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专题(华政刑事诉讼法课堂)ppt课件.ppt_第1页
刑事诉讼法专题(华政刑事诉讼法课堂)ppt课件.ppt_第2页
刑事诉讼法专题(华政刑事诉讼法课堂)ppt课件.ppt_第3页
刑事诉讼法专题(华政刑事诉讼法课堂)ppt课件.ppt_第4页
刑事诉讼法专题(华政刑事诉讼法课堂)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事诉讼法专题,主讲: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刑事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孙剑明副教授,1,第一讲 刑事诉讼的法律特征,一,诉讼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一)一定的争议事实 1,当事人之间无法自决的争议事实,此所谓“官司”; 2,可以用现行法律评价是非的争议事实。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在我国没有可行性。,2,(二)三方组合 1,三方结构是诉讼的重要特征,仅冲突双方进行的活动不能定义为“诉讼”。 2,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揭示了诉讼结构的进化过程,即从“三方结构”发展至“两方结构”再进展到“新三方结构”。反映统治意识的觉醒和觉悟的过程。 3,公正理性司法的必然要求,3,(三)诉讼的公正

2、目标 1,公正是诉讼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亦然 2,公正是诉讼的内在生命,没有公正,诉讼就不可能生存。其一,抑制社会冲突;其二,增强诉讼感召力。 人们越善于通过诉讼解决争议,社会就越文明,因为诉讼使争议成为社会一种可控的冲突状态。,4,(四)司法救济式诉讼的又一项重要特征 1,社会救济弱势群体的途径有很多种,对于权利遭受侵害的人而言,获得救济的途径越完备,其受侵害的权利或恢复和补救的几率就越高。 2,司法救济途径是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 3,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正当的司法救济途径,杜绝另类救济途径的滋生和蔓延。 在刑事诉讼中尤其要注意对被告方当事人的救济。,5,(五)规范的

3、程序规则 1,诉讼是一种竞赛,一种分配权利义务的竞争,尤其刑事诉讼,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通过刑事诉讼均可以剥夺,此所谓“生杀予夺”。因此,竞赛的规则必须严格规制。 2,程序必须是一种抽象规则,不能随意根据实体需要而调整,其适用必须遵循公开、平等原则。,6,二, 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实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法理特征,其中: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所呈现的强制性特征决定了其是我们应对各种刑事犯罪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这种强制特征包括: 1,强大的司法主体; 2,严厉的强制措施(包括强制性措施); 3,严格的司法执行制度。,7,(二)设立一定的人权保障机制是我

4、国刑事诉讼又一项重要的法理特征,这种保障特征具体表现在: 1,建立诉讼流程中的制约机制; 2,构建贯穿诉讼全过程的诉讼监督机制; 3,确立被告人的辩护权,完善相应的辩护制度和权利遭受侵害后的控告制度; 4,设立“公转自”前提下的被害人的独立起诉制度,强化被害人寻求司法救济能力; 5,构建当事人的上诉、申诉制度。 6,设立诉讼期限制度,防止诉讼的不当拖延。,8,第二讲 刑事诉讼的价值,一、关于价值的一般理解 是一种满足人们主观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二、关于法律价值的理解 人与法关系中体现出的法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9,关于法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其一,是法的工具性价值,即实现一定目标的

5、手段的有用性,如稳定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安全等; 其二,是法的精神价值,即人们对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秩序、条件和规则的认识,这是一种社会化了的理性和理智的需求,这种对满足需要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就构成了法的精神价值内涵。就好比人通过理性对话,以割让自由的方式达成一种彼此间和平相处的契约,这种契约就体现了人们对法的价值的理性追求。,10,三、刑事诉讼法律价值,一般认为,刑事诉讼的法律价值是指其立法、实践过程中能够满足国家及其诉讼各方需要所应具有的功能、属性和效应。这是关于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的一种应然评述,所强调的是刑事诉讼法本身的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其与各国刑事诉讼立法所选择的价值目标之间并不是完全吻合

