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年高考真题_第1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年高考真题_第2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年高考真题_第3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年高考真题_第4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年高考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4课,三年高考真题 (20162014,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D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但事先已经群臣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广益,故选D。 “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皇帝,并非“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A、C; 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

2、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2.(2016课标全国,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 B 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关于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 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

3、误; 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3.(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 B 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 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

4、。 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4.(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4. D 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 史记是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故B项错误; 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角度,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 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5.(2016课标

5、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5. A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 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 “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

6、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6.(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6. D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 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 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

7、化水平,故D项正确。,7.(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7. B 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

8、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 西汉的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机构,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C项错误; 宋代的宋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机构,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8.(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8. A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

9、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9.(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9. B “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根据题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信息可推断为唐代,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排除。,10.(2016课

10、标全国,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0. B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

11、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11.(2016浙江文综,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11.

12、 D 明太祖实录是文献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而户帖是发给百姓的文簿,是明朝时期的原件,应为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 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官方对皇帝圣旨的润色,第二则材料是对明太祖当时颁布圣旨的真实记录,都是文献史料,因此不存在口述史料,故B项错误; 第一则史料是官方进行润色修改后的,属于文献史料,不是历史实录,故C项错误; 第二则材料是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相比第一则材料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故D项正确。,12(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13、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2C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 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 “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 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13(2015课标全国,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

14、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3A题干的意思是地方郡守的清正廉洁的治理,是辅助皇帝统治天下,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选A项。 从“共治”看,B项材料未体现;C、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14A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回,可见,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

15、诏书的权力,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故选A项。,15(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15C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C项正确。 A、B、D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16.(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

16、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6C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可知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故答案为C项。 A项中“位尊权重”不符合对少府的表述; 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体现了“中书、尚书令”权力的发展过程,但无法体现“曲折”。,17(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

17、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7B地方官任职避亲和避籍是为了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勾结,形成影响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因此B项正确。 秦代以来官僚政治的确立已经瓦解了宗法体系,A项错误; 材料仅是地方官任职的原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建设,C、D项错误。,18(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

18、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18B材料主旨强调“奏事”“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省规”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分权”,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C项错误; 并不是“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D项错误。,19(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19D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19、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D。,20(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20C据题干中“推举六名孝廉”信息,判断出察举制,再结合“多有贵戚书信相命”,说明察举制存在裙带之风,易受到豪门贵族请托、干扰,难以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故选C项; 结合所学,察举制是一种由地方依据孝、廉标准向中央举荐人才的选官机制,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故A项错在“无选官权”; D项错在“自上而下

20、”; B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不符合题意,排除。,21(2015重庆文综,5)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A队形操练 B武艺训练 C阵法演练 D习惯养成,21D题干所给材料中“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表明戚继光更注重士兵习惯的养成,故D项正确。 A、B、C项与题干中“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不符,排除。,22(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

21、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2B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 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祭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 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 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23(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

22、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3B题干体现的是地方权力机构的演变而不是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越来越完备,从而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C、D两项与材料无关。,24(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24A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的主要表现是藩镇割据。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宋初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A项正确。 设三司使和枢密院,分别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军权,强化君主专制,故B、C两项错误; 实行将兵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D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信息,故答案为A项。,25(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5B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