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玻璃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修改)_第1页
日用玻璃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修改)_第2页
日用玻璃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修改)_第3页
日用玻璃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修改)_第4页
日用玻璃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03a 00dbxx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xx-xx日用玻璃行业企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aily-use glass industry enterprise production safety risk grading control system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xxxxx发布xxxx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 录前言iv引言v1 范围62 规范性引用文件63 术语和定义64 职责要求85 工作程序及要求85.1 分级管控工作程序85.2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要求95.2.1排查风险点95.2.2 危险源辨识105.2.3 风险

2、评价125.2.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135.2.5风险分级管控145.2.6危险源辨识、风险信息的更新156 风险告知157 建设成果与效果167.1 建设成果167.2 建设效果168 文件管理179 持续改进179.1 评审179.2 沟通1710 考核与奖惩1711 附件18附 件 a19危险源分类标准19附 件 b24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24附 件 c25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法25附 件 d27作业风险分析法(tra)27附 件 e29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信息表29附 件 f30风险点(较大危险因素)安全警示告知牌(样式)30附 件 g31岗位安全风险警

3、示告知牌(样本)31附 件 h32*有限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措施指导手册32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 提出。本标准由 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烟台长裕玻璃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引言本指南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日用玻璃行业安全生产实际编制而成。风险分级管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确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隐患排查的重要内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要求的深化。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山东省日用玻璃行业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保障从业

4、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日用玻璃行业企业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 范围本实施指南适用于日用玻璃行业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关于印发的通知(鲁安监发201651号)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玻璃工厂工业卫生与安全技术规程(gb15081)

5、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gb1478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15603)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风险管理术语(gb/t 23694)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玻璃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aq/t4258)建筑燃气安全应用技术导则(cecs346)生产安全风险分

6、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3 术语和定义gb/t 23694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风险risk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3.2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3重大风险major risk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3.4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

7、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3.5风险点risk 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6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7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8风险分级risk classific

8、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3.9风险分级管控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3.10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11风险信息risk 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

9、.12风险分级管控清单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企业各类风险信息(3.11)的集合。4 职责要求4.1 工作职责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及有效性全面负责,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企业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的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部是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并承担公司层面的组织、指导、考核等主要职责。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在本部门、本单位开展的全过程负总责。各级各类

10、人员应根据各自岗位责任制,积极参与并履行好各自职责。4.2 工作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明确对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提出要求,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专题培训、外聘资源、专项检查等提供保障,定期听取该项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为持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提出要求。企业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mhi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具体指导、督导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定期召开协调和促进专题会,对该项工作开展质量负责。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作为推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牵头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组织关于推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培训(工作标准、方法等); 负责编制实施推动风险分级

11、管控工作方案;负责组织相关层次的教育培训,确保标准及指南得到系统理解,掌握具体工作方法;负责组织制定实施该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负责监督检查部门危险源辨识活动过程。各部门作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负责本部门及职能范围内的危险源活动的组织实施;负责本部门及职能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结果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中贯穿应用;负责将危险源辨识结果对员工进行培训;负责本部门及职能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活动结果的文件化和定期更新评审;负责本部门的外包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过程推动及在本区域工作的外包项目危险源辨识的审核确认。5 工作程序及要求5.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分级管

12、控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效果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规范文件管理等八个关键控制环节。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对每一个风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划分作业岗位、作业活动或区域基础上,再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逐一识别;然后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四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实施风险管控措施。5.2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要求风险分级管控的关键步骤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与分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13、、实施风险分级管控等。企业应针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5.2.1排查风险点企业应组织专门力量对风险点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风险点排查的对象包括部位、设施、场所、区域等的伴随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包括所在位置、风险点名称、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5.2.1.1 风险点确定原则风险点识别范围以部门为单位组织,以工艺流程、作业区域或者作业步骤等不同进行进一步划分,确保风险点识别全覆盖。日用玻璃企业可按工艺流程分为配料段、熔化段、成型退火段、检验包装段、仓储

14、运输段等。再将每个工段按照作业区域或者作业步骤等不同进行进一步划分,确保风险点识别全覆盖。如料房、窑炉、行列机、煤气站、重油、石油焦系统、天然气系统、空压站、变配电室、危化品仓库等。5.2.1.2风险点分级风险点级别依据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的要求,本指南建议风险点按以下原则分级:四级风险点:指该风险点一旦发事故,可导致不损失工作日伤害。三级风险点: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可导致轻伤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轻微经济损失。二级风险点: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可导致一般事故,即指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一级风险点