6、。,11,(一)关于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的各种理论观点,1,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其学术代表人物是功利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英国人边沁(Bentham)。强调诉讼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将实体法附注实施,最好的立法是达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这一观点影响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立法。,12,2,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其学术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R德沃金,该理论承认程序工具主义,但同时作出一些修正:其一,强调无辜者免受定罪;其二,被告人有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 与边沁绝对工具主义理论强调社会整体福利不同,德沃金的观点将诉讼的价值建立在个人道德权利的基础上,并考虑其正义要求,与人权及韧性理论有密切关联,强调程序在维护实

7、体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个人的权益为代价,反对司法机关为获得正确判决而不择手段、不惜代价。 德沃金认为,要克服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缺陷的影响,应当在司法实践中推行“无罪推定”和“程序正当”。,13,3,程序本位主义理论,又称“程序至上主义”。其学术代表人物是英国法学家达夫(Duff),达夫认为,法律程序自身的公正性就意味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该理论充分关注程序的内在价值功能,而不是依附实体法的价值功能。强调当程序尊重个体的时候,同样也赢得个体对程序的尊重。指出程序内在的品格主要体现在其规范、透明、中立、防御这四个方面。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尊重个体的尊严:包括参与、平等、人道、尊重隐私。该观点在英美法

8、系国家大受推崇。,14,4,经济分析主义程序理论。其学术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Posner)。其理论构建在一个假设上,即“人是理性的、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者”,在此基础上用一系列经济学的概念,如价值、价格、资源、成本等对法律行为、法律程序进行分析。波斯纳认为,人们所进行的诉讼活动同样也是一种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活动。,15,波斯纳认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耗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冤假错案而造成的成本,即所谓“错误耗费”;另一种是维持刑事诉讼程序正常运作所直接产生的耗费,可以谓之“直接成本”,如证人出庭费、陪审团津贴、材料费、勘验鉴定费、法律援助费、法官工资福利费等等。波斯纳认为,

9、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两项耗费之和,单独减少其中一项耗费就必然导致另一项耗费的增多,两者互为消长,因此不能只观一端,必须全盘考虑、综合衡量。 直接耗费增加 错案耗费增加 错案耗费减少 直接耗费增加,16,波斯纳进一步认为,在资源有限的社会中,效益是一项公认的价值目标,公正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效率。 波斯纳的理论引导人们对法律程序价值的分析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从而启发人们在设计和运作程序时充分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以实现诉讼的公正目标。 但也有学者不赞同其观点,认为将经济效益作为法律程序的价值评判标准不能绝对化,因为法律程序的运作毕竟和纯粹的市场行为有区别,这里往往涉及道德的、文化

10、传统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自由、生命是无价的,权益并不是都可以用价值、价格来衡量。其立论建立在“人是理性的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者”的基础上,显然有唯心主义之嫌,因为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必然由人的思想动机来推动的,因此,判定人们在每次程序运作之前都能够准确评价程序的效益价值,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7,以上四种理论观点综合起来分析,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二是效益,包含实体效益和程序效益。 我们分析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后可以发现,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并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即具有多层次性、多元性。陈瑞华教授认为,刑事诉讼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11、”以及“次级价值”及“效益价值”。,18,所谓内在价值,即指刑事诉讼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包括参与、中立、对等、理性、自治、及时等六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一般被认为是保证刑事程序公正的“最低限度标准”。 所谓外在价值,即指刑事诉讼相对于实体法而存在的价值,又称其为“工具性价值”。 所谓次级价值,即指刑事诉讼的程序效益性,即程序的设计应保证诉讼活动的迅速进行,且程序应尽量简化,同时使司法资源能得以合理配置。该价值有助于实现诉讼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19,既然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多元性,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当怎样选择呢?我国学者对此有多种观点,有“公正、人权、效率说”,有“自由、秩序、公正

