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分析-以g职业学院为例 教育教学专业_第1页
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分析-以g职业学院为例 教育教学专业_第2页
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分析-以g职业学院为例 教育教学专业_第3页
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分析-以g职业学院为例 教育教学专业_第4页
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分析-以g职业学院为例 教育教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从21世纪以后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国内的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况却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的学术界针对此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可就目前的成果来看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制度层面设计上,针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职业学院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较少,如何能够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问题,成了一个实践难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的厌学高职生群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与分析,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厌学高职生逐步矫正由厌学情绪引发的厌学行为,重新构建及运用支持网络,从而正常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基于对G学院高职生厌学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设定相应的介入方案与活动计划,通过小组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介入高职生厌学群体。首先对G学院学生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获得客观资料,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职生厌学状况及存在问题。然后再针对G学院厌学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恰当的小组社会工作方案进行干预。通过组建兼具教育性及成长性的社会工作小组,并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工的组织及倡导者的作用,小组成员相互分享自身经历、提出建议、相互激励,构建关系网络,形成情感层面上的的相互助力,借助小组动力及成员间的正向强化作用,培育组员的学习热情,矫正在学习生活中因厌学情绪而产生的厌学行为,改善厌学对高职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厌学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缓解高职生厌学问题的目的。共进行了5次小组活动,前后涉及了情景体验、小组讨论、感受共享、视频再现和游戏点睛等活动内容,同时在不同阶段对于小组工作的效用进行恰当的评估,对于评估呈现出的问题进行剖析、归纳及总结,并且结合对活动历程中的表现及事例呈现出的状况进行深入的反思,帮助学生缓解厌学情绪,从而矫正厌学高职生的厌学行为。关键词:高职生;厌学;小组社会工作

AbstractThecauseofeducationinChinahasdevelopedrapidlysincethe21stcentury,and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isveryrapid.However,itisinthisgoldenphase,domesticvocationalschoolstudentshaveshownthesituationofweariness,andlikeinfectiousdisease,theextentofthissituationhasbeenrising.Therefore,domesticacademiccirclesbegantoconductin-depthresearchonthisissue,becausethewearinessoflearninghasbecomeoneofthecoreissuesofvocationalschools.However,thein-depthresearchontheproblemoflearningwearinessonlystagnatesinthestageoftheoreticalwriting,andthereisstillalackofresearchmethodsfromthemicroperspectiveonthebasisofnationaleducationregulations.Therefore,ithasbecomeahugepracticalproblemtocomprehensivelysolvetheproblemoflearningwearinessinvocationalschools.Thisarticleinviewofthepresentourcountrylearninggroupaseriesofproblemsofhighervocationalstudentsindetailandanalysis,byusingthetheoryofprofessionalsocialworkmethodsandskills,tohelpthelearningdisabilitiesstudentsgraduallycorrectiontriggeredbywearinesslearningbehavior,rebuildandapplicationsupportnetwork,thusthenormallifeintothestudy.OnthebasisofthestudyonthewearinessofvocationalstudentsinGcollege,thispaperputsforwardtheinterventionofsocialwork,setsthecorrespondinginterventionschemeandactivityplan,andintervenesinthewearinessgroupofvocationalstudentsthroughthesocialworkpracticemodeofgroupworkmethod.Firstly,objectivedatawereobtainedbyinterviewing,questionnairesurveyandparticipatoryobservationofGcollegestudents,andaccordingtothesurveyresults,thestatusandexistingproblemsofcollegestudents'wearinessoflearningwereanalyzed.Then,aimingattheproblemsexistinginthestudyandlifeofcollegeG'scollegestudentswhoaretiredoflearning,appropriategroupsocialworkprogramsaredesignedforintervention.Byformingbotheducationalandgrowthofgroupsocialwork,andpayattentiontointheplaytotheroleofthesocialworkorganizationandadvocates,teammemberssharetheirownexperience,putforwardtheproposal,mutualencouragement,buildrelationnetwork,formthemutualhelpontheemotionallevel,withthehelpofteammotivationandpositivereinforcementbetweenmembers,cultivateteamlearningenthusiasm,correctioninlearninglifeduetowearinesslearningbehavior,improvethelearningdisabilitiesofthenegativeeffectsofhighervocationalstudents,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learningdisabilitiesstudentslearning,life,soastoachievetheaimofrelievingstudentslearning.Fivegroupactivitieswereconducted,involvingthesituationbeforeandafterexperience,groupdiscussion,experiencesharing,videoreappearanceandnodseyeballcontentsuchasgame,atthesametimeatdifferentstagesfortheutilityoftheproperevaluationofagroup,forevaluatingpresentaproblemanalysis,inductionandsummary,andcombiningtotheperformanceandtheprocessoftheactivitiesofexamplespresentsituationin-depthreflection,helpstudentsalleviateweariness,tocorrectthetiredoflearningbehaviorofhighervocationalstudents.Keywords:Highervocationalstudents;Learningdisabilities;Groupsocialwork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21.3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1国内研究综述 21.3.2国外研究综述 61.3.3文献述评 71.4研究内容及方法 81.4.1研究内容 81.4.2研究方法 81.5可能的创新点 9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02.1相关概念界定 102.1.1厌学 102.1.2高职学生 102.1.3小组工作 102.2理论基础 112.2.1ABC情绪理论 112.2.2增能理论 112.2.3优势视角理论 122.2.4社会学习理论 13第3章G职业学院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43.1学院概况及问卷设计 143.1.1学院概况 143.1.2样本选取 143.1.3问卷设计 143.2G学院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分析 143.2.1学生厌学个体方面的影响 153.2.2学生厌学家庭方面的影响 163.2.3学生厌学学校方面的影响 163.3G学院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173.3.1学生个体对厌学原因的影响 173.3.2朋辈群体对厌学原因的影响 193.3.3家庭对厌学原因的影响 193.3.4学校对厌学原因的影响 