15、: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可导致较大以上事故,即指能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5.2.1.3 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企业应当排查出的风险点实施台账管理,实现“一点一表、一企一册”。台账信息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位置、风险点范围、潜在事故类型、事故危害程度、风险点风险等级、管控层级、管控措施、应急处置要求等信息。如当把“危化品储存仓库”确定为风险点时,还应明确存储的危化品种类、数量、储存方式等信息。5.2.2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包括辨识方法的选择、辨识范围的确定、辨识活动的开展等环节。5.2.2.1危险源辨识的步骤:a)对危险源辨识的准备、策

16、划;b)划分作业(管理)活动;c)收集活动信息;d)对危险源进行辨识;e)评价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f)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落实管理控制措施。5.2.2.2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包括:a)所有生产管理活动(煤气站区域、窑炉、天然气系统、成型退火等)、办公和生活场所、管理制度。b)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企业员工、相关方、供应商以及来访者等)的活动及施工作业人员的活动。c)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自用、租赁、分包等)及设备设施安装、运行、维护。d)危险物品的购置、运输、使用和储存。e)其他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设备、行为、场所和位置。危险源的分类标准见附录a。5.2.2.3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制造

17、特点,日用玻璃行业的作业活动和服务主要体现在:a)配料(碎玻璃、石英砂等)阶段;b)熔化阶段c)成型、退火阶段;c)包装检验阶段;d)仓储、物流阶段;e)其他活动(窑炉砌筑与拆修活动、危险作业等)。5.2.2.4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经验判断法;现场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表;作业危害分析法;直接观察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企业应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辨识方法。本指南建议采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辨识。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并将其汇总。在识

18、别危险源时,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不遵守有关规定等),其次是物的因素(设备、安全联锁、安全防护设施、涉及安全的工艺、技术参数等),再分析管理因素,最后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定置定位等)。安全检查表法(scl):为了系统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叫安全检查表。可对某种工作系统、某种装置(如天然气系统、煤气站等)

19、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检查标准制定主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等。如:煤气发生炉检查标准制定可参考gb50195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煤气安全操作规程等。亦可借鉴、引用本行业(或本单位)的设备安全检查表。根据设备安全检查表导出可能存在的偏差,即违背安全检查表中相关检查标准、要求的内容为危险源。5.2.2.5开展危险源辨识企业应组建危险源辨识工作组,在对危险源的辨识方法进行培训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有组织地有序开展危险源辨识。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

20、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作业活动划分应遵循的原则:a) 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b) 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目的或性质上相对独立。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识别。5.2.2.6注意事项a)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b)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划分为四种风险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以及

21、环境因素。c)可能导致的事故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分为20类。5.2.3 风险评价5.2.3.1 危险源风险评价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其中,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矩阵评价法(ls)等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企业常用的方法。本指南采用了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5.2.3.2确定重大风险总的原则是根据本公司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要求,

22、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判定为重大风险:a)以前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或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三次及以上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无论风险级别为几级,一律视为重大风险;b)对于违反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强制性规定的;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d)在煤气炉、天然气、危化品库等场所,长期滞留人员在10人以上的;e)被评价为一级的风险;f)相关方有合理要求的。5.2.3.3确定较大风险a)以前发生过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两次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无论风险级别为几级,一律视为较大风险;b)违背公司相关安全管理规定;c)煤气炉、窑炉和天然气系

23、统区域;d)临时危险作业,现场作业3人以上的;e)被评价为二级的风险;5.2.3.4确定一般风险a)违反操作规程;b)被评价为三级的风险;5.2.3.5确定低风险评价为四级的风险为低风险。5.2.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5.2.4.1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对确定的重大风险,应单独形成清单,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四个方面制定。例如:工程控制包括: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用自动输送机替代沉井系统,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在转动轴或链条处增设安全防护罩

24、等。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管理(行政)控制包括:(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4)警报和警示信号;(5)安全互助体系;(6)培训;(7)风险转移(共担)。个体防护包括:(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

25、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应急控制包括:(1)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2)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5.2.4.2其他风险的控制措施的选择凡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或整改才能控制的风险,企业应在符合成本安全有效性原则的情况下,制定控制措施。5.2.4.3选择控制措施的基本原则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在公司现有资源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措施;安全性,采取的措施可以消除或降低风险至可接受范围,且不会带来新的风险;可靠性,能持续有效的对风险进行控制;重点突出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

