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_第1页
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_第2页
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_第3页
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_第4页
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开发区东西部1: 500数字地形图的测绘技术设计文件1概述1.1任务来源为满足经济开发区建设和* *的需要,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委托,在经济开发区东、西部地区开展了133,360,500航拍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本工程工期紧迫,受天气影响,航拍无法照常进行,因此13336.05万航拍数字地形图的工期无法保证。因此,整个领域的测绘方法将转变为数字化采集和测绘。1.2调查区域范围测量区域位于。调查区域包括经济开发区的东部和西部,以* *红线为界,不规则形状约18.5 km2(以最终测绘区域为准)。2调查区域概述* *镇位于该区北部,距该区约10公里,沿万红路向北可直达。调查区域内的主要居住区包括*

2、 * *。勘察区道路发达,交通便利。勘察区周围地形为高山,中间有洼地,主要种植龙眼、蔬菜和水稻。3.现有数据3.1控制点的结果测量区域周围有* * *控制点和* * *水准点,高程属于1985年国家高程,可作为平面和高程的起点。3.2地形图数据本测量区域有1: 10,000地形图,可作为工作图使用。4基本技术要求4.1操作基础(1)国标20257.1-200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以下简称图式(2) CJJ 73-9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 CJJ 8-99 城市测量规范,以下简称规范(4)国标12898-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5)国标21

3、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6)国标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7) CH/T 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8) CH/T 1001-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9)国标18316-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11)本技术设计书4.2数学基础和垂直区间(1)平面坐标系:控制点提供1980年Xi安坐标系和* *市坐标系进行测绘基准采用* *城市坐标系。1980年Xi安坐标系:* *城市坐标系:(2)高程系统: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3)垂直间隔:制图比例尺为1: 500,基本垂直间隔为0.5m4.3产品内容(1)控制点成果表,包

4、括d、e全球定位系统、第四级和地图根控制点成果表。(2)按邻域划分的全元素1: 500数字线条画(以下简称邻域图)数据;(3)根据合格的街区地图数据,编制133,360,500幅标准分幅数字地形图数据(50厘米50厘米);4.4图纸框架和编号(1)使用5050厘米的方形框架。(2)地形图分为规格为50厘米和50厘米的正方形,地图的分区数采用50厘米和50厘米的1:2000地形图基础图西南角坐标的X和Y作为基础数,如X=2952.0公里和Y=464.0公里,其1:2000地形图编号为952464。1:1000地形图编号952464-A、952464-B、952464-C、952464-D、1:5

5、00地形图编号952464-01、952464-02、952464-03详见下图(图例):4.5制图精度4.5.1 .平面精度(1)图纸上地面目标点的平面位置到最近的现场控制点的中值误差不应大于下表所列的中值误差。点位置和地面物体间距的平均误差(图纸上的毫米)地形类别平面位置的点位置误差(mm)相邻特征之间的距离误差(毫米)平地(丘陵地)0.50.4山0.750.6注:特殊困难区域的面内误差可根据上表放宽50%。4.5.2高程精度(1)基本竖向间距为0.5m,标高标注为0.01m(2)城市建筑区和平区高程注记相对于相邻控制点高程点的平均误差不大于0.15米(3)其他地区地形图的高程精度由等高线

6、插值点的高程中值误差来衡量。等高线内插点相对于相邻图根点的高程误差应符合下表:等高线插值求点高程的平均误差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带山高山地带高程误差(等高线)0.33米0.5m0.66米技术设计书、清单和设备准备、人员培训)一级控制测量(D级全球定位系统、E级全球定位系统和四级)图形根控制测量1: 500数字地形图准备技术总结和自检报告甲方组织1: 500数字地形图的验收5.一级控制测量5.1头部控制测量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本工程一级控制测量包括四等水准测量、五等水准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每平方公里至少布置两个一级控制点(包括四级全球定位系统和四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的布局应遵循整体到局部、高到低

7、、分层网络布局和逐步加密的原则。在C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点的基础上,D级全球定位系统以边连接的方式均匀分布在测量区域的东、西部区域。最薄弱点(相对于起点)的中值误差不得超过5厘米。在D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点的基础上,E级全球定位系统沿道路、居民区和测量区周边进行边缘连接布置。最薄弱点(相对于起点)的中值误差不得超过5厘米。5.2类全球定位系统控制测量5.2.1丁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规划d类全球定位系统控制测量以* *省* * * *的c类全球定位系统点为基础,约6个d类全球定位系统网(点)并排布设,平均边长不超过3.0公里,其中c类全球定位系统点Q003和Q011联合测量,便于数据转换和验证。最简

8、单的独立闭合回路或附属路线的边数和D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如下:水平闭环或复合路线的边数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d级8篇文章3.0公里相邻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是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可以是平均距离的2-3倍。5.2.2四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的点位选择在选择D类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的点时,必须遵守下列原则和下列规定。(1)熟悉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的人员负责选点。选址前必须充分研究设计文件的要求;充分了解调查区域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等环境信息;熟悉现有设施、位置和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2)在110000的地图上预先划出GPS固定点,至少有一点与其他点相互通视,以满足

