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心理学小抄_第1页
电大教育心理学小抄_第2页
电大教育心理学小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心理一、单选题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17)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 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霍尔)的代表性观点。 二、填空题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三、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 答: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示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的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

2、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适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通话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做顺应。9、依恋:在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

3、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11、学习: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12、自发恢复: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自发恢复”的现象。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 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 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应现象就是自发恢复。13、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14、条件刺激的泛化:在特定的条件反映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4、15、效果律: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着或跟随着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消弱。16、强化: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17、惩罚:是指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投以不满的一眼,责令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赶快补交作业,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哪怕语气或措辞是严厉的,还包括按其行为失当的严重程度而取消这名学生在一项重要活动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的资格、撤消先前拟订的给予某学生一项荣誉的决定等等。18、对象对象期望19、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可以称为

5、替代学习,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20、行为结局期望21、命题网络的形成: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22、视觉意象: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23、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24、精制: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25、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

6、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2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互支持。2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一个模式的诸元素及其组织方式可以十分明晰,也可模糊朦胧,不过一经比较回觉得差别很显著,一个模式即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空缺的但不妨碍识别,此时这些不空缺的成分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一些关键特征。28、概念: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

7、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和归组。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29、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30、合成:作为学习序列行动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就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数学表达为:红皮书47页6个体差异XiX。32、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33、标准分数:已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34、标准差:很多个

8、体差异是 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3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起?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38、教学目标的陈述

9、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一、单选题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 )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 A)16 B)17 C)18 D)19 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 )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 B)鲁克森伯格 C)华生 D)霍尔 3、如果有雀斑是显性特征,无雀斑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无雀斑?(D、ww小写)4、著名的“三山实验”揭示了什么?(C、自我中心性)5、图中标的哪一点

10、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了?(A)6、(B托尔曼)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7、为了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短测验怎样?(D、一致效度好)二、填空题 1 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3、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命名为(形式运算)阶段。4、布鲁纳鉴定了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5、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6、循环往复相互作用里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个体认识、(人际环境)、(期望信

11、念期望)。 三、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 :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一、单选题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1、如果不色盲是显性特征,色盲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是色盲。(D)A、WWB、WwC、WwD、ww2、用H2O表示水,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哪一种心理表征方式(D)A、动作表征B、映象表征C、命题表征D、符号表征3、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茨基D、巴莆洛夫4、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C)的问题

12、。A、条件性免疫反应B、条件性味觉厌恶C、条件性情绪反应D、系统脱敏5、在以下四种强化方式中,少一次行为就得不到强化的是(A)A、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比率强化C、固定时距强化D、可变时距强化6、(B)的猴子找香蕉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A、柯勒B、廷克利泡夫C、托尔曼D、班杜拉7、以下属于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的是(D)A、图式B、命题C、意象D、产生式8、“男”和“女”属于(A)A、名义分数B、顺序分数C、区间分数D、比率分数9、C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为(C)A、最小基本行为目标B、行为发展目标C、非行为发展目标D、以上都不是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短测

13、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D)好A、信度B、表面效度C、内容效度D、一致性效度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A)16B)17C)18D)19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1、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C)染色体。A、23对B、46条C、23条D、46条2、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A)A、同化B、顺应C、适应D、平衡3、皮亚杰把(C)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A、前运算阶段后期B

14、、具体运算阶段前期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4、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B)。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C、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D、社会性观点采择阶段5、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起源虞(A)的研究。A、巴甫洛夫B、桑代克C、斯金纳D、托尔曼6、“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描述的是(A)。A、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碧绿强化C、固定时距强化D、可变时距强化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C)做的。A、斯金纳B、托尔曼C、柯勒D、廷克利泡夫8、观察学习理

15、论的代表人物是(D)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9、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D)。A、获得新命题B、即或已有命题C、把新命题与已有命题结成命题网络D、自行派生新命题10、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A、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B、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C、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D、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11、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A)A、质的差异B、量的差异C、程度的差异D、特质的

16、差异12、从正台分布的饿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包括了(B)人口。A、13.59%B、34.13%C、50%D、68.26%二、填空题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1、有丝分裂就是指细胞的成倍分裂,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2、同化是指把一个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3、儿童游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应的游戏类型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4、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律是指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6、柯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说明了学习中的顿悟。7、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8、陈述性知

17、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9、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10、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11、托尔曼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12、命题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13、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14、社会遵从造成个体差异丁型分布。15、学校里最常使用的两类分数是等第分数和区间分数。16、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精神文明。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1、遗传既造成相似性也造成相异性。2、在皮亚杰看来,只有童话而无顺应,则个体的认知就只有量的变化。3、同伴交往与亲子

18、交往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特点是平等的自由。4、巴甫洛夫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5、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6、廷克利泡夫的猴子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7、下图的A表示短视或工作记忆;B表示长时记忆。8、一个产生式可以表示为如果那么,。9、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10、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11、SD过S是标准差的缩写。12、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1、在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上,皮亚杰特别突出了一种类同于生物性成长的发展,布鲁纳则强调了学校教学,而维果茨基则重视社

19、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2、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人时易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形成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去除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系统脱敏之类的心理治疗技术。3、教师应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检查学生对该环节的准备状态,认识到不是重复,而是反馈才是引起学习进步的关键因子,相信奖励促进行为形成的力量比惩罚导致行为消除的力量大。4、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过程是形成内部表征后表现为行为的,为这样一个学习涉及的心理过程有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5、一个人的知识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三种形式。6、通常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可以凭经验来判断,而一致性效度和重测效度需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来判断。7成熟的性细胞

20、作(减数)分裂。8家庭环境影响的三方面交互作用是(身体养育)(社会交往)认知发展9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命名为(形式运算)阶段。10布鲁纳鉴定了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11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有(方便)、(安全)、传递和(灵活)。12命题的结构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前者多是名词、代词,而后者多是(动词)。13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14教学内容的二维分类,其中的一维是(可说明性),另一维是(可把握性)。三、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2依恋:

21、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环境:环境是指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之总称。2、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3、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

22、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