20第4章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实务过程 224.1小组筹划 224.1.1组员招募 224.1.1问题评估 224.1.2小组的类型与特征 234.2小组活动方案的设计 234.2.1小组目标制定的原则 234.2.2小组目标 244.2.3小组活动方案 244.3小组工作的实务过程 244.3.1第一阶段:互相认识,了解自我 244.3.2第二阶段:改变认知,端正态度 274.3.3第三阶段:勇于担当,直面困难 294.3.4第四阶段:学会自律,养成习惯 314.3.5第五阶段:巩固效果,新的起点 334.4小组评估 354.4.1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估 354.4.2厌学量表测试结果 36第5章反思与展望 375.1反思 375.2建议 385.2.1高职生加强自我约束,树立正确学习观 385.2.2学校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05.2.3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415.2.4家庭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沟通 425.2.5社会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3致谢 43参考文献 44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国务院在2014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且全方位的制定了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从现在起直到2020年,建立与发展产教相互结合,连接中高职院校,对职业教学和普通教学深入交流,展现我国的终身教育思想,打造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飞速的进展,国内的高教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生数量也不断增长,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内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困难程度,并暴露出了较多问题。厌学问题是最明显和最普遍的,这个问题现今已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高职生的学习情况是评判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如果学生厌学情况过于严重,对于高职学校的未来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会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建立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于学生的未来前途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都有很大的阻碍。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被认为是“差生”,另因社会对他们的偏见,使一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使其产生对人生感到迷茫,让他们产生一种失去未来的目标,马马虎虎过一生的心理。由于离开了高考的高压束缚,远离了父母的唠叨,来到了突然失去束缚的环境,学生就开始全身心的放松。所以,想要充分放松的高职生开始弥补高中失去的电视剧、游戏、小说,并且每天忙于这些休闲娱乐,时间都花费在这些事情上,导致了对于学习这个重要任务的忽视。最后形成了一种自我放弃、不上进、坐等毕业,甚至对于能不能毕业也完全不在乎的现象。这种情况对于高校的管理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成为他们巨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很不利。这种高职生的厌学现象让高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并且也是一个污点,这让高职生的未来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迷茫。以前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就是训斥、惩罚和开除等等,而且是在一个被动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如今的教育方式更应该趋向人性化,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尽可能的提升教育管理任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等等,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研究并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课题。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在理论意义上,弥补了从社会工作角度来探讨厌学问题的研究视角。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开展对于大学生厌学的的研究是较为缺乏的。本文对于学生厌学情况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对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只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方向进行的研究,对其厌学问题从概念、表现形式、情况等因素进行的研究和阐述,基于现状的分析对方法的理论研究上,较少从实践的角度作出研究。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帮助人们和自己帮助自己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的应用西方国家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但是国内对于社会工作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实施的深度也不高。对于高职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从社会工作理论的角度来进行,把社会工作的思想和方式引入到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对于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尝试方式,可以对于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扩张,对于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性经验和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对于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作用。1.2.2理论意义在实践意义上,论文有助于解决学生厌学现状,改善学校学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高职生中有厌学情况的学生们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和科学的引导,可以促进他们了解到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促进他们对于身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升,改善学习态度,改变厌学的心理,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可以重新学习社会能力,最终完成人生中的重要任务。在国内高校的方面来说,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对于学生的厌学问题进行干预,进而推进学校校风的改进。让学校社会工作充分在我国实行和发展,对于在学校中的使用范围进行扩大,对厌学问题的学校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践基础和经验指导。并且,高校是社区教育的主导力量,高校需要对教育环境和条件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推进社会工作的能力。所以,通过社会资源的改进高校的学习环境,通过高校的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气氛,最终建立一种“学生——高校——社区”的合作关系,最后变成一种以高校为中心,对周围进行影响,从而进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1.3国内外文献综述1.3.1国内研究综述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状的研究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抵触。我国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理论方法调查高职学生厌学的现状。刘翠霞(2007)通过设计问卷,对滨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以所在年级和性别分类,对学生在教育、学习和职业三方面的价值观(简称“三观”)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水平开展调查,在学生、老师、家长的三种价值观上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孟志刚(2010)采用了归因理论对调查收集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原始数据从外在、内在的稳定或不稳定四种表现的进行归因分析,最终针对高职学生厌学的不同原因表现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改善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孟志刚.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归因及对策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报,2010(01):34~38][]孟志刚.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归因及对策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报,2010(01):34~38目前在我国,各地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问题,学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高职生厌学现象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张丽丽(2011)选择的调查对象是长沙市的四所高职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样本为152名高职学生,以问卷的方式从学习动机、专业兴趣、学习积极性、自控能力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做出分析[[]张丽丽.