26、生命至上的原则。5.2.4.4评审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5.2.5风险分级管控5.2.5.1风险分级企业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1)一级风险(红色):重大风险,由公司负责控制与管理;(2)二级风险(橙色):较大风险,由车间(部门)负责控制与管理;(3)三级风险(黄色):一般风险,由班组负责控制与管理;(4)四级风险(蓝色):低风险,由岗位控制与管理。5.2.5.2风险分级管

27、控的要求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5.2.5.3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应结合隐患分级排查的操作要求,进行风险管控的责任分配。详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信息表。5.2.6危险源辨识、风险信息的

28、更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不论企业在规模、人员数量、产能、生产装置(车间)、工艺(工序)的变化大小,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系统性更新。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企业应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a)修改、调整过去评价不当之处;b)对新辨识出的危险源的评价;c)发生事故后,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d)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变化引起对风险程度的修改;e)重大风险受控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等;f)相关方提出了合理的要求。6 风险告知企业应在一、二级风险点(煤气站、窑炉、天然气系统

29、等)设置安全风险警示牌(附件f),内容包括风险等级、名称、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其他风险可在岗位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附件g);职业危害岗位的设置职业危害告知卡。7 建设成果与效果7.1 建设成果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至少产生以下成果:(1)风险点排查台账;(2)岗位与作业活动划分清单;(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及分级管控信息表(参见附录e);(4)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5)风险告知牌(6)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措施指导手册等。7.2 建设效果企业通过建立、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能全面掌握企业内部

30、存在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并通过评价识别,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夯实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系统的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并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通过风险辨识和评价,全面、系统掌握公司危险点的层级和分布,制定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不断降低公司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风险,有效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正规安全风险告知渠道,不断充实、完善安全警示标识,规范企业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建立健全较大风险部位日常管控机制,落实管控责任。依据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建立、修订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通过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建立、实施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不断提升公司风险管控能力;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31、为基础,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8 文件管理企业应依据“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记录等,系统化、全过程落实安全风险管控。企业应包含、完善以下安全管理文件: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源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风险控制措施及分级管控信息表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信息表安全风险告知牌9 持续改进9.1 评审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或公布

32、。9.2 沟通为确保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之间公司与外部的各层面之间就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过程及有效性相关信息,按照规定分级实行信息反馈和整改,做好沟通记录,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信息反馈和整改的责任应落实到人,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0 考核与奖惩为了形成风险管控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受益的氛围,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分级管控的重大意义,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与风险管控方法,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技巧与方法,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为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应建立安全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将风险分级管

33、控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11 附件附件a 危险源分类标准附件b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附件c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法附件d 作业风险分析法(tra) 附件e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信息表附件f 风险点(较大危险因素)安全警示告知牌(样式)附件g 岗位安全风险警示告知牌(样本)附件h *有限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措施指导手册附 件 a危险源分类标准a.1 物的不安全状态a.1.1 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a) 设计不良 强度不够; 稳定性不好; 密封不良; 应力集中; 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 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 构成的材料不合适; 其他。b) 防护不良 没有安

34、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 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 缺乏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 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 其他。c) 维修不良 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 出故障未处理; 平时维护不善; 其他。a.1.2 物料a) 物理性 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粉尘与气溶胶; 运动物。b) 化学性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

35、其他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c) 生物性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a.1.3 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4 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5 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 电离辐射(x射线、离子、离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此外线等)。a.2 人的不安全行为a.2.1 不按规定的方法 没有用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 使用有毛病的机械、工具、用具等; 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 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 机械运转超速; 送料或加料过快

36、; 机动车超速; 机动车违章驾驶; 其他。a.2.2 不采取安全措施 不防止意外风险; 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 没有信号就开车; 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 其他。a.2.3 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 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等; 对带电设备; 对加压容器; 对加热物; 对装有危险物; 其他。a.2.4 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 拆掉、移走安全装置; 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 安全装置调整错误; 去掉其他防护物。a.2.5 制造危险状态 货物过载; 组装中混有危险物; 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 临时使用不安全设施;其他。a.2.6 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 不使用保护用具; 不穿安全服装;

37、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误。a.2.7 不安全放置 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 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 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 其他。a.2.8 接近危险场所 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 接触吊货、接近货物下面; 进入危险有害场所; 上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 攀、坐不安全场所; 其他。a.2.9 某些不安全行为用手代替工具;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扔代替用手递;飞降、飞乘;不必要的奔跑;作弄人、恶作剧;其他。a.2.10 误动作货物拿得过多;拿物体的方法有误;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其他。a.2.11 其他不安全行动a.3 作业环境的

