重新修建,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木料砖瓦却因贫穷而没有着落。望着父亲梦想新屋而忧愁的面孔,冯顺弟常恨自己不是个男子,不能帮助父亲劳动,赚钱,建新屋。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

3、中屯金灶家,给顺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续娶个填房。顺弟听了,低着头,半晌不肯开口,但心里却在紧张活动。三先生她是见过的,人家都说是好人。她想,做填房,可以多要聘金;前妻儿女多,又是做官人家,聘金财礼应该会更好看些。这是她报答父母的好机会,可以帮助父亲建起他一生梦想的新屋。于是,顺弟暗暗下了决心,应承了。,第三年冬天,冯顺弟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年过50岁的胡传,在公务之暇,剪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楷字,教年仅20的冯顺弟认字

4、。到离开台湾时,冯顺弟已认了近千字,三岁多的小胡适也认了七百余字。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胡适的母亲当时只有22岁多2个月零17天,虚龄23岁。她23岁守寡,守了23年。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7个亲人: 1904年 三子胡洪死 1905年 父冯振爽死 1909年 妹冯玉英死。弟冯诚厚死。 1915年 长女胡大菊死。长子胡洪骏死。 1917年 长孙胡思明死。,年轻的弟妹儿孙接连死去,不断折磨冯顺弟的精神和肉体

5、。其中以她弟弟的病和死情状最惨。弟弟幼习药业,农忙时回家种田,感染血吸虫病,不忍让年迈的母亲知道,便来到上庄姐姐家治病。冯顺弟听乡间传说割股可以治病,一天夜里,她焚香祷告,从自己左臂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 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就因为她亲生的骨血她唯一的儿子胡适。,胡适回国的第二年母亲去世,临死未能见上一面,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在回家奔丧途中胡适写下了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在母亲去逝12年后的一个深夜,年将40的胡适,整理自传,回忆起自己母亲,怀着感激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我的母亲。,胡 适 的

6、母 亲,我 的 母 亲 胡适,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理清思路,了解有关散文理论,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 。 1、关注标题,抓住由头。 2、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3、把握感情,领悟主旨。 4、品读语言,赏析写法。,1、关注标题,抓住由头。 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我们通常称之为“由头”。抓住了散文的“由头”,也就把握了抒情议论的起点,就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文章脉络。,请将下列题目与相应文章线索加以关联。,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爸爸的花儿开了 以事物为线索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以人物为线索 长

7、江三峡 以事件为线索 荷塘月色 以时间为线索 羚羊木雕 以地点为线索 我们家的男子汉,我的母亲以母亲(对我的教育)为线索。,本文的“由头”是什么? 1-3段写“我”的童年生活的缺憾。身体弱,“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人认为1-3段写“我”的童年生活的缺憾,正是为了体现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的珍贵,更突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有人认为1-3段隐含着胡适对母亲的些许不满。你怎么认为?请到字里行间找依据。 作者这样剪辑材料,既保证了真实,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8、。文章结尾写道:“如果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在此我们可再一次感受到,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敬仰和感激之情。 小结:抓住由头,注意首尾关系,借此快速理清文章脉络。,2、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理清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捕捉“线索”。 二是概括段意,划分层次。 三是分析某些表现技巧的作用,比如能体现文章思路的对比、照应、铺垫、抑扬、虚实等技巧。,概括段意,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段):追念“我”的童年生活。 第二部分(4-12段):写母亲三方面的事。 第三部分(13段):母亲对“我

9、”的深远影响。 文章主体部分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5-7段):母亲对我的管教。(对我) 第二层(8-11段):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对人) 第三层(12段):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对己),我 的 母 亲,第一部分(1-3): 追念“我”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4-12): 写母亲三方面的事。,第三部分(13):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第一层(4-7段):母亲对我的管教。 (对我),第二层(8-11段):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对人),第三层(12段):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对己),举例说明胡适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答

10、:(1)是胡适的恩师、严父、慈母。是胡适的恩师,从小努力教育胡适用功读书,改正错误;是胡适的严父,善用严厉的目光教育孩子,针对不同的错误用不同的方法惩戒;是胡适的慈母,胡适生病后又悔又急,用舌头舔眼病。 (2)待人温和、仁慈,事事留心,事事容忍。胡适大哥败家,母亲从不骂他一句,新年债主讨债从不对大哥露出一点怒色;善待大哥的女儿,有小争执让自己儿子事事让她;大嫂二嫂闹矛盾从不跟她们吵嘴,实在不可再忍时以哭泣感化她们。 (3)自己默默承受生活的痛苦,但绝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人格。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辛苦操持整个家庭,协调各种矛盾。面对五叔侮辱她的牢骚话,起得大哭,请来几位本家当面质问

11、五叔,知道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3、把握情感,领悟主旨。 作者的情感常常流露在字里行间,而这些或忧或喜得情感,往往是文章主旨的暗示。由此,在答题时,要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来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散文情感,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有局部意识,一般而言,在理解散文整体情感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开头与结尾部分的分析。,胡适如何评价自己的母亲?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12、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3、把握情感,领悟主旨。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社会评论: 胡适的母亲从幼年时期就表现出来的理性是非凡的,她的教子有方、她对于苦难的承受力和战胜苦难的韧性,她的大度和远见,都令人感到叹惊。可以断言,没有这位母亲,就不会有后来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胡适。,梁实秋的散文理论: 散文艺术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恰当

13、。 贾平凹的散文理论: “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 “散文作品产生个性与魅力的关键是以真情真知展示作者的人格意象。” 试选一角度赏析本文魅力所在。(结构、内容、语言,写法等),分析技巧: 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正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使文章有了立体感 我的母亲在结构的三大块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特殊的母亲”。作者细致地正面描写了母亲的品质,几件小事就让一个和蔼却又严厉,是慈母也是严父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在写母亲为后母不易方面,通过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等人的描写,以对比手法侧面衬托母亲的宽容及刚气。 用典型细节来证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胡适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浸透于朴实的

14、细节中,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的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惟有熟悉才能写得真切感人,惟有熟悉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从文章结构角度分析: 因果连环的结构,首尾照应,使文章有整体感。 文中母亲用自己默不作声的善良和镇定自若来处理婆媳矛盾,这给作者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使作者认识到善良是任何人应该有的美好品质之一,作者以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一直善良做事、善良为人,留下了众多的口碑和许多的佳话,别样的童年经历和来自于别样的母亲的影响,这样自然给作者一个“别样的人生”。这几个环环相扣的事件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使文章有了一个严谨、紧凑的因果关系,使文章具有了独具魅力的整体感。文章的几个部分就因为这种内在的关系而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语言角度分析: 白话语体文章特征,明白晓畅,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整篇散文朴素清新,文章毫无成人的姿态,也无学者的深沉,作者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贾平凹读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