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1(02):207-208.]。冯志(2008)从河南省高职院校中的三所院校抽取了200名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动力及自控能力为调查方向,研究分析其厌学的表现情况。李炫林(2016)在某高职院校中抽取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心理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对结果加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厌学表现在课堂上或者枯坐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在课外时间里更是极少有人学习[[]李炫林.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剖析及疏导研究—以长沙地区某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6(24):162-163.]。魏登(2016)对吉林省的四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年级、性别、专业类别三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状,得出吉林省高职院校有34%的学生存在厌学情况,其厌学的主要表现是没有求知欲,在被强制时放弃学习。王世海(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厌学表现为自暴自弃,应付学习不思进取,只关心吃喝玩乐,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漠不关心[]张丽丽.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1(02):207-208.[]李炫林.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剖析及疏导研究—以长沙地区某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6(24):162-163.[]王世海.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状况及对策研究—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05):98-101.关于厌学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为厌学情绪的产生原因与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有关,所以国内很多的研究者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开展了对于有关厌学情绪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其调查对象从幼儿园至大学生。而他们通常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开展研究。连蓉和杨丽娴(2006)针对厌学情绪提出了学习倦怠的理论,即“学生在毫无积极性的心态和情绪下被迫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工作的开展,这使学生感到无比的疲惫和烦躁,并造成其带着不良情绪接触学习工作[[]莲蓉,杨丽娴,乌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16(01):47-51.]。”李静、何琦(2006)针对厌学情绪进行了更细致的阐释,即厌学情绪的产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厌恶程度不断的转变加深的过程。[[]李静,何琦.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及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6-131.]另一个研究层面是由赵德雷(2008)提出的,即“学生对于学习缺少追求和动力,没有目标和方向,这将直接影响他对于学习的态度。但追根溯源原因是由于教育模式太过死板,没有新意,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学生对于学习工作缺乏兴趣,因此学习的想法逐渐衰弱。”关于自身方面,李旭松曾说过“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厌学情绪跟其自身就就业观的幼稚想法有关。”[[]赵德雷.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内源学习动力不足及其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24-27.]张军(2005)更是对厌学的根源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将其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46-50.]田立强(2011)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包括不合理的教学内容、老师调动积极性能力弱、不合适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太刻板的教学模式等[[]田立强.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技术与教育,2018(02):79-81.]。赵安珍、潘卿、陈汝雅(2014)三名学者通过对其的调查得出厌学情绪产生的三大原因,它们分别是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和学生自身方面。首先就社会方面来讲,大学生数量急速上升,就业压力增大。学校方面则是教师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以及刻板的教学模式等。同时学生本身缺乏自制力,没有学习目标等[[]赵安珍,潘卿,陈汝雅.高校厌学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1):45-46]。针对自身原因这个方面,王郅(2014)详细论述了其中包括学生缺少追求和自控力[[]王郅.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1):42-44.]。[]莲蓉,杨丽娴,乌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16(01):47-51.[]李静,何琦.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及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6-131.[]赵德雷.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内源学习动力不足及其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24-27.[]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46-50.[]田立强.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技术与教育,2018(02):79-81.[]赵安珍,潘卿,陈汝雅.高校厌学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1):45-46[]王郅.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1):42-44.[]蓝雪丹,庞从妃,阳秀英.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关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12):34-35关于学生厌学对策的研究正因为高职学生厌学现象愈演愈烈,已经上升为影响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问题,因此,许多学者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出对策建议。普遍措施包括离开课堂走向实践,了解家庭了解学生,针对教师提高素质,以防止高职学生产生厌学行为。欧阳益(2005)建议从提高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编制出高职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教材,加强学校在学风方面的建设,科学规划高职学生学习进程等方面着手解决[[]欧阳益,陈菊珍.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4.]。刘翠霞(2007)得出学生厌学是因为受家长和学校老师的错误观念影响,想要改善高职学生厌学情况需要对学生的“三观”——教育价值观、学习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方面加强教育。冯志(2008)提出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正向强化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教师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高职学生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兴趣,对于传统模式环节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图改善和优化问题。章红兵(2009)认为要想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心理,必须从改善学校态度出发,使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除了学习之外更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增加奖励制度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向着积极的状态开展学习工作[[]章红兵.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5(06):11-12]。彭康清、涂世东(2010)针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即增强教师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只有道德高标准、严要求,促进教师改善死板的教学方式,形成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欧阳益,陈菊珍.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4.[]章红兵.