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0讲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_第1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0讲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_第2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0讲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_第3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0讲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_第4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0讲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质的特性学员班级: 年 级: 课 时 数:3课时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 教学主题物质的特性复习教学目标期末考前复习教学要点重点:1、认识分子及其性质;2、质量;3、密度;4、比热;5、物态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难点:1、密度;2、比热;3、物态变化。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过程【作业讲评】【课堂导入】提问:请用微观的角度解释蒸发答案: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内容讲解】一物质的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式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

2、体积之和。(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例题剖析:1.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一固态物质有什么特点?正解;固态物质中的分子扩散。2.扩散在哪种状态的物质中进行得最快?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无法判断正解:C4.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排列和运动。5.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二 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

3、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常用质量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3.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衡量的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三物质的

4、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m =/ v(公式变形: mv vm / )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

5、3(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吨=1000千克=110 6克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4.密度的测量(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1)测量原理:m/v(2)测量步骤: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四物质的比热1.热量:物体吸收和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符号:Q,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不仅与温度升高多少有关,还与质量的大小和物质的

6、比热有关。2.比热-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单位:J/(kg.) 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3.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4.水的比热的应用。五.熔化与凝固1.基本概念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固态-液态 液态-气态 气态-固态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7、)液态-固态 气态-液态 固态-气态2.具体讲述 定义一: 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像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非晶体。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定义二: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常温下处于液态或气态的晶体叫做低熔点物质。定义三: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一个方法:水浴法加热(使受热

8、均匀)晶体:排列整齐、规则。(自然条件)有固定熔点。固体非晶体:排列没有规则,受热时,随温度升高,会变软,没有固定熔点。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晶体熔化凝固曲线:液态固液共存固液共存固态固态 例题剖析:1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B、水银温度计没有酒精温度计准确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正解:C六汽化与液化1.汽化(1)蒸发定义一: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定义二: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越快,蒸发得越快。定义三: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

9、降低。液体由于蒸发温度降低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利用:致冷剂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2)沸腾沸腾条件:达到沸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定义一:水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发生沸腾。水在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方面水的表面蒸发加剧(温度大),另一方面水内形成大量气泡(水蒸气)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将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这时水继续从外界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定义二: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注意:1标准大气压下状况。2.液化液化方法: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例题剖析:1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A、冬天人们

10、口中呼出的“白气” B、夏天冰棍会冒“白气” C、雾露的形成 D、雾的消退正解:D七升华与凝华实验: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升华),遇冷后又直接变成碘晶体(凝华)。干冰:二氧化碳的固态雨: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雪: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水云: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近地面中水蒸气-液化霜: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华露: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结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1)物质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2)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

11、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酸性、碱性、可燃性)【经典例题】例题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C. 一个细胞由一个分子构成 D.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解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食盐)。而且分子虽然小,但并不是最小的,对于同一种物质的微粒而言,原子比分子更小。一个细胞是由多个分子构成的。所以选择答案D。答案:D变式

12、巩固1:下列微粒中,只有用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是 ( )A. 细胞 B. 小颗粒 C. 分子 D. 粉末答案:C例题2: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 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C.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解析:固态碘、碘溶液、碘蒸气中都含有碘分子,都能使淀粉变蓝色,说明不同状态物质中的同种分子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答案:D变式巩固2: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过一会儿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水的温度为0,就不会

13、发生这种现象B. 这叫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C. 这叫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D. 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答案:B学法总结: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它会和以后学的溶解度知识、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一同出现,但本节课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能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这部分知识第一次把同学们带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让我们第一次学会理解微观世界的知识,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微观知识的理解,对于溶解的相关知识都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这样我们以后在学到更难的知识也会从容应对,同时对于以后的中考同学们也会有出色的表现。例题3:科学中所说的“质量”是指_ ,而日常生活中

14、所说的“质量”是指_ 。解析:本题考查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科学上的质量与平时说的产品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上的质量概念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而日常生活所说的质量是指产品的好坏优劣答案: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产品的好坏优劣变式巩固3:关于物体的质量,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 )A.同一块铁,做成铁锤质量大,做成铁管质量小B.一块铝熔化成液体后,质量变小了C.一块铜在地球上时的质量比在月球上时的质量大D.一块铜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D例题4: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则物质的质量为 。解析:本题考查天平的读数。解题的关键是要知

