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九年级语文语文试题共8页,包括三道大题,共25道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您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请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小题2分,第2—5题每句1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甲】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曾经历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度过波涛①汹涌()的艰苦岁月;长期奋斗中,中国人民曾濒临一次又一次挑战。我们曾被A断章取义的污蔑,也B矫揉造作的蹂躏。然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乙】在每一次C间不容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从不低头,勇于斗争,用不屈的坚毅书写了彪炳史册的D丰功伟绩在每一次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中国人民从不退缩,随机应变,以民族的智慧书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孕育了以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为内涵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但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中且凝结于同心同德、交织交融的56个民族,体现于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前行的历程里。敬畏过去,我们以丰厚的历史唤醒灵魂;畅想未来,我们从独特的精神②(jíqǔ)______力量:中国少年,必将生生不息。(1)给语段①处填写拼音,②处填写汉字。①汹涌()②jíqǔ______(2)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章取义 B.矫揉造作 C.间不容发 D.丰功伟绩(3)下面选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但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中;而且凝结于同心同德、交织交融的56个民族,体现于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前行的历程里。”这句话是并列复句。B.《敬业与乐业》体现了“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的中华民族精神,作者梁启超。C.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D.“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是一个单句。(4)语段中【甲】【乙】两处应使用的标点符号依次是()A.,”, B.,,” C.:”, D.:,”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吟诵《行路难》时,我会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诗句来激励自己勇于面对困难,实现梦想。(2)品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两句,让我明白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面对世事变迁,我们要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他以“古仁人”为榜样,否定了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情感。(4)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张桂梅,身患重病却始终冲锋在教学一线,培养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求知求学,走出大山。我们可以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为她的这种奉献精神点赞。二、阅读(45分)(一)(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3.三篇选文的作者中______(人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若春和景明景:风景 B.宠辱偕忘偕:一起C.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5.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用明丽的景象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观情怀。B.乙文写了“乐”的三种情境: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C.丙文写湖心亭奇遇,叙事上运用了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写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言简意丰,含蓄深婉。D.三个选段的语言都很美,都穿插了四言对偶句。如甲文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这些句子为文章增添了诗意,增强了音乐效果。6.观湖光山色,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一份诗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意思是______,描绘洞庭湖的变化之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意思是______,借他人之口展现了作者的意趣风致。7.根据所学,请分析范仲淹、欧阳修和张岱是否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怀?(二)(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举正”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⑤除:拜官授职。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遂改参知政事______(2)命为陕西宣抚使______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10.请简要概括选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三)现代文阅读(25分)(甲)(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换床位老汤①老伴离世后,老孙头对儿女们说,过些日子我打算到名士养老公寓养老。儿女们听都不同意,老孙头倔劲儿便上来了,说:“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再说了,我先去试试,万一在那里不舒服,我再回来。”②名士养老公寓档次不高,养老的基本没什么名士,都是些普通老人。老孙头起初是自己占一个双人房间,很舒服,很方便,但是一个月后,他就不能享受单间待遇了。新来的,也是一个胖老头,一打眼,估计体重最少也有二百斤。老孙头心里合计,俩大胖子凑一起,这房内空间可就吃紧了。③新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王,你贵姓?”老孙头说:“免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我睡觉可是打呼喑哈。”老王头一笑说:“只要不梦游砍西瓜就行。”④老孙头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户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其实也没啥风景可看,就是一块空地,周围有几架健身器材。不过服务员小田过来交代说:“半年后必须互换床位。”老孙头说:“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不换!”小田说:“这是公寓领导定的。”小田还要说什么,老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换来换去怪麻烦,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小田啊,你不用管这事了,该干啥你干啥去吧。”⑤老王头的大、度让老孙头对他有了一些好感,闲着没事时,俩老头也唠唠闲嗑。说说笑笑,老哥俩的关系自然就拉近了。老孙头说:“这养老院的名字没起好,叫啥‘名士’,叫老百姓养老院多接地气。”老王头说:“老百姓也是名士,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平等,都应该被尊重。”老孙头“哦”了一声,觉得有些道理。⑥两个老头一天几乎二十四小时在一起,小摩擦也是经常有。比如天热时,夜里,老孙头喜欢开着空调睡,温度调到20℃,老王头就反对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你这浪费电不说,还伤身。”老孙头反驳说:“用你家电了吗?我就觉得20℃最舒服。”老孙头早晨刷牙刮脸,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看见了就说:“你么长流水,多浪费!不用水时,把水关掉行不行?”老孙头就说:“我交钱给公寓,用点水怎么啦?你就爱多管闲事,公寓是你家的?”老王头说:“不管谁家的,浪费就是不对。”⑦老王头生活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迟额外的营养品,食堂做啥他吃啥。老王头有一套棉布内衣,已经发黄了,领口处还烂了两个洞。老孙头见了就说:“你不嫌丢人,如今啥年代?不是从前,一条裤子穿八年。”老王头说:“我只在睡觉时穿,没关系。”⑧服务员小田每天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俩老头很客气,嘘寒问暖,问有什么需求。