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5(06):11-12[]彭康清,涂世东关于高职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8(17):11-12邵晓光(2011)提出了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厌学情绪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即教师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等[[]邵晓光.如何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J].边疆经济与杂志,2017(04):65-66.]。关于厌学原因的细化,谭小蓉(2012)提出要想改善高职学生厌学情况,需要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上进行改变,努力改善和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就业水平[[]谭小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才智[J].2018(18):104.]。周琦(2018)以班主任角色对学生厌学心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要给学生以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用合理的方式看待各方面的压力。另外帮助学生获得老师、同学的支持,增强自身信心。查宇驰(2018)提出高职院校除了对技术方面进行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多提供一些奖励制度,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以改善高职院校拥有大量厌学情绪学生的现状。[[]查宇驰.浅析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解决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8(12):69-71]王世海(2014)认为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形成“校企双主体”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与行业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兴趣为主导的个性化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王栓军(2015)也认为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要从学生本身和学校入手,要通过学校的[]邵晓光.如何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J].边疆经济与杂志,2017(04):65-66.[]谭小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才智[J].2018(18):104.[]查宇驰.浅析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解决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8(12):69-71社会工作介入厌学问题的研究因为学校厌学情绪的产生与学校息息相关,因此很多的专家学者把矛头对准学校里的教师水平和教育模式上,比如认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严格监督学生。但是就社会方面提出的解决措施很少,因此笔者对相应的案例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整理出借助社会工作方法作为解决厌学问题案例。除了对大量相关事例的调查,还有针对个案的研究。涂艳(2011)就曾从这一方面出发,开展了对一名大一学生的改善过程。她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就案主曾经的错误感受进行了消除和改善,让其能够放下成见和当初的刻板认知,重新感受学习,最终经过了6次面对面交谈改善了案主的厌学情绪,并引导她开始了对于学习的追求和动力[[]E1senbergN,FabesRA,Losoyas.theinvestigateofdropoutofschoolinMalaysia[J].TheoreticalResearch,2018,(8):18-19.]。郭一欣(2014)也从这方面出发,对于某一个案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调查,并且结合像人本治疗法和小步渐进法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引导案主的强烈厌学情绪,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郭一欣.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一以初中生小z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4]。同样针对个案进行研究调查的还有聂玉梅、童琳([]E1senbergN,FabesRA,Losoyas.theinvestigateofdropoutofschoolinMalaysia[J].TheoreticalResearch,2018,(8):18-19.[]郭一欣.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一以初中生小z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4虽然开展关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次数不多,且多针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开展研究调查,但还是拥有一定的成效。戴鸯鸯(2013)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深入调查高职院校中厌学学生的,她同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开展了小组社会调查。先是采取了问卷的形式加强其对于现状的了解,再针对这些数据开展分析调查。调查过程中她选取了15位厌学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划为一个小组,实验结束后再通过这些数据与之前进行比对,来以此研究出这种小组形式的解决措施是否对厌学的学生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对其中的一位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调查。[[]戴鸯鸯.职高生厌学现象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戴鸯鸯.职高生厌学现象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相关的调查研究还有张璟钰(2013)和王旭(2018),他们一个是通过这种小组模式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展开了相关调查,在小组中采取同样的面对面交谈模式,结合问卷调查一同开展工作[[]Saarni,C,theinvestigateofdropoutofschoolinUSA[J].TheoreticalResearch,2017,34(21):15-17.]。一个则是针对朝阳小学展开研究,将其划分为小组,小组内部宛若一个团体,进行着近距离的交流和相互帮助,并通过团体背景下的带动性来引导学生消解厌学情绪,最终结合小组活动成功减少了学生们的厌学情绪[[]王旭.朝阳学校小学部厌学生学习态度转化项目[D].长春工业大学,2018]。这种通过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研究还有崔航(2017)针对某高校进行的研究,他先是通过对数据的掌握了解了本学校厌学同学的大概情况,随后再通过这种小组划分的形式来融入厌学学生群体,运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调整[[[]Saarni,C,theinvestigateofdropoutofschoolinUSA[J].TheoreticalResearch,2017,34(21):15-17.[]王旭.朝阳学校小学部厌学生学习态度转化项目[D].长春工业大学,2018[]崔航.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1.3.2国外研究综述在对以往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后可以发现国外针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并不多,甚至只有与厌学沾边的研究,类似于“逃学”等问题的研究。并且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单一,只包括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提到有关于社会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196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报告,即《反中途缀学运动》,其中指出初中生因为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而最终导致中途辍学是国民教育的严重问题,提醒广大家长、教师预先发现初中生潜在的厌学心理问题,努力帮助已缀学的学生重返学校。美国比较早注意到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教育对策。日本学者调查发现:日本的多数高中生无心读书,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是因为他们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时就没有感受过因为学习成功而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严重影响着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就这个现象而言日本也在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制定了“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院校”,并且组织和实行了“学习共体”等等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国外的研究学家对于厌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方向进行的。tkinson(1974)指出对于目的不同所造成的情绪变化也不同。在对于成功的追寻的欲望超过了以防失败的欲望时,就会产生渴求和充满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在以防失败的欲望多于渴求成功的心理时,就会出现焦虑和担心的心理情绪。Weiner(1995)研究得出:一旦人们感受过因自身努力获得成绩后的成就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自身的积极情绪。Daniels(2008)进行了与成功目标有关的纵向分析后得出,如果学生热衷于对高目标的追求和高成绩的追求时就会体验到积极地情绪,就会减少自身的厌烦情绪。JereBrophy(2013)将学生对于厌学的情况总结成了一种自身的激励观念方式,他认为需要对受打击的学生进行信心的鼓励,让他们有对学习的热情。但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要适量,不可以过量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外国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厌学者的自身心理特点,苏白劳德(美)认为少年产生的厌学这种病是属于心理方面的,教师要帮助少年克服这种厌学心理问题。为了更好的通过某一具体案例来探讨学生的厌学情况,法国城市学生联合会借助专业的调查机构选取了800名不停城市的中小学生,围绕读书活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1/3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会让自己产生厌烦学习的心理。德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斯特(2008)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厌学是当地中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厌学。V