15、道计算方法(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和最小刻度值,游码读左边刻度线。砝码总质量=100克+50克+20克+5克=175克,标尺的最小刻度值是0.2克,游码指示的质量是3.8克,因此,被测物体的质量为178.8克。答案:178.8克变式巩固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B.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便停止调节C.使用的砝码已磨损D.称量时测量者的头部偏向分度盘的右侧,造成视线与分度盘不垂直答案:A学法总结:主要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以及质量的测量方法,

16、在实际中同学们要利用现成的工具:电子秤、杆秤、台秤等深化这部分知识,并加以应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得较多的往往是电子秤、台秤,在偏远的农村用得更多的是杆秤,同学们在课后可以适当地对这些测量质量的器材加以了解、熟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父母、亲戚以及一些商贩咨询,从而做到根本上的学以致用,以求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例题5:一杯食盐水,倒去1/2,剩下的半杯食盐水()A.密度不变、质量减半、咸度不变B.质量减半、密度减半、且变淡C.体积减半、密度减半、且变咸 D.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盐水倒去一半,质量减半,但物质本身还是这种盐水,所以密度不变。答案:A变式巩固5: 一支蜡烛在

17、点燃一段时间后,还剩下1/3的体积,关于其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和密度都变为原来的1/3 B.质量和密度都不变C.质量为原来的1/3,密度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解析:此题与上题相同,考查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答案:C例题6:三个相同的杯子分别装有100克的盐水、酒精和水,比较它们的液面,液面最高的是( )A、盐水 B、酒精 C、水 D、三个杯子中液面一样高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于密度公式的理解,因为m/V,则Vm/,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酒精密度最小,则体积最大,在相同的杯子中,其液面最高。答案:B变式巩固6: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着等质量的水、酒精和食盐溶液,如下图所示则 杯中是酒精。

18、解析:A 因为m/V,则Vm/,三种液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酒精的密度最小,则体积最大,在相同的杯子中,其液面最高。答案:A学法总结:要求大家掌握密度的概念,明确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掌握密度的定义式,密度的单位及换算。熟练握密度的计算。并能使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例题7: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想泡方便面吃,又没有热水,于是准备拿热水壶烧水,如果正好有温水,他应该取温水烧还是凉水烧呢?为什么?解析:小明想快点得到开水,相同质量的情况下,温水烧开所需热量少,需要时间短。答案:温水 因为温水可以更快烧开变式巩固7

19、: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部地区多泥土沙石,泥土和沙石的比热 ,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温度变化比较 ,所以昼夜温差 ;而东部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 ,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温度变化比较 ,所以昼夜温差 。答案:小,大,大;大,小,小例题8:在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8.8,固态酒精的熔点为117,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由于 ( )A. 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B. 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C. 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D. 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解析:目前我们使用

20、的温度计大多数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是靠其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感觉温度变化的。也就是说,液体温度计中的工作物质一定要保持液态。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因此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为38.8,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为117。而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冬天气温常会在40以下,这样,水银就会变成固态而无法起到指示温度的作用。答案:D变式巩固8:下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铁钨固态氢熔点/38.81064108315353410259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B. 在255时,氢是固态C. 水银温度计可测量

21、40的气温D. 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断答案:D例题9: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主要步骤有:A.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B. 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C. 读取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D.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上述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只填写序号)(2)下图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当t时10min时海波处于 状态,下图乙所示的温度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解析:首先要明确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即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海波是晶体,故有此特性

22、。物理测量的基本规律是估算待测值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操作,然后正确的读取数值。从图像可知,在10min时,海波正处于熔化过程,其状态为固态和液态共存;从温度计可读取数值为35。答案:(1)BDAC (2)固液共存 35变式巩固9: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凝固图像。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此物质的凝固点是 ,其凝固过程共经历了 分钟。答案:80 5学法总结: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出现的知识点有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判断与识别,各种天气现象中有关物态变化的解释,另外还有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用这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如08年的南方雪灾,就是一个很好的考查背景资料。从这些知识点本身看,考查的难度不会很大