12、、效率说”,还有“公正、效益、自由、秩序说”。其中,公正和效益是最为集中的价值目标。 那么,如果公正和效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呢?对此也有多种观点,或强调公正优先,或主张效益优先,理论上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主张两者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实践中还有一种比较前卫的观点即所谓“有利发展说”。,20,第三讲 刑事诉讼的目的,一、刑事诉讼的目的,又称为“立法宗旨”,较为通行的观点是陈光中教授主张的观点,即认为刑诉法的立法目的是有权立法者基于对刑事诉讼所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宋英辉教授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征:国家性(整体性)、客观性、强制

13、性、主观性、层次性。,21,二、国外关于刑诉目的学说,美国学者帕克(Packer)在其刑事犯罪制裁的界限的专著中将刑事诉讼归结为两种对立的模式: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帕克同时认为,具体模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即为诉讼目的。 犯罪控制模式的理念:1,强调控制,减少限制; 2,允许有罪预见,并以该预见选择控制行为; 3,信任权力运行,强调公权力运行的道德评判,公权力主体的道德责任较为重大。,22,正当程序模式的理念:1,正当程序降低错误,非正当程序增加错误。故权力主体不可信任,而要控制,即通过程序控制。 2,个人和国家力量对比悬殊,故诉讼中要保护个人。 3,无罪预见,有罪判定; 4.控辩双方对抗

14、,并在对抗中判断诉讼的是非曲直,程序机会平等。 5,充分发挥辩护律师作用,增强被告人的力量;体现诉讼的理性。辩护方不是权力主体,故其只有理性的争讼手段,尊重辩护律师也就是尊重理性。,23,美国另一位学者格里菲斯在1970年提出家庭模式。 格里菲斯主张将诉讼视作为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应,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 格里菲斯的思想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内涵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格里菲斯的思想还对丰富刑事诉讼的手段奠定了基础。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格里菲斯的思想有较为深刻的反映。,24,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的学者则将刑事诉讼的目的概括为实体真实主义和正当程序主义。 实

15、体真实主义强调刑事诉讼规则的设计和运作必须以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作为其基本的价值目标。 程序正当主义强调诉讼程序的规范和合理。,25,三、我国学者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观点,我国学者则将刑事诉讼目的归结为“犯罪控制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论”以及“层次论”、“自由和安全论”等。 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在确立刑事诉讼目的时,其中最难处理就是自由和安全的冲突问题。 如这些天发生在内蒙古的重刑犯越狱脱逃事件,将使监狱部门强化监狱管理,这一强化管理措施势必会造成监狱内部原先的一些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发生重大调整,这种调整肯定是以在押犯人的人身自由的进一步受限为代价。,26,第四讲刑事诉讼职能,关于刑事诉

16、讼职能最通行的解释是刑事诉讼主体在刑事诉讼过程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特定作用。 关于刑事诉讼职能的合理解释我们认为应当是职责和功能的结合。 我们在制定刑事诉讼规则时,首先必须确定刑事诉讼应具备的功能,然后再设定相应的主体来承担实现诉讼相应功能的职责。这就是关于刑事诉讼职能最合理的解释。,27,所以我们在研究刑事诉讼法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考虑刑事诉讼应当具备哪些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目标,达到运行刑诉法的目的。之后再考虑须配置什么样的主体来承担实现上述功能的职责。 刑事诉讼职能学说引导我们思考这么一个系列问题:刑事诉讼应设定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实现这些价值目标需要使我们所设计的规则在实际运行中