Caril和M

Sarchiapone(2018)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发过的青少年逃学现象进行了调查,并借助干预手段,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有逃学经历的学生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最终得出了青少年逃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社会、心理以及经济三个方面。教育家苏霍里姆林斯基也围绕教育过程中的厌学情绪进行了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一些有效措施去进行学生学习心理的引导,尝试减少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并且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需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等方式,去多方面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多多参加一些有利于成长的课外互动,这样才能提高学会说呢过厌学情绪疏导工作的有效性。Barbara

Sammer

(1991)以30名逃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校、家庭、学习者自身多个维度探讨学生逃学背后的厌学情绪产生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厌学情绪干预策略。1.3.3文献述评对于全球的研究学家在厌学方面的研究得出,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和教育的方向进行的,并且这其中的很多都是和心理疾病有关的。他们进行的研究方向是学生的认识和焦虑的多少而进行的。但是国外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国内的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国外学家总结出的经验和想法对于中国很多是不适用的。但是其中的部分经验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国内对于学生厌学方面的研究都是从老师的授课方法、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如何进行学习等等的方向进行问题的找寻,并且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法运用在现实中的结果也是可观的。可是使用社会工作这种专业的方式进行的厌学问题的探索却非常的缺乏。本文对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进行了查阅和了解,得出了我国对于厌学问题的分析大多是描述性的研究,整体思路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研究的核心就是找出问题在哪里,并对于厌学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从宏观方面进行了建议的提出。这种方法也只是停止在前面的进度上,对于厌学现象进行直接干预的学者非常少。换句话来说就是进行厌学情况社会工作干预的学者是非常匮乏的。但由于我国对于这方面的资料和资源非常的匮乏,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也非常低,可是现在这个情况社会工作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社会工作方式引入到研究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可以更加利于解决学生厌学问题。还可以对于解决学生厌学情况进行实操和更加简单的解决,促进和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厌学心理。1.4研究内容及方法1.4.1研究内容此文章选择社会工作这一方面做以研究,基于对社会工作的理解,针对G职业院校学生厌学情况来深入探究,采用工作小组的方式,基于学生厌学现状深入剖析厌学原因,在做到全面了解之后,在对这种现象提供一些专业性的解决办法和一些优良的建议。核心内容如下:(1)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结合调查研究阐释高职生厌学问题的现状和原因;(2)采用小队成员明确分工的办法,并把成长小组系统添加进来,注重小组成员的互相尊敬,互相团结和互助,寻找相互之间的不足和缺点,互相学习,为此解决厌学的这种不良学习态度;(3)小组工作也要做出实践活动,深入高职同学厌学的问题中去,并得出结论并做出思考,针对这种问题提供有成效的经验和努力。与此同时,对研究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思考与总结。1.4.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为了更好的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借鉴,本文将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期能够找到学生厌学情绪引导和管理的方式和规律。笔者在通过网络以及在图书馆查询大量收集和阅读了关于大学生社会工作的文献、大学生厌学的相关论文、大学生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方法、以及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的论文、书籍、期刊等。这些文献的收集总结为在深入到学生厌学这一问题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办法,并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突发情况的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参照。2.访谈法访谈法能够充分的论证观察结论的可信度,所以本文章采用这种方法,对发掘的问题的太表面化的缺陷进行补充,并能够深入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的研究要通过直接同老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的形式,来提取重要的信息。通过个别访谈和非正式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访谈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晚自习时间与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收集学生的一些情况。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研,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作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基本情况,了解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从客观角度来寻求厌学的原因。遵循统计学的原则,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针对各种学科学科,男女同学进行调查,在调查问卷结束后,能够得到高职学校同学厌学的现状态以及问题产生的相应原因。参与式观察法对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从每个细小的变化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在小组活动进行中,作者作为服务目标的一位教师,同服务目标的学习生活日常有不少的交集,能够了解小队队员所处的学习环境的特征。再者作为一名小队队员,笔者在全程都有参加,对队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为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做出大量可行,有效且丰富的办法而不懈努力。1.5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点便是创新研究目标。从前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义务教育时期的学生厌学心理和行动,反而对高等学校的同学厌学的现象研究不多也不够透彻,对高职生的研究也少之又少。本文要针对高职生同学厌学的情况进行深究和不断探讨,以为当前的研究进行补充。第二点是创新视角的研究。先前对于厌学的研究多为经验描述性研究,研究方法多为调查法。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对厌学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对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路径。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界定2.1.1厌学人本主义的鼻祖罗杰斯提出:人类的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的潜能,以实现自我为目标,自己对具有生活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文化道理做出选择、所表现的特点就是自主学习”。厌学与其所说恰恰相反,学生对校园的学习日常有一种不开心,不满意并且甚至厌烦的心理。落实到具体内容上去,集中表现为:“厌烦学习,对学习任务十分反感,对于学校教育很被动甚至根本不想接受学校教育;课上不遵守秩序,听讲不认真马马虎虎,课堂上做一些其他事情,若有人逼迫其学习,造成极强的逆反情绪,导致极度紧张和痛楚,并且感到过分焦虑;不满自己的学校,老师,严重者,出现逃课,逃学等行为”[[]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103.]。总而言之,逃课,逃学的等不符合学业行为的一个内在原因便是“厌学”,并且这些现象也象征性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研究会获得很好的成效。