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第一组.pptx_第1页
拙政园 第一组.pptx_第2页
拙政园 第一组.pptx_第3页
拙政园 第一组.pptx_第4页
拙政园 第一组.ppt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拙政园造园手法分析,拙政园: 拙政园为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之一,1961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位于苏州城东北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至今有500多年历史。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拙政园造景手法,1.自然山水构成园林主题空间结构 2.建筑.廊道辅助形成次要空间体系 3.园中园增添景观主题,空间变化 4.建筑院落空间与山水.植物关联 5.框景.窗景渗透,增添空间层次,用分层的方式显示了拙政园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通过

2、山水体系的布局就基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性空间结构 建筑位置的经营进一步划定和完善了空间的细部结构 园林植物依附于山水和建筑的布局之上,对园林的整体空间结构不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园林植物却使山水和建筑庭院空间中增添了许多变化的因素,在拙政园中山水与建筑是园林空间结构的主体,起统治和支配性作用,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份。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全园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建筑,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建

3、筑具有两重作用:使用作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拙政园以建筑的数量之多和比重之大而著名于苏州私家园林。在拙政园整个园中,一共有四十几处的园林建筑,这些建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建筑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拙政园建筑的处理有两个突出特点: (1)疏密有致,层次错落;(2)尺度相宜,比例协调。,廊,波形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

4、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映卧池面,水波荡漾,桥影势若飞动,亭、廊、桥置于一体,故取名为“小飞虹”。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拙政园东部和中部由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阁,松风水阁,在拙政园的西部花园内,它的位置是斜出的。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

5、,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就是拙政园的镇园之宝。,亭,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涵青亭处景观较为开朗,由于这一区域以坡地、草坪、花树等自然景观为主,风格比较平和疏朗,于水池对岸,点缀一座平面独特,屋顶多样变化的风景建筑,具有很强的点题作用。特别

6、是这一景区,以动观为主,在曲径上漫步,涵青亭各个侧面的造型能无遗地逐步呈现在面前,确能使游人获得移步换影的美感。,“芙蓉榭”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透过水榭进门的门框的雕花的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榭,拙政园中的建筑,基本都是开放的、通透的,游客可四面赏景。,借景,“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

7、林之最者”。如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远借 北寺塔,这是园外1.5公里处报恩寺内的北寺塔。此座三国时建起的佛塔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有着500余年园龄的拙政园,当年造园借用此景,不仅巧补了私家园林不能造塔之缺,还让人在西望中觉得园景更加幽深起来。,邻借 宜两亭,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堆山筑亭。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

8、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 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借声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荷叶,池边栽植芭蕉和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体现宋代杨万里“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意境,借声 松风水阁,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有风拂过,松枝摇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强调了景观感知与听觉之间的关系。,借天时 绣绮亭,亭名出自杜甫“绣绮相展转,琳琅愈青荧” 建筑东西向,应对天时。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之匾,两侧还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这样的应景之对。,筑山,假山艺术本源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9、 “真”-真山水,筑山,拙政园中园西园 假山共有9处,多为黄石和湖石假山,山体东西走向,1,2,3,4,5,6,7,8,9,筑山,竖向变化,形成全园空间间架结构,主峰,次峰,筑山(假山1),障景 开门见山 黄石假山: 山势完整,整体统一,山体单元丰富,筑山(假山1)先抑后扬,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宅园-世外桃源 “隐”,筑山(假山1),欲扬先抑,因近求高,筑山假山2,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才定基之浅深。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池中垒土石构成2个

10、岛山,将水池划分为南北两个空间 与主体建筑(远香堂)应对,西山,东山,理水,苏州雨量较多,拙政园原址低洼积水,也是影响园内形成“池广林茂”的空间特色的重要因素。 拙政园水体遍布全园,其中部园区以水为主,水面积约4000平米,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理水,水面以聚为主,追求小中见大的效果 ,景点沿水系周围布置,还将游人的主要视线引向园中心,进而达到隐藏园边界、扩大空间感的效果 东西向远借北寺塔,尺度最大化,形成空间尺度最大化 起:倚虹亭 终:别有洞天 南北向水系复杂: 水远廊桥港汊荷风四面亭见山楼自然山水,理水,开阔水面 延伸港汊 水涧 水院 水池,理水层次 通过桥,岛增加层次,桥:疏水若为无

11、尽,断处通桥,理水,线成趣,借山成涧,受限成溪河,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私家园林又有“林园”“城市山林”“林泉”等不同的别称,这些名称反映出中国古典园林中共同的植物景观形态为“林”。 林是自然植物生态系统中最典型的复杂的植物群落,是自然界中植物作为一个整体的表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以林作为自然模仿的对象,体现出对于植物景观的整体性认知。所以,在古典园林中,不会出现凌驾于整体之上的植物景观表现方式,不会过分强调植物色彩质感的对比变化,重视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拙政园的植物,夏景为主题:远香堂(荷花)荷风四面亭(荷花)梧竹幽居(梧桐)枇杷园(枇杷)香洲(杜若)听雨轩(芭蕉)柳阴路曲(柳树) 春景为主题:海棠春坞(海棠)玉兰堂(玉兰)绣绮亭(牡丹) 秋景为主题:待霜亭(橘)见山亭(菊花) 冬景为主题:雪香云蔚亭(梅花腊梅)听松风处(松树)倚玉轩(竹子),远香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取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水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