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发挥.ppt_第1页
伤寒论临床发挥.ppt_第2页
伤寒论临床发挥.ppt_第3页
伤寒论临床发挥.ppt_第4页
伤寒论临床发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寒论临证思维探讨,主讲:江建锋 2009-01-0,第一部分,六经概要,太阳病辨证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分类:,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太阳蓄水证-水饮内停,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血结膀胱,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太阳病提纲,太阳病,病因:风寒袭表,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阳明病辨证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腑证,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2、。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腑证特点,痞-痞塞不同-枳实消痞 满-腹部胀满-厚朴除满 燥-大便燥结,口燥咽干-芒硝润燥 实-大黄去实,阳明经证,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证,伤寒,脉:,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病机 主证,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白虎汤证存疑,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自按:此为阳明有热,太阴有湿,

3、应清热与祛湿并举,白虎加术汤主之;若手足逆冷,自汗出,宜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可仿参附加龙牡汤用之。,少阳病总纲,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的诊断: (一)主要依据是脉证 1、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2、主脉:弦。 (二)辅助依据是经络症状:耳聋、目赤、颈项强 (三)兼夹证: 少阳位处半表半里,或兼阳明、太阳、水饮,热入血室证,热入血室的证治及禁例,病因:伤寒-当有太阳表证 证状: 发热、经水适来-发热期间,月经来潮表邪乘 虚内陷与阴血互结 昼日明了-白昼属阳,阳能胜阴,故神识清楚。 暮则谵语-夜晚属阴,阴邪更甚,热扰血分 神明不

4、安,语言错乱 如见鬼状-神昏谵语,视觉失常 诊断:热入血室 治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病在下焦,禁用汗吐下法 机转:必自愈-经水未断,热随血去而自愈,妇女病,太阴病辨证纲要,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提纲,太阴病,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升降失调,证候,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 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 -寒湿内阻,气机不畅 食不下-脾失健运 吐 利,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 脾气不升,治禁:不可攻之 误下变证:胸下结硬-寒湿乘虚,凝聚于胃,少阴病辨证纲要,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证候分

5、析,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但欲寐-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 病机: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少阴寒化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少阴寒化证(续),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中痛,或干呕,或咽中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证候分析,证候:下利清谷-脾肾阳微 手足厥逆-阳气不达四末 面赤-虚阳上越 身反不恶寒(发热)-虚阳格于外 病机:阳衰阴盛,虚阳外越,阴阳格拒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 方药:通脉四逆汤 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回阳救逆

6、急祛内寒以救将竭之阳气。方后加减法,为仲师经验,加以细读。,少阴热化证,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证候分析,提要:少阴阴虚阳亢的证治(哪个少阴)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黄连阿胶汤 芩连-清心火 芍药阿胶-滋阴 鸡子黄-养血润燥,少阴热化证(续),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证候分析,证候:下利-水渗于肠 咳-阴虚内热扰肺 呕-饮邪犯胃 口渴-津不上承 心烦不得眠-虚热上扰 小便不利-饮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治法: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少阴阳虚发热证,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

7、,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证候分析,大多医家认为此为外有表寒,故发热,用麻黄。 个人认为此为里证,麻黄此处用法不在解表,而在温散里寒。,厥阴病总纲,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厥 阴 病,上热,下寒,误治变证,消渴肝火炽盛,津液消耗 气上撞心(胸、胃脘部)肝气横逆 心中(胃脘部)疼热肝火循经扰胃 饥膈上有热,嘈杂似饥,不欲食肝木侮土,脾运不健 食则吐蛔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 得食味而上窜,下之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 利不止更伤脾阳,泻利不止,四肢厥逆证,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8、。,第二部分,伤寒论方证概要,桂枝汤系列,主方: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9、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桂枝汤变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汤系列,主方: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变方,麻杏石甘汤 越婢汤 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 葛根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后世发挥:三拗汤,

10、华盖散,桑杏苡甘汤,柴胡汤系列,主方: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小柴胡汤变方,大柴胡汤 泻心汤系列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后世发挥:柴葛解肌汤,柴胡陷胸汤,五苓散系列,主方:五苓散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

11、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五苓散变方,猪苓汤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泽泻汤,承气汤系列,主方:大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2、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承气汤变方,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大黄牡丹皮汤 厚朴三物汤 后世发挥: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白虎汤系列,主方:白虎汤 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白虎汤变方,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竹叶石膏汤主之 后世发挥:白

13、虎加苍术汤,四逆汤系列,主方:四逆汤 原文: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上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逆汤变方,通脉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白通汤 后世发挥:参附加龙牡汤,回阳救急汤 注意: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区别,第三部分,经方临床发挥,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14、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桂枝汤(续),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范围: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之外,而且还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 个人心得:对于有汗、无汗之辨证,注意桂枝与白芍之用量搭配。对于