17、具备什么样的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必须具备配置哪些责任主体来承担实现这些功能的职责? 如我们在检察机关中配置人民监督员来实现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功能。,28,第五讲 刑事诉讼的结构,一,诉讼结构的一般定义 刑事诉讼结构是基于结构学原理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就是指构成事物的诸项要素在事物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同理,所谓诉讼的结构,则指在构成诉讼的诸要素在诉讼活动中的位置及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诉讼的结构从理论上讲,其取决于诉讼的目的,有什么样的目的就会设计相应结构的诉讼活动与之配套。(以上主要是陈卫东教授以及李心鉴教授的观点,如李心鉴专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第7页),29,二、国外关于刑事诉讼构造的理论,(一)美国学者帕卡提出的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 (二)戈德斯坦(A.S.Goldstein)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弹劾模式和纠问模式。这是关于刑事诉讼的传统构造理论,论证了刑事诉讼最基本的构造。早在19世纪欧洲的80、90年代,已经有学者从刑事诉讼制度的角度区分刑事诉讼,将刑事诉讼分为控告式、纠问式和混合式三种制度。,30,(三)达马斯卡(M.Damaska)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事人对立模式和非当事人对立模式,其观点的核心认为弹劾模式和纠问模式的分类不能正确揭示欧洲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刑事诉讼程序的区别。因为这两种模式在欧洲的发展经

19、历非常复杂。因此,以当事人对立与否作为分类的标准更能够揭示两大法系的不同的诉讼模式。且达马斯卡的这一观点还揭示了这两种模式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决定因素。对立模式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对国家官员的权力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非对立模式则建立在家长式的统治基础上,这种统治以信任为基础,强调集体主义理念。对立模式强调以严格的证据规则限制官员权力的滥用,并允许以程序违法的理由推翻事实上无误的判决。而非对立模式则信任官员的权力运用,一般不允许以程序违法的理由推翻事实上无误的判决。,31,三、当代国外关于刑事诉讼构造基本类型,(一)职权主义。以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法国为代表。 其特征是:1,确认侦察机关于被告方

20、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2,诉权法定、有限裁量、禁止交易;3,法官审判主导。 其优势在于高效率,缺陷在于不利于保护被告方当事人的权益。,32,(二)当事人主义。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 其特征是:1,从案件的侦查阶段开始,法律就不承认一方有优于另一方的侦查权,被控告方的当事人不负有容忍国家侦查机关询问的义务。2,在正式起诉前,当事人有权自由处分诉讼标的,实行起诉便宜;同时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防止法官先入为主;在审判前,设立专门的“罪状人否程序”,若能够认罪,审判程序即取消,直接进行判决,控辩双方可以进行诉辩交易。3,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处于消极中立的地位,审判的进程,调查证据的顺序、方式,传唤、询问

21、证人、鉴定人都由当事人自己控制,法官只决定审判日期,维护法庭审判秩序,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了解事实。证据调查实行交叉询问,且必须使定罪证据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33,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优势在于:能有效保障当事人,尤其是被告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发现证据缺陷,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其缺陷在于诉讼效率低下,诉讼成本高企。因此创设了诉辩交易制度。此外,过分强调对被告方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并允许各种辩护技巧的运用,使一些罪犯利用证据规则逃避制裁,从而产生放纵罪犯的后果。,34,(三)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混合式诉讼构造,日本是这一构造的典型国家。 其特征是:被告方有一定的侦查权

22、,且侦检合力侦查。实行起诉便宜和起诉一本主义。但检察官的权力受到一定的约束。庭审过程中法官有一定的积极调查的权力。这一结构既肯定当事人的权益,但同时又强调国家对诉讼的适度的控制权。这是一种择衷,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混合模式。日本是运行混合诉讼模式国家中比较成功的国家。,35,四、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宏观争论,龙宗智教授提出的双重结构说,即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是三角结构和线性结构的结合。强调现代诉讼模式实际上都是这两种模式的非极端化为条件并有机结合而成。 等腰三角结构学说,该学术强调刑事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不同,强调诉讼必须以三方组合为前提,因此不同意存在线性诉讼结构。主张正三角结构不能体现审判