在本次研究里,笔者把厌学这一现象定义盛对学习的厌恶感,以及由此而出现学习的被动,逃课等影响极差的行为[]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103.2.1.2高职学生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两方面,分别为本科和专科两个教育层次,高职学生毕业时,由国家颁布承认其学历的专科和本科的普通高校毕业证书,并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应有的权力。教育部在此方面所做的规定,从上世纪末起为了使学校的名字达到统一的规定,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校名字后应加上“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需要在其学校名字后面加上“高等专科学校”。而“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则是为了高职院校准备的特定后缀,上述所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造就优秀的学术人才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更着重于塑造高超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在中国内地大多属于专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批许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企业自2008年秋逐步着手举行为期四年的本科教育。2.1.3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中属于十分有效的方法,专业价值是他的根本和灵魂,硬核的理论是它的指导方向,通过小队成员的协助,通过有意义的小队活动中同队员一同分享经验成果,加强每个人、小队和社会间紧密的接触,使其小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使得个人有所成长[[]LyuhomirskyS.Whyaresomepeoplehappierthanothers:theroleofcognitiveandmotivationalprocessesinwell-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2017,45(3):56-57.][]LyuhomirskyS.Whyaresomepeoplehappierthanothers:theroleofcognitiveandmotivationalprocessesinwell-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2017,45(3):56-57.小组工作主要是围绕目标和服务的。其目标可帮助个人调适情绪,促成人格成长或态度的改变,以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扮演好个人的角色;或是解决小组与社区的问题,以达成小组的任务。简言之,小组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培养每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一种社会发展的意识。小队的活动通常都是面对面这样的方法,同社会人员的帮助,使之成为一个能够互相帮助的团队,促进小队的成长也促进个人的成长。每个人同外界环境的交往与互动也是小队活动的一部分。小组不仅涉及小组成员个人内在行为的改变,而且关照到个人社会功能的表现,环境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以及小组成员共同面对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改变等。2.2理论基础2.2.1ABC情绪理论情绪治疗法顾名思义是围绕“情绪引导”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为求助者解决其因自身不合理观念而产生的情绪困扰的问题。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并且成长的过程也是价值逐步提升的过程,这种价值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使人趋向往高处看,往高处走[[]文军,刘一飞.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9][]文军,刘一飞.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9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核心内容,是借助理性治疗方案来对案主的思维方法做出一定的改变,对一些非理性的想法进行引导,在情绪和日常生活中帮助案主做出改变,最终推动其重新建立一个有追求,充实的富有弹性并具有包容性的人生价值观。A是一种既定存在的现实,或是一个人的想法行为,也包含一些事件的诱因或者所处的外环境,B指的则是人们对那些诱发因素或者外环境所做出的回应,及对待事情和外环境的看法和态度,C则代表自身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以及行为的结果。理性情绪治疗的背景之下,在大多数时候,一种信念要素在A与C中在起作用,只有通过能对求助者产生足够影响的求助者的想法和他人的评价。而为了将案主从具有问题的生活模式中唤起而达到叙事治疗的目标,并将其接触外环境的束缚和内因的困境解放出来,重新使案主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去。而社会工作人员则帮住案主创造一个全新的,更富有价值的新的叙事,而并不以专家形式出现,而是只作为案主的忠实听众、新故事的协助创造人或或者一同打造这个新故事。2.2.2增能理论增能理论是美国学者所罗门于1976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个人因为环境方面所带来的压迫感以及挤压力会使其产生无力感。虽然我们不能够在社会环境的障碍中发挥自我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改变障碍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同时也可以成为增权理论,在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个问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分析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格特征和综合能力方面是变化发展的,同时存在一个重要特点——可塑性。增权理论对于学生的可塑性方面要求在提高自我形象的同时,也要有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西蒙认为有发展能力是增权增权取向对于社会工作方向案主的高度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案主个人的积极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责任、义务、权利和需求。必须要清楚了解增权行为在实践中的这样一个事实:社工和案主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互惠互利、公平合作的关系[5]。2.2.3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工作多是建立在优势视角之上的。主要指的是:社会工作要充分尊重人的发展能力和自身的优势资源,社会工作中要引导案主去挖掘身边的优势资源并帮助其借助优势资源实现自身目标或梦想。这个观点是以人为本的反应,助人过程中更看重其个人能力而非其问题。[[]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1(02):94-98.]。社会工作的践行中的方式是优势视角,工作过程中要重视人在自尊、爱好、梦想和目前的成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潜能,以帮助其[]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1(02):94-98.在优势视角理论框架下,案主积极地看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追溯问题背后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深究和探讨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视角理论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与“问题视角”不同,“优势视角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理念和工作方式在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矫正方面有着正面激励作用,日益被重视和广泛应用[[][]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19-21.2.2.4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最具代表性,它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受环境刺激、榜样示范、自我动机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学习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替换、自身这三个方面的强化效果。高效学习行为的前提是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这一观点提供了从主观能动的角度调节学习行为的巨大可能性,从而也为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行为的矫正提出了一个新方向[[]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J].高教论坛,2002,12(6).]。首先,社会工作对于不喜欢上学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干预中的注意事项在于:学生自身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是其作为自我强化的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对后期的进一步改进起到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制定一套有效的行为规范制度是社会工作者的最终的目的,当行为达到制度的规范时,就适当的给自己一个奖励;当违反了制度要求时,就要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从而达到控制不良行为的效果。其次,同学们的议论,学校学习的氛围以及家庭环境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年龄段容易胡思乱想,认为有很多人在关注自己,所以导致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说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源于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青少年而言,“[]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J].高教论坛,2002,12(6).