1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半身汗出者,多从营卫不和论治,用本方一般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主治:本方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以背项僵痛为主症者。 临床心得:临床颈椎病患者兼有外感者,本方可用之,其主药为葛根。,小建中汤,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小建中汤(续),主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

16、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个人心得:本方有桂枝汤重白芍加饴糖而来,由解表转化为温里剂,若无饴糖,非其治也。本方不仅能治慢性虚寒性胃痛,亦可治急性实寒性胃痛,本方亦可治阳虚发热。,小建中汤治疗胃痛案,钟XX,女,70岁,上腹部隐痛半年。做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炎。 症状: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饮食二便正常。 体征:左上腹轻压痛,淡红舌,薄白胎,脉沉细无力。 辨证:脾胃虚寒 治则:温中补虚,小建中汤治疗胃痛案(续),方药:小建中汤原方 桂枝 10 g 白芍18g 饴糖15 g 生姜10g 大枣 6枚 结果:3付药后,症状大

17、为缓解,原方再进6付,共服9付,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注意饮食调理,随访1年,未再复发。,当归四逆汤,原文: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二十五个,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当归四逆汤(续),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临床应用:腰、股、腿、足、肩臂疼痛见手足厥寒,脉沉细者。西医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证、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属血虚寒凝者。 个人体会:本病对于坐骨神经痛、冻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肩周炎辨证属血虚寒凝,特别见有手足厥寒者,随症加

18、减,疗效显著。轻证可考虑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案,宋,女,36岁,反复双手冻疮年余。 症状:年来,双手反复冻疮,现双手背发紫肿胀,局部畏冷,瘙痒难耐。 体征:双手皮肤紫暗,局部肿胀并有开裂。舌体胖大,色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弦。 辨证:血虚寒凝,经脉不通,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案(续),治则:温阳散寒,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5桂枝10芍药10细辛 通草10鸡血藤15甘草6大枣6枚 上方水煎分二次服,药渣煎水再双手浸泡20分钟 结果:上方3剂后,冻疮渐消,未再服药。随访两年,未再复发。 (2003-1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

19、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味酸咸)龙骨四两(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功用:外解表寒,内息心火,镇惊安神。 个人心得:仲师创本方意为桂枝汤证误用火攻,扰乱心神而设补救之法。故可适用于外有风寒,内有郁火之失眠、烦躁等之神经官能诸症用常规治疗不效者,屡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桂枝去芍药加龙牡汤治疗失眠案,患者,朱,41岁。顽固性失眠年。 症状:年来顽固性失

20、眠,夜不合眼,合眼则心烦意乱,昼则精神萎靡。前医用归脾汤、柏子养心丸、温胆汤无明显疗效。喜嗜烟酒。 体征:体查无特殊发现,舌尖鲜红,苔薄白,脉弦。 证型:内火扰心,阴阳失和,桂枝去芍药加龙牡汤治失眠案(续),治则:调和阴阳,内清心火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龙牡汤加减 桂枝6龙骨15牡蛎15 丹参15 莲心10茯神15 常山6甘草6 结果:上方1剂后,患者及熟睡1晚。连服7剂,失眠解除,至今睡眠可。 2002-3,麻黄汤,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

21、味辛温)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续),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临床发挥:本方组方严谨,除用于风寒表实证外,对于泄泻、癃闭等因外感风者,亦有佳效。对于麻黄汤变方如三拗汤、华盖散、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加减得到,疗效显著。,李聪甫麻黄汤治疗多毛案,患者王,岁。全身突长黑毛年。 病史:患者为矿工,从事防空洞挖掘工作近年,退休两年后,全身脸、肩、背、四肢突长黑毛,犹如猩猩,曾到长沙、北京、上海大医院求医,诊断不明

22、,未见疗效。 中医治疗经过:患者几近绝望,求治于李聪甫教授。,李聪甫麻黄汤治疗多毛案(续),李老询其病史,疏麻黄汤剂: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嘱其睡觉前服次,加盖衣被,无反应再服第次。 患者遵照服用,并盖以厚被。服后半小时许,大汗淋漓,其人如狂,浑身奇痒难耐,不停搔抓,身上黑毛大片脱落,片刻工夫,浑身黑毛尽脱,药未尽剂,顽疾获愈。,病案分析,本患者在湿气较重之防空洞中工作,湿邪郁闭汗孔,邪无出路,故使汗毛增生。中医宗“肺合皮毛”之法,峻发其汗,重新打通汗孔,使邪有出路,增生之汗毛自然无所依附,故尽数脱落,顽疾顿愈。,葛根汤,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