王头也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老孙头对小田说:“你王叔以后就不要问他了,他是个老财迷,有钱也舍不得花。我们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要钱何用?给孩子们攒钱?”老王头笑笑,说:“算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⑨两个胖老头在一起住了半年,老王头因为身体有病,离开养老公寓到医院治疗,老孙又可以享受单间待遇了。老孙头心想,你可别再回来,自己住一个屋,多宽敞。两个月后,王头没有回来,却来了一个瘦老头。老孙头问瘦老头,老王头不回来了?瘦老头说:“你不知道吧?人都不在了,脑梗。”老孙头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⑩几分钟后老孙头又问瘦老头,你怎么知道?瘦老头答:“他是我们班长。”老孙头说:你这个班长人品不错,就是太节约了,甚至抠门儿。”瘦老头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但是可不抠门,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做不到。”结尾一:瘦老头的话让老孙头好像当头挨了一闷棍,顿时结结巴巴说不出一个字来。憋好久,才缓过劲儿来,问:“没有骗我?”瘦老头说:“他叫王维国,你可以上网查。”老孙头摇摇头,又长长叹息一声说:“谁说咱这养老院没有名士,我看老王头就是!”结尾二:瘦老头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天早晨,老孙头对瘦老头儿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说:“不用啊。”老孙头很坚决地说:“必须换。”换完床位,瘦老头趴在窗口向外一望,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了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4期,有删减)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三个老头在养老公寓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年人生活现状的关注。B.“老孙头对他有了一些好感”表现老孙头内心有所触动,为他后来的转变做了铺垫。C.瘦老头的出现揭开了老王头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从侧面表现了老王头的可贵品质D.小说的对话描写以及对人物之间矛盾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12.老王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1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句子。老孙头心里一澂灵,觉得心口发堵14.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的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值得回味,给读者留下的思考更深刻呢?请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乙)(10分)15.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⑤中国人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⑥“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节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材料二】:①《韩非子》说赛马在于“不耻最后”。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③我有时去看看运动会。竞走时,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这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国家,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摘编自鲁迅《最先与最后》)【材料三】:①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务空名,不怕艰苦,脚踏实地,尽力工作。其实,从古至今,又何尝缺乏这样的人呢?②陈景润默默无闻数十年,在六平方米的狭隘小屋里,就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几麻袋草稿纸,在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重大突破,。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在中国当时艰难的环境中,搞出了“两弹一星”,让世界惊叹,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如果觉得这些人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凡是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哪一个不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呢?③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摘编自王立群《中国的脊梁》)(1)下列说法符合材料一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连举三个事实,为下文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树立了靶子。B.相信“地大物博”,相信国联,甚至“求神拜佛”,这都是中国人不自信、自欺的体现。C.文章指出所谓的“正史”,往往只记载帝王将相的“家谱”,并不记录“中国的脊梁”。D.“自欺力”是对“自信力”的仿拟,指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现象,又有风趣的讽刺效果。(2)下列关于“不耻最后”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二意思的一项是()A.《韩非子》中“不耻最后”意为在赛马中不因为跑到最后一名为感到羞耻。B.鲁迅批判的“不耻最后”是指那些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的逃跑者。C.第一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解释了国民“不耻最后”导致外族入侵的结果。D.“不耻最后者”和见到“不耻最后者”肃然起敬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脊梁。(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中的论证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材料一第③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自信力”和“他信力”在表现上的不同。B.材料二用“鸟兽散”比喻群众略见危机便逃跑的卑怯,论证中国人不敢“不耻最后”。C.材料三引用鲁迅的话作道理论证,论证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中国的脊梁”的诸多表现。D.材料二举陈景润的例子,论证业务精湛、有一技之长者都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观点。(4)请分析材料二第①②段对“不耻最后”这一现象论证的思路。(四)名著阅读(5分)16.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17.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甲】铁牛闹了东京,在回渠山的路上听刘太公说宋江夺了他的女儿,心想:“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他怒气冲冲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乙】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提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1)选文中“铁牛”是李逵的绰号,鲁达的绰号是“______”。(2)以上两个片段通过对《水浒传》中两个典型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把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请说出两个人物性格上的不同点。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一)综合性学习(10分)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班上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随着该班同学,进行一次奇异的语文之旅…【活动一小说常识我知道】18.下列关于小说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A.小说是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B.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小说通过典型环境中人形象来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只有少数小说的“我”是作者。C.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D.小说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活动二小说人物我清楚】19.请在横线上写出对应的人名。①他,作战勇敢,是个优秀的共青团员和政治宣传员。残匪的骚扰,饥饿的威胁,疾病的折磨……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他那钢铁般的意志。他深情地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