38、缺陷a.3.1 作业场所 没有确保通路; 工作场所间隔不足; 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的缺陷; 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 物体堆积方式不当; 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 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a.3.2 环境因素 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 通风不良或缺氧; 温度过高或过低; 压力过高或过低; 湿度不当; 给排水不良; 外部噪声; 自然危险源(风、雨、雷、电、野兽、地形等)。a.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a.4.1 安全生产保障a) 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b) 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c)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d) 违反法规、标准。a.4.2 危险评价与控制a) 未充分识别生产活动中

39、的隐患(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隐患);b) 未正确评价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危险);c) 对重要危险的控制措施不当。a.4.3 作用与职责a) 职责划分不清;b) 职责分配相矛盾;c) 授权不清或不妥;d) 报告关系不明确或不正确。a.4.4 培训与指导a) 没有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针对变化的培训);b) 培训计划设计有缺陷;c) 培训目的或目标不明确;d) 培训方法有缺陷(包括培训设备);e) 知识更新和再培训不够;f) 缺乏技术指导。a.4.5 人员管理与工作安排a) 人员选择不当无相应资质,技术水平不够;生理、体力有问题;

40、心理、精神有问题。b) 安全行为受责备,不安全行为被奖励;c) 没有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或设施;d) 工作安排不合理没有安排或缺乏合适人选;人力不足;生产任务过重,劳动时间过长。e) 未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a.4.6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a) 没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缺陷(技术性错误,自相矛盾,混乱含糊,复盖不全,不实际等);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a.4.7 设备和工具a) 选择不当,或关于设备的标准不适当;b) 未验收或验收不当;c) 保养不当(保养计划、润滑、调节、装配、清洗等不当);d) 维修不当(信息传达,计划

41、安排,部件检查、拆卸、更换等不当);e) 过度磨损(因超期服役、载荷过大、使用计划不当、使用者未经训练、错误使用等造成);f) 判废不当或废旧处理和再次利用不妥;g) 无设备档案或不完全。a.4.8 物料(含零部件)a) 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不妥;b) 保管、储存的缺陷(包括存放超期);c) 包装的缺陷;d) 未能正确识别危险物品;e) 使用不当,或废弃物料处置不当;f) 缺乏关于安全卫生的资料(如msds)或资料使用不当。a.4.9 设计a) 工艺、技术设计不当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或设计思路不当;设计输入不当(不正确,陈旧,不可用);设计输出不当(不正确,不明确,不一致);无独立的设计评估。b)

42、 设备设计不当,未考虑安全卫生问题;c) 作业场所设计不当(定置管理,物料堆放,安全通道,准入制度,照明、温湿度、气压、含氧量等环境参数等);d) 设计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a.4.10 应急准备与响应a) 未制订必要的应急响应程序或预案;b) 未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和演习;c) 应急设施或物资不足;d) 应急预案有缺陷,未评审和修改。a.4.11 相关方管理a) 对设计方、承包商、供应商未进行资格预审;b) 对承包商的管理雇用了未经审核批准的承包商;无工程监管或监管不力。c) 对供应商的管理收货项目与订购项目不符;(给供应商的产品标准不正确,订购书上资料有误,对可修改订单不能完全控制,对供应商

43、擅自更换替代品失察等造成)对产品运输、包装、安全卫生资料提供等监管欠妥;d) 对设计者的设计、承包商的工程、供应商的产品未严格履行验收手续。a.4.12 监控机制a) 安全检查的频次、方法、内容、仪器等的缺陷;b) 安全检查记录的缺陷(记录格式、数据填写、保存等方面);c) 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原因分析、处理的缺陷;d) 整改措施未落实,未追踪验证;e) 未进行审核或管理评审,或开展不力;f) 无安全绩效考核和评估或欠妥。a.4.13 沟通与协商a)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同事、班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 b) 与相关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设计者、承包商、供应商、交叉作业方、政府部门

44、、行业组织、应急机构、邻居单位、公众等); (上两条的“信息”包括: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危险控制和应急措施,事故、不符合及整改,审核或管理评审的结果等。)c) 最新的文件和资讯未及时送达所有重要岗位;d) 通讯方法和手段有缺陷;e) 员工权益保护未得到充分重视,全员参与机制缺乏。附 件 b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1、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 法) 的步骤:a)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e (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 和l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赋分标准见表b.1 表b.3。表b.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表b.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