23、至上,因此,必须设立等腰三角结构,以体现法官的公正和以审判为中心。 倒三角结构学说,主要是西北政法大学裴仓龄教授提出,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是检、法在一条线上,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而被告处在另一端的被审查和被审判的地位,因此,是一种典型的倒三角。,36,第六讲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一般定义:是刑事规则的浓缩。 判断标准:一项规则是不是基本原则,我们在判断时应遵循以下标准:1,是否贯穿诉讼全过程或诉讼的主要阶段。2,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一特征是区别原则和制度的主要判断标准,制度通常是一种规则的系统。理论上对原则的分类有:应然性原则和实然性原则、全程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24、等。,37,二、无罪推定原则,古罗马的法律中遵循“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利益”的原则。 18世纪中叶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则最早将无罪推定正式写进法律文献中,该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38,对这一条的认识,我国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或认为是无罪推定在我国法律文化背景下的适用,但不是一种直接的移植。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条就是无罪推定原则。 我认为,如果从规则的角度研判,无罪推定并没有完全为我国所移植;但如果从理

25、念的角度,我国刑诉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实际上已经体现出对无罪推定理念的追求。,39,如果从规则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刑诉法第12条,我们绝对不能将无罪推定视作一项简单的立法上的原则表述,而应当是一项以包括沉默权规则、疑罪从无规则、拒绝自证其罪规则相配套的系列规则。 我国相关的立法表述表明,我国刑诉法第12条规定与无罪推定原则的典型立法表征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这里我们可以关注一下香港基本法第87条第2款的规定就会明白。 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基本法,颁布时间是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该法第87条第2款规定:“任何人在被合法拘捕后,享有尽早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未经司法机关判罪之前

26、均假定无罪。”我们注意到,这里用了“假定无罪”,假定是无需举证证明的;我国是用了“确定有罪”,即确认有罪要依靠证据,但若证明有罪证据不足怎么办呢?法律没有在原则中进一步明确。,40,三,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机关的范围。 独立的内涵:形式独立和实质独立;内部独立和外部独立。 司法独立与党政机关及人大的关系。 司法独立的保障措施。,41,四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该项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调整三机关关系的一项重要的规则,该项规则揭示了刑事诉讼过程中公、检、法三机关之间职、权关系。而设计该项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是一种流程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创立一种在流程结构中可以保证刑事案件承

27、办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当刑事案件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落实质量责任人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结果实现相对比较有效的控制。,42,目前对该项原则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理解互相配合原则?其二,该项原则中的互相制约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法律监督原则之间究竟有何区别。 关于互相配合原则,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如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静村所提出的观点,认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很多弊端都是由于互相配合而造成。,43,互相制约原则与法律监督原则的区别,一,作用的方式不同:制约是互相的,而且是被动的;而监督是单向的,且是主动的。互相监督的命题我们认为是不能成立的。 二,作用的阶段不同:制约是发生在阶

28、段性程序的流转过程中,而监督是贯穿诉讼的全过程。 三,作用的对象不同:制约主要针对前一诉讼流程所形成的实体结论,而监督则侧重于更为显见的程序合法性。 四,作用的效能也不同:立法虽表述为“互相制约”,但客观上往往是后道工序的制约效能优于前道工序,而监督则表现为监督者始终处在优势地位。 五,作用的主体不同:制约一般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而监督是设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44,第六讲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与强制性措施的概念鉴别 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同一关系,即主张强制性措施即强制措施; 其二,包容关系,认为在逻辑上强制性措施包含强制措施; 其三,并立关系,即两项措施既不等同,也不包含。这是目前的通说

29、。,45,并立说认为,这两项措施存在以下区别: 一、法律规定及表现形式不同。强制性措施规定在第二编第二章“侦查”一章中。而强制措施规定在总则第六章第50条至76条中。 二、法律适用目的不同。强制措施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程序目的;强制性措施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实体意义的目的。 三、适用对象不同。强制措施适用的对象只能是人,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而强制性措施适用的对象既可以对人也可以对物或者场所,既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对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人员适用。 四、适用阶段不同。强制措施可以在侦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均可适用。而强制性措施只限于侦查阶段使用。,46,五种强制措施,47,关于拘传:问题主要集中