第3章G职业学院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3.1学院概况及问卷设计3.1.1学院概况G职业学院属于经教育部备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始创于2011年,现拥有13000多名学生规模。学院下设有两个学院与七个系,总计开设有三十三个专业。院校坐落在广东省东莞市,地理位置优越、便利。学校坐落在“中国会展名镇”、“广东省中心镇”厚街镇的教育文化园区,附近有知名科技企业三星集团、泰科公司、联创产业园等大型企业与产业园区。名企云集,产业集群,院校聚集,优势突出,人才需求旺盛,为学校办学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3.1.2样本选取本文以广东省G职业学院的在校学生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工作,通过发放问卷采集汇总资料来研究该校学生中出现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选择以G学院里面的300名学生当做调查目标。选择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目标对象的选取,对象范围包括了不同年级、专业的各种学生。对象里面大一学生总计数量达到115人,大二110人,大三75人;其中文科专业学生数量达到156名,理工科144名,男性165人,女性135人。总计发放问卷数量达到了300份,有效回收291份,回收有效率达到97%。3.1.3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ABC情绪理论、增能理论,基于研究内容,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从高职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厌学原因的调查,总计设计有30道调查题目。第二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意愿的调查,选择以量表方式对随机选取的目标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统计调查结果,研究分析了G学院学生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在整体学生中的分布情况。3.2G学院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分析3.2.1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分析通过以问卷方式采集资料信息并实施分析,本文发现,G学院学生的厌学问题较为严重,具体情况在表3-1中进行了列示。由下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中等程度至严重厌学。表3-1G学院学生学习意愿量表的总体情况表选项学生厌学情况(%)轻微厌学中等程度厌学严重厌学性别男16.357.426.3女34.548.916.6专业文科23.457.419.2理科25.353.820.9大一23.447.828.8年级大二26.453.520.1大三21.454.524.1从调查问卷的厌学整体情况的题项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较少,大多数表示出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对学习信心也不足。(1)当问到被调查对象是否感觉学习是一份苦差事时,有72.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是,有27.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否;当问到被调查对象每天用于学习上的时间有多长时,有57.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基本没有,有12.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半小时左右,有15.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一小时左右,有14.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两个小时以上。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受调查的对象中很多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同时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也较少。(2)当问到被调查对象在课堂上通常会做些什么,有11.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会认真听讲,有18.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会听课,有25.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想其他的事,有45.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玩手机、睡觉、聊天等。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课认真听讲的少,大部分学生上课选择玩手机、睡觉、聊天等。(3)在问到是否经常出现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情况时,56.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经常有,27.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偶尔有,仅15.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当问到被调查对象在对自己学习上是否有信心时,有11.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很有信心,有25.0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太有信心,有44.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怀疑,有18.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结合以上研究汇总的情况可以得出结论,G院校的很多学生在进入院校开始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迷茫、焦虑的心理,学习动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很多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属于无奈,因而其对学习的目标缺乏规划,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缺乏设计,这就导致很多学习存在得过且过、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在学习上缺乏动力与兴趣,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下,课后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学习方法也不够科学合理。3.2.2G学院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1.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1)学习动力不足。在问到读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因是什么时,34.2%的学生回答是想掌握一门技术,65.8%的学生读高职的原因是高考分数低,没有选择。在问到在现代社会里,学习没有什么用时,41.3%的学生回答是完全符合,34.3%的学生回答是基本符合,12.1%的学生回答是一般符合,7.3%的学生回答是不符合,5.1%的被调查对象回答完全不符合。当问到被调查对象在对将来的职业规划上怎样选择时,有34.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尽自己的力量去自主就业,有23.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听从家庭的安排,有25.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暂时没有打算,有17.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很迷茫、不知应该怎么办。通过观察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选择来高职院校学习时,主要为迫于无奈,而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缺乏系统设计。通过调查本文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属于大学没有考上,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职业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因而其在学习习惯、自我身份的定位上都表现出一些方面的问题,如学习的主动性差,自律能力不足等等。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迷茫、焦虑,无法安心学习的情况。失去学习目标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学习问题出现的关键性原因。一些学生表示,不管自己的成绩好坏反正都能够拿到毕业证,所以不用努力学习也可以。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而产生了“学而无用”的负面思想,怀疑学习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在专业学习上缺乏身心的投入,一些学生在进入院校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充分了解,在填报志愿时考虑不够充分和理性,因而进入院校之后发现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从而造成其学习态度消极。(2)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稍显薄弱、在知识体系的建设上缺乏系统思想,并且没有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模式,在学习活动上主要依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这就使得学习成为了煎熬,十分费时费力。同时全新学科、更大体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及探究,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少的阻碍。当高职院校的学生欠缺有效的学习方法时,其必然也无法有效地跨越上诉阻隔,因此学习变成了一个失败俯首即是的过程,充满了无奈及失落。上述无奈、失落、痛苦以及煎熬最终都导致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并且表现出了对应的行为。(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同时,调查中也反映出学生并不具备勤勉学习、深入钻研的学习态度,学习仅仅只是消极地完成工作。此外,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设定学习计划习惯,也不愿意费时思索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也仅仅有少部分的学生愿意或者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的相关作业及任务。调查结果中仅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够在不舞弊的前提下考试,基本全部的学生都不具备了预习及复习的习惯。此外,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呈现出消极应对的状况,对于不明了的问题并不主动询问,半数左右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分神。但是雪上加霜的是,无论是本专科的教育都已经不再是应试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呈现出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也愈发侧重综合素养,突变的教学模式使得许多新生在初入高等学府之时呈现出适应不良的状况,无法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4)沉迷网络及电子产品。随着经济及技术呈现出愈发相辅相成的状态,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网络的联系日渐紧密,人们的言行日常里随处可见网络的痕迹。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高的便利性,将时代的面貌彻底革新之时,网络也成为了一把两刃刀,无孔不入的网络也随之带来了不小的消极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子中尤为突出的时游戏与网恋两种情况。