23、黄三两(去节)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口父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葛根汤(续),功用:解表散寒,舒筋缓急,适用于外感风寒以项背部僵硬不适者。 临床体会:颈椎病常为颈项僵痛,用本方加减常可获显效,尤其挟有表证者,临床可加威灵仙、羌活、姜黄、海桐皮之类。,小青龙汤,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

24、夏半升,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青龙汤(续),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见于外寒里饮表现为恶寒发热、身体疼痛、喘咳、痰多清稀患者。 临床发挥:病家咳喘宿疾,外感风寒,身体疼痛,鼻塞流涕,无咽喉肿痛,小青龙汤主之,若咽喉肿痛者,知有里热,可加石膏,甚则连翘,银花清热解毒之品。,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案,黄,男,岁,反复咳喘余年,再发加重周。 症状:患者有慢支炎病史余年,每年咳喘痰多冬春季发病,此次受凉后咳喘复发加重,症见:咳嗽、喘息、痰多色白清稀,畏寒,全身疼痛,流清涕,口

25、干,心烦。 体查:双肺中两量湿罗音,散在哮鸣音。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型:风寒束肺,内有里饮,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案(续),治法:解表散寒,温化水饮,兼清里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10桂枝10 白芍10 五味子6 细辛3生姜10法夏10 石膏15 甘草 结果:上方剂后,症状消失,续服5剂,嘱其调理脾胃,随访1年,咳喘未发。 2006-01,小柴胡汤,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

26、姜三两,大枣十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小柴胡汤(续),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 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杂病者 临床心得:本方为众方之祖,清热与温补并用,祛邪与补虚兼顾,可攻可守,狭义调和表里,推而广之,调和阴阳,临床变化无穷。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常以此方加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柴胡汤治疗外感发热案,患者欧XX,女,64岁。恶寒发热1天。 症状:患者入院后第3天,受凉后,渐觉浑身酸楚不适,上午出现恶寒,下午体温逐渐升高,由37度渐升至39.5度,并感发热,同时有口苦,纳呆,咽干,黄昏时体温恢复正常

27、,症状缓解。第二天同样发病。 舌脉:淡红舌,薄黄苔,脉浮细。 证型:邪郁少阳,小柴胡汤治疗外感发热案(续),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原方 柴胡10 黄芩10 党参10 法夏10 生姜 10 大枣3枚 结果:1剂后汗出而解,住院期间未再复发。,小柴胡汤治疗多眠案(岳美中),某女孩,12岁,沉睡3天3夜未醒,其父背其求治于名医岳美中。岳老仔细询问,知其在黄昏时入睡。岳老考虑此时为阴阳交替之时,从阴阳失和论治,投以小柴胡汤原方灌服。 结果:1剂后小女孩即醒,醒后如常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

28、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功用:和解清热,镇静安神。适用于柴胡汤证兼有热扰心神证这。 临床发挥:夜烦昼寐,失眠多梦,汗出过多,此乃阴阳颠倒,内火攻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本为治少阳证误用火攻或下法,火邪扰乱心神,今用用治外火之方治内火,殊途同归也。龙骨、牡蛎本镇惊安神,敛汗摄精,从现代医学讲题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故应用范围极广,一切交感神经兴奋性,包括失眠、汗多、心悸、支气管

29、痉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应用龙骨牡蛎,往往可以取得良效。,柴胡加龙牡汤治疗多汗证(程丑夫),患者杨XX,女,54岁。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入院症见:汗多,白天为主,伴有口苦,纳呆,口干,大便结,周身头痛。 舌脉:舌质鲜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型:少阳郁热,迫津外出,柴胡加龙牡汤治疗多汗证(程丑夫),治法:和解少阳,清热止汗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 黄芩10 法夏10 白参10 石膏15 全虫6 生姜 6 甘草6 大枣 5枚 结果:1剂汗少,3剂汗止,住院期间未再出汗。,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

30、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一两(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温甘) 甘草三两(炙,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半夏泻心汤(续),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于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临床发挥: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适合临床胃病寒热互结、虚实错杂实际

31、情况,用之多有良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案,陈XX,女,56岁,胃脘部痞塞不适3年余,加重10天。做胃镜胃“慢性浅表性胃炎” 症状:胃脘部痞塞不适,胸骨后灼烧感,偶吐酸水,纳差,大便不实。 体征:上腹部轻压痛,舌质嫩红,苔黄腻,脉沉细。 辨证: 寒热互结,虚实错杂,湿热中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案(续),治则:调和寒热,散结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法夏10 黄芩6 黄连6 白参10 瓜蒌10 干姜6 枳实10 蒲公英10 甘草6 大枣6枚 结果:3剂后症状大为缓解,原方略作加减,续服5剂,诸症消除出院。,小陷胸汤,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