9、一次导线布设的要求。选点应选在地基稳定、土质坚实的地面上或高大稳定的建筑物上,以便长期保存和利用,选点的目标应突出。(3)安装和操作接收设备应方便,视野开阔。视野中障碍物的高度角应小于15,以减少被障碍物阻挡或吸收的全球定位系统信号。(4)远离高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距离不得小于200米;距高压输电线路的距离不应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的干扰。(5)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并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以减少多径效应的影响。(6)测点应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的扩展和联合测量。(7)网形应有利于边点连接的同时观察。(8)选点时,应设计

10、水平联合测量路线。对于采用水平联合测量的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点,特别是当控制点位于河流、湖泊和水库的边缘时,在选择位置时必须考虑水平联合测量的可能性。(9)点的注记:埋石工作完成后,点的注记以统一的格式绘制和整理,并打印在标准的A4纸上,以确保注记内容完整、格式统一、整洁美观。点书中的交通路线图、交通状况、点草图和点描述应尽可能多地添加信息以寻找点,力求简单和统一埋设在水泥路面上时,将其切割成20厘米、20厘米的方形框架,边槽深0.5厘米、宽0.5厘米,用冲击钻在中间钻孔,埋设标记,并用混凝土固定。标志石表面的高度与地面的高度一致。在沥青路面上埋设时,将沥青表面凿成20厘米和20厘米的正方形,深度

11、以挖出的路基碎石为准。清除杂土,浇注混凝土,埋好标志,保持石材表面与地面高度一致。在岩石表面,可采用给岩石标记浇水的方法。标石尺寸为20厘米、30厘米和15厘米混凝土标石,标石表面与岩石表面高度一致。在屋面浇注房间标准时,标准石应为20厘米、30厘米和15厘米的混凝土标准石。浇筑前,先将与屋面的接触面凿毛,然后用3-4个水泥钉钉牢并清理干净,使标准石材底面与屋面接触牢固。房间标准不得在保温层上浇水。当标石埋在土质地面上时,标石规格为20厘米40厘米40厘米混凝土标石(可预制混凝土标石或现场浇注)。标石表面高出地面1 2厘米,便于查找和使用。控制点埋设时,不锈钢标记面的高度与标准石材面的高度一致

12、,便于水准测量时标尺的自由转动。5.2.4四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点数D类全球定位系统点应以WA * *流水编号命名,如WA01D、WA02D、WanD,点数应尽可能连续,不得重复。当与旧点重合时,充分利用旧点标石,采用原编号,并在点记录和控制点成果表中注明。5.2.5四级全球定位系统网(点)观测在5.2.5.1观察前的准备工作(1)本次全球定位系统网(点)观测中,使用了6套以上经测量单位验收合格的中海达HD8200G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对同一组卫星进行同步观测。d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的现场观测仪器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水平接收器类型定性测量同步观测接收器的数量标称精度d级单频或双频L1载波相位2(1

13、0毫米510-6d)(2)作业前,应事先编制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能见度预报表,并根据作业中的接收机数量编制作业计划,作业计划应包括观测时间、站号、站名和接收机号等。5.2.5.2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D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项目级别d级卫星截止高度角()15同时观测的有效卫星数量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重复站的平均数量1.6最小周期长度静态45采样间隔s静态10-30这一时期的任何卫星有效观察时间分钟静态15注:D级全球定位系统网的所有观测均采用静态定位方式。5.2.5.3的天线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用三脚架放置天线时,必须严格水平和居中,居中误差不应大于3毫米。天线方向线

14、应指向磁北,方向误差不应大于5。(2)测量天线高度时,应测量120个天线的三个位置。当互差小于3毫米时,应采用中间值。否则,仪器应重新竖立并调平,以测量天线高度。天线高度应在每个周期观测前后测量一次,读数应精确到1毫米。(3)打开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后,测试相关指示灯和仪器是否正常,然后进行自检,并输入控制信息,如台站、观测单位和时间段。(4)观测时,天线附近50m范围内不得使用无线电台,10m范围内不得使用对讲机或手机。5.2.5.4 d级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记录(1)d级GPS测量记录的手簿应记录在统一印制的观测手簿中,点的记录应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更新(4)经过仔细检查,该站所有规定的操作项

15、目均符合要求,记录的数据完整无损。只有在点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后,才能移动该站。5.2.6数据处理(1)野外观测数据处理D级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的野外数据处理应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随机软件。根据原规范,基线计算采用双差相位观测,最终结果采用双差固定解。现场观测收集的数据应通过随机软件输入计算机,并转换成RINEX格式进行备份。(2)现场观测数据的质量检查相邻点之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由以下公式表示:=式中:-标准偏差(基线向量弦长误差mm)a-固定误差=10毫米b-比例误差系数=20ppmd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公里)同期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应小于10%。同步环的坐标分量和回路总长度的相对闭合误差应符合下列要求:等级类型d级e级坐标分量的相对闭合误差6PPM9PPM全长相对闭合误差10PPM下午15点独立回路闭合回路的坐标分量和回路总长度的相对闭合误差应满足以下要求:Wx3 Wy3 Wz3 Ws3其中n是独立环边的数目;Ws=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根据网络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复测基线长度差,两两比较应符合以下要求:ds2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根据网络的实际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