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501_第1页
初中化学教案501_第2页
初中化学教案501_第3页
初中化学教案501_第4页
初中化学教案5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徐风云【设计简说】《故都的秋》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抒情散文。这一单元是集中介绍学习写景状物散文的单元,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还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的思考。本文与同在本单元的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从五套高中必修教材来看,本单元是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情分析】本文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他们对于散文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很难体会,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把握文字和审美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过程与方法】:、深情朗读法。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一篇优美的散文不能缺少深情的朗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将会选取文中具体写景的几段,让朗读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朗读。其他学生注意借鉴示范的学生的朗读技巧,在课后再巩固朗读的能力。、引练法。鉴于学生在散文分析鉴赏上能力的欠缺,教师可以选取文中的部分内容作示范性分析,引导学生明白散文分析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从哪些方面着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引。、合作探究法。以文本为载体,进行以“秋”为话题的赏析式、仿写式的拓展。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组内讨论的形式加强对文本的研读,体会文章的文字优美、意味隽永、浓情厚意,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积极讨论交流,学会宽容沟通,学会协作分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①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②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媒体设计】多媒体(附课件)【教学设想】通过探究研讨,引导学生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悟其理,得其巧,用其技,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步骤一】:调动生活积累,激起学习兴趣。情镜导入:、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记忆大门,在你不同的心情下你记忆最深的秋天的景色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想想,你刚才想到的这些景物分别和你当时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也可以是你曾经读到的文章当中的景物,这些景物与当时主人公的心情的关系如何?、例文:《天净沙秋思》(要求齐读)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感情的?【设计说明】要解读一篇美文,尤其是优美的散文,要从具体的意象入手,才能领会更美好的审美感受。【活动建议】写出你所回忆的景物、事物、情景、物品、人物等等。把这些景物、事物、情景、物品、人物分别与你的心情联系起来,看看二者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入手,为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拉近作者的距离,对文本产生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景”和“情”的和谐统一。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顺势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步骤二】配乐朗诵,感知美文:【问题设计】请你闭上眼睛

,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故都的秋》。听完后,说说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交流重点:学生感受的秋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预设活动】:、听录音、自由朗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笔划出来,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划出来,等到分析的时候交流解决。.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喜爱的理由。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感受还保留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可能比较大。这也是理解文本正常而必然的过程,有反差,有疑问,才会更有价值。)【步骤三】小组探究,赏秋景,品秋味。【问题设计】问题一:①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究竟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②《故都的秋》中描写的秋色、秋声和秋味有什么特点,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发散型设问,构建散文文体知识迁移与创新的平台,直接进入文本,链接学生原有的对散文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刺激学生认知结构,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在美读和品读基础上,促进认知发展,符合散文文体鉴赏的思维过程.)【预设学情】学生完成后,请同学在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和所集中的段落,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第①题,学生基本能找出原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第②题,估计部分学生能找出了相关的词语和描写“故都的秋”的内容,这个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秋色:天色(碧绿、青、灰沉沉)、牵牛花(蓝、白)单衣(青色)、秋枣(淡绿微黄);秋声:驯鸽(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嘶叫);秋雨(息列索落)、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声调微叹互答);秋味:“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但是对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而探究,如:秋色,从色彩的冷暖角度,这些色彩多属于冷色。故都的秋色集中了青白蓝灰黄等多种冷色调,可见秋色的冷清,正是作者内心寂寞的外化,同时也照应了“北国的秋来得清”的语句;而故都的秋声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地方,是不可能如此清晰的听到的,可见,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衬静,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达到了“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如此幽静深邃的特点与“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静”暗合。问题二:美读鉴赏三至十一自然段,你能用带有“秋”的四字词语概括描写“故都的秋”的图画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够准确概括,可以借助这一问题引导:作者为什么不提有特征的故都秋景,如“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却提到“南国之秋”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问题点拨)因为这一选材与主旨有关。作者追求“清”、“静”,内心笼罩淡淡的“悲凉”,因而文中所选景物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香山红叶、昆明湖水、颐和园不具有这特点。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体现了散文“形”“神”相辅相成的特点。而“南国之秋”景物是作为对比物、衬托物出现的,既使散文材料“散”,又起反衬作用,使北国秋色更显色浓、味永。(图文导引)借助贴近文本的鲜活图片,把描写“故都的秋”文段鉴赏引入课堂赏析,直观地显示灵动的画面: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清果。简略分析秋晨院落,在过渡到重点示范赏读“秋槐落蕊”文段,深入设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秋槐落蕊”?(预设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引导总结。听觉:声音没有;味觉:气味没有;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感觉:细腻、清闲、落寞;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设计意图)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是有声有色,色彩斑斓的,结合前面探究出来的“秋色”“秋声”和“秋味”,以“秋味”为背景底色或意境,以“秋色”“秋声”为元素或色彩,即以“清”“静”“悲凉”在头脑中绘出一幅幅流动的秋景图,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标题“故都的秋”内容的鉴赏,产生是由“色”到“声”再到“意”,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角度抛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第3自然段(“清晨皇城破屋院中看到的秋景”)为例,了解课文分写部分的景物,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来描写的。进而了解文章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问题三: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何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引导:第十二自然段中,有段议论的文字:“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是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且在自然气息之外,创造一种文化氛围,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问题文题暗合。(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反思,学生明确文题的丰富内涵,从而领悟题目明确而又深沉的意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与反思性,品味散文语言的深意。)步骤四:知人论世,体悟感情。【问题设计】:(多媒体展示):“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故都的秋”在作者的心目中引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学情预设):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作者三岁丧父,随兄长在日本求学十年,回到国内受国民党白色恐怖,从年月回上海再迁居杭州,思想苦闷,生活闲散,因而全文基调:忧伤、悲凉。本文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包含了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提示背景:年月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年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年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尤为出色。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设计意图):用多方的材料引导学生能够知人论世,明白作者创作时代的背景和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步骤四:拓展延伸、迁移训练(问题设计):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下面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字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填到括号内,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选作题一: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

绿红黄残

提示: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选做题二:(多媒体展示)——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玉泉无声的冷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西山的声声虫唱里。(要求选取课文里的意象,依照例句造句,每人至少一句,多者不限。)【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重新组合意象的能力。选做题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让学生有所选择,减轻压力。【教学反思】:在上完这一课的时候,语文科代表交作业的时候向我反映,感觉课文很好,当时似乎没有学会那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而且体会不到郁达夫当时的情景,之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有看了好多别人的设计,听了几位长者的课,才发现我原来的设计太有点程式化了,所以又做了大量的改动,这次是以学生的感悟和活动为基本思路的。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入手,理解文本的内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法。障碍点是:如何更好的理解“景”和“情”的和谐统一,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而设计的系列问题特意做了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记忆大门,在你不同的心情下你记忆最深的秋天的景色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想想,你刚才想到的这些景物分别和你当时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也可以是你曾经读到的文章当中的景物,这些景物与当时主人公的心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