23、,在考试说明中一般都属于A要求和B要求。只要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能理解透彻,相信同学们都能得满分。例题10:下列小明采取的措施中,能防止蒸发的是 ( )A. 把粮食晒在朝阳的地方 B. 把酒精放在密封的瓶中C. 将洒在地上的水用扫帚扫开 D. 将潮湿的衣服晾在通风处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将酒精进行密封贮存,在同等条件下,使得液体表面的空气几乎不流动,也就起到了防止蒸发的目的。答案:B变式巩固10:关于汽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B. 汽化现象只在沸点发生C. 汽化现象在沸点以上温度才能发生 D. 任何温度下,液体

24、都能发生汽化现象答案:D例题11:以下现象不属于液化产生的是 ( )A. 早晨,空中常有一层雾 B. 夏天吃冰棒时,冰棒有时冒“白气”C. 秋天的早晨,草尖上有露珠 D. 湿的衣服被晾干解析:湿衣服被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汽化蒸发的一种现象。答案:D变式巩固11: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下面关于实验现

25、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B. 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C. 水汽化时放出热量D. 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解析:“白气”其实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所以B答案正确,A答案错误。水汽化时应该是吸收热量,所以C答案错误。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而两个力不一定是平衡力,所以不一定匀速下落,所以D答案错误。答案:B例题12: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华的是 ( )A. 江南春天的绵绵细雨 B. 冬天早晨草地上的霜 C. 夏天早晨树叶上的露 D. 春秋天早晨出现的雾解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26、的过程,四个选项中,只有霜是固态。答案:B变式巩固1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和汽化 B. 凝固和液化C. 凝固和凝华 D. 汽化和升华解析:冰的形成是由于水在地表凝固而成,雪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空直接遇冷凝华而成的。答案:C学法总结: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出现的知识点有蒸发和沸腾的判断与识别,汽化和液化的区别,各种液化现象的解释,从这些知识点本身看,考查的难度不会很大,一般都在考试说明中属于A要求和B要求。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平常所谓的“茶水冒热气或白气,棒冰冒冷气”,这些“热气”、“冷气”、“白气

27、”都是指弥散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都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对这些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例题1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析:燃烧和爆炸都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A、B、D中都涉及了化学变化。而C中仅发生了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涉及物理变化。答案:C变式巩固13: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以下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淀粉、蔗糖

28、、奶香精等搀和成“假奶粉”B. 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C. 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D. 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解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运用化学变化的知识来解释上述曝光事件,只有C符合题意,因为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而A、B、D所给的曝光事件不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答案:C例题14: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铁在实验室里可以用来制取金属铜 B.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C. 铁的熔点是1535 D. 铁丝可在纯氧中燃烧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本身客观存在的。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

29、、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答案:C变式巩固1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解析: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是物质本身就具有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属于物理性质;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来检验和表现,所以属于化学性质。答案: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是良好的溶剂。化学性质:易燃烧学法总结:这部分内容重在概念的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

30、,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课堂小结】1.我们要充分理解分子运动论的相关内容。2. 明确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3. 知道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的运用,会测物体的密度。4.知道比热的概念及比热的运用。5.我们要充分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6 .学会分析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7. 注意区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8. 我们要充分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9.学会分析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10. 学会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及其应用。11.我们要充分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2.学会分析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布置作业】1、今年春节

31、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各图,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B图(b)中路面结冰需要交通管制是因为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C图(c)中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D图(d)中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3、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4、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

32、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 使用了如图5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5、下列操作中不会使汽水中已经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逃逸出来的是( )A打开汽水瓶盖,使瓶内压强减小 B搅拌汽水 C加热汽水 D冷冻汽水6、给冰水混合物加热,则下面叙述的现象都正确的是( )A混合物的体积减小,温度升高 B混合物的体积不变,温度不变 C混合物的质量减小,温度升高 D混合物的质量不变,温度不变7、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国古代早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

33、了许多史料记载. 下列有关记载和相应物理本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 山顶气压较低,泉水的沸点较高,水不容易沸腾B“下雪不冷,化雪冷” 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C“花气习人知昼暖” 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D“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8、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a)(b)(c)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均正确9、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