32、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小陷胸汤,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临床应用: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属痰热互结于心下者。 临床心得:仲师谓心下,实为胃也。对于消化道疾病,以心下痞,按之则疼为表现,可联合他方而大胆用之,医案见上半夏泻心汤。,白虎汤,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白虎汤(续),功用:清热生津。

33、临床应用: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属气分热盛者。 临床心得:本方适应证为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若不出汗者,可以用白虎加苍术汤。本方退热迅速,主药为石膏,调节体温调定点,但容易反弹,临床需注意。,白虎汤治本人高烧案,2003年非典期间,本人遭遇流感,症见:高烧达39.5度,壮热,口渴,汗出,骨节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型:气分热盛 自疏加味白虎汤 石膏25 知母10 芦根15 银花 10 连翘10 生甘草10 1剂热退至37.8,2剂而解。,白虎加人参汤,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

34、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人参 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白虎加人参汤(续),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或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证。 临床发挥:本方之主症,很类似于消渴之主症,仅用之于糖尿病之属气分人生者,随症加减,常可获得较好疗效。,竹叶石膏汤,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石膏一斤(甘寒)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

35、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竹叶石膏汤(续),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临床心得:本方为白虎汤变化而来,加强养阴顾护胃气之效。对于热邪熏蒸,如汗证等均可消息用之。,竹叶石膏汤治疗多汗症,XX,女,老年。主症:汗多,昼夜不息,以头部居多,口干欲饮,纳差,口稍苦,大便干。 舌脉: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型:郁热熏蒸,迫津外出。,竹叶石膏汤治疗多汗症(续),治则:清热生津,益气止汗。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6 石膏15 法夏10 麦冬15 白参15 山药20 甘草6 结果:1剂汗

36、少,3剂汗渐止,改治他疾。,大承气汤,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肠道、胆道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临床心得:诸病狂躁,诸喘呕吐,诸风头眩,诸痛疮痒,当审其大便

37、通与否,若大便不通,腑气不通,浊气上攻,承气汤系列即可随证用之,使邪有出路,中病即止,不宜多服。,大承气汤治疗头痛案,黄XX,男,35岁。头痛剧烈1天。 症状:春节回家探亲,多食辛辣煎炸之品,加上成天烤火,突发头痛剧烈,目赤,口渴欲饮,大便3天未解。 舌脉:舌鲜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型:腑气不通,风热上攻。,大承气汤治疗头痛案(续),治则:泻热通腑,引火下行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0 玄明粉10 枳实10 厚朴10 夏枯草15 苦丁茶10 薄荷10 甘草6 结果:1剂后,大便通头痛亦止,嘱其喝凉茶以善其后,未再复发。,五苓散,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38、,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五苓散(续),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尿潴留、脑积水等属膀胱气化不利之水湿内停者。 临床发挥:本方性味平和,疗效确切,除上述之适应症之外,宗古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思想,汉方医家汤本求真喜用本方加诃子治疗水样泻泄,临床效果显著。,五苓散治疗膀胱麻痹案(熊继柏),某老年女性患者,在

39、夜间打麻将,兴趣正浓,强忍小便一夜,至次日清晨,腹部胀满疼痛,但小便不解,同时伴恶心呕吐。患者拒泌尿外科行导尿术,求治于熊教授。 辨证:水停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温阳化气,淡渗利湿 方药:五苓散原方 结果:1剂后小便解,3剂后恢复正常。,猪苓汤,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猪苓汤(续),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泌尿系感染、肾炎、膀胱炎、产后尿潴留等水热互结兼阴虚者。 临床心得:本方

40、功擅治阴虚与水饮互结,其药妙在阿胶,既可润燥养血滋阴,又可补充蛋白而利水,对于低蛋白血症型水肿、无痛性血尿,用原方即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猪苓汤治疗悬饮案,郑XX,男,65岁,因左侧胸腔积液住院,入院曾抽胸水1次。症见:左胸胁部胀满不适,口干欲饮。 查体:左下肺部浊音,舌鲜红,苔薄黄,脉沉弦。 辨证:水热互结,停于胁下。 治则:育阴清热,利水渗湿。 方药:猪苓汤原方。 结果:5剂后,复查胸片,胸水已少量,中间未再抽水,患者无任何不适,带药出院巩固疗效。,猪苓汤治疗水肿案,XX,女,中年,不明原水啊下肢轻度浮肿。 症见:双下肢间断浮肿,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伴口干欲饮,心烦。 舌脉:淡红舌,薄黄苔,脉弦细。 证型:阴虚水停,猪苓汤治疗水肿案(续),治则:育阴清热,健脾利水 方药:猪苓汤加减 猪苓10 茯苓10 阿胶10 泽泻10 苡仁25 山药15 另外嘱其间断食用新鲜鲤鱼汤,不放油盐。 结果:3剂后,水肿消失,出院。,苓桂术甘汤,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昧苦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苓桂术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