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从而导致其产生了严重的网络成瘾问题,在生活方式上日夜颠倒,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网游上,导致其生活跟现实脱轨,网络成为其主要的生存空间,此类现象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很多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导致其失去现实的交际能力,只能在虚拟网络中寻求自我安慰与自我肯定,导致自身变得越来越封闭,难以跟同学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无法认同别人的观念和思想,经常感觉到孤独,对自己难以融入现实生活感到悲观绝望,长期下去,形成了自卑、自闭、怯懦、社交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陷入到沉迷网络的状态中而跟现实越来越疏离,造成其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正常的秩序被打乱,无论在身心健康还是在学习成绩上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除却这一年龄阶段的冲动、新奇之外,还有基于过往类似的学习生活经历而呈现出的孤傲、敏感、腼腆,同时包括认知及自我管束能力的有限等,这些特质使得高职生成为沉湎于网络的重要可能群体之一,而这一沉湎状态也严重地影响及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干劲及动机。2.朋辈群体方面的原因在问到认为影响自己学习的主要因素时,26.4%的学生认为是周围同学的影响,通过观察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其他同学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班级的其他学生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导致厌学现象出现的重要诱因之一。朋辈群体属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群体,因而其相互之间容易存在较高的认同感,在日常沟通交流上也相对比较频繁。而随着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受到朋辈群体的日常影响越来越深,其他学生身上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也会形成群体性的思想意识而使得所处环境中的所有学生都受到其影响。朋辈群体是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厌学现象的重要外部作用因素。在学校中如果学生普遍在学习上较为努力,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主动,那么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的学生,自然也会受到其影响而在学习上表现得比较刻苦努力。但是如果一个学习环境中都是学习态度消极、自律精神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那么即便是原本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周遭其他学生的影响而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经调查发现,高职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行为往往跟受到舍友、同学的影响有关,如果集体宿舍部分成员学习能力及纪律观念弱,就会影响一片。在座谈讨论中,就有同学说,宿舍的同学会相互影响,有室友睡懒觉逃课,宿舍里面就会一起都睡懒觉逃课,有室友通宵去网吧玩游戏,也会一个宿舍都去通宵网吧玩游戏。由于高职院校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其他的人际关系,因而只能寄希望于跟室友搞好关系,结果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上都受到周遭学生的影响,一旦周遭学生中出现消极负面的学习状态,个体也会受其影响而陷入到此类状态当中。3.家庭方面的原因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被调查对象学习的压力主要来来源于哪里,有34.5%的被调查对象回答来源于父母,有41.2%的被调查对象回答来源于就业。当问到是否存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压力过大而无心学习时,有31.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完全符合,有23.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基本符合,有22.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一般符合,有11.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符合,仅11.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符合。通过观察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受调查对象的学习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压力与就业压力,而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压力很大。在问到父母就只是关心我的成绩,从不关心我的其他事情时,35.3%的学生回答是完成符合,23.4%的学生回答是基本符合,23.4%回答是一般,10.0%的学生回答是符合,有7.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符合。当问到是否存在家里人从来不管自己的学习,学好学坏家长从不过问时,有4.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完全符合,有11.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表示基本符合,有16.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一般符合,有34.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符合,有33.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符合。通过观察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受调查对象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越高,其出现的厌学情绪相对越少,而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关注度越高,其出现厌学的情绪就愈加严重。当问到是否存在父母如果对学习要求太严,会导致自己对学习更加反感时,有23.4%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情况完全符合,32.1%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情况基本符合,26.3%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情况一般符合,仅18.2%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情况不符合。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所有学生中,有60.48%的学生来自农村,其家庭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因而无人督促其学习,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父母的学历水平对学生厌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父母如果对子女的学习要求过于严格,会导致其形成逆反心理,反而对其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经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其学习压力主要来源于父母,一些学生家庭的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对其情感、生活、健康等缺乏关注与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沟通交流上只能感受到家长对其学习上施加的压力,而感受不到家长对其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一些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习上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同时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会造成对学生厌学情绪的一定影响,通常在跟子女的沟通交流活动中,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导致其在交流沟通方式选择上有所差异,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会经常采用一些不够人性化、粗暴武断的沟通方式来处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的问题,这会导致学生对家长对学习活动的介入感到恐惧和厌恶,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导致其出现厌学现象。而如果家长受教育水平较高,能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则会使得学生在遭遇学习问题时愿意跟家长沟通,愿意寻求家长的帮助与支持,从而使得其学习态度中积极的以免得到发扬,使得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这样就不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因而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时影响学生是否出现厌学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4.学校方面的原因(1)课程设置呆板、教材缺乏特色。当问到对所使用的专业教材总体感觉时,11.1%的受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有26.7%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满意,34.5%的受调查对象表示一般满意,27.7%的受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在问到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感觉时,有10.1%的受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24.3%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满意,45.6%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感觉一般,20.0%的受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当问到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怎样时,25.3%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感觉较好,36.7%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感觉一般,35.6%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感觉较差,2.4%的受调查对象表示感觉学习环境各方面情况不一。通过观察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校所使用的专业教材可以造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较大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不实太满意,学校的学习环境综合上来说学生反映良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一些不足。很多高职生更愿意上实践课,对理论课的接受度不高。根据学院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程来看,部分专业大一开设的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而没有实践环节的教学,在二年级才有了职业认知的实训。在一年级的课程里面主要为公共基础类的课程,虽然是理论与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