30、在以下两个问题上:1、拘传是否应当以传唤为前提;2、两次拘传的间隔时间应当多少为合理。 取保候审: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 1、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问题。建议应当与监视居住有所区别。 2、保证金担保方面:保证金的金额应否法定?能否用其他财产担保? 3、三机关是否需要重复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十二个月究竟如何计算,是“期限共用”还是“期限共享”? 4、关于取保的方式问题:能否双重担保?首选人保还是财保?当事人有无选择担保方式的权利?财产担保的担保物的选择问题? 5、保证人的资格问题,主要是第二项“有能力履行担保义务”的规定过于抽象。 6、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太严,没有人愿意担保;太宽,没有限制作用。,

31、48,关于保证金的几个问题: 确立保证金的原则:制约性、可行性、比例性。 保证金的形式问题:是人民币现金还是外币现金。 取保候审的准予方式问题:是“核准主义”还是“严格准则主义”。核准主义又称谓审批主义,公、检、法对取保请求是“可以”核准(刑诉法第51条),而最高法的司法解释第68条规定“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并且提出了保证人或者能够交纳保证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同意。” 大多学者主张“严格准则主义”,理由是司法机关权力太大,致使被告方当事人的程序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可能为司法人员权力寻租提供方便之门。,49,监视居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 监视居住的执行主体问题,公安机关实际上没有能力执行,因此

32、司法实践中用得很少。 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问题,在本地有固定地址的人能否对其发指定地点监视居住的措施? 监视居住的执行方式问题,直接监视还是间接监视。但多数学者主张应当直接监视。,50,关于羁押型强制措施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96年修改时未作大的改动。主要是调整了拘留的适用情形,其中的第六、第七种情形原本是已经废除的收容审查措施的适用情形。此外调整了逮捕的适用条件的第一项,该项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和收审措施的取消有关。 另外,还有学者建议将拘留后的审查批捕权交人民法院,或者在法院系统中专门设立一个应对逮捕的司法审查的部门。但这一方案并没有被列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方案中。,51,关于强制措施的监督问题

33、,强制措施的适用直接关系到被告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帮助,因此,必须对该项措施给予严格监督。但目前有关监督的法律规定,在程序法典中似乎是一项空白。,52,第七讲 证据制度,完善我国证据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思考 一、满足公平、公开、透明的法庭竞争规则的需要。 二、制约权力、细化规则的需要。 三、健全诉讼制度的需要。,53,关于证据法如何制定的问题,关于是否制定统一的证据法的问题 一种观点是主张制定统一的证据法 另一种观点是制定与诉讼法相适应的证据法 还有一种观点是根据需要制定单行的证据法 最后还有一种观点是纳入实体法的范畴,54,关于刑事证据概念的争议,事实说:即认为证据是一种与案件有关联的事实

34、。 证明手段说:即认为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手段。 事实载体说:即认为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载体,具体说是一种信息载体。 本人的理解:结合我国刑诉法第42条规定进行解析:三个层面,即证据材料、证据、定案根据。,55,证据资料的观点:西北政法大学裴仓龄教授的观点:将证据分成证据和证据资料。两者区别:1、产生过程不同:调查前和调查后;2、形成原因不同:实体和程序;3、受主观影响的情况不同;4、性质不同:认识对象和认识结果的关系。,56,刑事证据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特征 关联性特征 法律性特征,57,关于证据种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证据的法定种类是否有必要保留?若保留,是否需要增设电子证据? 关于视听资料的合法性问题 关于被告人口供的运用问题:第46条中有关被告人口供的补强问题,攀供能否互相印证问题。 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问题。鉴定资料的证明资格问题。,58,鉴定人、证人是否必须出庭接受质证的问题,刑诉法的修正案明确,出庭接受质证治原则,不出庭是例外。同时有专家建议,对应出庭作证而无故拒不出庭的证人实行必要的司法制裁。 关于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